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魁茶叶的广告词【摘抄文案100句】

2023-05-17 09:01:38

一、赞美猴魁茶叶的句子

1、太平猴魁,中国绿茶中(尖茶类)的极品名茶它原产于新明乡猴坑、猴岗、颜家一带,创制于1900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当时南京江南春茶庄设在新明茶区的茶叶收购站,为了赚取利润,将尖茶中枝头大小整齐的芽叶单独拣出,单独包装,运往南京高价销售,深受嗜茶者喜爱,获得成功。家住猴岗的茶农王魁成(人称王老二)具有丰富的茶叶生产经验,特别精于茶叶加工,且思路敏捷,由此受到启发,认为与其在成茶后挑选,不如在采鲜叶时就开始精挑细制。遂即在凤凰尖的高山茶园内精心选出又壮又嫩的一芽二叶,制出的成茶规格好、质量高,称为王老二“魁尖”。由于它的品质位于尖茶的魁首,首创人又名叫魁成,产于太平县猴坑、猴岗一带,故此茶全称

2、郭璞①《尔雅注》云:“树小似栀子,冬生叶②,可煮羹饮。今呼早取为茶,晚取为茗,或一曰荈,蜀人名之苦茶。”

3、魏晋时期,道教服食法深入士人之心,当时很多名士服用五石散。这是一种用五种石药研磨而成的散剂。这时期因用服食法修炼而出现一位奇人单道开,他服用草木之药,也吃金石药。史书记载:“绝谷饵柏实。柏实难得,复服松脂。后服细石子,一吞数枚,数日一服。或时多少啖姜椒,如此七年。后不畏寒暑,冬袒夏温,昼夜不卧。与同学十人共契服食,十年之外或死或退,唯开全志。”据资料记载,在服食石药后,人体会发热,当时晋人称“石发”。《南史·隐逸·张孝秀传》中记载张孝秀“服寒石散,盛冬卧于石上”。而《晋书·皇甫谧传》中,也讲述了皇甫谧因服五石散而导致“隆冬裸袒食冰”。在外人看来,这种行为好像是冬不畏严寒,夏不怯热,实际上却是服石药后的生理反应。

4、②鲁:中国春秋时国名,在山东省南部,都城在今曲阜。

5、⑦木檗:即黄檗,黄柏,芸香料黄檗属落叶乔木,木材坚硬,茎可制黄色染料,树皮入药,简称“檗”。

6、另外,苦丁到底应该属于茶类还是非茶类,一直存在争议。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湖南茶科所的王威廉在其《茶考》中详细说明了苦茶的饮用历史、资源分布等情况,确定了皋芦属茶树,为苦茶一种。

7、《枕中方》①:“疗积年瘘,苦荼、蜈蚣并炙,令香熟,等分,捣筛,煮甘草汤洗,以末敷之。”

8、《茶陵竹枝词》中的两位妇人,前者因担心丈夫不归而劝阻丈夫勿去贩茶,后者因丈夫贩茶致富滞留外地不归而泣诉。她们的遭遇从侧面证明了李时珍的记载属实:明代,茶陵茶是名闻天下的好茶。

9、《茶陵图经》里记载:“茶陵,即陵谷中生长着茶树的意思。”

10、唐宋以来历代诗文画作里,时常以饮茶为描述对象,但一般是热饮。其实苦茶、凉茶、百草茶等夏天具有解暑功效的“药茶”,在古代也非常流行。

11、用茶来料理美食,尊重所选用的茶叶的特性十分关键,葱、姜、蒜、五香粉等重味的作料很容易盖过茶香,所以传统茶餐一般粤菜和淮扬菜中才有,中餐最经典的茶馔莫过于淮扬菜中的“龙井虾仁”。龙井茶的清香中和了虾的腥味,也提升了它的鲜美,而这道菜的“灵气”,则有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

12、根据史书记载,自东晋章安郡被撤销改此地为永嘉县后,一直到清朝末年,该县治一直未曾改变,所以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茶经》所说的永嘉县,即温州鹿城区。但据此找白茶山,却让人费解,因为据陆羽说白茶山在永嘉县东三百里,但温州东一百里左右就是岛屿了,再往东,是茫茫大海,也不可能出产茶叶。

13、春秋时期,农耕文明已经相当发达,平民百姓已能吃上粗粮,而当时贵族的饮食构成和如今差别不大,呈金字塔状:以谷物为基础,辅以肉类和蔬菜,食物制作非常讲究。晏子身为一国之相,能够吃得如此节俭,确实难能可贵。

14、水碧幽幽刷眼底,茶香袅袅入鼻中。

15、循迹中国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从《南中志》中可以看到“南中”这个地方,就相当于今天云南、贵州两省。因为三国时期蜀汉以巴蜀为中心,而南中在巴蜀以南,因此有此称谓。“南中茶”,也可以推断为云南之茶。有人从其他史料记载中进一步推断,“南中茶”即为云南最著名的普洱茶。

16、《晋中兴书》①: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尝欲诣纳。(《晋书》云:纳为吏部尚书②。)纳兄子俶,怪纳无所备,不敢问之,乃私蓄十数人馔。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俶遂陈盛馔,珍羞毕具。及安去,纳杖俶云:‘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

17、《食檄》,是古时候记录食谱的书籍,今已散失。

18、⑲单道开:东晋僧人,俗姓孟,敦煌人。

19、⑥昙济:南朝宋代僧人。

20、黄山猴魁产于黄山区(原太平县所以也叫太平猴魁);新明乡猴坑一带的猴坑、猴村、颜家三个自然村。猴魁最好放在玻璃杯中用沸水冲泡,可以欣赏它美妙的姿态。太平猴魁都是两叶抱一芽,平扁挺直,不散,不翘,不曲,俗称"两刀一枪",素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之称。叶色苍绿匀润,叶脉绿中隐红,俗称"红丝线"。全身披白毫,含而不露,入杯冲泡,芽叶成朵,或悬或沉,在明澈嫩绿的茶汁之中,似乎有好些小猴子在对你搔首弄姿呢。品其味,则幽香扑鼻,醇厚爽口,回味无穷,可体会出"头泡香高,二泡味浓,三泡四泡幽香犹存"的意境,有独特的"猴韵"。

二、猴魁茶叶的广告词

1、傅巽《七诲》①:“蒲②桃、宛③柰④,齐柿、燕栗,恒阳⑤黄梨,巫山朱橘,南中⑥茶子,西极⑦石蜜。”

2、④庐江:晋郡名,治所在今安徽舒城一带。

3、②临蒸县:原作“临遂县”,史料中并没有对此县名的记载。因南宋时的王象之编著的《舆地纪胜》中有“临蒸县百余里有茶溪”这样一句话,所以改其作“临蒸县”。

4、在电视剧《步步惊心》中,作者桐华写道:四爷爱喝的太平猴魁,色泽苍绿,兰香高爽,有山野猴韵,茶中魁者。为四爷选此茶两个缘由,一是此茶特征,兰香野韵茶魁,二是由于和平二字,涵义帝心唯和平。

5、南朝时期梁朝廷尉刘孝绰,贞白先生陶弘景。

6、⑩河鲤:黄河出产的鲤鱼,味道极为鲜美。《诗经·陈风》有:“岂食其鱼,必河之鲤。”

7、③武昌:晋郡名,治所在今湖北鄂州一带。

8、晋时,饮茶者开始增多,对于茶这种比较新的饮品,人们态度不有些视其为无上美味,有人觉得它如同噩梦。晋惠帝是个爱喝茶的君王,此人属典型的无能之辈,茶对他不过是解渴之物罢了。但对他的臣子刘琨,饮茶则有着特殊的意义。

9、孙楚在《歌》中记载:“茱萸生长树颠上,鲤鱼出自洛水中。白盐出产河东,美豉产自鲁渊。姜、桂、茶来自巴蜀,椒、橘、木兰生长在高山。蓼苏出自沟渠,水稻、稗子生长田中。”

10、太安二年(303),东海王司马越率大军挟持惠帝,向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发起猛攻。不承想在汤阴一战中,晋惠帝又被司马颖掠去。成了司马颖傀儡的惠帝,被挟持到了洛阳,然后又逃往长安。

11、①《神异记》:西晋王浮著,原书已佚。

12、茶在这个时期大量出现,具备两个有利的条件。首先是秦朝统一全国后,随着交通的便利,滇蜀之茶从北向秦岭,从东进入两湖之地,从西南走向中原。这种推论有大量的考古发掘来证实——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就发掘出一大箱茶叶。此外,湖北江陵的马山发现的西汉墓群,也发现一箱茶叶,其主人为西汉文帝时人,比马王堆汉墓墓主人早许多年。这显示,西汉初人们就以茶为贵,如果江汉之地不产茶,就没有如此大量的茶叶随葬。

13、王微①《杂诗》:“寂寂掩高阁,寥寥空广厦。待君竟不归,收领今就槚②。”

14、由于古代印刷技术不发达,很多书的流传靠手抄。手抄的弊端就是笔误太多,弘君举的《食檄》和其他古书的命运相同。不过好在《太平御览》《书钞》《全晋文》等书都对其进行过摘录,所以现在还留存有该书的部分内容。

15、⑦西极:指长安以西的疆域。

16、《异荈》①:“剡县陈务妻,少与二子寡居,好饮茶茗。以宅中有古冢,每饮,辄先祀之。儿子患之,曰:‘古冢何知?徒以劳意!’欲掘去之,母苦禁而止。其夜梦一人云:‘吾止此冢三百余年,卿二子恒欲见毁,赖相保护,又享吾佳茗,虽泉壤朽骨,岂忘翳桑之报②!’及晓,于庭中获钱十万,似久埋者,但贯新耳。母告二子惭之,从是祷馈③愈甚。”

17、根据《本草纲目》的描述,常吃苦菜,能够安心益气,使人体轻耐老。从古至今,医生们多以苦菜来治疗热证,古人还用它醒酒。在食用上,西北人喜欢把苦菜过水烫熟,然后冷淘凉拌,再用盐、醋、辣油或蒜泥等作料一起调拌。这种凉拌苦菜吃起来清凉辣香,是非常美味的下饭菜。还有人喜欢将苦菜用开水焯一下,然后把浓苦的菜汁挤出,再来煮汤、调馅、热炒、煮面,做出的食物无不风味独特。

18、本节中的老妪,堪称中国最早的市井贩茶小贩形象。在以后的历史岁月中,尽管出现了茶棚、茶馆、茶楼等大型的卖茶场所,但是民间集市上的小茶贩仍然存在。在一些古代随笔文献中,对于茶贩的描述不胜枚举。

19、⑪并冷:两者的性质都冷。

20、从古至今,淮上饮茶之风从未断绝,从未因茶陂无可考证而稍有衰退之意。据淮安《河下志》记载,古时的河下镇道观中有座三宫殿,三宫殿的神座之下有一眼井,此井泉水甘美无比,最宜泡茶。以至道观旁边的石街上,商人们都做起买此泉水烹茶售客的生意。而这条街,也被称为“茶巷”。该地的望月楼、香云馆、云腴阁、小澄潭、桐荫园等处都是品茶的好去处,明清时来往的商贾游客,经常会在这些地方品茶聊天。这些茶楼无不布置幽雅,壶碗净洁。因此当时有爱品茶的人,清早起来就上茶楼,洗漱进早点皆在此处。

三、猴魁茶叶是什么树叶做的

1、⑳剡县:汉景帝四年(前153)置剡县(浙江嵊州市),属会稽郡,历两汉三国南北朝不变,王莽时易名尽忠县,隋开皇九年(589)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改东扬州为吴州,置总管府,总管原东扬州诸郡。

2、①孙楚:西晋诗人,字子荆。孙楚的《歌》最早记载了茶歌这样一种由茶叶生产、饮用这一主体文化派生出来的茶文化现象。其称“姜、桂、荼荈出巴蜀”,这里所说的“荼荈”,都是指茶。

3、⑰任育长:任瞻,字育长,曾任仆射、都尉、天门太守。

4、《晋四王起事》中记载:晋朝的四王叛乱期间,晋惠帝逃难在外,返回洛阳的时候,黄门拿陶钵盛了茶奉于他饮用。

5、又有学者考证“白茶山”即为温州雁荡山,其地理位置与陆羽所说大致相符,且雁荡山产茶历史已有千年以上。《唐书·食货志》《乐清县志》均有记载。雁荡山茶名目繁多,曾被命名为“白云茶”。明代朱谏写诗《寄茶与万学使》赞道:“雁顶新茶味更清,仙人采下白云英。直须七碗通灵后,自习清风两腋生。”

6、《茶经》渗入了大量的道家文化内涵,如同陆羽的好友,著名茶人、禅僧皎然所说“谁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道教所包含的一系列道功、道术,基本被茶文化所吸收、利用。

7、①《括地图》:即《括地志》,是一部大型地理著作,由唐初魏王李泰主编。全书按贞观十道排比三百五十八州,再以州为单位,分述辖境各县的沿革、地望、得名、山川、城池、古迹、神话传说、重大历史事件等。

8、《后魏录》:“琅琊王肃,仕南朝,好茗饮、莼羹①。及还北地,又好羊肉、酪浆。人或问之:‘茗何如酪?’肃曰:‘茗不堪与酪为奴。’”

9、后人也怀疑温山茶区内有白雀寺、双龙寺、碧岩寺等寺院,“温山御荈”应该是温山上某个寺庙中僧人种植和采制的,开始是温山寺庙僧人用的禅茶,只是成为贡茶之后才被称为“御荈”,从而成为皇家专享的御茶。

10、⑧武康:浙江北部一座人才辈出的历史名镇。

11、车骑司马傅咸相对正直,他上疏武帝,要是这些奢侈之风不减,国家可危险了,但武帝认为晋国富足,摆摆阔气无可厚非。有这样的皇帝,陶侃、桓温之流再节衣缩食,饮茶度日,也挽不回已去的大势。

12、①《娇女诗》:原诗五十六句,陆羽所引仅为有关茶的十二句。

13、太平猴魁的采摘在谷雨至立夏,茶叶长出一芽三叶或四叶时开园。“太平猴魁”的色、香、味、形独具一格,有“刀枪云集,龙飞凤舞”的特色。每朵茶都是两叶抱一芽,平扁挺直,不散,不翘,不曲,俗称“两刀一枪”,素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之称。叶色苍绿匀润,叶脉绿中隐红,俗称“红丝线”。全身披白毫,含而不露,入杯冲泡,芽叶成朵,或悬或沉,在明澈嫩绿的茶汁之中,似乎有好些小猴子在对你搔首弄姿呢。品其味,则幽香扑鼻,醇厚爽口,回味无穷,可体会出“头泡香高,二泡味浓,三泡四泡幽香犹存”的意境,有独特的“猴韵”。

14、《异荈》中说:“剡县陈务的妻子,青年时带着两个儿子守寡,喜爱喝茶。由于住处有一古墓,因此每每饮茶总先奉祭一碗。两个儿子不喜欢她的这个做法,说:‘一个古墓,它明白什么?白浪费力气!’想把它挖掉。母亲苦苦相劝,坚决不允许。那天夜晚,她梦见一人说:‘我住在这墓里三百来年了,你的两个儿子总要铲了它,幸好得到你保护,又用好茶祭拜我,我虽然是地下枯骨,但怎么能不报答恩情呢?’天亮后,陈妻在院子里看到十万串钱,像是埋了很长时间的,仅仅穿钱的绳子是新的。母亲把这件事告诉儿子们,两个儿子都很羞愧。自此祭祷更加经常和用心。”

15、①《本草·菜部》:指唐朝的《唐新修本草·菜部》。

16、《永嘉图经》①:“永嘉县②东三百里有白茶山。”

17、梁武帝礼请下山,陶弘景不出,但武帝有要事难决时便派大臣去请教,号称“山中宰相”。他的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也杂有儒、佛观点。可见,道家的“避世”也是相对的。陶氏在医药学方面很有成就,曾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并搜集魏晋间民间新药,著成《本草经集注》七集,共载药物七百三十种,已在敦煌发现残本。另著有《真诰》《真灵位业图》《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药总诀》等书。

18、采茶可怜真可怜,三夜没有两夜眠。

19、陆纳为三国东吴名将陆逊的后代,东晋时历任太守、吏部尚书、仆射、散骑常侍和尚书令等职务。此人为政清廉,生活俭朴,在当时奢侈成风的社会氛围下,算得上特立独行的节俭典范。

20、刘孝绰与当时同为彭城人的到洽是好朋友,并且共同在东宫任职。但是刘孝绰自认为自己的才学要比到洽高,所以无论什么场合见面,总要对到洽的文章讥笑一番。到洽难免心生怨恨。后来刘孝绰任廷尉正时,把自己小妾带进官府,却把母亲留于老家。当时任御史中丞的到洽向皇上揭发了他的不孝行径,他因此被免职。后来梁高祖极赞其才,又重新起用他。不过刘孝绰实在太狂妄了,不仅瞧不起到洽,朝中很多大臣他也不放在眼里,因此得罪了不少人,经常被人暗算。

四、猴魁茶叶有什么好处

1、③三爵:三杯。爵,古时候盛酒用的器皿,这里引申为计量单位。

2、②就槚:“槚”指茶树,这里指饮茶。

3、因为茶叶里的茶多酚等活性物质会被空气氧化而颜色加深,而且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茶多酚就越容易氧化,所以夏天的时候才也特别容易变黑

4、南齐世祖武皇帝《遗诏》①:“我灵座②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

5、傅巽《七诲》里说:“蒲地的桃子,宛地的沙果,齐地的柿子,燕地的板栗,恒阳的黄梨,巫山的红橘,南中的茶子,西极的石蜜。”

6、⑥吴钩: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由吴王下令制造。后泛指宝刀。

7、产于安徽太平县(现改为黄山市黄山区)一带,以猴坑村猴坑、猴岗、颜家品质最佳。只有黄山才能产出极品猴魁茶,太平猴魁具有香气浓、滋味浓,回甘甜的特征、是尖茶类的上等茶。太平猴魁外形两叶抱芽,扁平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隐伏,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的美名。叶色苍绿匀润,叶脉绿中隐红,俗称“红丝线”;兰香高爽,滋味醇厚回甘,汤色清绿明澈,叶底嫩绿匀亮,芽叶成朵肥壮。太平猴魁的色、香、味、形皆独具一格:全身披白毫,含而不露,入杯冲泡,芽叶成朵,或悬或沉。品其味则幽香扑鼻,醇厚爽口,回味无穷,大有“头泡香高,二泡味浓,三泡四泡幽香犹存”的意境。

8、秋季天高气爽,花木开始凋零,空气干燥无比。这种气候条件下,人们容易口干舌燥,心肺生火,中医学上称此为“秋燥”。此时来杯青茶最为合适。青茶又叫乌龙茶,是半发酵类茶,性质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它呈青褐色,冲泡后叶片中间呈青色,叶缘呈红色,所以一向有“青叶镶边”的美称。青茶既有绿茶清新香气,又有红茶醇香甘厚的口感,其性温热适中,能够润泽肌肤、润喉生津、除人体内积热,让人体有对抗干燥气候的能力。

9、①惠帝:晋惠帝司马衷,公元290至306年在位。

10、富阳山何日摧?富阳江何日枯?

11、云蒸雾汲沁兰香,六百猴魁宴客忙。

12、风流独揽春秋意,馥郁长凝御苑庄。

13、②晋元帝:晋元帝司马睿,字景文,东晋的开国皇帝。他为司马懿的曾孙,琅琊武王司马伷之孙,琅琊恭王司马觐之子,晋武帝司马炎从子。

14、㉒山谦之:河内人,南北朝刘宋史学家,后任学士、奉朝请,并著有《南徐州记》《吴兴记》《寻阳记》。

15、想起福建无走头,三更半夜爬上楼。

16、⑮芳荼冠六清:四川的香茶在各种饮料中可称第一。六清,据《周礼》载,其为水、浆、醴、凉、医、酏等六种饮料。

17、中国茶区几乎都有和神仙有关的崇拜故事。比如武夷山崇安县星村有五株与众不同的茶树,茶叶成双出现,且形态一模一样,制成茶叶皆为上品。相传这五棵茶树就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所栽,武夷人称“吕仙茶”。又如云南西双版纳的南糯山原本无茶,三国时期诸葛亮带兵至此,逢将士患眼疾,他便以杖击地,地生茶树,于是茶叶医好了将士们的眼疾。后来南糯山便有了名闻天下的普洱茶。当地人尊诸葛孔明为茶祖,每年孔明生日之际要饮茶放“孔明灯”。安徽的名茶太平猴魁茶,相传是两只得道的老猴赠给当地人的。如此传说,数不胜数。

18、茶的饮用,是从咀嚼茶的嫩叶开始的,之后发展成煮饮。直到现在,云南的基诺族还保留有吃凉拌茶叶的传统习惯。

19、大量的史料说明,南北朝时期的茶风与魏晋时期相比显得更加浓烈。《宋录》:“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荼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荼茗?’”昙济十三岁出家,后拜鸠摩罗什高徒僧导为师。他从关中来到寿春(今安徽寿县),与其师一起创立了成实师说的南派——寿春系。昙济擅长《成唯识论》,对“三论”、《涅槃》也颇有研究,曾著《六家七宗论》,为一代名僧。他在八公山东山寺住了很长时间,后移居京城的中兴寺和庄严寺。两位小王子造访昙济,昙济设茶待客。可见在当时,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徒已开始以茶待客。

20、②纳为吏部尚书:陆纳当时任吏部尚书一职。

五、形容猴魁好茶的词汇

1、湖州的温山是弁山一个分支,在弁山之东南,湖州旧志记载:“山广百里,虽四散各表其名,其实皆弁也。”由此可知,温山是属于弁山的。

2、太平猴魁,中国传统名茶,属于绿茶类尖茶,产于安徽太平县(现改为黄山市黄山区)一带,为尖茶之极品,久享盛名,是中国历史名茶之一

3、⑥南中:历史上南中指今天的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三国时期,南中为蜀国的一部分。

4、⑬蜚廉:亦作飞廉,是中国神话中的神兽,文献称飞廉是鸟身鹿头或者鸟头鹿身,秦人的先祖之一为飞廉,古代楚地以飞廉为风伯。

5、魏晋时期,大量财富集中在少数士族手中,这些士族拥有广阔的庄园和诸多劳动力。经济实力雄厚的士族,生活上难免走上排场奢侈的道路。这种奢侈表现在饮食上,可以说其奢华程度几乎没有哪个朝代的人可以比肩。

6、⑨百和:百味调和,形容菜肴的丰盛。

7、中唐时期,李勣等组织二十二人修定《新修本草》一书,并于显庆四年(659)修定完毕,又称《唐本草》。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茶疗的本草记述,由此开始。

8、这一时期,洛阳成为各民族交流、融合的中心,原本的饮食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从西北部迁到此地的人,带来烤肉、涮肉;从江浙一带迁来的人,带来叉烧、腊味;从闽粤等地来的人,带来了烧鹅、鱼生;从西南滇蜀迁来的人,带来了红油、酱料等。食材五花八门,烹调技艺更是胡汉并存、中外皆有。随食物而来的,还有各民族不同的饮食习惯。

9、③陶先生弘景:陶弘景,字通明,秣陵(今江苏宁县)人,有《本草经集注》传世。

10、②世祖武帝:南北朝时南齐的第二个皇帝,名萧赜,483至493年在位。

11、到了明清之际,茶叶无论在品类还是制作工艺上,都趋于完美。清代康熙皇帝喜茶,更为江南名茶碧螺春命名而留下一段佳话。史载,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到杭州,曾四度到西湖茶区。他在龙井狮子峰胡公庙前饮龙井茶时,赞赏茶叶清香醇厚,遂封庙前十八棵茶树为“御茶”,并派专人看管,年年岁岁采制进贡到宫中,“御茶”至今遗址尚存。

12、⑬傅巽:北地泥阳人,魏文帝时为侍中尚书,太和年中逝世。代表作品有《槐树赋》《蚊赋》《笔铭》。

13、因茶性味苦,所以在一段时期内,古人统称茶为“苦茶”,后来人们把茶细细分类,苦茶就指苦味较浓的一类茶。这类茶的药用价值要比别的茶高一些,古代茶疗药方中,也多以苦茶入药。

14、无独有偶,东晋还有个叫吴隐之的大官,他入仕之前就勤俭朴素,做官以后依然如故。他对当时奢华的风气恨之入骨,朝廷赐予的府邸从来没有住过,而是带着家人在几间草房中度日。后来,他的女儿出阁,人们都以为吴隐之要大操大办,不料当日依然门厅冷落。有人贺喜时发现吴家仆人牵着一条狗去卖,用卖狗的钱来置办女儿出阁用的东西。时人听闻,无不感慨万千。

15、种种史料表明,当时人工种茶,已经是一种普通的行为了。

16、其次,这个时候人们已经开始大面积种植茶树了。中国从何时开始人工植茶尚有争议,有人根据《华阳国志》中的《巴志》“园有方翦、香茗”的记载,认为周初已有人工种茶事例。尽管很多人对此说仍有质疑,但从汉代开始人工种茶则被普遍认可。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有文字曰:“西汉有僧从表岭来,以茶实蒙山。”《四川通志》也记载蒙山茶为“汉代甘露祖师姓吴名理真者手植,至今不长不灭,共八小株”。时至东汉,更有汉王至茗岭“课僮艺茶”的记述,还有汉代文人葛玄在天台山设“茶之圃”的记载。

17、汉司马相如《凡将篇》,其中药物类篇章中记载有:“鸟嘴、桔梗、芫花、款冬花、贝母、黄柏、山蒌、茱苓草、芍药、肉桂、漏芦、飞廉、萑菌、荈茶、白蔹、白芷、菖蒲、芒硝、花椒、茱萸。”

18、从相关历史文献中,我们可以确定一个事实: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四川则是最重要的发源地。据载,东晋初年,成都一地已经开始出现茶宴。西晋时期的张载去成都探望担任蜀郡太守的父亲张牧时,在白菟楼上参加茶宴。他对此次宴会印象颇深,后来写下《登成都白菟楼》一诗,诗中展现了芳荼等饮品。

19、①《神农食经》:古书名,已佚,应该是西汉儒士托名神农氏所编著,历代《艺文志》中未见关于此书的记载。

20、⑫北地:指中国古代地名北地郡,其地域大致在今陕西、甘肃、宁夏一带。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夜半听雨声唯美的诗【摘抄文案100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