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观点(精选88句)

2023-08-21 09:23:36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观点

1、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育,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

2、他还提到一个叫玛利亚的女学生,她在毕业前对老师说:”我七岁那年,母亲患了重病我父亲彻夜守在床边。一天黎明时分,母亲呼吸困难,我见父亲弯下腰去细细察看母亲的脸,我看到父亲的眼里充满了难忍的痛苦,从那时起,在我的心里展示了人类生活中最完美的品质,那是父亲对母亲的忠诚。从那天起,我真正地爱起了父亲来。我十年来从未对他撒过一次谎。

3、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观点)。

4、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既有关于教学基本理论的论述,又有各个教学环节的体经验介绍和建议,基本上构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教学论。他从智育的基本任务出发,要求正确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两对矛盾,即教学——教育、教学——发展,要求在促进矛盾的辩证统一过程中,完成目的,实现和谐发展的总任务。

5、在智育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是知识与智力的统一论者,他提出:学生的知识要建立在广阔的“智力背景”上,创造了许多新鲜的方法用以促进儿童智力和思维的提高,例如给儿童上思维课;开展课外读书;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等。在帕夫雷什中学,所有学生整个下午都参加各种课外小组活动,小组多达100多个。

6、因此,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学校要达到3项具体要求:(1)让每个学生都有一门特别喜爱的学科,鼓励他“超纲”;(2)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样入迷的课外制作活动;(3)让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最喜爱的书籍。

7、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树立家长威信,家庭成员在一些重要问题上采取一致意见,不要在教育孩子时发生矛盾,甚至在孩子面前吵起来。这样会降低家长的威信,且效果很不好。因为父母意见不一致,就意味着父母自己也不清楚什么对,什么不对,那么父母的话就可以听,也可以不听。孩子就会养成不听话的习惯。假如有老人的话,还要说服老人持一致意见。意见一致,家长们相互补充,相互支持,教育效果就很显著。

8、首发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说》与去年出版的《苏霍姆林斯基评传》,是我承担的“苏霍姆林斯基研究”这一课题的两个成果。

9、《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苏霍姆林斯基创作的小说作品,1981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观点)。

10、让孩子吃点苦,他会倍感生活的甘甜。(薛灿芝)

11、在此,苏霍姆林斯基批评马卡连柯在教育中提倡集体利益至上的原则的理由是:其中包含了巨大的危险。利用集体舆论的强大力量,发挥其规范和调节作用,“其危险性就在于其中藏匿着一种倾向:摧毁个人意志,对人随意发号施令。”此外,在维护集体利益过程中,根据“平行影响原则”,“几名学生被培养成积极分子,他们常常习惯于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集体,这里同样蕴藏着很大的危险性”。

12、  家长要尊重孩子,平等地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

13、杨一鸣/全国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

14、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都是具体的,其禀赋、才能、爱好和特长是各不相同的,要让它们充分发展,就要提供良好的条件。为什么经常在一年级就会出现成绩不好、落后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智力劳动领域中没有对孩子个别对待。他说:“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艺就在于揭开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①

15、在教学上,苏霍姆林斯基身体力行,亲自为家长们讲课。而且“尽量地做到,让每一位父亲和母亲能把在家长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跟自己孩子的精神生活联系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注意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连续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是不系统进行教育学的教育,不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的话,无论什么样成功的教育工作都是完全不可思议的。”

16、帕夫雷什中学有个女生,因为母亲的骄纵,变得很幼稚,甚至不知道父母也需要照顾,更不知体贴、观察大人心情。父亲死了,母亲病得很重,学校组织郊游,老师劝她留下照顾母亲,她嚎啕大哭着要去。幼稚病给父母带来的只能是痛苦和眼泪。只有理智地爱孩子,才能把孩子培养成真正的人。

17、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师,我曾做过许多尝试:精彩的课件设计、动听的激励语言、形式多样的课堂游戏、竞争激励等。我自认为做得不错,可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的——兴趣的秘密何在后,我曾经的努力就显得黯然失色了。

18、注②,见《谁是杀害苏霍姆林斯基的凶手?》A.达维多娃著,吴盘生译,载《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年第5期63—65页。

19、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所追求的知识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可见,我以前的努力都停留在了对学生表面的兴趣刺激上。

20、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国教育报》,1999-06-1

21、苏霍姆林斯基问他:“你具备做爸爸的条件吗?”

22、孩子的心灵犹如白纸一样纯洁,既容易受真善美的熏陶,也容易受假丑恶的污染。(张于义)

23、科学书籍让人免于愚昧,而文艺作品则使人摆脱粗鄙;对真正的教育和对人们的幸福来说,二者同样的有益和必要。——车尔尼雪夫斯基

24、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25、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上述教条主义倾向直接违背了十月革命后十二至十五年内诸多著名教育家关于集体教育的论述,他们是克鲁普斯卡娅,卢那察尔斯基,布隆斯基,沙茨基,平凯维奇等,“他们都把教育看做社会利益与个性的和谐统一过程,他们在强调集体独特的重要性时是把集体看做全面发展个性的手段,他们警告群体盲从的危险及由此可能产生的集体命运主宰者的个人主义——领袖至上主义,波拿巴主义及对人们任意用权的陶醉。”这里可以看到马列主义与学校教育的“真正联系”。

26、他写道,马克思论述的“并不是当代意义上的学生集体,他论述的是社会,论述的是建立在社会所有制基础上的关系。”他特别指出:“以教条主义方式搬用哲学领域关于生产关系的概念,运用于学校教育领域,就导致这样的结果:‘只有在集体中,就成了某种金科玉律,集体就成了教育工作者的目的,而任何与这种思想违背的见解都被视作异端邪说了”。

27、如果夫妻教子观点不会让孩子分不清正误,不利于他美好品德的培养。(赵秀朵)

28、当今推行素质教育步履维艰,原因很多,有些是学校和教师无能为力的。但作为教师来讲,教育思想是否需要端正、教育方法是否需要改进呢?这值得我们思考。

29、苏霍姆林斯基是我国教育界最熟悉的名字,他虽离开我们已经34年,但他的教育思想一直在世界各国流传,至今仍发出耀眼的光芒。为什么他的教育思想能够常葆青春?就因为他的教育思想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他懂得儿童的心,能用自己的满腔热情灌浇儿童的心灵。

30、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智育与德育的关系。他提出,要防止教学与教育脱节,道德教育应渗透到教学中;道德教育也要有自己的独立大纲。他说:“我们形成学生的某种品质,并不是单凭某种措施完成的,而是种种信念和实践的结合。因为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并不是由某个螺钉装配起来的,而是和谐教育的结果。”①

31、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他认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

32、父母在批评孩子时,请给孩子留点面子。成功的家庭教育来自于父母对孩子的深入了解,接受和尊重孩子,而不是揭孩子的短。(吕斌)

33、苏霍姆林斯基本人是一个非常模范的丈夫、非常模范的父亲。他十分推崇周围的好丈夫和好父亲。他经常用村子里的外科医生尼古拉同妻子的关系来启发教育家长们。

34、他强调道德教育要从童年抓起。童年时代由谁来引路,周围世界中哪些东西进入他的头脑和心灵,这些都决定着他今后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对祖国、对劳动、对长者、对别人的关心,都应在孩子开始观察、开始认识、开始评价周围世界的时候就着手培养。

35、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指出,“通过集体企图干涉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教师的个别教育工作至关重要。我可以举出很多实例证实:如果不是教师个人对学生个性的精神世界施加良好的影响,集体对此永远什么也做不成。教师应当通过语言、美学等手段进行个别教育,使学生从小培养内心的敏感性——对自己周围人们的敏感性,从周围人们的眼神、语言、行动中感知各种情感——痛苦和高兴、灰心和焦虑,不安和烦躁……”

36、他写道:“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马卡连柯十分明确地指出:集体应当是我们教育的第一目的。这一论断完全符合如下原理:人——是螺丝钉。”

37、在教学过程中,“后进生”是我们教育教学的重点“保护对象”。而后进生之所以被冠以这样的称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学习的信心,丧失了学习的动力。而培养后进生学习信心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鼓励他们进行阅读。“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

38、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我这里只举出其中几点。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充分感觉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正是我们今天应该提倡的。

39、联想到大教研中观摩佳佳老师的一节活动《小兔找太阳》,一节原本简单的语言课《小兔太阳》竟上成了一节综合活动,活动中包括语言、计算、科学,充分发挥了孩子的想象力与记忆力。当孩子说道月亮有时也是“圆圆的、红红的”这个现象时,她也应将月食这个现象应答自如。活动后还留给幼儿探索的机会,让孩子们思考“为什么太阳能热水去需要太阳”使整个活动有了延伸,有了新的知识点。能上出这样好的优质课离不开教师的实践经验,更离不开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平,才会在孩子提出疑虑的时候应答自如。

40、程红兵:教育的希望在民间,在那些没有荣誉称号的一线教师身上

41、1960年他写了一本书,就叫做《要相信孩子》。这是他的教育信念。他说:“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爱好和长处,有他自己的先天素质和倾向。必须发展这些东西,必须创造条件使这些学生能最充分地发展这些长处。”(1)每个教师都应该有这种信心。我国现在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青少年的思想有点混乱,出现了不少问题。但我们应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要求上进的,是可以教育的。只有有了这种信念,才能做好教育工作。

42、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国教育报》,1999-06-1

43、我的“苏霍姆林斯基研究”是在对他的崇敬之情积累到不能自已的程度时开始的。1982年我开始读他的著作,1986年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一书,初步了解到他一生的经历。对他了解越多,我便越想走近他,以至魂牵梦萦。我多次做梦梦见了他,其中最清晰的一次,是我在采访苏霍姆林斯基,他竟然会讲汉语。我发现,长期的情感积累已将我一步一步逼到了欲罢不能的境地。我准备用10年时间集中学习和研究苏霍姆林斯基,让感动我的人感动更多的人。

44、如果都这样就好了,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认识到这点。人们往往觉得有了孩子很高兴,而一些悲剧往往产生于没有意识到做父母责任的家庭里。

45、关于家长学校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很明确,他说:“如我坚定的认为,教育学应当成为所有的人都懂得的一门科学一一无论教师或家长都应当懂得它。”为此他们开办了家长学校。

46、二是强烈的教育人文关怀。苏霍姆林斯基明确宣称自己的教育学是“人学”,是追求人的完整、和谐、快乐和幸福的教育学理论;明确阐明他的教育学研究理论基础是生理学、心理学、伦理学,即关于人与人性的科学;他的教育学说奠基于普遍的人性之上,始终追求真善美、永恒的人类教育理想。在教育这样一种人-人系统中,是相信情绪、情感、伦理、价值、信念,还是相信客观、中立、利益无涉的冰冷事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研究立场和研究方式。苏霍姆林斯基称自己的教育学为“信念的教育学”,与我们习以为常的“知识的教育学”区别开来,明确提出“没有善的信念……就谈不上什么教育学”。

47、弱小的萨沙看到蔷薇花被大雨打掉了两片花瓣,就心疼地掀起雨衣,轻轻地遮在粉红的蔷薇花上。萨沙学会了保护弱小者,他不再是最弱小的了。

48、首先,道德谈话“不是为了讲述什么事情,更主要的是为震动年轻公民的心”。所以,谈话时应有热情、有激情、有感染力。苏霍姆林斯基说:“无论我给自己的学生讲些什么一一讲在战斗中倒下的英雄的业绩,讲把自己最宝贵的孩子献给祖国的母亲的悲伤和自豪,讲现在资本主义世界年轻人的悲惨命运——我一刻也不会忘记,我常说的话应当成为一种号召,一种使学生坚信社会主义祖国的优越性和荣誉的号召。”“在年轻人的心灵里”谈话“要产生一种鼓舞他劳动所必须的精神能量”,“只有在这样的时候,他的心才会产生义务感”。假如谈话“是不热情,无号召力的,只是像传声筒一样,那就不会在青年人的心灵里建立什么东西,不会使年轻人向往什么东西”。

49、也叫宇宙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也叫宇宙观。哲学是其理论表现形式。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基本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50、关于学生学习。在苏的观点中,提出在基础教育阶段要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现在的大部分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极其强烈的功利心,考试考什么就看什么,课本上要求什么才看什么。

51、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智育与德育的关系。他提出,要防止教学与教育脱节,道德教育应渗透到教学中;道德教育也要有自己的独立大纲。他说:“我们形成学生的某种品质,并不是单凭某种措施完成的,而是种种信念和实践的结合。因为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并不是由某个螺钉装配起来的,而是和谐教育的结果。”①

52、有人把教师比喻成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我认为只有此时,我们才真正拥有了一切。

53、他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具有某些好的素质,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素质。他说:“每一个儿童身上都蕴藏着某些尚未萌芽的素质。这些素质就像火花,要点燃它,就需要火星……教育最最重要的任务之就是不要让任何一颗心灵里的火药未被点燃,而要使一切天赋和才能都最充分地发挥出来。”教师要相信学生,还要让学生自己相信自己。为了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说损害学生自尊心的话,慎重地给学生打分。

54、什么叫和谐发展?他说:“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和显示。”

55、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由于教育界开始盛行教条主义,人们渐渐转了向。虽然很多的哲学的、社会学的、政治经济学关于集体的理论原理很正确,但它们“与教育并无任何共同之处,或者与教育之间再多也是间接联系”。生搬硬套的严重后果,就是给教育原理套上了经典的框框,教育实践和研究变成了注经;把学生集体等同于生产集体;把集体生活与个性发展对立起来,“在集体背后看不到人”。

56、他还提出:“和谐的教育就是发现蕴藏在每个人内心的财富。……就是使每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人的充分表现,这就是社会的幸福,也是个人的幸福。”

57、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教育是事业,而教师是职业。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担负的却是教育的责任。师与生之间,维系在一起的是爱,因而爱也就成为了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多么朴实的一句话。正是这样朴实的一句话,道出了张思明对教育的理解,表明了他对教育工作的态度——用心去做。

58、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智育与德育的关系。他提出,要防止教学与教育脱节,道德教育应渗透到教学中;道德教育也要有自己的独立大纲。

59、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会接触到更多的人。鉴于孩子们对世界的新奇和好奇,孩子们会探索很多东西,学习并发现这些东西会影响他们孩子的三观。此时,父母就应该起到一个向导作用,帮助孩子在18岁时保持正确三观。在此之前,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孩子真正理解和实践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相信这样的孩子会是一个健康、阳光明媚的孩子。因此,儿童的成长过程也是我们所有人学习和进步的过程。

60、在书中的第二到第六章节,以及第十九章节,无论是说到教师劳动还是学生的学习,无一不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61、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这种强有力的、无以伦比的精神力量才能提高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

62、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少的家长坚持认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孩子懂事起,就剥夺了他们玩乐的机会,逼迫他们去学习各种知识,培养各种特长,而家长本人则不会主动去学习家庭教育的素养,人们往往看重的是家长如何“教育”孩子,而忽视了家长自身的素质。借鉴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我们的家长要在自己领到结婚证、登上婚姻殿堂的那一天开始,就要努力去学习如何做好父母的知识素养;在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前,就要认真学习正确和科学教育孩子的方法。我们的社会和学校,就要努力为家长参加这样的学习提供条件。

63、苏霍姆林斯基倡导爱的教育,他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他要求教师和家长们要尊重孩子,经常同孩子们进行朋友式沟通和交流。苏霍姆林斯基曾写过两本书《给儿子的信》和《给女儿的信》,内容即是苏霍姆林斯基同自己的儿子和女儿进行交流沟通的内容。在信中,我们看不到作者板起面孔的训斥,而是一位慈父的谆谆教诲和真诚建议。在他的教育下,两个孩子都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他的儿子成为一名机械工程师,他的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成为一名教育家,继承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成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传播者,多次来中国讲学。

64、苏霍姆林斯基把美育与情感教育相提并论。他认为,所有在德育手段不能达到的精神世界,美育的手段都能触及它。听一支曲、看一幅画,能给人以“无言的”陶冶和感染,打动读者和观众的心灵,进入精神世界。他提倡从校园环境、教室布置、师生仪表到音乐、体育、美术教学都要做到外表美和精神美的统以培养学生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他说:“学生走进校门,他所看到的一切都应当是美的。”① 

65、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文学作品、绘画等对学生各方面的教育起着巨大作用。在他看来,指导儿童阅读那些反映自然美和人性美的文艺作品可以开拓儿童的视野,激励儿童奋发向上。对绘画作品的感知,可以唤起儿童用色彩、线条和色调配合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周围世界的态度。音乐是情感、感受和心情细致变化的语言,可以增强儿童对旋律的敏感性和感受性。

66、苏霍姆林斯基是我国教育界最熟悉的名字,他虽离开我们已经34年,但他的教育思想一直在世界各国流传,至今仍发出耀眼的光芒。为什么他的教育思想能够常葆青春?就因为他的教育思想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他懂得儿童的心,能用自己的满腔热情灌浇儿童的心灵。

67、能给儿童以愉快,教学不应过于紧张,也不要过于容易;生动的直观不是目的,而是达到抽象思维的手段。在德育论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和马卡连柯一样,非常重视通过集体、劳动与其他活动进行教育。不同的是,他比马卡连柯更重视集体中的个别教育和个别对待。他指出,集体要为每个成员发展自己的个性创造条件;教育者对学生的直接影响和集体对学生的影响都是必要的和重要的因素,两者必须结合起来。

68、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哈钦斯

69、本书介绍的和青年校长的这些谈话,曾发表于1965—1966年的《国民教育》杂志。这些材料引起了学校领导人的兴趣。

70、比如,学校里有一个很正直的十四岁男孩,他对好事坏事都很不敏感。一天他跟同学们在果园里听老爷爷讲英雄的故事,当讲到法西斯侵略家乡,老人保护果树的情节时,很多孩子都感到得流泪了,可这孩子却显出很迷茫的神情。苏霍姆林斯基觉得很奇怪,知道这孩子一定有心事。一天,他跟孩子一起劳动,他才了解到,孩子家里平常很会教训人的父亲,竟从集体农庄果园偷了好多树苗,并要求他不到外边去讲。一次,他把此事告诉了母亲,母亲还责骂他、吓唬她。那孩子说:“我原来对我父母的每句话都坚信不疑,可现在,我不相信他们了,我想否定一切。老爷爷讲的那些故事我也不相信。"

71、每一朵花都应该平等的开放,我们不能因为花期不同而轻易否定这朵花所具备的开放的能力。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天赋异禀之处,我们身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指路人,应当在适当的时候教给他合适的方法或者给予鼓励。

72、更要慎重对待惩罚。他说:“惩罚是一种敏感性强,不无危险的教育手段。”(1) 教师往往在运用这种手段时犯错误。有时教师认为极轻的惩罚,儿童却认为是极大的不公平。他说:“谅解对一个人在精神上的触动要比惩罚强烈得多。”(1)

73、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样的孩子心头留有创伤,长此下去,他会在这些不合格的家长影响下走向犯罪道路。所以,他呼吁父母一定要在孩子这面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形象而不脸红。他号召家长能以孩子来改造提高自己,真正来一个“第二次诞生”。

74、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全称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75、对于儿童,做父母,做教师的责任,便是如何教导他们,使之成为健康活泼,有丰富知识,有政治觉悟和良好体现的现代中国儿童,现代中国人。——陈鹤琴

76、“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是在第一页就映入眼帘的一句话。

77、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应该培养和谐的、全面发展的人。在人的和谐发展中,他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精神生活。他强调,我们要培养的人,不只是有知识、有职业、会工作的庸庸碌碌的人,而是要培养大写的人,就是有高尚的精神生活,有理想、有性格、关心别人、关心集体的人。他告诫人们时刻不能忘记:“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没有做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精神生活。”(2) 他认为:“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使他们的心灵由于劳动的幸福而充满快乐。”(2)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把学校各方面的工作结合起来。

78、现将苏霍姆林斯基在《前进》一文中对马卡连柯提出的批评观点作如下简介。

79、苏霍姆林斯基在《前进》中指出,“在马卡连柯的教育理论原理中,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对所谓的‘个别教育’的批评。他认为,对个别学生施加影响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对该学生所处的集体施加影响,让集体对其进行教育,这就是著名的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原则’……”

80、用心做教育,就要拥有一份童心。教师与学生构成了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而两者并不是对立的,教师与学生间的和谐成为了教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

81、同时,由于把培养积极分子也看成了目的,集体中便形成了一种病态现象,“一方面是居于领导地位的学生,他们崇尚空谈,常常废话连篇,另一方面则是面目模糊的‘群众’。一些人总是积极分子,另一些人只是服从而已。”

82、参考文献:(1) 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M).王家驹,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

83、则,在此基础上,他概括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具体方法:开设“思维课”、提倡研究性学习、明确知识理解目标、借助抽象概念等等。

84、为了维护集体中这种“斗争的纪律”,“克服的纪律”,马卡连柯在工作中采用了所谓的“暴怒法”,这是一种教师突然发怒,以迅速而果断的行为,实行心理上的紧逼,以维持纪律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写道:“我非常佩服马卡连柯那么善用此法。但是,如果客观地、连续不断地加以研究就会发现,正是这种暴怒,它才会‘压抑原始的活泼欢闹’……我们只能在非常紧迫的情况下才可以运用马卡连柯所用的‘暴怒法’。在普通的学校里,我看它是不可取的,或者只能是极少采用。但很遗憾,在实际工作中教师们却常用此法,结果是:学生们逐步习惯了各种‘暴怒’、‘发作’,以致再也没有什么能打动他们。”

85、在学校里,智育当然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获得知识是为了以后能创造性地工作,造福于人类,成为一个文明的人。他说:“对我这个教育者来说,一件必须的、复杂的、极其困难的工作,就是使年轻人深信:知识对你来说之所以必不可少,并不单单是为了你将来的职业,并不单单是为了你毕业以后考上大学,而首先是为了你能享受一个劳动者的丰富的精神生活;不管你是当教师还是当拖拉机手,你必须是一个文明的人,是你的子女的明智的和精神上无比丰富的教育者。”(2) 他认为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知识不是为了“储存”,而是为了“流通”。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记住知识,而且要注意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

86、作者:顾明远,明远教育书院名誉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87、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父母要用爱抚、亲热来培育孩子。因为只有爱抚才具有那种神奇作用的精神力量,才能保护儿童的心灵不致变得粗暴和凶狠,才能使儿童对触动心灵的细微事物,如对善良、爱抚和真诚的言语不会麻木不仁。苏霍姆林斯基经过上千次观察,认为:“孩子心中的恶狠,只能产生于成年人的粗暴和冷酷无情中,而不能产生于成年人的爱抚中。”当然,这里的“爱抚”不是不假思索地满足孩子的“稀奇古怪的要求”。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以成长为话题的满分作文(精选28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