海德格尔指出诗以什么确立存在(精选24句)

2023-07-16 11:41:43

海德格尔指出诗以什么确立存在

1、1889年9月26日,马丁·海德格尔出生于德国巴登邦梅斯基尔希。1903——1906年在康斯坦茨人文中学读书。17岁时,进入弗莱堡人文中学就读。在此期间,他对“存在”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海德格尔指出诗以什么确立存在)。

2、1946年,为纪念里尔克逝世二十周年创作了《诗人何为?》。第二年创作了《田间小路》、《从思的经验而来》,出版了《柏拉图的真理学说》。1950年出版了《林中路》一书。1951年10月在比勒欧作题为《人,诗意地栖居》的演讲。

3、诸子百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但孔子、老子、孙子属于春秋时期,而孟子和庄子生活于战国时代。

4、这段时间突然想到《存在与时间》有一定意义,如果从更高的视角看他的著作也并不难理解。文子和谭子都曾说过:虚实相通谓之大同(大通)。

5、(2)依我的最新研究心得,我发现面对神学、学术和政治三种大他者,海德格尔的文本可依自己保蔵的本真思想与专为不同层面他性观看所制作的“学术逻辑建构”,区分为被迫臣服式的表演性(vorführen)文本、争执式的表现性(Ausdrücklich)文本、垂直在场的现身性(Gegenwart)文本和隐匿性的神秘(Geheimnis)文本。参见拙文:《海德格尔学术思想文本中的“怎样”(Wie)》,《哲学研究》2011年第7期。(海德格尔指出诗以什么确立存在)。

6、存在的意义问题里并没有什么“循环论证”,只不过在这里问之所问明显地“向后关联到或向前关联到”发问活动本身,而发问又是某种存在者的存在样式。存在问题最本己的意义中就包含有发问活动同发问之所问的本质相关性。但这也只是说:具有此在性质的存在者同存在问题本身有一种联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联系。

7、这样产生了重大的思想转折,使西方哲学可以与东方哲学开始互通。张祥龙举例说中国古代老庄思想,老子一开篇说“道,可道,非常道。”传统西方概念化思维不能理解道本身,一旦用概念化思维来理解流变的道,那么道已经不再是原本的道了。老子、庄子用了大量的装饰从各种角度说明原来的道怎么恍兮惚兮,但是不是反理性的,其中有真,其中有性。有真理有可信的东西,有天道,所以这就是我们用西方哲学理解中国哲学面对的方法论的挑战,而海德格尔所提出的范式却能够给予极好的包容。人们能以动态发生方式理解存在本身,而不只是作为对象的存在。我们能够通过海德格尔的方式理解道,而不只是从道中流出来的存在者。正是基于此,张祥龙认为海德格尔是真正世界性的哲学家。

8、在我看来,那是不对的。理查德•情节在海德格尔:一个介绍》(1997),发现了一个完美的当代艺术作品的例子:越南老兵纪念碑在华盛顿特区聚焦于一个特定的事件,它不是一样全面的阿波罗庙或班贝克大教堂——与他们不同的是,这不是我们理解的典范。但它成功地把美国人聚集在一起,目的是引出我们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的意义,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与海德格尔对圣殿的描述相媲美。

9、所以孟子更偏于政治的仁政,发扬也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是孔子之后儒家最有成就的一位。老子和庄子的关系老子哲学与庄子哲学在认识论、古代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的道论等方面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在社会观、政治观和理论体系上又有极大的不同。庄子认为生死齐无就是有,有就是无,实则无所谓有,无所谓无,其意常超出生死有无之上。及其末流,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故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因而有与世同波、安时处顺一说,老子认为天道无为,实则无为无不为并重。

10、当然,在这份自述中,我们也看到了青年海德格尔开始成为真正的自己。这位青年哲学家想要表现的东西是:

11、恩斯特·卡西尔说--符号文化是人类获得真正自由的唯一图标。

12、内容提要 海德格尔与禅宗美学思想都是以对人生意义的体悟、对人生境况的思考为出发点的。由这一出发点,他们将审美与人生紧密联系了起来。并且在对人生的审美化、体验的方式等方面都表现出一致性,即二者从“存在”、“实相”的被遮蔽,诉诸此在人世的“畏”和“悟”,最终通达诗意的栖居和人生的真谛,洞悉审美与人生的奥秘。

13、海德格尔说,“从没有一个时代的宣传和诱说,叫嚣和聒噪的扭曲与破坏力量,还有对于灵魂的剖析和解密的追求,像今天这样强烈、无节制、自觉”。今天的哲学研究者只是对哲学“感兴趣”,他们无法“与我们西方历史的原初决定性问题的必然性相遭遇”,真正能够像他这样去进行“纯粹工作(reinenWerkes)”的人,“我一个也不知道”!可是,恰恰是这种纯粹的工作将开辟“一个开端”,通过努力和探索,将“在总体上决定西方的命运(dasGeschickdesAbendlandesimGanzenentscheidet)”。这个新开端中的纯粹工作是什么,这就是第二部分的内容了。

14、在前面的描述里,海德格尔试图通过一幅作品对我们解释如何获寻真实的物之所在,“凡·高的油画揭开了这器具即一双农鞋真正是什么,这个存在者进入它的存在之无蔽之中”。存在者的“无蔽”,就是希腊人将其命名为真理的东西。只有在艺术作品中,存在者才能走进它“存在的光亮”里,直接显现出它的“何所是”和“如何存在”。

15、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诗意大抵出侧面。

16、世界是开放的,这种开放的姿态正是一种遮蔽;而大地是锁闭的,又形成了一种遮蔽状态。因此世界和大地之间产生了争执,这种争执形成了裂缝,真理就在这种裂缝中显现。论证到这里,海德格尔以反形而上学为己任的美学理论已经被蒙上了浓重的形而上学色彩。而当我们努力想要弄明白诸如“世界”“大地”“无蔽”“遮蔽”“存在者”……这些繁复的词语真正所指,以及真理究竟是如何置入他所列举的《农鞋》这幅作品,又是如何与它发生关系时,海德格尔早就把这幅作品给抛开了,他不仅对画中的物的因素不感兴趣,甚至对作品本身也并不真的感兴趣。在他后续的表述中,我们根本看不到其中作品的因素,在他的描述里根本没有艺术作品,有的只是“存在”和“真理”,继物性之后,艺术作品的象征性又被形而上学的存在吞没。

17、海德格尔说,“真理”是一个崇高的、同时也是被用滥了的、几近晦暗不明的字眼,它意指那个使真实成其为真实的东西。

18、为了令人信服地说明这一现象,我们大概需要看一件当代艺术作品。但海德格尔似乎认为,在我们的世界里,没有艺术作品,在他看来,艺术作品:我们对存在的理解——“框架”,或技术的本质——并没有使自己在艺术作品中结晶。那是因为先于我们的时代对世界上的事物的理解是从不可理解到可理解-这就是揭露。关注一件艺术品包括绘制和澄清它的意义,这是不完全解释。然而,在技术时代,这一点也不神秘。一切都是可访问的,可操作的,透明的。不存在理解或不理解的意义;我们所要知道的就是事物如何运作以及如何操作它们。

19、人道主义理应是人类通往人性光明的一条直线跑道。

20、我们试着对海德格尔的分析做一概述,首先是“强力意志(derwillezurmacht)”。海德格尔指出,对尼采“强力意志”的误解颇多,主要是浪漫主义的和贬义恶意的误解。原因在于人们一直是从心理学上理解强力意志,而不是从形而上学上理解它。然而尼采分明说:强力意志是“存在的最内在的本质”(《强力意志》,第六九三条)。凡一切存在者都是强力意志。人们通常愿意认为,尼采的强力意志说是对生命力量的张扬。这没错。的确,尼采经常从生命现象入手来讲强力意志。其典型的说法是,意志是做主人的意愿,是要支配、控制什么;但即使是奴仆的意志也有强力意志。

21、(3)[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注释》,《海德格尔全集》第82卷,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尚未出版。

22、  只有在作为“有用性”之根基的“可靠性”中,也就是说,只有在世界境域中,才能发现用具的真实存在。但这种“可靠性”不是日常的目光或传统哲学的目光所能发现的。对一双鞋的实物及其使用过程的观察,是发现不了“可靠性”的。“有用性”(用途)很具体,是可“知”的;而“可靠性”却差不多是虚无缥渺的,指向一个意义境域(世界),是在一个意义境域中才能显现出来的,是不可“知”的。海德格尔认为,只有通过艺术作品,用具的“可靠性”才被启示出来,聚集在这个用具上的意义境域才被开启出来。已经脍炙人口的关于凡·高的农鞋画的经典描绘,以及另一段同样诗情洋溢的关于希腊神庙的描写文字,都是海德格尔对由艺术作品启示出来的意义境域的思想经验。 

23、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明确强调:“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17〕这实际上就是黑格尔之后对形而上学问题的“马克思之答”。而马克思回答和指出的这一“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最终是通过把对尘世、法和政治的批判落实到政治经济学批判来完成的。因此,可以说只有马克思的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历史唯物主义,才彻底批判和超越了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到康德和黑格尔的一切形而上学。这实际上意味着并不是马克思将形而上学发挥到了极致,而是他的历史唯物主义终结了一切传统形而上学,并开创了一条新的历史的形而上学——哲学的现实化和现实的哲学化道路。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狄更斯的作品(精选29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