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摘抄(精选51句)

2023-09-03 09:44:41

沈从文摘抄

1、14门前已成为一个水沟,一股水便从塔后哗哗的流来,从前面悬崖直堕而下。并且各处都是那么一种临时的水道。屋旁菜园地已为山水冲乱了,菜秧皆掩在粗砂泥里了。再走过前面去看看溪里,才知道溪中也涨了大水,已漫过了码头,水脚快到茶缸边了。下到码头去的那条路,正同一条小河一样,哗哗的泄着黄泥水。过渡的那一条横溪牵定的缆绳,也被水淹没了,泊在崖下的渡船,已不见了。

2、   我侥幸又见到你一度微笑了,是在那晚风为散放的盆莲旁边。这笑里有清香,我一点都不奇怪,本来你笑时是有种比清香还能沁人心脾的东西!

3、24 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

4、38 两人仍然划船过日子,一切依旧,惟对于生活,却仿佛什么地方有了个看不见的缺口,始终无法填补起来。

5、这才是生活更真实的面貌。我们这一生,遇到真爱是不易的,但是理解比爱更重要。如果爱上一个不能够理解自己的人,那么一生都只有“悲凉”二字。

6、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沈从文

7、推而论之,随消失带来的必定是渐渐遗忘,遗忘结束的地方才是更好生活的开端,所以,很多时候人们会本能地选择遗忘。

8、“爱情使男人变成了傻子的同时,也变成了奴隶。不过,有幸碰到让你甘心做奴隶的女人,你也就不枉来这人世间走一遭。做奴隶算什么,就算是做牛做马,被五马分尸,大卸八块,你也应该是豁出去的!”

9、正因为如此,沈从文先生为我们塑造的一个理想式的翠翠才是难能可贵的,其实他自己也是一个孤单的人,他在谈自己的散文时,说自己的作品带着一分淡淡的孤独悲哀;朱光潜先生给他的评价是“喜欢朋友的热情人,可是在深心里,却是一个孤独者”。所以,孤独也许正是源于沈先生骨子里那一份追求至善至美之心,源于他对所爱所追求事物的执着之心吧。他写下翠翠这样一个为幸福而凝望而守候的人。我为翠翠而感动,也为沈先生而感动,为所有能为爱而守候的人而感动。也许幸福的彼岸还是可望而不可即,《边城》至少给了我们一份对于人性的思考,对于幸福的信仰,有这样一份希望在心底,便是收获便是力量了。

10、读者自可质疑,二十多年前的光影声色怎么可能在他的记忆里保存得如此活色生香,记忆不就意味着变形和遗忘?不过,是否真的“记得那么清清楚楚”,有什么要紧呢,他就是要把不清不楚勾描、夸大甚至是创造得“清清楚楚”,用意只是在于强调感官的唯一可靠性,他只能用自己的感官去拥抱世界,世界只有在被他的感官显影得可感、可触之后,才是绝对真实的。这样的真实,哪怕从来没有过,也还是真的,就像他说《边城》:“这种世界即或根本没有,也无碍于故事的真实。”(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见《沈从文全集》第9卷,第5页。)此种真实观,类似于侯孝贤的“再植”真实论:再植出来的真实与“真正的真实、实质上的真实”是等同的关系,可以独立存在。(侯孝贤《谈法国导演布列松的电影》,见《恋恋风尘:侯孝贤谈电影》,第141页。)以感官为唯一信靠,沈从文便拒绝任何横亘在他与世界之间的中介,哪怕这个中介的合理性好像是不证自明的:“我的智慧应当从直接生活上得来,却不需从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上学来。”(沈从文《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见《沈从文全集》第13卷,第253页。)《从文自传》不厌其烦地描述那些未必真实的逃学经历,其实就是从反面来夯实感官的可信度。感官对应着现象,所以,他只为现象所倾心,五色令他目眩,五音令他神迷,五味令他醺然,万象皆葆有神秘、永恒的因子,他怎么忍心用无趣的价值、思想来估定他的爱憎?或者说,只有祛除了价值、思想的迷魅,万象才能以自身的样态打开并平等地陈列在一处,就像万颗异星镶在天穹。于是,湘西就不再是野蛮、愚蠢的化外之地,而是“人性”神庙的地基,那里的柏子们比文明人活得本真、舒展、恣肆太多。盗女尸的豆腐店老板死到临头还在喃喃地说,美得很,美得很,又柔弱地笑,那微笑仿佛在说:“不知道谁是癫子。”——癫子是理性对非理性的恶谥,但是,在万物有理、有灵的世界里,不为美而癫狂的人才是癫狂的吧?就连砍下的人头如何沉重、开膛取胆时怎样把刀在腹部斜勒再从背后踢上一脚之类阴森、愚蠢的经验,也并不比美国兵英国兵穿什么、鱼雷艇氢气球是什么等明朗、科学的知识来得卑微,他甚至自得地说,自己从文秘书口中虽得到不少知识,但是,“他从我口中所得的也许还更多一点”(沈从文《姓文的秘书》,见《沈从文全集》第13卷,第315页。)。他和文秘书奇异、对等的经验交换,正是现象无分尊卑这一态度的恰如其分的说明,而现代性的要义,却是要在科学与愚昧之间划下一道鸿沟的。1980年,他接受凌宇访谈,说自己的创作与改造国民性思想“毫无什么共通处”,并强调“我一切习作都缺少什么喻意”(凌宇《沈从文谈自己的创作——对一些有关问题的回答》,《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年第4期。),种种近乎决绝的论断,只是要把自己从以德先生、赛先生为支撑的新文学传统中释放出来。他深知,新文学传统是以现代性知识为利器去剖析世界、整理世界、改造世界,而他所要做的只是永不厌倦地“看”世界,让万象在他的笔下绽开——万象正在绽开,切勿惊扰!

11、永远只想用无私和友爱来回答这个社会的无情。

12、41  大老何尝不想在车路上失败时走马路;但他一听到二老的坦白陈述后,他就知道马路只二老有分,自己的事不能提了。

13、18 雨后放晴的天气,日头炙到人肩上背上已有了点儿力量。

14、45  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

15、沈从文写情书的功力,世人皆知。“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字里行间弥漫的才气与深情,没有几个女子能抵御住。

16、在许多访谈和讲座中,侯孝贤都说到他在拍《风柜来的人》前陷入了混乱,不知道怎么拍,原因大致有二:一是,以前拍都市言情喜剧,用钟镇涛、凤飞飞这样的明星演员,套路早已驾轻就熟,现在拍一群少年的没有故事的故事,如何下得去手;二是,当时一批导演从欧美学成归来,张嘴就是mastershot(主镜头)之类唬人的术语,让“土法炼钢”的侯孝贤如坠云雾,稀里糊涂。就在他不知所措的当口,朱天文建议他去看沈从文的《从文自传》。他看完,简直是拨云见日的欢喜。他说:“沈从文的自传提供我一个view看人间的事情,一个作者对自己身边的事能够这么客观,这是不容易的。不太有什么激动、情绪在里面,就像上帝在看这个世界一样,这样反而更有能量。”(《煮海时光:侯孝贤的光影记忆》,白睿文编访,朱天文校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467页。)他还说,看了《从文自传》,“感觉非常好看”,特别是沈从文那种独特的view:“他写自己的乡镇,自己的家,那种悲伤,完全是阳光底下的感觉,没有波动,好像是俯视的眼睛在看着这个世界……”正是因为对沈从文的view深有会心,拍《风柜来的人》时他才会反复对摄影师说“退后,镜头往后,远一点再远一点”(侯孝贤《我的电影之路》,见《恋恋风尘:侯孝贤谈电影》,卓伯棠编,新星出版社2018年版,第18页。),并由此发展出他的专属美学标签——长镜头。侯孝贤指认过《风柜来的人》之于自己的“开端”意义:“我说《风柜来的人》就是我整个创作的开头,终于回到了我自己的位置,一路下来,到现在都没有变。”(侯孝贤《我的电影美学信念》,见《恋恋风尘:侯孝贤谈电影》,第108页。)如果说,只有当《风柜来的人》问世,作为电影作者的侯孝贤才诞生,而且,他还要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的话,詹姆斯·乌登那个近乎武断的评论就是非常可靠的了:“沈从文几乎就像是侯的导航员,自此以后侯从来没有完全丢失沈式世界观。”(詹姆斯·乌登《无人是孤岛:侯孝贤的电影世界》,黄文杰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18页。)如此一来,我们当然应该追问,沈从文的“上帝看世界似的view”究竟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开启出侯孝贤的长镜头的?或者说,侯孝贤的长镜头既是沈从文的view的绵延、放大,当我们弄清楚长镜头的美学奥秘时,也就把沈从文那个因为过度克制而含藏着、读者又因为审美惯性所障而一直视而不见的view看得格外分明了。

17、喜欢的就要拥有它,不要害怕结果。很多人一旦分开也许会永远都不再见面。

18、(赏析)静:心静,宁静,沉静一切都与自然之中开始,融于自然的声息,感受到自然的宁静,自我的心如止水,万物的沉寂安静,一切哦度是如此的祥和随意!随之飘逸的情感思绪,是那么的温馨!

19、不用什么心事,心事在人生活中,也就留不住了。

20、温弗里德·塞巴尔德,1944年生于德国,1970年起任教于英国东英吉利大学,2001年因车祸去世。生命行止仅有短短的57年。

21、我原以为我是个受得了寂寞的人。现在方明白我们自从在一起后,我就变成一个不能同你离开的人了。---《致张兆和的情书》

22、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

23、夜来了,黄昏已尽,巷内一家家华丽高贵的衣饰店看花了人的眼,看痛了人的心,繁华依然引人,红尘十丈茫茫人世,竟还是自己的来处。

24、两个本来不可能走到一起的人,竟然就这样定下了亲事。

25、张兆和当时18岁,生得极美,有很多倾慕者,是当时中国公学当之无愧的校花,被同学称为“黑牡丹”。

26、13  不用什么心事,心事在人生活中,也就留不住了。

27、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心甘情愿,总是能够变得简单。容易伤害别人和自己的,总是对距离的边缘模糊不清的人。

28、沈从文的不幸,是因为爱上了一个不理解自己的人——然而这才是大多数爱情的真实面貌。

29、16  每一只船总要有一个码头,每一只雀儿得有一个巢。

30、  我末了把刚从花园内摘来那朵粉红玫瑰在它们眼前晃了一下,“哪,这是脸。” 

31、最后,分享沈从文名言12句,“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努力,才有可能。周末愉快。

32、比城市里作“夫人”“太太”的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时间使一些英雄美人成尘成土,把一些傻瓜坏蛋变得又富又阔“小畜生明不明白只能在这个世界上活过十天八天?”明白也罢,不明白也罢,这小畜生是为了过年而赶来,应在这个地方死去的。

33、  但真的历史却是一条河。从那日夜长流千古不变的水里石头和砂子,腐了的草木,破烂的船板,使我触着平时我们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干人类的哀乐!

34、15  我要一个爷爷欢喜,你也欢喜的人来接收这只渡船。

35、(3) 他那言语比喻丰富处,真像是大河流水,永无穷尽。

36、人的一生中,会遇到无数个人。有些人是可以用时间轻易抹去的,犹如尘土。而有些人,会在你的生命里永驻,犹如钢钉,深刻而坚韧。

37、  这时真静,我为了这静,好像读一首怕人的诗。这真是诗。不同处就是任何好诗所引起的情绪,还不能那么动人罢了。这时心里透明的,想一切皆深入无间。我在温习你的一切。我真带点儿惊讶,当我默读到生活某一章时,我不止惊讶。我称量我的幸运,且计算它,但这无法使我弄清楚一点点。你占去了我的感情全部。为了这点幸福的自觉,我叹息了。

38、沈从文也曾经慨叹,张兆和并不是爱他为人,而是爱他写信。她不懂沈从文,也从未尝试着真正去触碰认知沈从文的内心。

39、26 一个人记得事情太多真不幸,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体会到太多事情也不幸。

40、一个人记得事情太多真不幸,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体会到太多事情也不幸。

41、过一天算一天,今天有得吃,就多吃一点,今天有得喝,就多喝一点,至于“明天”,那是明天的事了。今天在豪华酒楼里吃喝玩乐,明天说不定已死在阴沟里;今天是脂粉堆中的多情郎,明天说不定是被踢出大门的醉汉;今天是挥金如土的大爷,明天说不定已成了倦伏在屋角的可怜虫。世事多变化,又有哪个人能知道自己的“明天”会是个什么样的日子呢?所以做人就该珍惜“现在”,好好的把握“现在”,也唯有“现在”,才是最真实的。不要等到失去后,才去后悔为什么没有好好珍惜那段“过去”呢?

42、《湘行书简》由一组信札集成,是《湘行散记》的母本。1934年,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匆匆赶回湘西。行前,他与夫人张兆和约定,每天给她写一封信,报告沿途所见所闻。这组书札,便是践履这一约定的产物。《湘行散记》便是根据这些书信积累的素材写成的。

43、可能大家更记得《受戒》,记得小和尚明海和英子的烂漫。在一个充满诗意的水乡里,一个小小的庙旁,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小女孩儿之间产生了懵懂的爱情,有如世外桃源般至纯至美。

44、在他去世七年之后,张兆和整理他的遗稿,写下了这样的文字:“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

45、这世界一切既然都在变,变动中人世乘除,自然就有些近于偶然与凑巧的事情发生。哀乐与悲欢都有他独特的式样。——沈从文

46、伤口是别人给与的耻辱,自己坚持的幻觉。我大概是一只鸟。

47、他所说的“让她三分”,不是“三分流水七分尘”的“三分”,而是“天下只有三分月色”的“三分”。

48、沅州上游不远有个白燕溪,小溪谷里生长芷草,到如今还随处可见。这种兰科植物生根在悬崖罅隙间,或蔓延到松树枝桠上,长叶飘拂,花朵下垂成一长串,风致楚楚。花叶形体较建兰柔和,香味较建兰淡远。游白燕溪的可坐小船去,船上人若伸手可及,多随意伸手摘花,顷刻就成一束。若崖石过高,还可以用竹篙将花打下,尽它堕入清溪洄流里,再用手去清溪里把花捞起。除了兰芷以外,还有不少香草香花,在溪边崖下繁殖。那种黛色无际的崖石,那种一丛丛幽香眩目的圣境!若没有这种地方,屈原便再疯一点,据我想来他文章未必就能写得那么美丽。

49、作者笔下的绿色仿佛是活着的,流动的,仿佛在信中就像出现在眼前一样。我也喜欢绿,也喜欢作者笔下的这片绿。它们的生机让人感觉到快乐和希望。

50、(3)他那言语比喻丰富处,真像是大河流水,永无穷尽。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沈从文边城语录(精选81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