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华的黄诗(精选60句)

2023-09-01 11:12:37

余秀华的黄诗

1、“若是初心未改,多应此意须同。”——晏几道《风入松》

2、几个回合下来,余秀华坐实了战斗系女诗人的称号,也让我们看见了这些平时欢脱的键盘侠们逻辑到底有多荒谬。

3、这种红得发紫的现象让一些作家都“羡慕嫉妒恨”,连一些网友都按捺不住心中的嫉妒,因为这种亿量级的传播和发酵速度实在太快太惊人了。(余秀华的黄诗)。

4、别人劝她:“离婚是需要钱的,还不如给自己买一件衣服。”(余秀华的黄诗)。

5、这种色解唐诗,只能会给社会造成更多的危害,让那些正在读这首《登鹳雀楼》的孩子们,看到这样的色解,会作何反应!

6、很多人说她是有才华的人,这点我也承认,诗作中的确有很多新奇的意向令人称赞。但是诗品如人品。一个人的品性有了偏颇,总会体现在作品当中。所以她后来写的诗基本不读了。不喜欢的就悄悄远离,没有必要大肆批判。适者生存,总是有道理的。

7、甚至成名之后直接选择跟自己丈夫离婚,她丈夫也是同意了,并且要到了一笔钱。就这样两人也是顺利离婚了,余秀华也是开始了自己全新的生活,或许她的言辞不堪,她骂人的姿势很丑,但是不得不说她真的很真实,很最本质的纯真,按照自己的想法活了下去。

8、这就像现实中的余秀华一样,虽然她走路不稳,口齿不清,说话时嘴还歪斜,但完全不会让人觉得讨厌,反而让人肃然起敬。因为,她真诚。她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不掩饰,不做作。就像她的诗。

9、《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是余秀华的成名作,也是饱受争议的一首诗歌。现代诗歌读了成千上万,能撩到我泪奔的诗不多(虽然我心太软,泪点极低),其中就有这一首。

10、这也是她为什么要延续写“黄诗”的另一个原因,不仅仅是为了和谁置气,而且佳作不断。

11、我们在这样的春天里,不过是把横店村重新捂热一遍。

12、余秀华在《我和范俭不得不说的故事》的一篇文章里,发出了声嘶力竭的咆哮:“我把全中国的男人都睡了,也比这些人纯粹,干净。”

13、阳光照在白杨、水塘和水草,还有蕨类、油菜、小麦,万物都在这阳光下生长,呈现一片生机和美。一如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14、读了很多余秀华的诗后,有不少很疑惑,作为三四十岁年纪的女人,为什么还怀着一颗少女之心,对爱情单纯、直接、热烈,甚至有一点飞蛾扑火,希望爱情与欲望高度结合,完全是满怀期待又非常胆怯的小女生状态。

15、不可置否,文采斐然,同样是追星女孩,为什么我只会啊啊啊啊啊啊 

16、自然,对于余秀华来说,在感情和精神方面,都得不到基本的尊重和满足,她只能向诗歌里去倾诉。因此,在余秀华的很多诗歌里面,都能看到那种或激烈的、或赤城的、或纯真的情感诉求及表达。这首《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就是其中之一。

17、我悄无声息地落在世界上,也将悄无声息地,隐匿于万物间。

18、以上是诗的第一节,在第一句,诗人就高调地以睡与被睡为题,提出了男女平权这样的主题,第二句立即以浓烈的情色氛围进一步要亮瞎你的双眼。很黄很暴力地对现实中虚伪平等进行叙述。到了第三句,讲述虚伪平等的结果,流露出一种失落、无奈、幻灭的情绪。降低调门,既为向下一节延伸过度,同时也为后面的高潮部分让出上升空间。

19、如果看了她的人生经历,也许再读这些诗就能更明白她的心境:

20、余秀华写的诗越来越多,对爱情的向往也越来越强烈,离婚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

21、它们徒有高大上的地位,比已盖棺论定的政治犯和流民的命运更加诡异难测,这是本意。这一句还可能存在这样的暗喻,麋鹿象征阳,丹顶鹤象征阴,一阴一阳谓之道,暗喻道统受到威胁。

22、如果你也觉得掩饰是一种矫情,虚假是一种丑陋,那么,敢言敢行,敢做敢当,活出真我的余秀华,才真正是乘风破浪的姐姐!

23、我也曾经想过,如果她现在想“从良”,是不是还来得及。可从昨天她的话里看,她压根就没想到过“从良”,私处成了她写诗唯一的工具。和解放前许多妓女一样,在解放后的新中国,多数仍然在怀念从前的生活,除了“那个”,她们也干不了正经的农活儿。

24、一路在枪口(暴力成为常态))的麋鹿(粗壮阳刚)和丹顶鹤(纤弱阴柔)以上是诗的第二节,写路上的所见所闻。第一句承接首节尾句,以平淡无奇甚至低到尘埃的语气展开叙述,就像拳家,欲出重拳,气沉丹田。

25、余秀华为阿卡折过五百二十只千纸鹤,即使换来的是阿卡绝情的回应,也不妨碍余秀华写下那些炙热的情诗。

26、我是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

27、但是,余秀华对这场没有自由恋爱也没有浪漫爱情的婚姻,她是有千万种不甘。而最残酷的是,丈夫一年到头都在外地打工,有了孩子之后,日常生活和抚养孩子的钱,都要向丈夫索要,而且还不一定会给。

28、《麦子黄了》可以说是余秀华的代表作之一了,最能体现她的诗歌才华。

29、这么多年来,余秀华一直在战斗,一直没变过。

30、余的人品不是圣贤君子,但也决非奸妄欺诈的小人。

31、提及诗人,大家脑海中的印象。要么是“使我不得开心颜”放荡不羁的李白,要么就是“百年多病独登台”念念殇殇的杜甫。可余秀华不同,她的形象,不但不符合诗人,反而遭普通人鄙夷。由于出生时胎位不正,余秀华大脑缺氧,得了非常严重的脑瘫。相貌出奇,说话含糊不清,从小“畸形”,余秀华受尽了白眼;恶毒的母亲、扶不起的丈夫,都成为了她人生经历当中的黑暗点。

32、因为对于“黄诗”,余秀华有着自己的理解,她说:“《诗经》里的小黄诗可多了,艾略特的小黄诗可多了,《红楼梦》里的焦大估计没有人能忘记,《西厢记》《水浒传》都有啊。”

33、但是,余秀华一心“想做一只独立特行的癞蛤蟆”,人家怎么说是人家的事,她要活成自己。这就是她要强的个性,而且她的真情率性,绝不无病呻吟,更不无中生有,空谈情怀!

34、为了获得水,我一直以一条鱼自居但是一旦深潜我就不能自圆其说小鱼也是鱼,组织结构一样不差多少年浮在生活的表面我获得了罪恶却要更深的夜色擦洗这些都在秘密进行

35、这也没完,她继续写她的诗,还不屈不挠的隔网对歌手李健写了一首又一首的表白诗,又一次把自己推到了风尖浪口:

36、我看见清风里的许多事物:繁茂和颓废共居一枝。

37、她说,诗歌就是她生活的拐杖,能让她走在这摇摇晃晃的人间。

38、本文系(陈洪标写字说画)原创,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传记作家、书画评论家陈洪标撰写,图片来自网络

39、在与命运的博弈中,余秀华无数次被摁倒,但她从未被打败。

40、风把我越吹越低低到泥里,获取水分我希望成为天空的孩子仿佛也触手可及

41、但仅凭作品之名,真的就能抹杀余秀华的才气吗?个人觉得不然,余秀华创作的这首诗,反映了女性也拥有着表达爱欲的权利,对爱的欲望,是每个人共有的,是每个生物共有的,承认自己心中所想,有何下流?除此之外,余秀华的这部作品当中,并没有所谓的露骨之词,相反,全是当下女性最为真实的情感表达。

42、这种高级修辞,居然还有人质疑她文学水平顺带人身攻击的,余秀华捧哏般地接过话头,一句反问让人依稀看见了鲁迅先生的遗风。

43、还好,一些疼痛是可以省略的:被遗弃,被孤独,被长久的荒凉收留。

44、但是不少网友也是认为余秀华写的是“黄诗”,在网上对他吐槽不断,但是余秀华也不甘示弱,多次怒怼网友,言辞也是粗鄙不堪。可是很多人都吐槽余秀华低素质、写“黄诗”,却从未有人去了解过余秀华的经历,因为她这样的人,没有什么正统文化,能写出这样的“诗”,和她的生活经历有着莫大关系。

45、余秀华从小就不幸运,因为先天性原因造成了一定的脑瘫,从小就被人嘲笑,19岁那年更是因为包办婚姻嫁给了一个陌生的男人。就这样余秀华开始了一段没有滋味的生活,丈夫婚后对她很冷漠,一点也不尊重女性,慢慢地余秀华找到了自己生活的寄托,那就是文字,没事的时候也会写写诗。

46、偶尔,想和一个陌生人喝酒。比如同你,这样我们就能在这个陌生的人间认个亲。

47、2015年,她的新诗《穿过大半个中国来睡你》如平地一声惊雷般爆红网络。诗中野生的诗意,旺盛的生命力,让万千读者眼前一亮。

48、门口的虫鸣高高低低,我曾经与多少人遇见过。

49、《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点燃了人性中最基础、最隐秘的部分。余秀华的直率乃至粗鲁,击中了现代人的伪饰软肋,人们痛恨伪饰又依赖伪饰,一经袭击,便轰然颓塌。

50、甚至有网友读完余秀华写给李健的第四首情诗《我要拄着拐棍去和你相爱》后,因其缠绵悱恻,感人肺腑,而纷纷鼓励她:“请大胆地爱!”

51、女人是感性的,诗歌也是让人感性的,当一个感性的女诗人,写下这首诗的时候。外人或许可以仅从诗歌本身去看它,去解析它,但她老公就应该注重诗人本身的心灵了。很可惜,她的丈夫是个粗人,并不懂诗。

52、别人为什么那样称呼她?我相信,她本人还不至于真是女流氓或荡妇,但她的很多作品,的确散发着流氓、荡妇的味道。就因为这,不能被大众接受,也不被我接受:

53、┃ 上周人物:马斯克、王振滔、谢晋元、俞孔坚、尹明善、钟芳蓉

54、即便是一个伟大的妓女,也得学会矜持。在大街上随随便便脱裤子的人,不配称之为妓女,更不配称为名妓。

55、有道是,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意思是,一般的流氓,他的影响范围很小,用法律手段来制裁他比较容易;而当流氓一旦有了文化,其流氓行为造成的负面影响会很广,加上他们善于伪装,善于钻法律的空子,制裁这种流氓的难度就会大很多。

56、私处即便可以“啪啪”地开口说话,但它也绝对不能用来吃饭与唱歌。

57、写了五年,余秀华却因那一首被很多人当成“黄诗”的情诗而一夜成名。

58、运用色彩来构造鲜明的艺术效果的古今诗人很多,比如说温庭筠。

59、那么多的谷子从哪里而来,那样的金黄色从哪里来。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祝福端午五个字(精选47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