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感悟及心得(精选51句)

2023-08-27 09:49:09

阳明心学感悟及心得

1、 我们以学书法为例。想要学习书法,去购买了笔墨纸砚和字帖,制订了练习计划。开始练习时,调好墨、抻开纸,横平竖直,心无旁骛,一撇一捺实实落落地去练习。假以时日,书法自然有成。(阳明心学感悟及心得)。

2、真正做学问的人,想要活得明白的人,“知”的背后一定会慢慢走向“行”。

3、关于“知行合一“的理解有很多,比如,说到做到,只有做到才是真的知道,再比如,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等等。

4、如果没有,那这件事情,产生了也会再消失。陆象山主张——“在人情事变上做工夫”。王阳明非常赞赏这句话,他说:除了人情事变再无其他。

5、每个小我都是通往危险的道路,心中有过,事上有危。(阳明心学感悟及心得)。

6、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7、他强调通过审美体验,去把握那种具有永恒性“至乐”的圣人境界。这种境界与“七情六欲”的感观之乐不同,是一种以 “ 仁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的圣人之乐。

8、夫美质难得而易坏,至道难闻而易失,盛年难遇而易过,习俗难革而易流。

9、讲师:王海峰,男,陕西省阳明学会会长、终南阳明书院院长。曾经涉及领域:演讲、培训、营销、商业运营。目前主要研究对象:阳明心学。

10、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

11、在龙场悟道以后,王阳明更加坚信,心即理,心外无物。据说有一次一位朋友指着一朵花问王阳明:“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那这朵花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有何相关?”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12、如何才能内求和内明——从觉察自己的身心开始

13、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

14、    通过今天李老师一天的精彩授课,对人,对事,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首先,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学,心外无事;一切源自于内心,源自于内发,得先有想法,再有行动;第二:致良知。人是有良知的,我们要把良知贯彻到工作和生活学习中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定盘针和为人处世的准则,利他的准则去做事、做人,只要努力,我们人人都可以是圣人;知行合一告诉我们:人的思想和行为是一体的,行随知变,要改变一个人要从改变其思想开始,思想是财富的源泉;所以,管理,一定要注意人本管理,努力的帮助人成为人;让人端正心态去做事,也更加说明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15、“神”在受精卵发育的过程当中会不断注入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神”随时都在。后天“神”会分散,大多数人的“神”会逐渐被耗散,所以导致很难有专注力。真正的专注力实际上是能够调动“神”,聚焦在某个事情上。

16、如何安身立命?我们的祖先或许早就给了我们答案。

17、说实话,我很佩服那些有毅力持续实修的人,因为他们精进可能会快些,但对我而言太难了,不论怎样,我都会坚持实修下去。人的一辈子长着呢,其实不论是持续实修还是间断性实修,只要方向对了,持之以恒坚持下去,肯定会遇见一个活泼泼的、不一样的自己。

18、不断建立对自己的觉察。我们现在大多数时候对自己的觉察力已经很弱,要靠仪器或医生告知才知道自己生了病。但如果我们足够敏感,就能够随时感知外界的变化。身体的防御机制和免疫系统是在工作的,从内到外是畅通的。所以我们要对身心在状态保持敏感,提升觉察。

19、夫精藏则太和流,神守则天光发,累释则怡愉而静,机忘则心纯而一。四者,道之证也。

20、如何给孩子光明的前程?就是利益更多人。给孩子积下美德,就是赢在起跑线。

21、为什么我们现在觉察力差?是因为我们所有的注意都用在了外面。这也是为了生存的自然结果。所以,很多人其实对别人很敏感,但对自己却一点都不敏感。所谓的情商高,也是因为敏感才有情商。情商高说明觉察力是好的,但只是这个觉察力从未放在自己身上。同时对自己打的“心”也不敏感,心里有任何情绪、任何问题的时候,直接把它压制掉,或者认为它不应该存在,慢慢地,也就变得越来越不敏感。

22、    2019年12月19日晚20:25——21:25是宁晋二中孔子学堂的年终总结会。我简要回顾了一年的工作:这一年,我们共举办了36场专题讲座,共60多节课时。在全国2050家孔子学堂中,我们脱颖而出获得“优秀孔子学堂”称号。所以我们不要妄自菲薄,我们要相信自己能做好、能成功!

23、勤奋不知道目的,谈不上用功,要明白为什么而学。

24、所谓的“心”,指的是我们精神层面的东西,就是人与人之间最根本的不同。人为什么会有烦恼?为什么会与某个人有缘分?为什么会讨厌某个人?这些所有的感受都是从“心”里出来的,直觉也是从“心”里出来的。所以,在“心”里找到答案,就能找到所有问题的根源。所以,所谓“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要内求,从自己的内心去寻找。

25、遇到重大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只要不是十万火急),先放下问题,选择成长自己,三五年后再看,问题可能不再是问题。

26、就是平时打坐、持咒或者吐气。一开始坚持不了打坐,但至少在遇到事情的时候,能够想到持续提升对自己身心的觉察力。每天打坐持咒,相当于通过咒的力量,可以帮助我们排出身体里各种比较浊的能量。就像是每天打扫卫生,每天生活中会有不同的沾染,刚开始功夫力量不够的时候,每天清理的不够染的多。随着功夫的深入,清理的能力提升,大于每天染的部分,就会出现所谓的排病反应,把身体内的宿疾逐渐解决掉。

27、从心学核心思想体系的倾向性来看,与儒家的“仁爱”思想是相通一气的。比如,“良知”一说,其实质与儒家的“性本善”没有什么不同;“致良知”与儒家的“克己复礼”没有什么不同;这样作为独立的哲学流派来说,未免有换汤不换药之嫌。

28、 收录进来的心得体悟,虽谈不上妙笔生花,却也不乏真知灼见;见解虽然精粗不但篇篇质朴纯净;文笔虽稍显稚嫩,但来自心底“诚”意,让人极易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29、所以,真正的“知道”,不见得是脑子的“知道”,而是一种内明。学问走到最后都是内明,而不是外在的“明白”,是要向内求。比如,我们讨论问题的时候,如果大家讲的都是工具模型,都是听起来都对的道理,都是一些正确的废话,却总觉得不能切中要害,不够鲜活,往往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文字只是一种载体,如果真的明白了,是可以游刃有余地换一种比喻、换一种说法,随时举例来说明其中的含义。

30、    阳明心学能够很大限度地开发我们个体生命和心智的潜能,能使自身的精气神与日常工作、生活融为一体。阳明心学也是净化心灵之道,穿越时空,老师让我们聆听王阳明的思想,净化了我们的心智。

31、道在心中,路在脚下!正所谓-道正不怕路远!在两位大家长的带领下,我们携手并肩,共建美丽安然,共筑心灵家园!

32、学习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下学而上达,万物一体,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33、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

34、以言语谤人,其谤浅;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35、首先,重新理解了“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36、阳明弟子中有一位是地方官员,这个人每次听讲都是津津有味,意犹未尽的。

37、王阳明小时候上学问先生:“何为人生第一等事?”儒生老师认真回答说:“惟人生登第耳。”王阳明摇头答:“人生的第一等事,是读书做圣贤。”

38、     每个人都有私欲,学习阳明心学,并不是为了消除私欲,而是不被自己的私欲所控制。只有能控制自己“心”的人,才是一个强者。我们要做“心”的主人,而不是“心”的奴隶。这是我对金老师所讲“心学”的理解。我不敢说阳明心学就是我所理解的这些,因为它太大、太深了!

39、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40、“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没有“行”的“知”,要么可能是不求甚解,要么可能是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很难经得住追问。生活总在经历,是不断经历人经历事的过程,只有不断去追问,才会对生命真相建立认识,那才是真正的知道,“知”本质上是对生命的理解。否则,只有“行”,而从不去追问,或许取得过成功,但这些成功多半是因为勇气,经验是散点的,是容易固化的,导致曾经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

41、    虽然,到今天为止,才接触,应该说是第一次接触阳明心学,但是,今天的心灵确实是受到了一次洗礼,通过以上各位领导、同仁、同学的分享,可以得出一个真理:阳明心学就是阳明心学,不是她不存在,而是自己接触、感知的稍微有些晚而已,已经感知,就深深地被这门学科所打动,所折服。

42、近200年来,西方科学认识世界的方法叫做化约论。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复杂的,为了建立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假定把世界分成不同的细分部分,如果每一部分都知道了,整体组合在一起的世界也就弄清楚了。于是便有了很多分科的存在,一开始是自然学科,然后到社会学科。

43、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也是人们生命情感之间的关系。“未发之中”,这个中,便是指心。喜怒哀乐都发自内心,试想一下我们能否用我们头脑中的概念、判断、推理把我们心里面的生命体验给消解掉?做不到。

44、陕西省阳明学会王海峰会长带您一起,追随一代“心学”宗师王阳明的脚步,体悟“知行合一”的智慧,探寻“万物一体”的玄机。

45、王学以心(良知)立言。又以良知释心,心(良知)就构成了王学的基石。他认为“心即理”、“良知”是心之本体。这种“知”是不待虑而知,不得学而能的本然。

46、一年多来,静坐实修也尝试过,没有很好的坚持,四月份听了子倩同道的分享后,从4月25日开始坚持静坐实修以来,每天坚持早、晚静坐,很少间断。第一个月静坐是默默地数呼吸、息思虑,有点单调、疼痛、麻木的感觉,坚持15分钟都困难。

47、那人到底是往上升为“神圣”,还是往下坠落变成“恶魔”,根源在哪里?根源在于我们的生命情感。人生的种种实践,动力总是在生命情感。头脑只是概念判断逻辑推理,真正驱动的,是内心的情感。

48、才华横溢的王阳明,被宦官陷害,被判入狱,身心深受磨难,几年后又送去龙场,之后在龙场入定静修,在龙场那种瘴气冲天,很少人能活下来的地方,王阳明绝地逢生。之后龙场悟道,悟出心学,知行合格物致知,名震天下。

49、 诚意既是圣门教人用功第一义,那么如何落实诚意功夫呢?《传习录》中给出了明确答案:“意未有悬空的,必著事物,故欲诚意,则随意所在某事而格之,去其人欲而归于理,则良知之在此事者,无弊而得致矣!此便是诚意的功夫。”

50、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泛海》)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名言名句大全摘抄感悟(精选27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