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遁世(精选82句)

2023-09-03 10:12:30

佛家遁世

1、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躺平主义,非常有意思。社会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四类:劳动力、资源、资本、技术。微观层面的躺平,其实在宏观层面上,是劳动力对于资本的一种反抗。

2、中国园林对于佛教,是用其形而不用其意,借用的往往是须弥山这样的神话题材,或曼陀罗这样的宇宙图示。即使在园林内建有庙宇经堂(这在清代皇家园林非常普遍),但从不让佛教思想控制整个园林的精神。

3、所谓“诚”就是认为身边的自然万物有着真实的感性美,因此要带着真情、诚意、诚实的心态去欣赏之。表现在艺术上,就是要有一种无装饰,不做作的抒情表现,体现一种自然和自由的格调。

4、  翻开艺术史,真正能在历史上站住脚的有多少?现在回想一下,可谓凤毛麟角。有多少人都被历史淘汰了。历史无情,可以说整个艺术史就是一部淘汰史。据说前期印象派画家全世界有25000多人,留下几万幅作品。但真正能站住的有多少人呢?我们脑子里留下的有马奈、莫内、德加、毕沙罗、雷诺阿、西斯莱-----等人,是非常有限的。这些人在历史的大潮中像突然崛起的巨石,稳稳站住,而多数人都是随波逐流,不久就被人们淡忘了。为什么这些画家能在艺术史中被肯定?第一是因为这个流派就是他们创造的,从他们开始才有印象派,再就是有的在画技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值得一书。

5、  (愤时嫉俗):愤:愤恨,不满;嫉:憎恶,仇恨;俗:世俗。痛恨、憎恶腐朽、黑暗的社会现状。(佛家遁世)。

6、  (离世绝俗):犹言离世异俗。指超脱世俗。(佛家遁世)。

7、  (泣歧悲染):泣歧:见歧路哭,因可以向南也可以向北;悲染:见染丝而悲伤,因可以染成黄色或黑色。形容悲叹人们易受外界世俗影响而迷失方向。

8、  (鸷鸟不双):鸷鸟:凶猛的鸟。凶猛的鸟不成双。比喻正直的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9、到了中世之初,源、平兴亡的巨大变迁更加印证了这种无常观,因此出现了更为悲观的“幽玄”情调。

10、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资治通鉴》

11、丁绍光先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蜚声海外,享誉世界,是当今画坛最具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华人艺术家之现代重彩画大师,在年轻一辈艺术家眼中更是遥不可及的艺术大家,为此,我们特邀丁先生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画名家推广工程成员们授课。该工程的60位成员全部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其中大部分在省美协、地方画院以及各大艺术院校从事艺术创作,都具有较高的创作能力和学术水平。此次丁先生能够前来授课,学员们期待已久、倍感激动。现征得丁绍光先生同意,特将丁先生讲课内容整理,以飨读者。

12、所以万物无常,幻起幻灭,再美好的事物也有消亡的那天,到头一切成空。朝露固然晶莹,但很快就要为阳光所蒸发;晚霞虽然艳丽,但不过是黑暗前的一瞬,再美好的事物,不过是短暂的幻象,轮回的苦海才是永恒。

13、“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后朱子发扬之曰:“此儒者之学,必至参天地,赞化育,然后为功用之全也。”(《白鹿洞志》)“赞”具三义:①帮助、辅佐义,如赞助、赞成等;②主持义,如古之“赞礼”;③夸奖、称扬义,如赞叹、称赞等。“赞天地之化育”即辅助、主持、称扬天地之化育,就是将我们内在的心体、性体自发而出的道德之创造,与天地之化育(创造)贯通相应,融合为一。天地之化育与个人之道德创造本来即一。心体、性体在天地间,即表现为生化养育万物;心体、性体在人际间,即表现为一切道德创造和道德行为。故吾人之道德创造与道德行为,本来就是天地生生不息、化育万物的一部分。在儒家,道德秩序即是天地秩序,天地秩序即是道德秩序(天地是依循着道德法则而化育万有的)。

14、当代中国我们应该强调的是精神富有,而不是物质富有。中国的精神贵族大约有三种类型:一是屈原类型,二是陶渊明类型,不为五斗米折腰;三是曾国藩、王阳明类型,在体制内独善其身。

15、而禅宗写意庭园的理论体系虽然是建立在发源自中国的禅宗思想与山水诗画美学理论之上的,但却自创一派格局,也正因为如此,日本园林也才真正能够成为整个东方园林体系当中独树一帜的派别。

16、金庸在后期也意识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他的作品中人物开始渐渐趋于理性,不靠功夫靠头脑。如在《笑傲江湖》中,第一高手华山风清扬在剑宗气宗决战的时候,作为剑宗第一高手的风清扬被一个妓女冒充的小姐骗走到了江南成亲,结果导致了剑宗彻底失败。以至于在华山隐居了几十年,直到遇到令狐冲。在第十章“传剑”中,风清扬说道:“世上最厉害的招数,不在武功之中,而是阴谋诡计,机关陷阱。倘若落入了别人巧妙安排的陷阱,凭你多高明的武功招数,那也全然用不着了。”

17、因此禅宗美学强调领悟,拒绝采用具象的表达方式,而是通过写意手法来隐喻和比拟,通过观者的联想和思索来感悟,这与禅宗冥想的修行方式是非常契合的。

18、(1亿人口中只有20万出家人,即使再躺平20万在家人,社会也养得起,而且几乎不可能,系统性的佛教思想才感召20万人出家,东拼西凑的躺平主义,很难忽悠那么多人真正躺平)

19、  (抗怀物外):抗:通“亢”,高尚;怀:胸怀;物:尘世。胸怀高尚,超越世俗之外。

20、八个月后,弘忍大师准备传下禅宗衣钵,叫门下的弟子们作能证明自己境界的佛偈。当时弘忍大师门下的神秀和尚最有名,亦得各大门人弟子认可,大家以为必定是神秀和尚得禅宗衣钵。

21、只听惠能吟出了那首经典的千古名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2、这种纸醉金迷的繁华与行将就木的凄凉相互交映,构成了平安贵族社会浮华而虚幻的历史悲情。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的发生了平家兴亡的故事更加加重了这种万事无常的悲感,昔日满门公卿,荣极一时;而今沦为囚虏,富贵繁华转瞬成为过眼烟云。

23、作为起源于中国的本土佛教支派,禅宗表现出了佛学与中国传统思想交融的特点。从美学理论上,禅宗显然就继承了很多中国本土的思想,因此禅宗也赞成天人合提出了“梵我合一”的观点,认为人与自然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浑然一体的关系。

24、金庸老先生去世了,这次不是谣传。老爷子享年94岁,可算高寿;名满天下,凡有华人处,即有金庸武侠小说,可谓一代大师。事业有成、身体健康长寿,可以算得上是人生赢家了。

25、  (弃俗出家):弃:放弃;俗:尘俗。放弃世俗出家为僧尼。

26、躺平主义对社会生产和消费的破坏力,不仅会由劳动力人口的供求关系制约,由于囚徒困境而使少数人的躺平没有集体行动力,更会被技术进步消减。技术进步带来的AI等效率的提升,会使得劳动力与技术的博弈中,技术会取代劳动力的重要性,比如自动驾驶,长期来看,会取代部分司机的工作,躺平不会影响整体社会驾驶功能。

27、所以躺平也许是要躺平的,但要在人生的第四阶段,75岁以后比较理想。

28、世事的无常和繁华的凋零在风雅的平安贵族心中凝结成无法派遣的哀思,在当时流行的佛教悲观遁世的世界观影响下,平安贵族对浮华生活的流连和“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哀怨交织起来,形成了“物哀”的悲之美。这种物哀审美进一步发展,就出现了冷寂缥缈的“幽玄”情调。

29、有些人据此认为金庸是找小三的“渣男”,其实清官难断家务事,一个家庭中的事情外人很难评价;再说对伟人跟普通人的评价也不一样,对于普通人来说,作风问题是大事,而对于伟人来说也许是小节,就像一个政治家最重要的是治理好国家,国富民强才是最重要的,以生活私节论,丘吉尔和罗斯福都不如小胡子。

30、‘物哀’从本质上看,其作为一种慨叹、愁诉‘物’的无常性和失落感的‘愁怨’美学,开始显示出了其悲哀美的特色。

31、  (遁逸无闷):指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同“遁世无闷”。

32、缺乏内在精神,不做精神贵族,那艺术就是苍白的。民国时期,鲁迅造就了一种新的精神贵族,拿笔当刀,戳向中华民族灵魂最丑恶的所在。鲁迅那句话讲的好:我已决定一个也不饶恕。对民族的大恨反应的恰是对民族的大爱,只有无情的鞭打自己,才能进步。

33、所以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因此日本人虽然接受了很多儒学的世界观,但日本美学的观念里却缺乏儒家美学的核心观念——社会伦理的教化作用,或者说仅仅是存在于形式上的一种口号。

34、所以我们谈到日本古代禅宗庭园的美学特征,就必须要结合古代日本的文化背景来加以阐述,对其个性的部分加以剖析。

35、不过禅宗美学终究是来源于悲观主义的佛教美学,并没有完全摆脱幻论的痕迹,因此其对于现实世界仍然是一种消极的、虚妄的态度。

36、当代艺术越走越远,有很多超出了艺术家的范畴,有些人认为架上绘画在消亡,不再存在手绘的作品等等,很多观念。当代这种思潮的存在很值得我们思考,毕加索研究什么是艺术,当代主义之父杜尚研究什么不是艺术,强调什么不是艺术,把艺术跨行业了,和很多东西联系在一起,这可以去思索,不要简单的否定。过去了这么多年,我们看一下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双年展,像威尼斯双年展,今年的主题有很大的改变:艺术万岁。艺术开始回归,架上绘画并没有消亡,还是有很多的艺术家在改造,他们不是保守,而是尽量的去超越。绘画的流派不再像过去那样分的那么细,更多的是表现一种状态,综合性的,用各种可能性来创造作品,使我们的视野开阔。“艺术万岁”口号的提出,说明艺术开始向人文靠拢,向传统靠拢,当然,他们有新内含,新的追求。

37、  九华山风景区九华乡设有老田、柯村、戴村、拥华、二圣、桥庵6个村,其中最大行政村老田古村落,共有16个村民组(松树组、阮东组、三甲组、团结组、新建组、学习组、中心组、丰收组、卫星组、红星组、庆丰组、小岭组、月红组、梧桐组、羊山组、栗树组),900余户,3100余人,面积1平方公里,良田数千亩,森林覆盖率达76%,九华大道沿河而上,拥有老田茶场、民主水库、小岭水库等,村北荷花成片与稻田相辉映,芳菲流翠,鸟语花香,生态优美,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宜居宜业,春听书声悦耳,秋迎金榜题名,看龙飞凤舞,学子成群,村庄一片祥和。

38、〖reclusion〗独自隐居,避开俗世;避世隐居

39、这种反抗是否有效,是否可以取得重新定价,则取决于劳动力供求关系。那么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如何呢?

40、  安徽九华山是地藏王菩萨大愿道场,千百年来老田吴家是朝山拜佛必经古村落,大德高僧、文人香客顺道游览客居老田,留下了许多诗赋佳作,赞颂老田自然人文胜境,可惜大多失传,今存老田吴家古诗112首、吴襄公《百首梅花诗》以及《老田吴氏宗谱》44卷,其中历代名流金乔觉、李白、柴夔、程九万、陈岩、湛若水、王守仁、程文绣、清帝雍正、孟津王、蒋超、虞邦琼等44位共66首,老田吴人乡贤名士吴孟光、吴龙渊、吴隆胜、吴大来、吴钟、吴光裕、吴光锡、吴世阅、吴襄、吴兆雯、吴名琅等17位共46首。《老田吴氏宗谱》谱序11篇,作者为吴期颐、李宝淦、张铄、陆冈、廉政、吴景良、吴仕周、湛若水、曾朝节、罗赐祥、吴文梓等。清帝雍正《赐吴襄御制扇五言诗》,雍正帝、乾隆帝御赐吴襄公祭文和碑文等最为珍贵。南宋青阳开国公程九万诗赞老田吴家“九子名传百世华”;明朝心学家南京兵部尚书王守仁诗赞“吴家草亭深雪里,却有梅花傍竹开”;明代大儒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湛若水作老田谱序“夫子曰:“斯民也,三代直道而行也。”吾将于(老田)吴氏见矣”;明朝礼部尚书曾朝节序曰“见其流风乃皆朴厚庞固、兢兢仁让之意,此即吴氏之元气”;《中华吴氏大统宗谱》赞誉“老田吴氏是安徽最古老而最具有活力的一支族人”。

41、佛教的传入和流布从根本上动摇了‘诚’的美学观,实实在在地给它以致命的冲击。特别是强调万物流转和必灭的佛教无常观,视现实世界为应予厌离的苦界,这种净土秽土观的广泛普及,使古代日本民族开始深入思索,认识现实。自古以来支起‘诚’的美的意识的,朴素的‘常世’观念被无情的粉碎,代之以痛感现实的空幻和污浊,以至于对‘诚’之美报以极度的怀疑和失望。

42、惠明和尚原是个将军出身,体力好,脚程快,在大庾岭快人一步追上了惠能,惠能见跑不过他,当即把衣钵丢在石头上,自己跑到旁边的草丛里躲起来看着,惠明看到衣钵,就想拿走,谁知,衣钵竟然像长在石头上一样,纹丝不动,无论他使出多大的力气都拽不动衣钵,急得连忙大喊:“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

43、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44、  (毁方投圆):比喻抛弃立身行事的准则,迎合世俗。

45、  (高节迈俗):高节:高尚的气节;迈俗:脱俗,超俗。气节高尚,超脱世俗。

46、现代社会,科技越发达、越先进,物质丰富、过剩,人类的痛苦、烦恼、困惑没有任何减轻,反而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这些社会现象的存在,说明了物质文明层面解决不了精神层面的问题,两者发展的程度非常不协调,是有很大深层次问题的。

47、其实佛教本身是反审美的,因为作为美的载体,五音、五色等种种人类感观,都是受欲望驱动的,是外物对于人的诱惑。佛教强调的是超越凡俗世界的羁绊,进入一种超验的精神存在,是要摆脱尘世的羁绊,脱离转世轮回之“苦”,修成“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果味,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

48、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幻论的概念有个大致的了解。佛教这些对万物无常的认识是悲观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认为这种无常实质上是一种不断轮回的循环过程。

49、而且就是这个“诚”在当时也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理论,在江户时代之前也没有完善表达,更没有形成系统的审美体系。所以我们可以说在东亚大陆文明传入日本列岛的时候,日本民族尚没有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审美哲学体系,也没有比较完备的审美理论。

50、建议龙泉寺组织面向家庭的禅修营,让夫妻一起参加禅修,这种传帮带的禅修,对夫妻感情和家庭教育会起到示范作用。一个社会,家庭是最小的细胞,把家庭建设好,就是对社会做了重要贡献。

51、佛教本身这种反对一切欲望活动的苦行主义的思想注定难以得到大多数人坚持和接受,因此随着佛教的发展,必然出现一种向人欲妥协的趋势。佛教从小乘发展到大乘,从显宗发展到禅宗、密宗,就反应了宗教向人欲妥协的趋势。

52、一切美好的事物终究将离我们远去,除了经历和记忆,我们在世界上留不下什么。

53、  (虚名薄利):虚浮的名声,微薄的利益。指不看重世俗名利。

54、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

55、这次三天禅修营,除了解决自己的焦虑症外,也引发了我其它方面的思考。

56、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要做到这点,有许多的问题可以探讨。艺术史有两个界限应该分清,一个是艺术发展史,一个是艺术史,两者含义是不同的。前者主要讲艺术的发展过程,各种画家、流派的更迭,也包括许多技术层面的东西,如绘画技巧、材料的进展等等,这主要是记录性的,历史上出现过哪种现象,就把它记录下来。而艺术史讲的就是真正艺术层面的东西,那就是可以在历史上站得住脚的画家和他们的绘画风格及作品。

57、公元667正月初八日,惠能去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出家受戒,第二年春,惠能去了曹溪宝林寺(今南华寺),在此地把禅宗发扬光大,他门下得道的弟子无数,成为佛家影响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一位祖师,即把佛法本土化,并且他的弟子根据他的学说,整理成了唯一一本中华佛经——《六祖坛经》。

58、有两个小和尚一边念着神秀的佛偈,一边讨论着路过碓房,正在锺米的惠能一听,就摇摇头,嘴里说声:可惜了,未能见性。两个小和尚一听到,立马嚷嚷说你个獦獠懂什么,惠能心领神会的说,我有一偈,作得比他好。

59、“任何皇帝都想自己千秋万世,万寿无疆,所以天性上不会喜欢皇太子。立皇太子,就表示自己随时有驾崩之可能。中国人对这种不吉利之事,向来极为犯忌……

60、因此禅宗美学非常强调欣赏自然美,山水之美的欣赏与表现在禅宗美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禅宗风格的山水诗画、禅宗庭园等都是禅宗美学再现山水之美的实例。

61、  (砺世摩钝):激励世俗,磨炼愚钝。同“砺世磨钝”。

62、“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孟子·尽心上》)意为,儒家之君子或圣贤,其为道德之化身、心性之化身,他们的思想言行所被之处,身形举止所至之处,一切人与物,无不感应而转化。虽千万里之外,或千百年之后,随感赴应,无远弗届。佛家称此心性之自然、自律、自明、自足、自生等之力,为佛力,为法力,为般若力,为三昧力,为大悲力,此力最为不可思议,神鬼莫测。佛家又称此力为“加持力”,加持力通俗地讲,就是影响力、感化力。在此加持力之影响下,一切不正之事物,悉皆归正;一切贪嗔痴,在此加持力感化下,悉皆转化为戒定慧。

63、山光的明净飞鸟更加愉悦,深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64、西方世界简单的讲,从希腊文化、文艺复兴到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有三个高潮。出现了很多了不起的艺术家:菲狄亚斯、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拉斐尔,古典主义的伦勃朗、委拉斯贵兹,浪漫主义的藉里柯、德拉克罗瓦,现实主义的米勒、库尔贝,这一段西方艺术基本是写实的。当时的画家很大的一个功能是记录当时的音容笑貌,留下当时人物的形象,这是其他艺术不能取代的。工业革命后出现了照相机,对艺术是很大的震撼,似乎艺术家的功能从某些意义上要被代替,整个美术界陷入了一种恐慌。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两种现象,有些艺术家直接搞电影、摄影,还有一些在找出路,想画出一种让摄影、电影不能代替的新的绘画。

65、金庸是新武侠小说的代表作家之被普遍誉为武侠小说作家的“武林泰斗”,更有“金迷”们尊称其为“金大侠”或“查大侠”。

66、艺术家的原创性,在今天越来越难,现代的原创不是要求改革,我们这么多年画画走了很长的路都是在搞改良,改良是走不通的。刚才讲到了中华文化的全面提升,在这个基础上我认为应该把全世界的文化和东方文化作比较,你才会明白中华文化的特点,对比当中才会看出差别。现代艺术向东方靠拢但绝不等于臣服东方,在日本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批评家向我提出这个问题,他为日本人不平。大家知道梵高有一幅自画像的背景是日本的浮世绘,他就很不服气,因为现代艺术运动的影响,这张浮世绘版画现在卖到了一百万,但是梵高这幅画可以卖一个亿。梵高让东方的东西从内而外变成了自己的东西,梵高的画像火在燃烧,充满了热血与激情,和手工制作的版画是两种概念,他用的只是日本的造型,赋予的却是梵高划时代的艺术生命。

67、但总的来说无论在造园风格还是美学意象方面,中国寺庙园林仍然没有脱离上述两大园林派别的基本范式,还不足以形成独立的体系。与中国的情况相对比,就更加彰显了日本禅宗庭园的东方园林体系当中独特的意义。

68、刚才我讲,现代美术运动以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现象:现代美术运动已经成为西方大家所认可的、没有争议的,对毕加索、马蒂斯、夏加儿是公认的。当代还有许多处于争议的,我大概讲一下当代。现代美术运动真正传到中国是80年代以后,现代美术运动出现后东西方文化有了交融,西方很多画家基本都用线,没有一个例外,东方艺术的很多营养被西方艺术所吸收了。我在西方常常感叹:这样的作品应该出自中国啊!是我们首先画出来,我们现在的画家反而跟他们学——当然也不能绝对化——这是我当年幼稚的想法,但真正深入看的话不是这么简单。大写意就是抽象吗?西方的抽象就是大写意吗?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我们看大写意,看着很抽象实际上还是有许多东方的内核:书法、诗词、山水情结,西方的抽象画家不是这样的,他有他们的文化根基。我觉得西方现代美术运动是很值得我们思索的,80年代,中国的艺术院校开始研究现代美术运动,开始强调个人风格的出现。以前外国人看中国全国美展也很惊讶,全国这么多人画的像一个人画的,是佩服也是批评,我们仅仅是靠一个技法风格的不断重复,西方特别强调的是一种个性和自由。80年代,西方现代美术运动进入中国,我们还来不及消化,当代艺术就如洪水猛兽扑向中国。什么是当代艺术,什么是中国当代艺术,应引起中国美术界广泛关注。长期以来,我们基本处于失语、无语或无言乱语的状态。

69、  (风尘物表):风尘:指污浊、纷扰的世俗生活。超越世俗的特出人物。

70、日本人原本自然淳朴、自由乐观的“诚”的审美意识被消极的“物哀”美的意识所取代。

71、  (出凡入胜):指超出了一般,进入了极高的境界。形容造诣精深,也指超脱世俗进入仙界。

72、  老子的美学思想中有一个指美的重要范畴“妙”,他说道之美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又说“大音希声”这些表现了老子玄奥、高远的美学思想。老子“至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涤除玄鉴”表现了虚静或叫静观的美学思想。老子提出“见素抱朴”的朴素美思想,后来庄子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了“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思想。庄子提出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和“判天地之美”的天地大美思想。庄子提出了“逍遥游”和“游心于淡,合气于漠”的逍遥放旷的审美境界即美在自由的美学思想。庄子提出了“唯道集虚”、“心斋”、“坐忘”的审美心理学和虚空的审美心境的思想。庄子提出了“无欲”、“无己”、“无功”、“无名”、“外天下”、“外物”、“外生”、“丧我”等摆脱一切利害得失的审美心胸和审美境界。

73、下面我想讲是关于自由,艺术家是自由职业的人,要有独立的人格、要有自由的精神,你没有自由的精神你的创作不可能成功。自由是人性里最重要的东西,每个人都在追求自由,自由有主客观的原因,今天我们不讲客观原因,很多的不自由是自己主观造成的。要创作个人风格、个人独有的东西是非常难的。大家知道一个很著名的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他有一句醒世警言,非常简单:“你是谁?”。你经常要问自己“你是谁?!”。鲁迅称他是灵魂的拷问者。美国出了一本书,书名叫《智慧书》,是十七世纪的哲学家葛拉西安写的,出版面世后立即闯进了美国十大畅销书的排行榜。它提出人生犹如一出三幕戏剧:第一幕是和逝者的对话,和历史上精英分子对话、学习古人;第二幕是与生者交流,与同时代人交流,向身边人学习,同董其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一样的;第三幕是和自己谈心,葛拉西安认为第三幕才是最伟大的一幕,而与自己谈心并非易事,很多人的悲剧、失败都是由于他拒绝“与自己谈心”。在这风云变幻、纷杂、旋转的社会舞台,你置身出场了几幕人生?更重要的,你能保持经常与自己谈心吗?自省,逆向思维,敢于否定自己,你才能勇往直前。西方艺术家经常做一种忏悔,卢梭有一本《忏悔录》,中国历史上很少有这样的人,我们中国文人经常找各种借口原谅自己,比如在富与贵、物质与精神、艺术和生命中有很多纠结,但是你可以找很多理由把自己原谅,这就是没有认清自己,找不到自己。要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就要经常反问自己——“我是谁?!”,要有自知之明。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塑造自我的过程,它在肯定、否定、否定的否定中不停的追求与思考中升华。人类的潜能、素质深入海洋。在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处在休眠状态下的“超级矿藏”,这是每个人自己独具的内在力量,需要我们投入巨大的勇气去开发。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说,“在一切天才之上,我敢说重要的是称之为自己声音的一种东西,是生动的、特殊的、个人所有的声音,这些音调在其他人的喉咙里是绝对发不出来的”。穷一生之力,寻找自我,正如石涛所说,“独行,不求伴侣,你才可能真正创造有价值的个人风格、智慧与面貌”。死神不至,生命不息。

74、占据绝大多数,大多数分布在西北的古丝绸之路、黄河流域以及长江流域的沉积岩分布区,如云岗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等。这些石窟多属于印度佛教东传之后作为宗教的物理形态而存在。

75、我觉得云南的画家特别可爱,特别朴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

76、作为画家,人工智能是否能代替画家?我认为不能。人具有感情、理智、思想,想象力,最重要的是想象力,原创力对画家尤其重要。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启发人的想象力。想象力有几个重要源泉:一是科技发展到什么程度、用什么对抗、可以并驾齐驱不被代替;还有就是文化,会引起我们当代人重新认识。大家知道中国的《易经》,非常古老,现在研究最多的反而是西方前沿的科学家,都在当中得到启发。如二进位数学制,就是依据《易经》中的阴阳观念、六十四卦发明的。中国古代哲学有很多可以挖掘,增加我们的想象力。比如儒家讲入世、佛家讲遁世、道家讲出世。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争斗、天人合一等等,都可以增加我们的想象力。

77、昏庸的皇帝不喜欢皇太子,不在话下,但即是最英明的皇帝,也不喜欢皇太子……”

78、如果公司哟雄厚的资金实力,坚持做下去应该没有问题,可是创业公司这样做,真的可行么?有限的宝贵资源应该放到更需要的地方去。

79、因此我们无法从日本禅宗庭园中感受到那种至乐之象,而是一种哀怨与枯寂之情,这种哀怨与枯寂之情是与佛教悲观主义的幻论美学和日本的物哀美学有着密切关系的。

80、儒家的“天人合一”偏重于伦理观,强调人的行为要符合天道,是客观唯心主义的;道家的“天人合一”偏重于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朴素唯物主义的;禅宗的“天人合一”偏重世界观,认为“梵”、“我”是一种统一的精神存在,是主观唯心主义的。

81、敌弃炮仓皇遁。——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小学(精选67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