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最本质的特点(精选62句)

2023-09-06 09:10:58

儒家思想最本质的特点

1、(②)参见Bercovitch,S,TheRitesofAssent:TransformationsintheSymbolicConstructionofAmerica,NewYork:Routledge,1993;Pease,D,VisionaryCompacts:AmericanRenaissanceWritingsinCulturalContext, Madison:TheUniversityofWisconsinPress,19

2、儒学作为一种“前见”,不能不充当中国人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先行有效的前提。在此意义上,它不仅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障碍,倒恰恰是条件。

3、外王必须要有权力,但光有权力也无法成为外王,外王还必须有事功。王的事功包括夺取权力和巩固权力。固然,大部分王朝都是利用武力来夺取政权,即使是被称为圣贤之世的尧舜禹三代也是这样。然而,儒家往往把这种用武力夺取权力称为“霸道”,并且将其排斥在外王事功之外,而推崇那些所谓“以德服人”的“王道”,尽管这些“王道”者同样也必须用武力来夺取权力。

4、范丹珩,《儒家“中和”音乐观与中国传统戏曲音乐》,《戏曲艺术》,2003年01卷,90-93页

5、先秦时期,音乐主要是起到辅助礼的作用。作为经常出现于庙堂之上的典章制度,它的“和”促进了人与人交往中的仪式之“和”;进而乐作为一种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维护了上层建筑统治秩序之“和”。儒家之所以主张音乐具有“中和”的特征,与其认为音乐与社会、政治存在着根本联系的观点密切相关。(儒家思想最本质的特点)。

6、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应该正视儒家理想社会的此岸性,虽然儒家也有形上与形下之分野,但它认为这两者又是可以贯通的。儒家试图寻求理想的落实,亦即“道”与“器”的贯通。孔子作为“圣人”,他无疑是理想人格的楷模;但他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是一个历史上确曾存在过的人。在某种意义上,毋宁说,孔子不过是儒家理想的一种人格化形式而已,于此不难看出儒家有关理想社会思想的特征之一斑。与此类似,马克思一方面强调共产主义的超验性质,例如说“自由王国”具有“彼岸”性,另一方面又强调“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其实,青年马克思就已经开始寻求“现有”与“应有”之间的“和解”。可以说,这是他终其一生的一个一以贯之的诉求。因此,在对未来社会的理解上,马克思主义同儒学不仅在内容上存在契合之处,而且在运思方式上也有彼此相通的地方。

7、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8、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二程、朱熹和王阳明。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9、同样颇有教训的还有中国少数民族。历史上,北魏、金朝和满清等少数民族政权建立后,大都开始汉化,学习儒家经典,采用僵化而繁杂的礼仪制度。满洲人还学会了汉人的自残,妇女纷纷缠足,士子热衷八股考试,吸收的多是中国文化中最劣质的部分,致使彪悍的民族文弱化,原有的锐气和进取精神消失殆尽!儒家的消极软化作用于此可见一斑。

10、到了汉代,董仲舒提出“人副天数”“天人感应”“道之大原出于天”等观点,继承了先秦天人观,以法天为一切标准、准则,天以符瑞或灾异为奖惩,王朝应顺应五行,“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繁露·玉杯》),天比君王更至高无上。到了宋代,张载提出“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正蒙·西铭》),不仅天人相通,道家“混沌”与自然无为思想也被引入,人、道德标准与自然界都依同一规律运行,人性是天道,而天人协调也是最高境界。而笔者认为,唐朝刘禹锡最清楚人与自然的辩证统提出“天人交相胜,还相用”(刘禹锡《天论》上篇),看到了人与自然对立统着重强调人可以用“天”。

11、但到了阶级社会,礼逐渐为统治者所利用,主要蜕变为防止诸如以下犯上、为臣不忠等,则大大增加了礼制作为驯服工具的作用,这对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极为有利,因而数千年来统治阶级和儒家卫道士才不断强化“礼”的神圣性,无疑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但我们还应该看到,“礼”的基本精神就是“退让”或“礼让”,没有“退让”就没有礼,即所谓“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礼记·曲礼》),这很符合农业民族的保守性格。与富于进取精神的西洋文化相比,这种以“退让”为基本精神的“礼仪文化”,对民族性格和历史发展的消极影响是巨大的。到十九世纪,两种文化直接较量的结果就是明证。

12、从儒学的发展条件来看,它具有适应小农经济文明需要的特点。

13、文明靠什么发展?基础是什么?这是我们必须搞清楚的第一个问题。

14、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

15、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

16、下面这段论述,你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也欢迎以和平的方式讨论。请不要用过激的言论和人身攻击,惹怒一个有攻击倾向的人对你没有好处。

17、    阳盛阴衰/高度创新的不稳定状态:这种状态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都算,但典型的高峰期在春秋战国。这个时期的中华大地上充满了自由气氛和创造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才和思想辈出。当然也充满了各种冲突、分裂、战乱和不稳定。这段时间是到目前为止,中国历史上最具创造力的阶段。中华文化的各种思想都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思想和制度基础也是这个时期产生的。所以秦始皇可以说是前期各种创新的集大成者,领先欧洲一千多年开创了农耕文明和相应的社会制度,奠定了中国之后2千年多文明发展的基础和基调。没有这个高度创新的阶段,就不会有法家思想和商鞅变法,也就没有秦国的强大和秦始皇出现,中华大地的历史会是另外一个版本,更不会有流传几千年不中断的儒家思想。

18、重人治:君民同乐的太平治世,一直是先秦儒家笃信渴求的乌托邦以及性善的理论基础,注重对人进行利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成为一种必然。先秦儒家所推崇的社会组织形式可以归纳为“内仁外乱”。孟子认为行仁政首先要重民,“民为邦本”继承并发展先贤的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观念

1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20、追根溯源,儒家文化本质上是以保守著称的,它是一种产生于单一农业社会的老人文化,多的是世故,少的是朝气,保守内向、僵化迂腐、重义轻利、重文轻武、重德轻法、厚古薄今、“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强调继承而不愿意创新思变,极力维持旧秩序,死守祖宗成法,强化礼教,使臣民驯服,缺乏“激情”和开拓进取精神;更严重的是,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本质上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它不可能符合现代民主政治观念。尽管它也有某些好东西,但它毕竟是专制时代而非现代的思想文化,是与封建专制主义相匹配的非民主思想文化,其中有许多内容是阻碍现代化进程的,如皇权专制主义、官本位、等级观念、特权观念、家长制作风等等。今天,在努力建设文明、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历史时代,我们实在不应该对充满封建主义思想的儒家学说抱有任何幻想。如果不顾世界发展潮流,想拿这些背离现代化的东西作为民族振兴的思想武器,显然不会成功。

21、孔子在解释仁的本质时指出,仁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从更积极的意义上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因此,仁的标准就在自己心中,人作为道德的主体,按自己内心的愿望去行事,而不是受外界强制性力量的约束。实行仁是高度自觉自愿的道德行为,同时又是一个人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22、孔子的教育观 ,思想的核心是仁。所谓仁,就是仁者爱人,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2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

24、(9)Gura,P.E.,AmericanTranscendentalism:AHistory,NewYork:HillandWang,200

25、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士通过“师”与“儒” 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 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 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从施教的内容 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民族在特 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 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儒家学派 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儒家思想的影响

26、中国历史的特点之一是三皇五帝至西周时代以农业为基础的氏族制度非常之长,发展得十分完善,里面无疑保存了原始社会一些比较好的东西,给后来的思想家留下无限美好的记忆和遐想空间,致使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向往三皇五帝至夏商周时代,一心要“复三代之治”,由此走向僵化、绝对化和神圣化,形成强烈的崇古或厚古薄今的思想情结,一切都要向后看齐,缺乏向前看的眼光和创造未来的进取精神,对所谓“祖宗之法”无比崇拜,丝毫不敢革新。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甲午战争败给现代化改造与中国同时起步的日本之重要原因。

27、孔子和他的弟子怀着这种强烈的美好愿望,周游列国,以图说服大小诸侯,实行仁政德治。其主观愿望虽然不错,但这种只讲仁政德治、不讲法制的空想道德主义思想,只是一种美丽的“乌托邦”,当时终因不合时宜而难被接受,数千年来也从未真正实现。但儒家这种过分强调仁义道德而忽视甚至反对法制建设的片面、僵化思想,长期以来,却对中国历史进步带来明显的消极影响,以致我们至今还在为建立法制社会而奋斗。

28、   中学生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倾向,进行哲学式的思考与探究,可以帮助他们明晰思想,优化思考,提升思维,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发现世界。哲学论文写作是训练自己思维的重要方式。先验思维将陆续推出本届中学生暑期哲学课堂的优秀论文,展示当代中学生的思维深度和研究潜力,并将邀请专业的哲学研究者为学生论文进行点评,给予进一步指导,为中学生的哲学探究提供更为专业的示范。

29、谭水清,《天人合一——中国古代传统音乐思想文化的中轴》,《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04卷,14-16页

30、此外中国古典十大名曲中,《平沙落雁》、《梅花三弄》等5首曲目均以描绘自然风景或歌颂自然意象为题材,这情景交融的音乐美不仅体现了儒家音乐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观,也反映了直到明清,孔子所言的“尽善尽美”的艺术审美精神依然存留于中华传统音乐作品的标准中。

31、孔子等使命感、正义感很强的儒家知识分子,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寄望于当权者实行“仁政”,也就是“先王之政”,以恢复岐周时期的和谐社会秩序。所以,他最痛恨诸侯、卿大夫“以下犯上”和破坏秩序的“僭越”、“非礼”行为;同时也从维护贵族统治的长远利益出发,告诫统治者要以仁德服民,宽简为政,轻徭薄赋,爱惜民力,减少刑杀和暴政、暴敛。他把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当成最理想的君主和各级长官楷模,把他们的政治当成最理想的政治,就是儒家津津乐道的所谓“仁政”或“王道”。只要推行和恢复这种“仁政”或“王道”,使“天下归仁”;只要大家都能达到“温良恭俭让”的道德规范要求,“人人皆为尧舜,个个成为君子”,这个社会当然就太平无事了。这当然是一种最诱人的美好愿望。

32、    欧洲:黑暗的中世纪之后,文艺复兴开创现代文明,进入工业文明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激发了长期的社会创新力;

33、周礼当初就是极其繁琐的。武王克商之后,周公最重要的政治贡献之一就是立即着手礼乐制度建设,以确立新的统治秩序。他先根据周制,把夏、商流传下来的诸多礼节改造成“曲礼三百、威仪三千”,形成一整套政治活动和日常生活、交际往来必须遵守的极为细密的礼仪制度,可谓繁琐至极!这些礼制分为吉礼(祭祀礼仪)、凶礼(丧葬礼仪)、军礼(行军打仗、田猎、阅兵礼仪)、宾礼(诸侯朝见、聘问、会盟礼仪)和嘉礼(婚冠、生育、庆贺、宴会礼仪)五大类,并根据贵族们不同的身份地位,配上不同等级的礼仪和相应的音乐,形成一套繁琐的礼乐制度,以体现贵族等级区分。此外还制定了极其完备的田制、官制、禄制、乐制、法制、谥制、畿服制、嫡长子继承制等典章制度。后来的儒家学者统称之为“周礼”或“周公之典”。

34、上述哲理也可以用矛盾对立解释,但是没有那么直观。矛即阳,攻击;盾即阴,防守。事物的发展总是在以下矛盾中找平衡:创新与保守、冒险与保险、攻击与防守、刚毅与柔顺、尖锐与圆滑、变革与维持、坚持与变通等。前者均属阳,后者均属阴。但是用阴阳比用矛盾更直观而且涵义更丰富,我们后续就用阴阳平衡而不是矛盾对立来阐述事物发展中的两面性。

35、(10)(美)拉尔夫·爱默生:《爱默生集》,吉欧·波尔泰编,赵一凡、蒲隆、任晓晋、冯建文译,北京:三联书店,19

36、马克思主义同儒学之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时代性距离和矛盾

37、(20)李永毅:《惠特曼草叶集>中的‘自我’观念》,《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55-58页。

38、今天,六尺巷里给大家带了由人民日报精心整理的100句儒家经典名言中的前6句,流传千古,百世不衰。如:

39、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士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从施教的内容看。

40、在数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上,儒家思想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主体,影响深远。这种思想文化的完整体系,固然由孔子创建于鲁国曲阜一带(这里恰是周公姬旦的封国),但以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姬旦等“岐周先圣”为代表、以“仁政”、“周礼”为内容的“岐周文化”,却是孔子儒家学说产生的直接思想源头,是孔孟及整个儒家学派极为崇拜和称道的理想模式。而此前被认定一贯施行“仁政”的黄帝、尧、舜、禹、汤,也都是儒家推崇备至的伟大圣人。

41、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42、宋明时期是儒家思想的新发展阶段,形成了新儒教。

43、工业时代,机器自身没有智能,它不会自我升级和发展。但机器人不同,它能自我升级和发展、自我思考、自主决策……它不再是机器,它是人——只是没有血肉和感情。它具备人的大部分能力,甚至超越人的能力,他能快速升级迭代,他们的社会将很快比人类更复杂、更先进、更高效。人与机器人的关系和互动绝对不同于人和机器,所以未来的世界将完全不同,是一个全新的文明。一个很简单的证据,人与机器不需要考虑如何共处,因为它们永远不会主动与人沟通和互动;但是机器人却不是,未来我们不但要考虑人与人的沟通和互动、还需要考虑人与机器人的沟通和互动。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情,类似于一个新人类加入了地球文明。甚至它们具备毁灭人类的能力和可能,但是我们却无法阻止它们的到来。所以我个人认为与其说是工业0,不如说是文明0。原始文明/没有工具、奴隶文明/使用工具、农业文明/耕种、工业文明/机器制造,人机文明/智能机器人,每一次都是人类工具和生产力的极大提升。

44、如果你认同这篇文章的思想,请转发让更多的人看到。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和处理儒家思想的影响力,让我们共同为中华文明的再次崛起贡献微薄之力。只有中国变得更好,我们个人才能变得更好。别再整天只知道看李诞、高晓松这些人的节目,搞风花雪月的故事他们这些人行。但中华文明要再次登上世界之巅,靠这些人是不可能的。

45、儒家的中庸观念,一般被认为是反辩证法的、保守的、折中主义的,其实这是误解。中庸观念看似是静态的,实则不然,它是在动态中把握事物的“度”,而且是对一切变易的内在制约,变易的观念恰恰蕴含着“中庸”的规定。从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所构成的“三一式”看,由正题到反题再到合题,恰恰是走了一条中庸之道。这种中庸方法甚至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左右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

46、前人关于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的研究,多侧重于“中庸”观念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本文亦会详细讨论笔者对于“中和”音乐观与中国传统音乐的联系之思,同时也将从“天人和一”、“乐与礼合”等视角探寻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中儒家思想渗透的脉络与痕迹。站在当下,21世纪距离19世纪末——那个西方音乐文化伴随资本主义的扩张涌入中国的时代已经有百年有余,因此本文将会采用一些“与西方对比”的视角去突出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

47、儒家思想的第二个要点是:修身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弟子立志走向圣贤之路的终极目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8、现代哲学认为事物的发展需要具备矛盾对立的两面性,用中国古典哲学说就是阴阳要平衡。阴阳平衡的观点是从《易经》中发展出来的,要真正理解这一点就需要理解《易经》。

49、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50、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51、非洲为什么贫穷、落后?一个根本原因是他们没法建立起稳定的社会秩序,也就无从谈经济发展。

52、水可载舟也可覆舟。西方尽管和我们文化信仰不同,但都把尊重人权放在首位(哪怕是表面文章)。忠君爱民,父慈子孝。儒家思想的本质是想构建一个秩序井然的和谐社会。很多人愚昧无知,以现代社会的视角看问题,以忠君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来批孔。却选择性的忘了爱民。四海之内,莫非王土。旧社会整个天下都是私人财产,孔子也不敢说天下为公。这个就可能是儒家思想的局限。

53、更可悲的是,孔子一心恢复“先王之政”的复古倒退思想行为,竟在长达两千年的后世儒家知识分子中,形成极其守旧、僵化的思想传统和方法,顽固地反对任何革新和创造,反对任何过去不曾有过的新事物,这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及中华民族最大的不幸和悲剧所在!

54、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55、历史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这将是一个充满巨变而又有着光明前途的世纪。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的一切理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依然是我们在新的世纪创造性前进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地发掘、利用人类已经积累和正在创造的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特别是其中蕴含的启示、智慧与经验,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推动全球化和现代化健康地向前发展,才能更好地开创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美好未来。

56、让中国强大的真正核心因素体制(或许还有更多,作为一个业余思考者,我认为这些是关键因素):

57、本文在将美国文艺复兴三杰的“自我”书写与安乐哲所提出的儒家角色伦理学并置考察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爱默生以个体为圆心,外物为圆周,重视超灵、灵魂,而轻视具象外物,追求一种抽象道德主体;梭罗的个体走出圆心与圆周融合,寻觅自然之道以养成自然性具象道德主体;惠特曼的圆心与圆周物我齐歌颂独立个体,但实质却塑造群体性具象道德主体。他们“自我”书写中的一个大致走向是,自我逐渐从个人内在性走向社会外在性,自我与抽象精神的认同也逐渐转向自我与具象他者的认同,这一趋势与儒家角色伦理对自我的社会外在性和对具象家庭、社会伦理角色的重视有一定的共通之处。西方个人主义在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中达到高潮,其中所潜藏的社会、伦理、政治问题已然引起爱默生本人、梭罗、惠特曼、霍桑和梅尔维尔等人的反思,并试图解决个人主义内在性与外在性、抽象性与具象性之间的矛盾。但是,对个人主义的纠偏历经两个世纪,时至21世纪尚未得到解决,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正因这一问题的悬而未决,美国哲学家安乐哲从儒家思想中得到启发,提出借助儒家角色伦理学帮助西方走出个人主义困境。自我与他者、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共同体等二元对立的紧张关系在西方传统中一直存在,而在中国传统中却没有那么显著,这与中国文化传统中重视人际和谐的儒家角色伦理紧密相关。西方思想家在面对个人主义困境时转向东方智慧寻求出路,而提倡具象人际联系和角色实践的儒家伦理思想成为首选思想源泉便在情理之中。在这一点上,21世纪的安乐哲如此,19世纪的爱默生、梭罗和惠特曼有意无意中也走过了同样的心路历程。梁漱溟曾认为,“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是三种基本精神不相同的文化系统,代表了人类文化进展的三个阶段。首先是西方文化的凯歌行进,但深入之后其矛盾和困难逐渐暴露,以至毛病百出,苦痛万状;在这种情况下,西方人开始意识到必须改变原来的道路,要求走中国的路、孔家的路”(23)本文的研究结果在“自我”问题上支撑了梁漱溟之见。但西方的个人主义传统如此强大,思想家们希冀的“后个人主义”主体还远未成为主流,儒家哲学在后疫情时代世界文化新秩序形成中的意义和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和发掘。

58、儒家特别强调和推崇“践履”和“躬行”。它是实践情境中的规定,其名词性弱化,动词性凸现。作为孔子学说的核心范畴,它决定了“践履”这一实践品格构成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这种“体认”的姿态同马克思的哲学旨趣有某种相似之处。

59、(13)Pease,D.E.,VisionaryCompacts:AmericanRenaissanceWritingsinCulturalContext,Madison:TheUniversityofWisconsinPress,19

60、工业文明时代中国落后了,在工业文明里跟美国硬碰硬损失惨重还未必能取胜。但很幸运,我们正在迎接一次新的文明变革:智能机器人文明。

61、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世界十大恐怖沉船(精选24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