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田园诗人(精选89句)

2023-09-11 09:11:21

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田园诗人

1、陶渊明在《宋书》《晋书》和《南史》中都被列入《隐逸传》,后世也称他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鼻祖”。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隐逸?又为什么要归田园?这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是息息相关的。

2、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3、东晋时期,中国一直处于南北分立的状态。在东晋建国一百年后,被刘裕建立的宋朝取代。为与后来赵匡胤建立的宋朝相区别,故史家称刘裕所建立的宋为“刘宋”,称赵匡胤所建立的宋为“赵宋”。刘宋之后,南方又相继更替为齐、梁、陈三个政权。

4、陶渊明祖上世代为官,祖父也曾做过太守之职,但是在他八岁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家境也逐渐开始没落。二十岁时,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在此期间他出任的低级官吏不计其数。在他二十九岁那年,刚辞职回家的陶渊明又被召回出任主簿一-职,可是没做多久,他又辞职跑回了家中。

5、连续跟了两任篡位的老板,陶渊明彻底心灰意冷。他跑到彭泽县做了县令,远离了政治中心。然而这份工作只做了十多天,又出幺蛾子了:上面派了个督邮,去彭泽县视察工作。

6、不过总蹭酒喝也不是办法,还是得赚钱补贴家用,于是陶渊明就想起做官了。后来,他还真当了官,还是一个略有实权的官:彭泽令。

7、估计知道陶渊明的人很多,但听说过他曾祖父的人就少多了。其实,陶侃的人生经历也是相当的传奇:陶侃出身寒门,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最开始,他只能在县里做小吏谋生。(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田园诗人)。

8、嵇康用铁锤吟哦。铁锤如笔,记录着他如潮的心绪,书写着炽热的诗行。

9、圣人之道,何须他求,全在己心!王阳明找到了走向圣人的门径。

10、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11、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12、陶渊明追问自己:你追求过富贵吗?没有,富贵从来不是自己的人生目标;你追求过帝王宫阙吗?没有,自己从来没有那样的奢望。自己的本心就是追求自然、朴拙,自己的性情就是超脱“俗韵”,既然如此,何必在官场周旋呢?回到家里,独自走走,干干农活,登高长啸,临水吟诗,岂不美哉!与自然同生死,不很好吗?还有什么可犹疑的!

13、陶渊明的家族底蕴深厚,远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名将。由于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落,加之少年时代父亲去世,过的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的日子。

14、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我们要读懂一个诗人的诗,首先就得读懂这个诗人本身,而要读得懂这个诗人,首先就得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

15、这是陶渊明想象中的理想空间,而后的语言更是由此直接采用了设问的手法。“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为什么陶渊明能够做到如此呢?就是因为他心存高远,心静自然凉。也正是因为有如此的亲近,他才会在这山水之间感受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丽意境。

16、这样一看,嗜酒如命、满脸写着“不想上班”、向往悠闲的陶渊明,倒真不像他那个赫赫有名的曾祖父。

17、在桓玄手下硬着头皮打了一年工后,陶渊明的母亲去世了。古代人的规矩:父母亲去世之后,做官的要辞职回家守孝三年,当时人管这个叫“丁忧”。于是,陶渊明顺理成章的回了他日思夜想的家。

18、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19、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20、言罢,陶渊明就解下了官印,潇潇洒洒地辞了职,再也没有回头。

21、公元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称帝,建立宋朝。此时,宋朝的主要敌人是在北方由契丹人建立的辽朝。为了对付辽朝,宋朝联合东北方由女真人建立的金朝灭辽。

22、绘画方面,“松”“菊”“柳”“鸟”“鱼”“把酒”“操琴”“孤云”“幽径”“樵夫”“渔夫”等这些具有陶渊明主题的特殊文化符号,更是全面地融入元代山水文人绘画的创作中。可以说,没有陶渊明,就没有文人画。而元代绘画最突出的创新与贡献,就是将宋代开启的文人画推向成熟完备。代表了文人画的最高成就“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他们孤高超脱,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和生活安逸,技法上讲究得意而忘形,这些都是陶渊明的思想根源。从这个角度看,没有陶渊明,世界上就没有具有独特审美观和鲜明中国文化内涵的文人画。

23、咏怀诗有《饮酒》、《杂诗》、《咏贫士》、《读山海经》等。

24、洪波涌起,海天一色。千帆竞渡,浪高风急。纵不是男儿身,亦当作人杰啊!一个大浪把船儿高高托起,把李清照的心举向天空。

25、为报金朝灭国之仇,南宋联合日益崛起的蒙古人灭金,而灭金后的蒙古人再次南下攻宋,并最终灭亡了南宋。最初,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当汗位传至其孙忽必烈时,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将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大蒙古国”,建立元朝。

26、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丰人 。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27、说到这儿我得插一句,其实在陶渊明那个年代,县令的工资待遇还是挺可观的。

28、然而,即便工资如此诱人,陶渊明这次却真的放下了一切,彻底归隐田园,再不朝仕途方面使劲了。

29、陶渊明回到家里,起先还有亲切感,又拿起熟悉的农具了,又闻到熟悉的土香味儿了,“月是故乡圆”啊!但是没过多久,办公室与田间的落差就显现出来了,与田间比,办公室要舒服得多啊。他为自己的任性而感到后悔,找到一个“公职”多不容易啊,怎么就这么一下子舍弃了呢?子曰“三十而立”,自己怎么立不起来呢?

30、如果纯粹是死记硬背,要想将这“二十四史”背下来,还是需要花费不少工夫的,而且极其容易记错。可如果你懂得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这“二十四史”根本就不用背。或者反过来说,如果你理解了这“二十四史”的编排顺序,那么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也就了然于心了。

31、从桃花源出来,陶渊明再也没有找到桃花源。这不要紧,陶渊明不是要躯壳在桃花源,而是要心在桃花源。他说得明白:

32、王凝之这人挺有才,也挺看重陶渊明,但陶渊明对他却不太感冒。怎么呢?原来,王凝之有个毛病:他是五斗米道的忠实信徒,平日里有点神神叨叨的。

33、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34、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有赖于他的散文和辞赋的,实不下于他的诗歌。特别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这三篇最见其性情和思想,也最著名。

35、也就在陶渊明守孝的这段时间,桓玄率军东下,攻占了东晋的首都,挟持了当时的皇帝晋安帝,自己过了一把皇帝瘾。

36、就在这时,离陶渊明家乡很近的彭泽县出缺,经人举荐,陶渊明就做了彭泽县令。县令官虽不大,但也算是“主政一方”,比当幕僚强多了,待遇也高,有一百亩公田,随便耕种,收成归己,这是陶渊明仕途上最美的差事。

37、陶渊明联想董仲舒、司马迁,感叹自己生不逢时,自是满腹惆怅。难道就在这里虚度光阴吗?难道就在这里委屈自己吗?算了吧,何必呢?宁肯穷一点,也比闲着无聊好。走!

38、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稿酬支付需求,请与本公号后台联系。

39、这首诗以淋漓的笔墨,歌颂了荆轲不畏强暴的悲壮之举。也许在陶渊明心中,也希望自己有一把荆轲那样的剑,刺破那个时代的黑暗与动乱。

40、陶渊明作品中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反对创作的形式主义,所以他的作品显出“真”、“朴”的风格,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陶诗在诗歌题材上、语言锤炼上、表现手法上都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其田园诗继“风骚”,承“三曹”,开创了田园诗歌的先河,如《归园田居》。陶诗中凡俗农事、田园风光以及那恬淡的心境,都是通过浑朴、自然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诗人用以少胜多的艺术概括,表现出了韵味的含蓄与隽永。

41、与唐宋相比,元代作家的身份显然更为复杂。唐宋时期,由于严格坚持科举制度,作家多为荣登仕途的官僚、处于入仕求学道路上的文人、脱离了仕途的士大夫这三类人。虽然这三类人的地位和前途不同,但他们的思想教育、价值观和人生目标是基本一致。但是,元代的作家却并非如此。由于科举停办,官员晋升的渠道和方式也有很大的改变。因此引来社会职业的变革,导致社会职业出现丰富性和多样性,这也使人们的职业选择不再单变得更加开放和自由。因此,作家的身份不再局限于官僚集体,而是更加的混杂,他们既有因祖荫而获高官的贵族,也有凭科举而入仕的官吏;既有王恽这样的翰林清贵,也有关汉卿这类依靠杂剧市场谋生的自由撰稿人;既有程度不同汉化了的少数民族,也有功底深厚的理学家或者是宗教僧侣。但是几乎所有人的创作中,都能找到陶渊明的思想影子,每个人的作品都诉说着他对现实的不满和逃离尘世的渴望。

42、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43、直到35岁那年,人到中年的陶渊明才再度离家求职。这一次,陶渊明的老板叫桓玄,这位可不是什么善茬。

44、这首诗也是陶诗艺术风格的一个典范代表。它除了具有陶诗的一般特色之外,更富于理趣,诗句更流畅,语气更自然,情貌更亲切。

45、正在发愁,工作找上门来了。东晋大司马桓温的儿子、大将军桓玄礼聘陶渊明到军中任职。这正好为陶渊明的“无米之炊”带来了“米”,陶渊明欣然接受,前去赴任。

46、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被时代洪流携裹的陶渊明,注定要遇上无数坎坷。也许在一些人看来,他对抗时代的方式有些愚蠢,但至少在饥饿贫困交织出来的痛苦中,陶渊明仍然顽强地用笔向世人传达了一个信念,那就是:做自己。这已经足够珍贵了。

47、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48、也许是因为经历了家道中落的变故,陶渊明从小就比一般孩子成熟。别的孩子四处玩闹、打鸡骂狗的时候,他就喜欢山间、向往悠闲、宁静的生活。

49、陶渊明虽然很早就创作出以轻视名利、归隐田园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但无论是初唐还是宋末,这种题材的文学创作都不受时代的欢迎,很少有人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最多是因为题材相似而形成的一种流派,如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唐代田园诗。然而,到了元代,陶渊明的避世隐居的思想成为整个时代文学创作的主流,这是历史上极为罕见的存在。因为,当一个新的政权处于崛起的阶段,建功立业才是整个社会的主流,而陶渊明的隐逸思想正好与此相反,因此会受到极大的削弱。而陶渊明的作品,往往表现的也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如热爱自然、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坚持操守等。虽然唐宋两代对陶渊明推崇的角度不同,但都以上述为主。但元朝推崇的却是陶渊明隐逸的思想。元初,陶渊明隐逸的思想在许多人的作品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元朝的开国功臣、元代文学的开创者耶律楚材,他对元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至深,可就是这样一位深受成吉思汗等帝王信任的伟大政治家,却把陶渊明奉为异代知音。耶律楚材的《湛然居士文集》存诗六百余首,其中相当一部分表达了对陶渊明个人情操、人生选择和人生态度的认同,并表达了自己追求隐逸、淡漠、朴素、仁政和热爱自然的思想。此外,他对官场丑恶的厌恶和自我孤独的悲观避世的态度也随处可见。

50、关于陶渊明的出生年份,历史上是有争议的。对此,我们采用主流的说法,也是正史的记载。《宋书·陶潜传》的记载是:“潜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晋书·陶潜传》的记载是:“以宋元嘉中卒,时年所有文集并行于世。”《南史·陶渊明传》的记载是:“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世号靖节先生。”

51、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为江州刺史,约于此年或稍后一二年结交渊明,二人之间有轶事量革履、白衣送酒。

52、一首《归去来兮辞》道出了陶渊明脱离仕途、归入田园的心声。在此之前,他曾数次出仕又数次辞官,历经10载沉浮,这10年在他看来竟如30年般漫长。40岁时,他辞去了一生中最后一个官职并回乡,到63岁去世,陶渊明用23年的时间,洗去了尘世的污渍,回归了自己的天性,找到了属于他的“桃花源”。

53、以上,就是中国各个朝代的更替,以及与之对应的二十六部正史。那么,陶渊明生活在什么年代呢?陶渊明生于东晋时期,死于刘宋时期,因此,在“二十四史”中,《晋书》上有他的传记,《宋书》上有他的传记,《南史》上也有他的传记。

54、陶渊明再次陷入对仕途的反思。为什么要离家出走,在仕途上蹉跎岁月呢?不就是为了不挨饿,吃饱饭吗?只要进了衙门,马上就能吃得饱饱的,“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余”(《饮酒诗·其十》)。可是,为了“营一饱”而终日委屈自己、消磨自己、作践自己、麻醉自己,值吗?这样下去,恐怕还不如回家呢。

55、那个时候,假发和金钗银钗一样,算是一种首饰。陶侃母亲就用卖头发的钱买来了酒菜,让陶侃招待这位儒生。

56、即便在今天看来,也算是挺让人羡慕的工作了。所以说,陶渊明所谓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五斗米可不是他的年薪、而是日薪!

57、卢挚则是元代影响较大的文学家。在他的散曲《沉醉东风·闲居》,吟咏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作品的语言、境界以及天然质朴的风格简直就是散曲版的《归园田居》。

58、有个渔夫,靠捕鱼为生。有一天,他划着船去打鱼。船越划越远,不知不觉中看到了一片桃花林。桃花林两边是溪水,花朵繁茂,青草芬芳。渔夫很惊异,以前没有见过这个地方啊。再向前划去,就到了桃花林的尽头,这里正是溪水的源头。一座山横在面前,隐约可见山上有一个小洞。渔夫下船,从洞口摸进去。

59、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60、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

61、《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还旧居》《戊申岁六月中遇火》《己酉岁九月九日》《庚戌岁九月中西田获早稻》《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饮酒二十首(并序)》《止酒》《述酒》《责子》《有会而作》《腊日》

62、千百年前,陶渊明写下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为现在许多“996”社畜们向往的诗和远方。

63、从下一集开始,我们就会讲解陶渊明的生平,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64、因都城的方位不同,故史家将建炎南渡之前的宋朝称为“北宋”,之后的宋朝称为“南宋”,所有宋朝的历史都记载在《宋史》里。辽朝的历史记载在《辽史》里,金朝的历史记载在《金史》里。

65、其诗歌最具特色的是他的田园诗,内容多是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以及自己怡然自得的闲适心情,表现出对世俗社会的厌恶和对田园自然的热爱,反映了作者高洁脱俗的品格和对生活所进行的审美的玄远开拓。感情深厚,生活气息浓郁,语言朴素自然,没有奇僻的造语和华丽的词藻,然而却风力内蕴,旨趣悠远,具有高古浑厚的意境,形成了一种平淡自然而又韵味隽永的风格,苏轼称其“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另外,陶渊明还有一些表达理想追求、感叹志向不成与感时抚事的咏怀诗,则流露出一腔激愤和满怀豪气,故钟嵘评其诗“又协左思风力”。

66、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丰人 。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67、在南北朝时期,南方先后建立了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四个政权,故在“二十四史”中有《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与之对应。北方先后建立了北魏、北齐、北周和隋朝四个政权,故在“二十四史”中有《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与之对应。

68、在陶渊明157首诗中,展现田园的方式多种多样,风格富于变化,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就写作的具体情况来看,有综合描写田园风光、叙述田园生活、抒发隐逸志趣的;也有将描写田园风光和叙述田园生活结合的;或者将描写田园风光和抒发隐逸志趣结合的;更多的则是单独描写田园风光,或叙写田园生活,或抒发隐逸之思。

69、李白游历并不是为诗,他游的是“志”。李白腰间佩着剑,“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游的是豪气、剑气。

70、诗词的发展有漫长的历程,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虽然已经确立了诗词发展的传统,但对于具体的格律和要求并没有尽善尽美。陶渊明的诗作,已经出现出对精致语言和精致对仗的追求,这也代表了诗词未来发展的方向。等到陶渊明去世200年之后,属于诗词光耀万世的时代才真正到来,那就是唐诗的崛起。

71、这两首诗用咱现在的话说,大概意思就是:我想家,想母亲兄弟。还是田园生活好啊,官场这地方根本不是人待的。

72、《形影神(并序)》《九日闲居(并序)》《归园田居五首》《游斜川》《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乞食》《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答庞参军(并序)》《五月旦作和戴主簿》《连雨独饮》《移居二首》《和刘柴桑》、《酬刘柴桑》《和郭主簿二首》《于王抚军座送客》《与殷晋安别(并序)》《赠羊长史(并序)》《岁暮和张常侍》《和胡西曹示顾贼曹》《悲从弟仲德》

73、人生而有罪,叫“原罪”;人生而有毁,叫“原毁”。既是生而有之,便无须理会。韩愈掸掸身上的灰尘,正正衣冠,继续前行。

74、关于这个名字的来源,有好几种说法,《后汉书》、《三国志》记载,五斗米道之所以叫这么个名字,是因为这个教派当时需要收取信徒的五斗米作为“入门费”。

75、范仲淹大刀阔斧地整顿吏治,革除弊政,开封府蔚然生变,市井有序,百官肃然,一派昌明景象。街市上流传一句话:“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76、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77、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生于365年,卒于427年。

78、《士不遇赋》《悲士不遇赋》《感士不遇赋》,一脉相承,一唱三叹。

79、“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80、作为陶侃的曾孙,陶渊明的家境刚开始时算得上不错。然而,陶渊明八岁那年,父亲去世,从此家中生活一天不如一天,这会对陶渊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81、陶渊明本来就不愿意应付这些官场上的往来,县里的小吏还在他耳边一个劲的提醒:大人,您见了督邮一定要恭敬啊!还是赶紧把官服穿好、腰带束好,可不能失了礼数!

82、回到家后,陶渊明又拿起了锄头、铁锨,翻耕土地,过起了躬耕生活。

83、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家旁有五棵柳树,亦称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是古代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如此一个响当当的大腕级人物,为啥他的人生之路如此坎坷呢?

84、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指责之声随处可闻,大臣们控告王安石变法是“变祖宗法度”。“四面楚歌”中,王安石心如顽石,铿锵以对。

85、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号定盦(一作定庵)。汉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晚年居住在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86、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87、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88、陶渊明望着星空。难道现在不是该懂得悔悟的时候吗?再想想,自己似乎还不如董仲舒。董仲舒是主动进取,连受挫折,以不出户而求无过。而自己是连进取受挫的机会都没有。当年,司马迁也有此心境,所以写下了《悲士不遇赋》: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龚自珍的诗小学(精选52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