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精选45句)

2024-01-23 08:56:58

物候

1、此时土壤中湿气潮润,天气也湿热难耐,这种郁蒸的热天是最难过的。

2、营地附近有五只游隼。将近五年了,它们一直在附近繁殖,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家庭,最少的时候三到四只,最的时候五到六只,但也只此而已。它们的数量从来不曾更多,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控制着它们的数量,自然界从来都在保持着它微妙的平衡。我注意到其中有三只幼隼,它们发育得很好,在秋日明亮的天空下在练习飞行。但是它们飞得太快了,我无法拍下它们的样子。

3、我们没有采用传统的撕页式日历,而是将过去的每一页抽出后,依次放入背后。(物候)。

4、同为紫堇属的东北延胡索(左)与黄堇(右)。图片:arudhio/Flickr;Σ64/wikimedia

5、是时候,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在时间的长河中打捞更多果实。

6、所不同的是,气候学是观测记录某地的冷暖晴雨,风云变化,例如某天刮风,某时下雨,早晨多冷,下午多热等等,据以推求其原因和趋向。物候学则是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往来、养育。

7、每到秋天,大雁每当秋冬季节,它们就从老家西伯利亚一带,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飞到我国的南方过冬。第二年春天,它们经过长途旅行,回到西伯利亚产蛋繁殖。

8、各种水文、气象现象,如初霜、终霜、结冰、消融、初雪、终雪等自然现象。

9、黄巢《题菊花》说:“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菊花凋零,蝴蝶敛迹,虽不着一“秋”字,秋令的阵阵凉意却扑面而来。

10、植物界的花信风,在沉寂半年之后,从小寒开始又吹了起来。

11、有了「物候历」,我们方能知晓和了解节气之外的物候。

12、(1)(法)斯达尔夫人:《论文学》,徐继增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146-147页。

13、昆虫蛰伏起来,不吃东西也不活动,预备开始冬眠,以此度过即将到来的严冬。

14、黍、稷、稻、粱等谷物成熟,五谷丰登,收获的时节到了。

15、自然,我们不能太天真地以为唐、宋诗人没有杜撰的诗句。我们利用唐、宋人的诗句来研究古代物候,自然要批判地使用。看来可能的错误,系来自下列几方面:

16、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的,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动身向北。

17、天寒地冻,稚鸟(野鸡)蛰伏,天空中不见了鸟儿的生机。

18、仔细观察紫堇小小的花朵,你会发现它们状如鸟雀,小小的花儿无论是形态结构还是颜色都极为精巧飘逸。紫堇有四枚小花瓣,分内外2轮排列,外轮的上下花瓣和内轮花瓣之间形成了一个粉嘟嘟的小嘴巴;上花瓣向后延伸则形成了一个小尾巴,这是一个圆筒形的中空结构,称为“距”。距中有会分泌蜜露的蜜腺,所以当紫堇大片开花的时候,总能吸引不少蜜蜂前来拜访。

19、但岁月不会,它有条不紊地走着,替你记录着每一个流逝的瞬间。

20、除了花朵娇艳,美人梅最大的特点是耐寒性强,花期长。在花期后,美人梅还会和紫叶李一样长出紫红色树叶,也是一种色彩鲜艳的彩叶树种。

21、物候所体现的是大自然的节律。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人的生命同样体现了大自然的节律。是什么东西把物候和文学家的生命意识有机地联结起来了呢?笔者认为,是时间。物候所反映的是季节的迟早和时序的更替,它的实质是个时间问题;文学家的生命意识,是文学家对自身生命和时间的一种自觉,它的实质也是个时间问题。正是时间这个“节点”,把物候和文学家的生命意识有机地联结起来了。因此,在文学作品中,物候的出现与文学家的生命意识的流露,可以说是一种因果关系。当文学家写到物候的时候,多是为了表达某种对于生命的体验或者思考;当文学家表达某种对于生命的体验或思考的时候,往往离不开某些特定的物候现象的触发。

22、也许那时,它已装满你的小心事,见证着你与时光的交融。

23、还有夏天傍晚开放的紫茉莉,北方也叫洗澡花,因为它只在傍晚开放,这时候小孩子要被爸妈拎去洗澡了;一年24番花信风,始梅花,终楝花,每一个花开都代表了时间。

24、阳气初动,北方已经可以看到喜鹊,开始筑巢。

25、我国古代以每五日为一候,每个物候都有代表性的自然现象出现。

26、而卢纶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其三)则是写行军打仗:敌人夜逃,雁群惊飞,由此引起我军大将的警惕,遂率领士兵追赶敌骑,充分表现了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

27、鹿是阳性的山兽,夏至阳气盛极而衰,鹿角感阴气而脱落。

28、物候被称作是“大自然的语言”。在大自然中,那些受天气气候条件的影响而出现的以一年为周期的自然现象,都属于物候现象。物候现象是非常广泛的,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植物(包括农作物)物候,如植物的发芽、展叶、开花、结果、叶变色、落叶,农作物的播种、出苗、开花、吐穗等现象;二是动物物候,如候鸟、昆虫及其他两栖类动物的迁徙、始鸣、终鸣、冬眠等现象;三是气象水文现象,如初霜、终霜、初雪、终雪、结冰、解冻等等。物候这门知识,原是为了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为了掌握农时,早在周、秦时代,人们就开始了对物候的观测,根据物候来安排农事。中国关于物候的记载,在世界上是最早的,《诗经》、《左传》、《管子》、《夏小正》、《吕氏春秋》、《礼记》、《淮南子》等书,都有不少关于物候的记载。如《礼记·月令》讲:“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仓庚鸣……玄鸟至。至之日……日夜分,雷乃发声,始电。蛰虫咸动,启户始出……耕者少舍,乃修阖扇,寝庙毕备。毋作大事,以妨农之事。”(10)这就是两千多年前人们对黄河流域初春时的物候现象的一个概述。物候学最早是在中国产生的,中国是物候学的故乡。

29、古代先民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每岁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应。“气候”一词就是节气和候应的概括。早在二千多年前的《逸周书卷第六•时训解•第五十二》中就有节气与候应互相参照使用的完整记录。

30、冬日暖阳里,金泽的冬季悄然已至。金泽的金秋,美轮美奂却又转瞬即逝。当树叶开始换装飘落,深秋的金泽绚丽多彩。一年一会,若是错过,便又是一年。

31、古今,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就是说古代和现代,物候的迟早是不同的。

32、(21)刘大杰:《中国文学批评史》,詹瑛:《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732页。

33、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中的“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和“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几句话,实际上涉及到以下三组关系:一是“气候”(阴阳)与“物候”(物色)的关系,二是“物候”(物色)与人的生命意识(心或情)的关系,三是人的生命意识(心或情)与文学(辞)的关系。由此可见,刘勰对于气候影响文学这一问题的认识,实际上要比斯达尔夫人全面得多,也具体得多,只是历来研究《文心雕龙》的学者未曾察觉而已。历来研究《文心雕龙》的学者,只注意到第第三组关系,而忽略了第一组关系。例如,刘绶松《文心雕龙初探》讲:“‘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两句很扼要地阐释了自然环境与文学的密切关系。只有真正地对自然环境有了深刻的感受,而这种感受迫使人们不得不用艺术语言(辞)将它表现出来,这样产生出来的作品,才能够具有感人的力量。”(20)刘大杰《中国文学批评史》讲:“‘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两句,扼要地说明了人们的感情随着自然景物的变化而变化,而文辞则又是由于感情的激动而产生的。”(21)他们都强调文学(辞)是由于感情的激动而产生的,而感情又是随着自然景物(物色)的变化而变化的,但是他们都不曾意识到,自然景物(物色)又是因为什么而变化的呢?其实这个问题刘勰已经触及到了,这就是“春秋代序,阴阳惨舒”,就是“阳气萌”和“阴律凝”,也就是气候的变化。气候的变化(春秋代序,阴阳惨舒)引起物候的变化(物色之动),物候的变化(物色之动)触发文学家的生命意识(心亦摇焉,情以物迁),文学家生命意识的触发(心亦摇焉,情以物迁)导致文学作品的产生(辞以情发)。这就是气候影响文学的机制。刘勰的表述本来是完整的,后人的阐释反而不够完整。

34、物候循环往复,又是一个春天。立春之日,谁为春光代言?

35、从英国马绍姆家族所记录的长期物候,我们也可将18世纪和20世纪物候的迟早作一比较。如以1741年至1750年10年平均和1921年至1930年的10年平均,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始花的日期互相比较,则后者比前者早9天。换言之,20世纪的30年代比18世纪中叶,英国南部的春天要提前9天。马加莱把18世纪中叶(1751—1785)35年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1891—1925)35年的物候记录相比,也得出结论说,很明显,后一期的春天,要比前一期早得多。

36、 时间的流逝是悄无声息的,一般人对时间的流逝过程,通常是浑然不觉的。在多数情况下,人们之所以能够意识到时间的流逝,之所以会有某种时间上的紧迫感或危机感,是因为受到某些生命现象的启示或警惕。这些生命现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一是动植物的生长荣枯和推移变迁,即有关的物候现象。关于后者,英国学者弗雷泽说:“在自然界全年的现象中,表达死亡与复活的观念,再没有比草木的秋谢春生表达得更明显了。”(3)人是自然界的一分子,人的生命,与自然界的动植物的生命是异质同构的。人的生老病死,与动植物的生长荣枯一样,都体现了自然生命的节律。问题是,一般人对人类自身(尤其是对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的生老病死的反应是敏感的,对动植物的生长荣枯和推移变迁的反应则不够敏感,甚至有些麻痹。多数情况下,似乎只有相关领域的专家(包括种地的农民)和文学家算是例外。然而相关领域的专家对于物候的反应,通常是一种知性的或理性的反应,而文学家的反应,则多是一种感性的或情绪的反应。例如种地的农民看到杨柳绿、桃花开、燕始来等物候现象,想到的是季节的早晚,以及农事的安排;文学家看到杨柳绿、桃花开、燕始来等物候现象,则会想到时间的流逝,并由时间的流逝,想到个体生命的流程、状态、质量、价值和意义。晋代陆机《文赋》云:“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4)就是讲文学家因四时物候的变化,引发了关于生命的或悲或喜的情绪体验。郁达夫在他的散文《杂谈七月》中写道:“阴历的七月天,实在是一年中最好的时候,所谓‘已凉天气未寒时’也,因而民间对于七月的传说、故事之类,也特别的多。诗人善感,对于秋风的惨淡,会发生感慨,原是当然。至于一般无敏锐感受性的平民,对于七月,也会得这样讴歌颂扬的原因,想来总不外乎农忙已过,天气清凉,自己可以安稳来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的缘故。”(5)由此可见一般人和文学家对于物候的反应是不一样的。

37、草木黄落又一秋。一叶落而知秋,万叶落而知生命轮回。

38、(3)物候迟早与太阳黑子周期有关,1848年至1909年间,黑子数多的年份为物候特早年。但从1917年起,黑子数多的年份反而为物候特迟年。

39、 用中国古代文论智慧解答气候影响文学的途径问题

40、星河皎洁,月光澄明,赏萤火,吃瓜果,阅经史,心静自然凉。

41、物种日历联合metroradio推出音频节目《get了,节气》。北京的小伙伴可以直接通过调频FM5进行收听。为了方便其他地区的小伙伴,我们也会把音频加入到每期“物候观察”文章后。

42、世界最长的物候记录,即日本的樱花开花记录,虽是单项记录,而且有些世纪,100年当中只有几次记录,也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43、“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诗中出现的三种物象,表明了春末夏初梅子黄熟时的节令特点。

44、唐 韦应物《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用大概造句(精选43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