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马尔克斯说过(精选83句)

2023-09-02 09:32:15

伟大的马尔克斯说过

1、本文由5月24日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问世50周年暨《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中文首发式上嘉宾发言整理而成,有删节,已获主办方授权。整理:新京报记者李佳钰;编辑:走走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2、墨西哥历史学家恩里克·克劳泽在《救赎者》中指出,拉美革命陷入死循环,是因为“具有宗教情怀的救赎者太多,能够付诸实践的思想家又太少”。在他看来,上世纪的拉美知识分子希望“摆脱欧洲的殖民统治”和“美国帝国主义影响”,建立一个“公正、繁荣、和平的秩序”,却不愿意投入繁琐、缓慢的建设工作,不切实际地奢望用革命来解决一切。这种救赎情怀导源于两个拉美传统:一是天主教对殉难、牺牲的崇敬以及救赎的神圣;二是中世纪伊比利亚半岛君主制文化在拉美的延伸,导致了当地人对大家长权力、超凡魅力型领袖的迷恋。

3、好的,今天我来回答:“如何更好地阅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这本书?”这个问题。

4、世界变了,英国人垄断了烟草,荷兰人垄断了橡胶和可可,德国人租借了铁路和水运通航,将军失去了国家的所有资源,包括最后的那片加勒比海。

5、即使这句话是真的,小说写道,费尔明娜·达萨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因为他的情书也是由同这个句子一样的句子组成的,这些句子的有用之处不在于它们的意义,而在于它们清晰明理的力量。

6、陈鹏再次尖锐地指出了中国文坛评论界吹捧之风颇为盛行的情况,一些评论家为了既得利益,便无脑吹捧,不知西班牙有没有类似的情况。

7、这种在常人看来刺激又危险的活动,格林却仍觉得不过瘾。于是,他干脆在姐姐伊丽莎白的介绍下进入了英国军情六处工作,成为了一名职业间谍。

8、尽管这是一部半完成式的小说,但是马尔克斯却留给我们一个完满的结尾,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一个月不回信,我就定居欧洲。”“回到酒店,我看见了回信。”

9、哈维尔·佩雷斯·巴里卡莱特,文学博士,诗人。大益国际(法国)写作营作家之一。

10、界面文化:坚决地实践某些理念同样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例如说切·格瓦拉将纯粹的乌托邦理论付诸实践,要求用道德激励改变个人,鼓动革命牺牲,最后他自己也华丽赴死了;巴斯孔塞洛斯在出版工作中提倡的宗教式阅读,也是把绝对的铁律加在自己和他人身上。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没有言行相悖,那是什么造成了可怕的后果呢?

11、对于不能获奖的原因,格林本人的看法是:“因为他们不认为我是个严肃作家。”瑞典学院在研究了诺奖绝密档案后得出的推论是:“因为格林的书太畅销了。”

12、几经波折,我和老马都各自回到了那故乡。老马对故乡记忆一如往昔,未被乡愁理想化。我却是近乡情怯。沿途的风景依稀是记忆中的样子,却又那么陌生。老马的故乡在败坏,我的故乡在矫健的快跑。交通的便利,洗白了这个破旧不堪的小县。院墙里一盏微弱的灯光是妈妈的习惯,家人永远是家人,不管离开多久,再见还是如故。

13、如何在身体机能衰退,是保证自己正常生活,这是一个值得规划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4、五十年前,《百年孤独》一经问世就让“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成为经典。然而,多年以后,当人们回顾这篇早在《百年孤独》之前就由28岁的记者马尔克斯完成的非虚构作品《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时,会有怎样的评价与感受?

15、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映射了一片大陆及其人民的富足与贫穷。”——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

16、《族长的秋天》精读第5天:这个年轻时美丽、销魂的女人,死后却被人做成标本

17、事情,无论是普通的还是神奇的,我幼年时候都经历过。因为在我出生的地区和我祖父母抚养我的家里,每天都在发生。那个镇子跟加勒比海边的任何村镇一样,房子也是那许多房子中的一幢。我的外祖父母完全跟街坊们一样既迷信又轻信。但是对我来说,所有这一切的命运却是悲惨的:由于谁也解释不清的原因,一夜之间,外祖父母死了,白蚁把房子毁了,镇子陷入了贫困。仿佛一场破坏性的大风从那里席卷而过似的。

18、《霍乱时期的爱情》表明,爱情并不仅仅属于年轻人,它还属于那些痛苦地注视着时间流逝的老人。从某种意义上说,青年时代的爱情迷狂中夹杂着更多的幻想或欲望,而老人的爱情却那样朴素而富于生命的智慧。阿里沙与达萨的爱情不是少年时代的爱情幻梦的继续和追寻,而是以一个饱经忧患的老人对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上的想法和经验为基础的全新的爱。他给达萨的信是对生活、爱情、老年和死亡的思考,他的洞察力完全不同于他年轻时写的热情便条和一辈子过的阴暗生活,这种睿智如同来自圣灵的启示,却使达萨感到他不再是一个幻象,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他。

19、1982年,瑞典文学院认为,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即围绕着马孔多的世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因而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

20、经过了前六天的共读,故事终于在今天迎来了尾声。

21、如果说格林的前半生是金刚钻,那么遇见凯瑟琳后,他就变成了绕指柔。那个面对炮火、动荡连眼都不眨一下的硬汉,竟一反常态,写出了那部无限温柔的《恋情的终结》,这部20世纪最伟大的爱情小说。

22、墨西哥历史学家、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客座教授恩里克·克劳泽

23、对于马尔克斯来说,这个充满了危机并具有自我毁灭能力的真实的世界不过是一个“出人意外、从人类史上看似乎是乌托邦式的现实”,作为寓言的创造者,他感到有权利相信:“着手创造一种与这种乌托邦相反的现实还为时不晚。到那时,任何人无权决定他人的生活或者死亡的方式;到那时,爱情将成为千真万确的现实,幸福将成为可能;到那时,那些命运注定成为百年孤独的家族,将最终得到在地球上永远生存的第二次机会。”(《拉丁美洲的孤独》)

24、克劳泽认为,拉美救赎者的激情过多,他们中间从未产生过邓小平式的人物,而行动与理念缺一不可,我们要警惕,不能把思想变成意识形态,把意识形态变成宗教。谈及文学的部分,克劳泽表示,马尔克斯的一些小说对权力有“近乎色情的迷恋”,《族长的秋天》是对独裁者“真正的致敬”,他不认同这种道德和政治立场,不过,这并不妨碍马尔克斯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同《救赎者》一书相比,克劳泽在采访中对巴斯孔塞洛斯、马尔克斯的批评要柔和得多。

25、事情是这样的,当马尔克斯驻足在中国南京街头的时候,他亲眼看到了她所写的《百年孤独》在中国的这片土地上肆意泛滥,但是,这些都是盗版。

26、这部作品倾注了格林在爱情中所有的情感,与其说是爱,倒不如说是恨。正如他所说:“你对我的好,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非常残忍的东西。”“我的爱同我的恨一样卑鄙。”

27、界面文化:2000年,墨西哥革命制度d结束70年的统治后,新一代的墨西哥知识分子如何看待革命、自由主义和天主教问题呢?

28、恐怕不会再有人如马尔克斯一样大胆地在自传中填满魔幻现实元素了。这真实吗?不真实吗?其实人生、命运本就奇特,现实要比虚构离奇,而那些在马尔克斯的小说中,魔幻现实韵味浓厚的段落,在你读过这本自传之后,就会蜕变成言之凿凿的纪实主义,细节之生动,人物之丰盈,让你赞叹:如此钟情于孤独的马尔克斯自己并不是活在孤独里,而是活在绵长而古怪的记忆中。如果你用心读过马尔克斯的小说,那这本自传一定令你爱不释手,你会发现这是一本彩蛋足量的解谜书,小说中的形象此时在自传里活灵活现,小说中的桥段化身自传里的关键词,它记录了马尔克斯的灵感来源,更记录了那些值得被讲述的魔幻·现实!

29、“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这是写在小说开篇的一句话,小说并不等于真实的生活,但小说是真实生活的放大。真实的生活总是平淡如水,写作者之所以能创作出震撼心灵的作品,是因为他们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勤于思考的大脑和无以复加的想象力。老马曾到过名叫“马孔多”的香蕉园,小说《百年孤独》中他就写了魔幻之地“马孔多”;老马父母的爱情被写到了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里;外公外婆的故事被写到了小说《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中;他还有个和丽贝卡一样吃土的妹妹;姑姥姥弗兰西斯卡与阿玛兰妲一样至死仍是处女之身。他的外公是自由d人,参加过千日战争,见证过香蕉工人大屠杀,会制作小金鱼,幼时曾经带他去看过冰;他的外婆是甜点师,会制作糖果小动物;他的父亲风流成性,婚外有三个私生子,这些都被他写到了小说中。我们总说老马是魔幻现实主义,但他笔下的事物其实都是有出处的。在书中第282页,他讲述了自己的一次经历:在英雄之地卡塔赫纳,遇到了成群的蝙蝠,一位老奶奶让他念《圣母玛利亚颂》(驱魔祷文),他虔诚地大声跟着念,还没有念完,蝙蝠就飞走了。这件事尽管看起来如此地不可思议,但却是真实发生的故事。也许正是这些带有魔幻色彩的经历才成就了老马亦真亦幻的风格。

30、对帝国新殖民主义的批判,尤其是对美国的仇恨,煮沸了20世纪的拉丁美洲。知识分子前赴后继地投身革命:何塞·罗多的《爱丽儿》明确地号召说西语的美洲人团结起来对抗北方的凯列班;墨西哥文化领袖何塞·巴斯孔塞洛斯以强烈的个人魅力聚集起一帮愿意为他牺牲的学生,随时准备从将军们手中夺取政权;卡斯特罗兄弟与切·格瓦拉领导的游击队在古巴大获成功,让无数人更真切地感受到神圣使命的号召与拉美的出路所在;蜚声文坛的墨西哥诗人帕斯、哥伦比亚小说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秘鲁小说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虽未直接冲进革命的烈火,却都曾与左翼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31、 “这本书集冒险文学的所有成功特点为一身:客观性,不断推进的情节,优秀的戏剧性转折,悬念与幽默感……最具挑战的是:如何才能把主人公在漂流中度过的这空虚无聊、一模一样的十天写得不重复、不野蛮?一切都是真实而感人的,既无怜悯,也无煽情。这要归功于马尔克斯的文学天才。”

32、《族长的秋天》精读第1天:千万人为他着迷,他却写尽了你我的孤独

33、问:1967年《百年孤独》首次问世,到今年整整五十周年。各位老师有没有与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之间特别的故事?

34、伟大的作家经常有很多感悟,那是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对事物本质的一个表述,但是你看哪个很伟大的作家过的很开心,没心没肺的样子呢?只有痛苦才能让人沉思。

35、可怜的乌尔比诺相信只有缺乏“教养”的人才对痛苦如此津津乐道,而达萨却认为,这恰恰是令人心碎的爱的证明:

36、克劳泽:拉丁美洲是一个以天主教信仰为特征的地区。虽然教会已经失去权力几十年了,但它的精神遗产却非常深厚。我相信,本书中有几位“救赎者”都从基督教那里获得了秘密的启示。切-格瓦拉是《圣经》式的狂热者、殉道士和圣人。帕斯在谈到他年轻时的共产主义归属时,他讲的是共享,而当他放弃共产主义的时候,他谈到了罪恶。他们与20世纪的俄国革命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他们来自充满先知、圣徒、烈士的犹太-基督教世界。拉美人的革命热情与俄国人相似,通常是围绕着一个有超凡魅力的领袖或救赎者的。

37、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以来,弗洛伦蒂诺·阿里沙对此早已胸有成竹:

38、正由于此,被加缪称为唯一的哲学问题的自杀在马尔克斯的世界里几乎就是爱情的同意语:它们共同摆脱了生命的含混不清的常态,呈现了生命的本质和人的不可遏止的创造性,表达了人对不可抗拒的命运的抗争:

39、罗西奥·奥维耶多,生于1955年,西班牙诗人,短篇小说家,拉美文学评论家,康普斯顿大学博导。

40、《百年孤独》可以说是一本史诗级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巨作。

41、对死亡的感知或生命的悲剧意识去除了生命的杂质,使人感到自身对于生命的本质含义的渴望与追求。“愈接近死亡,爱就愈加浓醇”,死亡作为一种无可避免的事实是个体无法超越的,但对死亡的自觉意识却表明了一种超越终点的生命力量和激情。由于意识到死,人才获得了主宰自己生命的坚强意志,才使得生命变得如此圣洁和浓烈,才呈现了“爱就是爱”这一简单而又无比深刻的人生哲学。

42、今天,是我们陪大家读书的第1169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更多爱读书的朋友。麦家陪你读书,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43、“作家获得认可后,可以生活得很好,”赵兰振答,“但要被体制认可,这是非常难的,没有体制的认可,你会面临太多问题。体制认可的第一步当然是在文学刊物发表作品,而通常发表作品并不容易。”

44、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对海明威的崇拜之情让马尔克斯体会到了陈编辑的感受。这次的合作出现了转机,在一段时间的磨合之后,在2010年,新经典得到了百年孤独的中文版出版权,这对于很多热爱《百年孤独》的人来说是值得纪念的日子。

45、但将军已经认不出他们了,他已经太老太老了。

46、《恋人絮语》是一部无法用传统体裁定性的奇书。作者撷取出恋爱体验的五彩碎片,在他哲人思辨的反光镜折射下结构出扑朔迷离的排列组合。

47、“白嘉轩后来最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中娶过七房女人。”

48、如果说“死亡”主题表现了二十世纪人类的普遍焦虑,如果说现代虚无主义已经为这一主题提供了几乎无法规避的形而上意味,如果说这种对于生存意义和价值的终极关怀导致“痛苦,死亡,爱的本质都不再是明朗的了”(海德格尔《诗人何为》),那么,马尔克斯笔下的死亡却具有另一种性质:死亡作为一种明确的事实,它构成了对人的生命的威胁,却使得生命的含义——痛苦、爱情、幸福……变得明朗而清晰。

49、克劳泽:《回归》杂志办了23年,并与其创办者帕斯在1998年一起离世。它是上世纪最后一本伟大的西语杂志。《自由文艺》创办于1999年1月,但我们从一开始就清楚地意识到,世界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生活在数字革命时代的黎明。《自由文艺》自诞生之时起就有数字网站。今天,纸质版的《自由文艺》依旧在墨西哥和西班牙出版,但它主要还是数字化的,依托于庞大的社交网络,在全世界拥有数十万读者。不过,它是一本文化和思想杂志,非常小众,我们的定位是文学、批评和思想辩论。我想我们在西语国家还是有一些影响力的。这种知识的影响力并不能转化为权力,我们也志不在此,我们希望为读者服务。           

50、评委认为,诺奖原本的意义就是发现那些被埋没了的优秀作品,既然你的作品已经家喻户晓了,也就没推荐的必要了。

51、死亡的现实:只有面对死亡,生命的现在性才呈现出来;面对死亡,生命的杂质荡然无存,爱变得更加浓醇;面对死亡,世俗的观念不再能囿限那纯净的、永恒的爱情:实现爱情也就是对生命的执着。老人的爱是这样的纯净,但并不是因为他们远离了性的诱惑,而是由于他们越过了无数道德的、世俗的偏见而直接与自己的生命对话。

52、妈妈和老马都没有想到,这趟短暂、单纯的两日之旅对老马的意义,纵使老马长命百岁,埋手笔耕,也无法言尽。在未回家卖房子之前,或许老马已经立志要当作家,那只是一种知道。是一种模糊的概念,觉得我应该这么做,但为什么要这么做,应该怎么做,是模糊不清的。我知道我人生的方向,是这样走,没错。可这路又被云遮盖太严密,我看不到下一步,我不知该迈左腿还是右脚。然而,卖房子之旅是一个契机,一道光,照亮了老马的路,驱散了那云。

53、马尔克斯曾说:“《百年孤独》唯一的缺点,就是太容易读了。”

54、在此之后我买了好几个版本的《百年孤独》,就好像纪念一样,仿佛重新回到那个小学校,然后再从此出发看整个世界。对于我,《百年孤独》是一段特别奇妙的旅程的开始。

55、《活着为了讲述》是一本完美的自传,也是一堂精彩的写作课。马尔克斯用自己年轻时就会使用的写作技巧将自己的一生娓娓道来,所以尽管这是一本自传,却写得像小说一样生动。这个两岁就有了惊人的记事能力、从小对身边发生的事情就懂得艺术加工的孩子,在青年时期经历了国家灾难,在穷困潦倒的日子里与文学相拥,用细细密密的文字创造出了一段段恢弘奇妙的故事。这篇笔记就总结和摘录了一些马尔克斯在书中使用和提及的写作技巧。

56、说起诺贝尔文学奖的常年陪跑者,很多人都会心疼村上春树。然而,比村上更有缘无份的,是格雷厄姆·格林。从1950年起,格林共获诺奖提名21次,足足是村上的3倍!

57、阿里沙显然更加执迷不悟,“唯一使我痛苦死去的是不为爱情而死”成了他的警句。他的所有的生活: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替别人写无数的情书以渲泄自己的感情,拚命的工作和奋斗……都环绕着他生活的唯一目的:重新得到费尔明娜·达萨。甚至在他失去童贞最终走上逢场作戏的猎艳之路时,也不过是为了用具体的行为来暂时取代爱情的痛苦。童贞与忠诚,这些世俗的爱情准则已无法衡量阿里沙,因为他已不属于这个世界,他已由于他的炽情而进入了一个跟现实相隔离的世界,就像萨特《恶心》中所写:

58、自2017年4月19日起,我开始读这本马尔克斯的自传,2017年5月25日,参加完《百年孤独》出版50周年纪念活动和老马新书发布会,从北京回家的路上,我结束了这漫长的阅读之旅。曾经在读《霍乱时期的爱情》和《百年孤独》的时候,我就在想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才能写尽百般孤独,千种爱情,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生动、热烈却又细腻、多情的老马。国家的历史、家族的过往和戏剧化的个人经历都注定他是要成为写作者的。

59、这就是理解马尔克斯的关键:在他的世界里,这个冷酷的现实并不真实,它不过是一个缺乏人类史依据的乌托邦;而他所创造的那个自由平等、充满爱情与幸福的世界才是“千真万确的现实”。马尔克斯如此自然又如此自信地表述了这个在许多人看来或许是神经错乱而引发的颠倒的谎言,就像弗洛伦蒂诺·阿里沙(《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男主角)在半个多世纪的荒唐生活之后对他终身的恋人“连声音也不变地”道出的谎言一样:

60、对待事业和爱好,格林任性妄为,对待感情也是一样炽烈如火。他人生中最大的一条花边新闻,就是那段长达16年的婚外恋。

61、马尔克斯给了《族长的秋天》极高的评价:“有一天,当没有人记得《百年孤独》中的奥雷里亚诺是一个人还是一条街的时候,《族长的秋天》将使我免于被遗忘。” 

62、界面文化:并不是远离了政权,知识分子就能与权力保持距离,他们很有可能成为“文化考迪罗”,例如巴斯孔塞洛斯,在年轻人间掀起崇拜、牺牲的浪潮,并且将之转化为思想、文化乃至政治力量。一个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与权力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如果我们认为知识分子需要与权力保持距离,那么他该如何处理自身与思想文化所赋予他的权力的关系?

63、人站得越高、权力越大,就会越孤独,毕竟“高处不胜寒”。

64、因此,为什么你不说出来呢?诉说也会让人产生愉悦的多巴胺,释放内心的情绪才能让身体不承受那么多,才能更健康。

65、李敬泽:我有一个很特殊的《百年孤独》版本,估计现在已经很少见了。九十年代的时候有一家白酒厂,专门出一种酒叫“百年孤独”。这个白酒的盒子里装了一本小小的,也就是巴掌大的《百年孤独》全本,牛皮封面。它因为是小开本,所以随身携带很方便,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开会的时候往兜里一放,就这样把《百年孤独》看了一遍。

66、界面文化:有时候人们感觉被文学背叛,倒不是因为作者的政治立场本身,而是这种立场与其文本所表达的信念间的撕裂,减损了文本的真实性。你如何看待言行如一与文学真实性之间的关系?

67、1981年,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墨西哥城接受《巴黎评论》采访时,曾经提及到他早年做记者时采访一位沉船水手的经历,“(采访)不是问和答的,那位水手只是跟我讲他的历险故事,而我是用他自己的话、用第一人称把它们写出来,就好像他就是写作的那个人。作品在一家报纸上以连载的形式发表,每天登一部分,登了两个礼拜,当时署名的是那个水手,不是我。直到二十年后再版,人家才发现那是我写的。没有一个编辑认识到它写得好,直到我写了《百年孤独》之后”。

68、十年前,人教版高中语文收录有这部名著的节选片断。

69、他所接触的那些超脱现实的传奇人物、所经历的那些不同凡响的故事,为日后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70、第七代:有尾巴的婴儿再次,读懂《百年孤独》的故事情节写了布恩迪亚家族7代人的命运

71、马尔克斯的文字背后,常常裹挟的巨大的孤独感和宿命感。

72、克劳泽: “68一代”的学生运动肩负着改变墨西哥政治制度的使命。我积极地参加了那场运动,并在其他书籍里讲述了我的经历。当时主要有两种志向:一个是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派别和潮流中),一个是民主。我一直在为后者奋斗。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许多同辈人渐渐地放弃了革命理想,并变成我这样的改革派。但在今天的墨西哥,试图效仿卡斯特罗或是切·格瓦拉的革命思想依然存在。

73、……她答,又一反常情地说,“我太爱他了。”

74、族长母亲本蒂希翁·阿尔瓦拉多“封圣”的荒诞闹剧,背后是对金钱利益的追逐,是在权力荫蔽下肆意滋长的肮脏;

75、难怪在痛悼亡夫的睡梦中,她想念弗洛伦蒂诺·阿里沙甚至超过她的丈夫。

76、说实话,这次读书用心不多,思考没有,感悟也不深。我打算放一放,找找自己的初心。一路狂奔,到头来气喘吁吁,回忆起来全是路上的奔波。倒不如走走停停,欣赏沿路风景,做个自己的朝圣者,岂不美哉!读这本书让我很痛苦,它总是逼迫我看清自己,一遍又一遍的问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这种问题问多了,会神经的。

77、1982年,马尔克斯拿到诺奖后,非得连获奖感言也拽上格林:“虽然把诺贝尔奖授给了我,但也是间接授给了格林,倘若我不曾读过格林,我不可能写出任何东西。”

78、梁鸿:我当年第一次读《百年孤独》的时候,是在一个小学教书。当年18岁师范毕业,在一个特别闭塞的小学校。学校里面都是坟墓,前面有五座坟,后面有一座坟。当时特别喜欢读文学作品,每隔一个月我都会到书店买书。当时书店里有一本白皮的《百年孤独》,那时我还不知道马尔克斯是谁,但“百年孤独”这四个字特别吸引我。因为我觉得当时的自己就很孤独,晚上就我一个人在学校里面。我把这本书买回家,读到“河里的石头光滑、洁白,活像史前的巨蛋”的时候我觉得这就是在说我的学校,那样一个村庄。

79、他意识到自己没有能力去爱,便企图用权力的孤独罪恶去补偿无耻的命运,却沦为了献祭的牺牲品。

80、他是去年首届写作营的作家之一:“孙哈哈,哈维尔,除了自己写小说的妻子丹尼拉,他”还带来了一位重量级作家,学者——罗西奥·奥维耶多,与写作营诸位中国作家展开了足足数小时的唇枪舌剑。

81、他会在每天夜里亲自巡查,清数十四个哨兵、二十三扇窗户、四十八只鸟儿、十四面镜子,检查卧室的三把门环、三道门闩、三个插销,随后扑倒在地睡觉,弯着右臂垫在脸下当作枕头。

82、你如果有朋友有人会倾听,有人给你排忧解难,这是你何等幸运能遇到的事。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马尔克斯关于记忆的名言(精选50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