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以及对当今社会的启示(精选58句)

2023-08-03 09:57:14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以及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1、由此可见,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同样需要用生活化的方式引导幼儿,鼓励幼儿在生活中观察、在生活中积累,培养幼儿的生活经验,让教育回归自然、让教育回归生活,这样才能丰富幼儿视野,促进幼儿成长。

2、生活即教育包含三方面的涵义:一是我们所过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须的一切东西,便是我们的教育内容。二是生活与教育必须一致,否则就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三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必须与生活相联系,甚至与生活打成一片。(8)他强调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指出:我们主张生活即教育,要是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救出来,(9)并强调人的生活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  

3、“点燃一把火”,火越烧越旺,形成燎原之势,可以看出这是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以及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4、③课程与教学上:陶行知提倡“教学做合一”,否定注入式教学法。这一思想启发我们,无论是课程本身的变革,还是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其核心就是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实现了学校教学由传统的教师中心、书本中心和课堂中心向学生中心、活动中心和经验中心转变。

5、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创办山海工学团,提出“工以养生,团以保生”。力图工场、学校、社会打成一片,进一步探索中国教育之路,以达到普及教育之目的,有六个训练内容:军事、生产、科学、识字、民权和生活。教材是陶行知自己编写的《老少通千字课》。此外工团还组织修路、筑堤、赈灾和开办信用社等活动。

6、1927年3月15日,晓庄师范学校举行了一次特别的并且引人注目的开学典礼。

7、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有如下含义:教学做三者不可分割,做是教与学的中心。教学做三者是密切相关的,但是都统一在做上。做是教的中心,也是学的中心,教者学者都要在“做”的实践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他以种田为例,种田要在田里做,便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教师拿做来教才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才是实学。他特别强调“做”在获得知识过程中的作用。

8、译文:经过学习才知道了自己知识的不足,教授别人才知道自己知识上的困惑。

9、陶行知教育思想博大精深,“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针对就中国的帝国主义“洋化教育”和封建主义“传统教育”而提出的。我国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稳步进行,陶行知的课程思想对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是具有多方面的。(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以及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10、在创立生活教育理论过程中,陶行知又提出了创造教育思想。他的“六大解放”观点对我们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1、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也叫起源论,陶行知认定教育来源于生活,主张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

12、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重要内容。陶行知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自化化人的”。因此,“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强调“身教重于言教”。他曾经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教师才能培养真人才”。陶行知从培养人才的高度,将‘‘教人做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塑造能服务于大众的“真人”作为教育培养目标,将“真教师"作为教师学习的楷模。

13、其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旨在弥合“过度工业主义”教育的“伤口”,对于乡村教育的未来改革具有方向性意义。乡村社会是一个拥有自然资源与地方文化等先赋优势教育资源的场所,学生浸润在大自然的熏陶中,本身是一个最基本、最理想的教育状态;乡村社区中,家族纽带、熟人互助、节日习俗场景等又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传统文化。遗憾的是,“过度工业主义”让乡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一样,接受的是面向城市的同质化教育,“学校不再以文化传承为导向,而是以职业为导向……没有教育儿童返回家园并对地方社会有用,而是教育儿童离开家园,并在为与地方或社区无关的未来挣钱”。乡村学生生活经验背靠乡村,但想象图景和思维却已与城市无异,对于地方性“活”的乡土知识“视而不见”,以致许多乡村学生来自乡村却不属于乡村,进入城市又无法彻底融入城市。“过度工业主义”也使得乡村地方性知识的保存与传承面临危机。随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不再返乡,地方文化亦将失去记忆,许多村庄出现空心化、老人化,村庄不在,熟人社区不在,乡村文化的载体也在消失,那么乡土文化何以兴盛?

14、让课堂教学生活化。“教育即生活”和“生活即教育”思想都强调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主张把二者统一起来,陶行知也曾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16)我们当前学校教育应该关注生活,使儿童能够适应生活,更新生活。将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作为老师,要学会运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探究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进行情境教学,唤起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经验世界。同时作为学生也要在教师引导下充分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所学的科学应用到现实中去,为自己生活服务,在探究中得到思考,获得成长。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与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在今天仍不乏积极的借鉴意义,然而两种思想毕竟是当时历史背景下的产物,解决教育与生活的问题,我们仍要积极努力寻求适合当今教育与生活关系的模式和研究方法。

15、陶行知认为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而教师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来。不仅教师要教学同时也应该学习。也就是说教师教的与学生学的是联系的,相关连的。同样的,教师所教与自己所学的也要联系在一起。如果教师做好了,教育的关键所在也就解决了。在当时所处的时代里,陶行知勇于实践和探索,将自己的理论真正应用到教育实践中。

16、(口诀联想):大众公司想创造出更多的汽车。

17、陶行知先生的“以教人者教己”的思想以及他自身的生命榜样作用,启发我们从现实的教育状况和完整生命成长需求出发,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锤炼生命教育的能力并不断丰富生命状态和生命质量。

18、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场所论。认定社会本身就是一所大学校,主张教育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应济社会的需要。

19、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实践对学校教育管理方面也有可参考性建议,管理者应借鉴陶行知的“教育为公,民主管理”等思想,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合理的教育。

20、指出中国学前教育的问题所在20世纪初,学前教育开始在中国兴起。然而,在中国幼教的初创阶段,从办园精神、教育制度到教学内容等等,几乎完全照搬日本和美国。这既不利于中国幼教的发展,也不利于幼教的普及和推广。这种状况令陶行知大声疾呼要改革幼儿教育现状,建立中国式、平民化的幼儿教育体系。他相继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强调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对如何创办中国式的幼儿园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他指出,目前国内的幼稚园普遍害了“三种大病”:

21、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于好教师的一种评判标准:要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

22、②在课程方面:陈鹤琴尽管主张从自然和社会中直接获得知识,但并未绝对否定书本。他追求的是要让自然、社会、儿童生活和学校教育内容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当前学校的教材也要反映儿童的身心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同时,课程也不应仅局限于书本和课堂,要落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更广泛的认知。

23、幼儿是一群需要引导的孩子,如果教师能够实施正确的德育,就能够引导幼儿、帮助幼儿改掉坏习惯。

24、解放儿童的眼睛,就是要摘掉儿童眼睛上的“有色眼镜,使眼睛能看事实”,要破除封建教育使儿童脱离社会实际生活的做法,应培养儿童对自然和社会进行观察和分析的能力,培养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儿童的性情得到陶冶,意志得到锻炼。

25、(1)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解决不同问题。杜威的教育理论产生于19世纪90年代,当时的美国已经是一个独立统一的民主国家,在资本主义取得巨大的物质进步的基础上,精神文化逐渐滞后,对杜威来说,教育的任务是解决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脱节,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失衡以及教育与生活的相背离,因此他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思想。然而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教育程度低下,人民生活贫困,对陶行知来说,他的目标是用科学和教育来挽救中国,使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进一步通过发展教育与科学来使中国变得强大起来。陶行知作为第一个发展杜威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的中国学者,他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更强调生活对教育的重要性,他的理论批判地吸收了杜威的学说,同时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而总结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他曾说:“假如杜威先生是在晓庄,我想他也必主张“生活即教育”的。(10)他对杜威的教育理论的运用是一个分析、批判和革新的过程。

26、陶行知在民主教育方面的实践长达19年之久,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因此民主教育既具有教育学上的意义,也对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反侵略战争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27、老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不应该只停留在口头的说教当中,而是要做到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28、(7) 吕丹,吕映.文学家的教育情怀与教育家的文学情怀--论陶行知的儿童文学创作(J).齐鲁学刊,2020(2):153-1

29、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教育即以社会为学校,自然教室的范围,不是在房子里,而是在天地间”。简言之,生活是一切教育的开端。如果教育不能回归生活,就很难取得期待中的结果。 

30、“教学做合一”的评价: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原则下,陶行知提出以培养学生“生活力”为目的的生活课程论取代旧的传统课程论遵循学生的需要和可能,由此破除以学科知识为原则的课程传统。

31、(3)二者都身体力行创办实验学校践行其教育观点。1896年杜威创办“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对教育问题进行实验研究,对杜威教育理论的形成影响甚大,同时1897年杜威发表《我的教育信条》,是杜威关于教育的纲领性著作,展示了杜威对教育问题的基本看法,另外还有《教育与社会》、《儿童与课程》及《民主主义与教育》等著作,提出了“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等观点。陶行知于1927年创办“晓庄师范”,作为其教育理论的实验学校,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以及“教学做合一”等教育思想。

32、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伴随“生活即教育”而来。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基本观点:学校要与社会统把社会办成一个大学校,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内的大教育体系。这种学校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他说:“整个的生活,整个的教育,都统一在整个社会之中。"“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

33、陶行知创办的乡村幼稚园做到了“中国化”,他摒弃了崇洋媚外的思想,力求打造出一个属于中国自己的幼稚园,并培养乡村本地教师。

34、寓言作为文学中一种诙谐幽默的文学体裁,将生活中的道理以讲故事的形式体现出来,或是寄寓深刻的哲理,或是寄寓鲜明的教训。如果单从传授知识的角度进行教学,则将寓言的生活道理与实际生活割裂,不能将外在的社会性目的转化为内在的生活性目的。注重在语文课堂中融合进生活化教育理念,将寓言中所体现的生活化例子、场景引入课堂中,使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时是感受生活,是探索生活,而不是一种负担。

35、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能够起到榜样的作用,才能引导学生去学习和效仿。

36、在“教育是什么”的本质性问题上,陶行知鲜明的提出,“教育即解放”,这种解放是天性的、人权的、官能的解放。

37、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所以不能解决问题的,不是真教育。不能解决国难问题的,尤其不是真教育。我们一定有了真教育,才能对付国难。陶行知先生坚奉“以教救国”之信念,普及平民教育是根本,故而他又把他的目光聚集在了平民教育这条路上,并为此奔走呼号。他在《小先生与民众教育》一文中提出:“小先生能把知识变成空气一样的容易普遍”。小先生的最大特点“即知即传人”。先生在《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一文中说:“我是小先生,热心好比火山喷。生来不怕霜和雪,踏破铁鞋化愚蒙。”他为南京晓庄佘儿岗的农人自己办的一个农村小学写过一首诗:“有个学校真奇怪:小孩自动教大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如在。”

38、正如这句话所说,教师不能只仅仅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就够了,更要言传身教教会他们做一个有高尚品德的人,有德远比有才更重要。

39、采用“艺友制”培训幼儿教师何为“艺友制”呢?陶行知是这样解释的:“艺是艺术,或可作手艺解。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艺术或手艺便是艺友制”。“所以要想做好教师,最好是和好教师做朋友,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教师,便是艺友制师范教育。”在他看来,这种办法不但是最有效力之教师培养法,也是解除乡村教师寂寞和推广普及幼儿教育师资之重要途径。的确,在当时,这种“艺友制的师范教育”培养了一批乡村幼儿教师。

40、所谓天志就是天有意志,天爱民,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

41、首先,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小先生制”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依据中国教育之现状采取的解决方式,因此,“小先生制”的教授形式适应当时的教育,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42、“小孩也能做大事”    陶行知的可贵,又在于对儿童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充分尊重。他曾说,教师要进行自我教育就要请“第一流的教授”,即有真知灼见,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狂话的人。因此,在所有的老师中,有“两位最伟大的老师”,一是老百姓,二是孩子们。

43、  陶行知等教育家的实践探索,可以为当下职业教育突破窘境提供帮助。中国职业教育任重道远,中国职业教育永远走在行知路上。

44、(摘要)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它的社会生活性非常突出,这就决定了我们在语文的实际教学中既要“为生活而教育”,也要“用生活来教育”,且“为了生活向上而实施教育”。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才能彰显出教育的力量。本文通过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观在《寓言四则》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进一步反思如何更好地在寓言教学中渗透生活化元素,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学习寓言故事中有所悟、有所感,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回归本真。

45、在这里,陶行知把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翻了半个筋斗,提出“社会即学校”,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生学习的东西太少,而且与社会生活是脱离的,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抓来关在笼子一样,把社会生活搬进学校,学校的空间并没有扩大。“社会即学校”就大大地增加了教育的素材、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和场所,学生可以获得更多有用的知识。因为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教育的场所,跨出校门,走向社会,把工厂、农村、店铺、庙宇、监牢都视为学校,成为课堂。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目的是扩大教育的范围和内容,使广大劳动群众的子女能够接受适合他们生活的教育。

46、注重学生主体,注重个性发展。杜威认为学校生活应当与儿童生活相契合,以儿童为中心,充分满足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使儿童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得到乐趣,自由发展。而陶行知在提出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时也强调要注重儿童个性发展,主张通过生活来教育,让儿童解除束缚,自由翱翔于蓝天白云中,从自由的生活中获得真正的教育,成为对社会对民众有用的人才。我们当前的学校教育也要尊重学生主体,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自己去选择判断并解决问题。改变传统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在生活中实施教育,尊重学生独特个性的自由发展。充实学生的经验,培养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从做中学”,体验生活,体验成长。(15)

47、解放儿童的大脑就是把儿童的头脑从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让儿童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48、教学做合一(10福师大 11杭师大 12鲁东大学 13/14江苏师大 15沈师大 16安徽师大 18湖南师大)

49、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始终把教育教学同人类的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认为“生活即教育”,“是为了生活向上而实施教育”,从促进人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实施教育,“主张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教学内容应该是与人类社会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的,要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做到生活化,应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来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寓言四则》中的《塞翁失马》则是一篇精神食粮,对于现在稍受挫折就精神崩溃的学生来讲,是一副良方。几乎所有初一学生都知道一句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然而在面对现实时,却依然是患得患失。针对这样的现状,教师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文言基础知识,也不仅仅将寓言故事局限于“祸福相依”的解析中,则可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定位在“心态”上。所以在课堂导入时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是否丢失过贵重东西,当时心情怎样?”学生自由的发言自然而然带入文本主题。教师继而再引导学生思考:《塞翁失马》是丢失马却找到了,那么有没有哪篇寓言故事是讲述的东西丢失却没有找到的故事?从而引出《歧路亡羊》。用课内学习《塞翁失马》的方法去分析课外的《歧路亡羊》,学生合作探讨后能分析出“事物具有复杂性,好的心态可以帮助自己分析形势的变化”“遇事需要冷静”“要用坦然的态度面对得失”的观点。面对复杂多变的事物,面对未知的祸福时,我们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创造合理条件,以淡定泰然的气度面对结果。

50、(3) 刘大伟,杜京容.民国时期南京晓庄乡村治理模式探析(J).江汉论坛,2020(4):111-1

51、要让人民凭借自己的眼睛、双手来感知周围这个世界,而不是对他们进行灌输填鸭式的教育,不能用教育压迫民众,而应该用教育启蒙他们。

52、“当前世界正在进入‘人’的自觉为人的时代,即‘人的自觉时代’”。叶澜教授认为培育“生命自觉”是教育实践的目的,教育实践以关注、尊重和支持学生生命的自由个性与自主创新能力发展为主的本质活动,因此教育对于学生作为人的多方面发展需要的关注与养成,说到底就是育人生命发展之自觉。传统的教育忽视人主动发展的自觉建构,而教育的根本却在于启发人的心智觉醒,促使学生通过自我觉醒从而获得人生智慧。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基于对学生内在觉醒的引导。

53、“小先生制”虽适应了当时的教育,并且也极大地改善了师资不足的现象,但随着“小先生制”不断运行发展,其暴露出极为严重的问题,“小先生制”对于知识的再传授并没有达到应有的良好效果,这与教师亲自讲授所达到的效果形成了鲜明对比。

54、五大主张是:行是知之始、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六大解放。行是知之始,是陶行知的哲学思想,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都是具体的教学方法。在劳力上劳心,即主张手脑并用;以教人者教己,即主张教学相长;即知即传,则是主张随学随教。

55、(口诀联想):这头活蹦乱跳的宠物猪送给学生玩吧。

56、  (2)强调幼儿教育的基础地位,重视人才的早期培养

57、 陶行知认为在传统教育下,劳力者与劳心者是割裂的,造成“田呆子”(劳力者)和“书呆子”(劳心者)两个极端,所以在中国“科学的种子长不出来”。因此,必须教劳心者劳力即教读书的人做工;教劳力者劳心即教做工的人读书,将传统教育下的劳力和劳心连接起来。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及教学启示(精选45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