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历史故事(精选92句)

2023-07-28 10:34:03

关于读书的历史故事

1、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2、伽利略17岁那年,考进了比萨大学医科专业。他喜欢提问题,不问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

3、再大些,我阅读了更多的书籍,书中的文字,可以带我去远方畅游,我在《绿山墙的安妮》中感受到了主人公的乐观积极;在《哈利·波特》中看到了三人友谊的坚固,以及主人公的勇敢;在《坏脾气的玛格丽特》中体会到了感恩、包容、爱心……不知从何时起,我竟已经养成了每天睡前读一小时书的习惯,我想应该是我在读书中得到的快乐吧!

4、你知道他在上下联的头上各加了那两个字。古人读书故事6爱因斯坦

5、2: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关于读书的历史故事)。

6、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

7、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8、反观现实生活,不少同学一遇到困难就轻言放弃,遇到小小的挫折就一蹶不振……这难道是新时代青少年应有的心态吗?不,我想并不是这样的。我们并没有疾病的折磨,为什么我们不能像保尔一样用钢铁一般的意志去面对困难,直面挫折呢?

9、战国时期,政治家苏秦 常常读书到深夜,因此很疲倦,经常打盹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10、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11、纵观古今中外有数不清像保尔一样的战士。他们永不言败坚韧顽强,正是他们身上的“钢铁精神”,让他们冲破了层层枷锁,成就了他们的辉煌人生。

12、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13、勉励人读书的典故。典出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太宗日阅《御览》(指《太平御览》,该书原名《太平编类》,因宋太宗曾经通读而改名)三卷,因事有阙,?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陶渊明也有“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与子俨等疏》)的句子。后人也有写成“展卷有益”的。

14、这一段艰苦读书的历程,为鲁迅日后的伟大成就打下坚实基础。

15、女主人这时害怕了,她生怕高尔基去告她虐待罪。马上换了一副可怜的面孔说:“孩子!只要你不去告发我,你提什么条件我都答应。”

16、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一天的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的同意了。(关于读书的历史故事)。

17、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18、形容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的典故。语出《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倪宽)受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为弟子们做饭),时行凭作(有时还要下地干活),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此典常以“带经锄”的形式出现。

19、形容不愿示人的珍贵图书。典出《汉书?楚元王传》所附“刘向”条:“上(汉宣帝)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后人于是以“鸿宝”、“秘宝”、“秘枕书”、“枕函书”、“秘之枕中”、“枕中之秘”、“枕中秘书”等来指道术书或珍贵而不愿示人的图书。

20、老父亲一日得闲,来到大儿子的书房检查他的学业,抬头看见对联,连连摇头暗叹。儿子如此不谦虚,他很生气。于是,找来几本文辞深奥的古书喊道:“轼儿,你细细读之吧!”说罢叹息而去。

21、苏轼看了一本又一本,书上的字、词、句他有很多不认得、不理解,心中十分惭愧。于是,他赶紧提笔将门上联语各加了两个字。

22、如果要更多的知道古人努力读书的故事,可以去购买一本《中国古人刻苦好学趣事》。真本书是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于1999年的一部图书,作者是卡恩才、翁文豪、孙以楷。书中记录了孔子好学不倦、苏秦刺股而读、张良拾鞋得兵书、黄霸狱中学(尚书》、路温舒放羊读书、匡衡凿壁借光、郑玄三年见师一面等故事。

23、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

24、后来,他在山东做巡抚时,又有人参他“目不识丁”。他就上书请皇上面试。面试成绩使皇上和许多大臣都大为惊奇。张曜在山东任上,筑河堤,修道路,开厂局,精制造,做了不少利国利民之事。因为他勤奋好学,死后皇帝谥他为“勤果”。

25、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一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古人读书故事2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开始发奋读书。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经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26、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27、相比之下《黎明的通知》,则是艾青对祖国深沉之爱的赞颂。全诗以黎明的口吻将中华民族的期盼表现出来。经过长期的抗战过程,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胜利的光芒,全诗情感热烈,激情澎湃,象征着抗日战争的胜利与中华民族的崛起,这是多么令人欢喜啊!诗中多次提起了人民的生活,尽管在我们现在看来微不足的“喂家禽”“牛耕田”对于当时的难民只是一种奢望啊!而眼看胜利的曙光就要来到,人民们将要迎来属于他们的时代!此时的艾青,将全体人民的期盼融入了诗中,将人民们的心理刻画得鲜明形象,不惭是“一生追求光明的作家”啊!

28、这本书写了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的路上,磨难重重,妖魔鬼怪层出不奇,多少次都是险中求生。可唐僧一直没有放弃,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才能取得真经。这也告诉我们,有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只要经过自己的努力,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就可以成功!也告诉我们,凡事不能半途而废,做事要有长远打算并且朝着目标坚韧不拔,就有成功的希望,不做就永远都不会有成功的希望!

29、在欧阳修四岁失去父亲,全家就只靠他母亲一个人来维持生活。母亲不愿欧阳修失学,于是,自己当了教师。家里贫穷,买不起文具,欧阳修的母亲就想出了别的办法。她看到沙滩上有鸟兽走过的足迹,认为在沙子上面也可以写字。

30、宋朝时候,有个读书人叫杨时,他非常尊敬老师。他的老师是当时著名的学者程颢。

31、青少年学习要像顾炎武一样具有求真务实、刻苦钻研的精神,这样,才能够在狱中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在未来的社会中施展身手。

32、我之所以喜欢《鲁滨逊漂流记》,是因为书中曲折的故事情节深深地打动了我,文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鲁滨逊救出“星期五”这个情节,当鲁滨逊忽然发现荒岛上有野人的脚印时,他惊恐万分,想到了野人可怕的宴会。那一刻我也像他那样紧张。好几次,我都担心鲁滨逊会死去,但结果出乎我的意料。书中曲折的情节深深吸引着我,我不忍地一遍又一遍地阅读。

33、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下面有我整理的关于读书的历史名人故事,欢迎阅读!

34、形容发愤读书的典故。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瞌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得太公《阴符》之课。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35、大家好!我是华师附属航天龙城小学五班张楷迪,很荣幸能参加本次“快乐读书▪书香华师”评比活动。今天我就为大家介绍下我的读书经历吧!

36、有个叫匡衡的人,家里贫穷,买不起蜡烛,夜间无法读书。匡衡邻居家每天晚上都点起蜡烛,他想到邻居家去读书,可是遭到拒绝。后来,匡衡想出一个好办法,他在墙上凿了一个小洞,邻居家里的光就透过来了,他把书对着光,读了起来。匡衡读的书愈来愈多,可是他没钱买书。

37、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

38、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一天的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的同意了。

39、如今,我只要看到一本好书,便会迫不及待地翻阅它,读懂它!

40、1: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41、当时两兄弟到了外地,为了生存下去只得上山砍柴,然后将砍的柴卖给城中人家,以此赚取一些钱财为生,虽然赚的钱非常少,但是也不至于让兄弟二人活不下去,当时的生活虽然艰难无比,但是董遇却没有忘记读书,相反他更加渴望读书,为了读书,他每天在砍柴的时候都会将书本带上,在砍柴间隙时就会拿出书来读,一边读还一边思考,有时为了多读一点书连饭点都忘记了,都不觉得肚子饿。

42、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43、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44、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苏秦刺股苦学)

45、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习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46、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47、大家好,我是华师附属航天龙城小学六(4)班的周子涵,古人云:“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古往今来,“阅读”这个字眼在众多文人墨客笔下,无一不是高尚而又神圣的。它带我领略了浩瀚大海上仰望漫天繁星时点点记忆忧伤,却又让我体会到了茅舍烛光中藏匿的亲情与回忆。它仿佛可以容下诗人们的千思万绪,有时却又可以察觉到混浊的目光闪烁。

48、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你们年轻人更应该勉励自己多读点书。”

49、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

50、大家好!我是华师附属航天龙城小学六(4)班的胡天忆,很高兴有机会向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读书的思考和感悟。

51、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52、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53、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

54、阅读一本书就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而充满好奇心的我又喜欢探索一切的未知。我在读幼儿园的时候就获得过阅读之星、阅读小明星、阅读家庭的荣誉。上小学时,我也一直是班上的阅读狂热分子呢!学校组织的“快乐读书▪书香华师”一系列阅读活动增添了我阅读的动力。

55、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56、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一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我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57、书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华丽的词句和别具一格的作文,还有丰富的精神财产和永无止境的快乐与幸福,书点缀了童年的航船,扬起了梦想的白帆,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不得不承认书籍充实了我们的课余生活,若童年的画卷失去了书箱,想必一定会失去许多鲜艳的色彩吧!

58、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5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在自述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据说他读书学习时,经常是口中不断地吟诵着《六经》,手中不停地翻阅着各种典籍,从点起油灯一直学到天亮,就这样夜以继日,一年又一年。

60、况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

61、有一次,杨时来拜见程颐,因为他有些问题想要问,但是他在窗户外边看见他的老师在屋子里边坐着睡着了,不忍心打扰他的老师,站在门外边,静静地等着他的老师醒过来,天上下起了大雪,而且越下越大。

62、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63、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64、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65、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孙敬悬梁的故事。

66、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了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了能文善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古人勤奋读书故事凿壁偷光

67、汉朝时候的未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68、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在自述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据说他读书学习时,经常是口中不断地吟诵着《六经》,手中不停地翻阅着各种典籍,从点起油灯一直学到天亮,就这样夜以继日,一年又一年。

69、从幼儿园到现在的五年级,我读过的课外书种类很多,比如科普类的《十万个为什么》《万物简史》,历史类的《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故事》,童话类的《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还有世界名著如《西游记》《三国演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只要是有益于我身心健康的书籍,爸爸妈妈都允许我阅读。在阅读的同时,我会摘抄书中的好词好句,有时候我还会在书中作简单的批注。甚至有时候我都会将我阅读的内容讲给爸爸妈妈听,跟他们探讨书中的人物以及自己阅读后的感受。

70、有人就向董遇问道:先生讲的三余是什么意思呢?董遇那时就向众人解释道:三余时间就是指的三个时间段的空余时间,比如冬天下雪之时,那时因为寒冷庄稼无法生长,所以大家也不用天天种地,所以最为空闲,这段时间可以用来读书,还有晚上,晚上没有办法干农活,所以这段时间也可以用来读书思考,还有就是下雨天,下雨天土地过于泥泞,也没有办法干农活,这时只能待于家中,这不也是空闲时间吗,不也可以用来读书思考,这三段时间就是三余,都是空闲时间。

71、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到达事事精通。一本书的资料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古人读书故事14车胤囊萤映雪

72、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此典一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有时,此典也用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生活。

73、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

74、现在,我更喜欢读的是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人物命运跌宕起伏的名著书籍,虽然读完一本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耐心,但是一旦读起来就会扣人心弦,让人欲罢不能。读这些书不仅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还可以丰富许多课外的知识,了解不同的风土人情,以及历史、地理,名人传记等。最重要的是,这些经典名著内容精深,每一本都蕴含着许多人生哲理,这些精炼的语句会引发我们的思考,启发我们的思维,比那些童话类的书籍读起来更有想象的空间,余味悠长。周末的时候我可能读起来就是一整个下午,坐在角落里通常会忘记时间的流逝。

75、清代咸丰年间有个武官叫张曜,因苦战有功,被提拔为河南布政使。他自幼失学,没有文化,常受朝臣歧视,御使刘毓楠说他“目不识丁”,因此改任他为总兵。张曜从此立志要好好读书,使自己能文能武。

76、后来,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评,但是,他勇于坚持、好学善问、追求真理的精神却丝毫没有改变。正因为这样,他才最终成为一代科学巨匠。

77、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78、但是他并不“悔改”,以后出外放牛,路过学堂时,依然像以前一样专心地听老师讲课。有一天,王冕的母亲对他父亲说:“王冕这个孩子既然如此痴呆,索性任他去吧!”

79、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80、形容抓紧时间学习的典故。语出《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裴松之注解所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81、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82、王冕,字元章,元末浙江诸暨人。他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父亲让他去给财主家放牛,赚几文钱来补助家庭生活。

83、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力学上的贡献是建立了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等时性、抛物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就十分好奇,也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一类的问题,有的老师嫌他问题太多了,可他从不在乎,该问还问。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他就准备了许多问题去请教利奇。这一次可好了,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就没完没了地问。伽利略很快就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入掌握阿基米德的关于杠杆、体比重等理论。古人读书故事13苏东坡

84、我一直好奇司马迁爷爷是在什么样的处境下写下的《史记》,看了文中介绍司马迁的故事,我才知道他是在监狱里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更是为了让后人了解真实的历史而写的这本书,因此我更加感动。希望历史被更多人看到并且永久保留,让历史中鲜活的英雄形象永远在我们心中传承下去,开创美好的未来!      

85、形容勤奋读书的典故。《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

86、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87、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着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88、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再读些《左传)、《史记》等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89、“我是根据古希腊着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讲的,不会错!”比罗教授搬出了理论根据,想压服他。

90、汉代孙敬读书非常勤奋,从早上晨曦微露一直读到皓月东升,中间一刻也不休息。假如看倦了想打盹,就拿一根绳子系在头顶上,绳子另一端挂在屋梁上,这样就无法打瞌睡,让自己始终保持清醒。凭着这股劲,孙敬终于成为当世大学者。而战国时苏秦出身寒微,常常被人瞧不起,但他读书非常勤奋,如果昏昏欲睡,就自己拿一把锥子来刺击大腿,血一直流到脚踝。尖锐的疼痛又提醒他继续用力。就这样,苏秦终于学成满腹经纶,挂六国相印,主持合纵抗秦的大计。

91、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诗人画家郑板桥,他天资并不聪明,记忆力也不好。但勤能补拙,他就在“勤”字上下功夫。例如:一本书,别人只需看二遍,就可以记住它的内容,但郑板桥不行。于是,他就多读几遍,一些经典的书籍,他还会读上百遍,直到融会贯通,彻底弄懂才肯罢休。他不仅勤于读书,还勤于思考和勤于练习。他常常眼望天空,一动不动地发呆,别人跟他说话,他的回答也常常是答非所问,或前言不对后语,其实他是在专注地思考问题。正由于他勤奋努力,终于成为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和诗人。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雷峰的故事100字(精选102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