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心学四诀(精选50句)

2023-08-26 09:20:51

王守仁心学四诀

1、他被元军俘虏后,经受了三年非人的关押生活,始终刚毅不屈,并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正气歌》。

2、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王守仁名言名句摘抄,希望喜欢!

3、第四句是"为善去恶是格物"。好了,这才落实到修身层面。格物,格其不正使其正,正什么?正心!把心里的邪思杂念都血拼掉,这些都是"人欲",毫不留情地灭掉,还给心体一个纯纯的良知之心。此外,还需要"在事上磨",注重每一个过程自己的心里是否还有"人欲",不断地省察去除。(王守仁心学四诀)。

4、在王阳明十岁的时候,他老爹王华考上了状元,这个状元要比现在的高考状元要牛逼的多,因为现在的高考状元是按省来的,省级的状元。王阳明的父亲王华考的状元是全国的状元,是状元中的状元。身为状元的儿子,王华自然对这个孩子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王阳明将来也能金榜题名,于是他给王阳明请了许多的老师,来教王守仁读书,但是王阳明似乎不太喜欢在私塾里读书,他喜欢舞枪弄棍,他喜欢读兵书,还喜欢问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有时候问的一些问题都能把老师问倒。他的志向非常的高远,心思跟常人也是完全的不同。有一次,他跟私塾的先生讨论:什么是天下最要紧的事?老师认为科举是天下第一等要事,但是王阳明并不认同,他认为天下最重要的事是读书做圣贤。在王阳明17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决定给他办一门亲事,新娘是江西洪都的一个官家小姐,王阳明就顺着他父亲的安排,去江西结婚去了。就这样,王阳明当起了上门女婿,好,结婚的日子到了,官家结婚,新郎又是状元的儿子,所以,自然要隆重的去举办。全府上下的人都在忙里忙外,等到大家全都忙完了,等新郎新娘行礼的时候,他们突然间发现少了一个关键人物,谁呢?新郎官王阳明不见了,这个很致命啊,喜帖都发出去了,各路亲朋好友全部都已经过来,上上下下忙里忙外,就等着行礼的时候,关键人物不见了。

5、与这种思想领域僵化浑沌、令人窒息的状况相对应,明代中期在“弘治中兴”后,由政治腐朽引发的社会政治危机日益严重。明孝宗朱祐樘是明代历史上声誉颇佳的一位帝王,他在位18年,史称“弘治中兴”。他比较有效地遏制了正统、成化以来宦官权力膨胀的势头,广开言路,励精图治,明显缓和了社会矛盾,使大明王朝在开国百余年后出现了“朝序清宁、民物康阜”的安定局面。这种政绩的取得实属不易。明孝宗由此赢得了诸多赞誉之词,后人甚至将他与汉文帝、宋仁宗相提并论。

6、下午他的儿子又死了,第三天连仆人也死在山坡之下。

7、王守仁,少有奇志。15岁便独自出游天下雄关——居庸关与山海关,纵观天下名山大川。在刻苦攻读之余,尤喜论兵,练得一手好箭法。王守仁自幼对哲学思辩情有独钟,年仅17岁便前往上饶拜会著名学者娄谅,讨论朱熹“格物致知”之学。后从九华山游览归来,筑室于阳明山中,苦苦思考,数年一无所得。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守仁考中进士,从此踏上仕途。当时正值弘治晚期,春风得意的王守仁勤勉工作,试图施展自己宏大的抱负。但好景不长,明武宗登基后,局势急转直下,朝政顿时陷入纷扰混乱的泥沼之中。大太监刘瑾专权跋扈,肆意妄为。亲眼目睹国家由治而乱,在京做官的王守仁内心愤懑异常,终于在忍无可忍之时,为遭陷害的官员仗义执言。刘瑾极为恼怒,在朝堂之上对王守仁笞以重杖。王守仁被打得皮开肉绽,濒死而复苏,侥幸保住一条性命。据说,王守仁在被贬出京后,刘瑾还派人一路追杀。王守仁伪装投水自尽才瞒天过海,逃出虎口。最后,他因担心连累亲族。才来到龙场驿站。在这里,王守仁于极度苦闷之中顿悟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的道理,从此摆脱了正统思想的束缚,在程朱理学之外另辟蹊径。而龙场驿站之行也是王守仁政治活动的转折点。

8、也许有人不赞同做事要强迫自己的说法和做法,而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一种愉悦、欢快的心情去学习、读书、做事,以为这样才符合心理学及大脑思维的规律。因为据研究,人类的大脑只有在愉悦、快乐的状态下才能最好地发挥作用。

9、第二句是"有善有恶意之动"。当我们与外物相接触,心一动,善恶立马呈现。自己的动机、驱动力就马上显现出来,善与恶也在意识当中出现。但这时,还没呈现出心学的力量来,只是在表述善恶事实。

10、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11、静静地来,静静地去,静静努力,静静收获,切记喧哗

12、最有深意的就是王阳明的最后一句话——「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表明你心中有着无限的包容、友爱和善意;而这样的人,谁不愿亲近?谁不会爱戴?自然「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而能做到如此,也确实已经是真正的圣人。

13、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用尽一生,去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

14、“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王守仁《传习录》

15、一切的伟人和成功的人,都是对自己够狠的人。

16、他的良知体验美学值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好好咂摸体验。在忙忙碌碌前行的道路上,偶一回头,发现先人衣决飘飘,面对蝇营狗苟生活着的人们,早已微笑的将我们宿命的留在艰苦跋涉的道路上,而兀自去追求那种自在清明的圣人生活去了。也只有在这假日,我才能去触摸内心本有的“良知“,王氏的“格物致知”显然对我而言,比朱熹的要亲和受用的多了。

17、他一疑,事就成了——人没有坚定的信念,就容易被人利用

18、立志,就是意之所向,它是王阳明心学的一大主题,也是王阳明人生初始的主题。据说,王阳明12岁时在北京长安街漫步。一大仙模样的人拽住他说:“我为你看相,不收钱。记住我下面的话,你的胡子到领口时,进入圣境;胡子到胸口窝,结圣胎;胡子到小腹,圣果圆。”

19、王守仁哲学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行合一”的学说。朱熹主张“知先行后”,后世士大夫阶层却逐渐形成知而不行的风气,这在明代中叶以后更是具有代表性。王守仁曾批评道:“近世学者将‘认知’与‘行事’分成两码事,强调必须首先弄清欲行之事,然后才能付诸实施,结果导致终生一事不行。”“学者不脚踏实地地解决实际问题,而牵制纠缠于言语的论辩之间,只能走向空洞虚无的迷途。”因此,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呼吁他的“同志”着手解决面前的社会问题。这才是王守仁创立新的哲学体系的最终落脚点。

20、仅仅一句话,既说出了一个人应该具有的修养,也说出了教化世人的最好方式——以身作则,感化世人。

21、古人不论什么事情,随时都在心上学习,等到心精明透彻了,字自然也就写得好了。这种方法他总结为八个字:凝思静虑,拟形于心。

22、王阳明大概是猜透了王艮的心意,于是就借力打力:「你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23、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王守仁《大学问》

24、王阳明告诉我们,只要心灵提升到一定境界,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就不会给心造成牵累;即使有了牵累,也容易察觉并去掉。

25、除了放浪形骸的天子外,周围的近臣也整日想出各种花样供武宗逸乐,乘机操纵朝中大权。他们一方面对王守仁的功绩妒嫉不已,千方百计贬斥压抑:另一方面因或多或少地都与朱宸濠有牵连,受过贿赂,害怕王守仁平叛后抓到证据,再加上王守仁在朱宸濠反叛后,曾上疏请求武宗诛除奸佞,江彬、张忠等人更是恨之入骨。因而想先发制人,便捏造谣言,胡说什么“王守仁早已与朱宸濠勾结,最后虑事不成才起兵平叛”云云。武宗频有耳闻,心中不免生疑。张忠、江彬等人为讨好献媚,竟无事生非地提出让王守仁将朱宸濠等叛军纵于鄱阳湖中,待武宗亲自率军擒拿。这可正中武宗下怀,立刻应允,并派张忠、许泰等人先率禁军进入江西,从王守仁手中接管叛俘。

26、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

27、圣人处此更有何通?圣人会怎么做?圣人会怎么做?王先生在贵州面临生死,衣食无着的.情况下,如此问自己。——王守仁《王守仁》

28、。需得扎稳根基,才能放开手脚,去伸展、去吸收。

29、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

30、朱宸濠是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的曾孙,朱权的封地原在大宁,“靖难之役”后徙封南昌,至天顺年间因“不法”之事革去护卫,改为南昌左卫。朱宸濠于弘治十年(1497年)继承宁王位。当时明武宗游幸无度,太监刘瑾专权,且世宗无太子,朝野人士危惧不安。朱宸濠感到时机千载难逢,开始暗中活动。他遣太监梁安送刘瑾金银两万,刘瑾便于正德二年(1507年)矫诏恢复宁王的护卫屯田之特权。刘瑾被诛没之后,朱宸濠的护卫又被革除,但其觊觎皇位的野心却变得愈来愈急切了。为了重新得到护卫及屯田之权,朱宸濠用大量金银贿赂明武宗宠幸的伶人臧贤及左右近侍,同时得到了京中诸权要的暗中帮助,终于如愿以偿,其反叛之心更加坚定,但因考虑到其子有望入嗣东宫,成为武宗的太子,因此一直蓄而未发。

31、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王守仁

32、现代医学已经证明,对于一件相同的事情,如果人的心情不同,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33、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守仁

34、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地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

35、曾看过一位着名球星的访问,记者问他的获胜法宝是什么,是不是那些压哨进球。

36、当得知叛军已经进至南昌附近,王守仁开始排兵布阵,将全军分成几支人马,两路分先后与叛军对阵,两路分左右从两翼出击,还遣一支兵马绕至敌军背后。七月二十四日,叛军进至黄家渡一带,气焰熏天,鼓噪而行。王守仁部下正面两支兵马佯装退却,叛军以为有机可乘,争先恐后向前猛冲,军阵大乱,前后队伍互不相接。官军绕至敌后的兵马开始发起攻击,敌军仓皇四散,官军各队军士联合反击。叛军四面楚歌,无心恋战,只顾各自逃命。官军擒斩两千余人,叛军溺水死者数以万计。朱宸濠败走之后,召集残兵败将,试图卷土重来。

37、“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王守仁《传习录》

38、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守仁

39、在他看来,一生经历的种种艰难险阻,只不过是磨炼心性的一个过程。

40、人都有习气,蒙蔽了自己的心,习气和蒙蔽越重,强迫自己就越艰难。但别无他法,只有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功夫,在一次次强迫的磨砺中,慢慢清除掉自己的坏习气,才能恢复心的本来光明。这就是王阳明为我们指出的路。

4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守仁

42、这是一个与自己"斗"的过程,领悟的过程。个人资质不同,程度也不同,把握好"乐在其中",心学就算入门了。

43、立志向上便是读书学圣贤。又怕他的子侄们学圣贤立志不坚,他在家信《赣州书示四侄正思等》中要求他们把其写给弟弟王守文的《示弟立志说》抄录下来。王阳明年少便立下“读书学圣贤”的志向,并把它当作一生的追求,既成就了他心学大家的地位,也为后世树立了读书学习的榜样。

44、正因为王阳明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一份愉悦、快乐的心情,被贬谪到龙场那个环境十分恶劣的地方时,跟随他来的仆人都病倒了,唯独他一个人无事,这正证明了拥有好心情的重要性。

45、所以,凡事多强迫自己,能获得意想不到的修为和成功。

46、心灵只有如此,才能在处理各种事务时悠游自如,从容不迫,应变无穷。

47、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48、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王阳明于是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大盗说:「脱就脱!」

49、有地方官员对王阳明的这些计谋不以为然,问他「这有用吗?」王阳明不答反问:「先不说是否有用,只说朱宸濠疑不疑。」有官员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会疑。」王阳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中国名人名字的故事(精选92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