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精选76句)

2023-06-02 10:19:06

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1、但事实和真理的定义往往是相互依赖的。当我们问“什么是真理”的时候,常常会回答,“真的观点是有事实支撑的观点”;而当被问到“什么是事实”的时,我们又会说“事实就是它符合某个真理”。真理的定义是“被证实的或者不存在争议的事实”,而事实的定义是“被认为为真的事物”。

2、休谟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也深受大家的喜爱,他是英国著名的经验主义哲学家,也是一位彻底的怀疑主义者。什么是经验主义,什么是怀疑主义呢。休谟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我不知道苹果什么味道,除非我尝一口。就体现了经验主义和怀疑主义的精神。

3、所以直观和概念是构成知识的两个要素,但是有两个其实还不够,知识是一种判断,所以还要把直观和概念连接起来,才能形成知识,比如:苹果是甜的、苹果比桃子更好吃等这样的判断等等,但这些知识显然是经验性知识,也就是综合判断而来的,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而在康德的知识论里面,康德所要获得的真正的知识,是那种“先天综合判断”,也就是既是先天的,具有必然性,也是综合的,来自于经验,这样的知识存在吗?

4、康德的认识论哲学,在《纯粹理性批判》这本书里面,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成为可能”,这句话的背后,康德是在问:真理是什么?,真理是否存在?其实这也是传统的认识论要解决的终极问题。(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5、首先,康德哲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号称“批判哲学”,康德明确宣称“我们的时代是批判的时代,一切东西都必须经受批判”。批判精神的提出是西方理性精神的一次飞跃。西方理性精神从古希腊以来经历了四次大的飞跃。首先是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的“逻各斯”的发现,它导致西方人对“一”即普遍规范的追寻,从而为理性精神(逻各斯中心主义)奠定了第一块基石。然后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反思精神,促使逻各斯精神进入了一个从低向高层层递进、不断超越的无限有序系统。第三是近代笛卡尔的怀疑精神,使理性达到了能动的主体即自我意识。第四就是康德的批判精神,它使理性的主体能动性开始发挥其自我批判和自我建立的作用,从而首次使理性成为人类一切认识、道德和历史活动中的最高原则。正是凭借同一个批判精神,康德哲学在黑格尔和马克思那里遭受到了最深刻的批判,但也正因为如此,康德的批判者也恰好都是康德的继承者,康德的理性批判成为了康德哲学永恒的功勋和荣耀。自从康德以后,人类社会、特别是人类思想就进入了“批判的时代”,直到今天还是如此,以后也不会丧失批判精神。批判不再只是个别人或某个时代的特征,而成了人类精神生活中必要的基本素质。

6、产生知识需要两种能力,感性能力和知性能力,感性能力的要素是直观,而直观包括经验性直观和纯直观,而知性能力的要素是概念,在经由理性将概念和概念进行关联,最后形成了知识。

7、康德曾说,在进行理性认识之前,我们需要先对认识能力进行一番批判,考察一下认识是否有界限。他通过研究,认为理性认识总是会遇到“二律背反”(矛盾)的限制,并且我们的认识无法达到“自在之物”,因此认识存在着界限,这样就得出了不可知论。

8、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康德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将这种理性称为“范畴”),而理性则是天赋的。

9、两百多年来,还没有一个人作为纯粹哲学家的声望能够超过康德的;两百多年来,一个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哲学家,却仍然如同巨大的山峰巍然高耸。(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10、先验逻辑是综合的,要求认识与对象相一致,涉及认识内容。康德认为这才是真理的逻辑。

11、对象意识指意识中建立起来的对象,即对象出现在意识中。康德认为这并不是主体的联想等心理过程所能任意产生出来,而是有一种客观的秩序和统一性,来使人的意识超出动物的连想之类的自然心理过程,获得普遍必然的认识=意识与存在的问题。

12、休谟在1738年出版的《人性论》中说:“反对一切抽象推理的主要理由来自于空间和时间的概念。日常生活中的想法可能看上去很清晰易懂,但当它们在受到深奥科学的审视时……它们似乎充满了荒谬和矛盾。”

13、黑格尔说:“康德哲学是在理论方面对启蒙运动的系统陈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利用理性来批判了一切权威,康德则认为需要对理性自己进行一番批判,这里的“批判”类似于“考察”的意思。

14、所以,尼采道破了天机:我们始终面临着虚无主义的威胁。

15、黑格尔指出了康德的不可知论在逻辑上存在自相矛盾:你不会游泳——因此你不能下水——既然你不能下水——那么你就永远也学不会游泳。游泳就好比认识,而下水就是认识的能力,康德想在认识之前先考察下认识的能力,以免认识出错。这种逻辑就好比说,咱们在学会游泳之前先不要下水,以免溺水了——可是,如果你下水去练习,如果你始终滴水不沾,你又怎么能够学会游泳呢?

16、按照康德,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因而他同时是两个世界的成员,受到两种法则的影响。作为自然存在物,人受制于必然的自然法则,因而没有自由。作为有理性者,他虽不必然但却应该遵守理性法则而行动,在此领域他自己立法自己遵守,因而是自由的。这就意味着,人居于两个世界“之间”:他是自然的一分子,但不完全是自然存在;他是有理性的,但也不完全是理性世界的成员。由此可见,康德继承了启蒙主义的精神,仍然高扬理性的大旗,不过他所理解的理性不是人的理性,而是纯粹理性,而且始终视之为理想而不是现实。因为人终其一生都受制于自然法则而不可能完全按照理性法则行动,而且理性法则对他表现为应该做什么的道德法则。这就引出了康德哲学的两大主题:自然与自由,它们源于有限的人类理性的两种功能,即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在《实践理性批判》结论中康德指出,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所引起的敬畏和赞叹就越是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在此,康德并没有按照通常的方式通过宗教超越自然,或者通过传统形而上学的方式超越经验,而是通过伦理学来超越人的有限性。他经历着信仰的衰落,亦预见到了科学对价值的威胁,从而把道德确定为实现自由的方向,以期重新塑造终极关怀的理想。

17、也就是说,通过先验综合判断,它们利用感觉材料,构造了这个作为认识对象的、现象身份的苹果。

18、康德提出的有限性思想,意义重大,直接启发了后来的许多思想家。

19、不二听罢自忖道:“擦,这不成盗梦空间了么?莫非我也在梦中与庄、康二子聊天?”

20、比如我们看到这个苹果,传统的思维是认为,人是主动的,苹果是被动的,或者说苹果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是“人看到了这个苹果”。但在康德说,其实应该反过来理解,应该是“这个物体被我们感知到了,这个物体刚好又符合,我们思维里面苹果这个概念,所以,我们认为自己看到了一个苹果”。

21、在因果律方面,康德也推翻了休谟的观点。休谟认为因果律并不存在,人类只是由于习惯才认为两个现象之间有关联。也就是说,我们只能感知白球与黑球的运动,但却无法感知白球导致黑球移动的肇因。正是因为我们无法感知因果律本身,所以休谟认为我们无法证明因果律的存在。但是康德认为因果律是人类理性的结果,康德赞同休谟认为因果律不来自于经验,但他相信可以证明自然法则,因为自然法则就是人类认知的法则。因果律其实就是人类理性的表现。

22、数学和物理学的发展都经历过这样一个阶段:理性在这个时候就像是一个小学生,怯弱地向自己的客体老师请教问题,老师爱讲什么它们就听什么,不管是不是他所问的。认识的内容全然由认识的对象决定,在这里没有任何的能动性。

23、理性在力图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并力图揭示其本质时,就必然会遇到矛盾。这些二律背反都有一个共同的错误的假设,即我们可以思考“绝对全体”这一形式的世界。要实现这一点,就要超越“可能经验”的视角,并且努力从自然以外的视角将自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

24、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调和了勒内·笛卡儿的理性主义与法兰西斯·培根的经验主义,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25、《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与《判断力批判》,在这三大批判中,康德把人的知识分为感性,知性,与理性三个阶段,感性对应感觉经验,知性对应知识概念,理性对应知识体系。

26、接下来,我们来打一个不那么恰当的比方。先天就像一个空间,而先验就像一台电脑的硬件和软件,而经验就是我们运行这台电脑的软件,经验知识就是运行这个软件获得的结论或者知识。

27、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以法国为主战场,从伏尔泰、孟德斯鸠到孔多塞的政治理论家,从拉美特利、狄德罗到霍尔巴赫的唯物主义者,虽然他们的观点并不一致,但除了卢梭之外,几乎所有人都崇尚理性。

28、他的这个理论结合了英国经验主义与欧陆的理性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与浪漫主义影响深远。康德的道德哲学理论也十分著名。此外他还曾针对太阳系的形成提出第一个现代的理论解释,即康德-拉普拉斯假设。

29、此外他还曾针对太阳系的形成提出第一个现代的理论解释,即康德·拉普拉斯假设。在就任逻辑与形而上学教授一职后,康德哲学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1781年,康德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这部哲学名著。此后又陆续发表了《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断力批判》(1790)这两部著作。三大批判的相继问世,成为康德批判哲学体系形成的真正标志。(百度百科)

30、进入部分论证,康德的学理思想十分清晰,“康德的论述非常有层次感”(邓晓芒语)。如“先验感性论”部分论证中。第一步,先总论,在总论中解析细分概念。

31、批判哲学:探讨、考虑、分析、审查人的认识能力,指出它有一个不能超越的范围或界限。

32、所谓“一切知性运用”其实在康德那里只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逻辑方面,即形式逻辑的运用;一个是先验哲学方面,包括康德的“理性批判”和先验逻辑。所以这个“最高点”或者最终的条件只是针对两个方面来说的,一个是形式逻辑,一个是先验逻辑,这两方面都是以统觉的综合统一为最为本源的条件的。而在这两者中,先验哲学是“按照逻辑”而建立起来的,例如康德范畴表就是从逻辑判断表中引申出来的。既然知性只有形式逻辑和先验逻辑这两种形式的运用,所以这两种形式的那个最高点,即作为能力的统觉的综合统一当然“就是知性本身”了。

33、“康德的批判哲学的主要观点,即在于教人在进行探究上帝以及事物的本质等问题之前,先对于认识能力本身作一番考察,看人是否有达到此种知识的能力......其可笑实无异于某学究的聪明办法,在没有学会游泳以前,切勿冒险下水!”

34、在教育中,人们往往用自身的预期去看待教学,而教学的深刻与优劣绝不是成年听课者或者评课者的感觉,而是处于课堂学习中学生的感觉。有的东西成年人认为很好,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是过眼烟云;有的东西成年人不屑一顾,而对于学生来说却可能终生难忘。

35、“先天”对应的是后天,表示在逻辑上先于经验的,表示逻辑的必然性,比如时间和空间就是先天的直观,也就是我们感性认识的一切表象,都必然是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去思考的,它们是先于经验而存在的。

36、定言推理:最后追溯到“本身不再是谓词的主词”,即灵魂;

37、我们来举个例子,我们听到很多证明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事实,比如每天我们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看起来显然,太阳是围绕地球旋转的,而这些事实就决定了这个观点是真的。但当我们问,为什么太阳会每天东升西落的时候,我们会说太阳围绕地球转,这是一个真理。

38、近代哲学是在经院哲学衰落的背景下产生的。经院哲学试图调和理性与信仰,结果不仅证明不了信仰,也动摇了人们对理性的信任。此后的文艺复兴对经院哲学烦琐的理性推理深恶痛绝,加之对基督教禁欲主义的反动,全面走向了感性的时代,所以这个时期活跃于历史舞台上的是文学家艺术家而不是哲学家。近代哲学从笛卡尔开始,在自然科学飞速发展的鼓舞下,逐渐恢复了对理性的信心,而哲学家思想家们自觉地担负起了鼓吹理性,提倡科学,推进知识,教化大众的历史使命。于是,哲学与科学联手,逐渐以理性取代上帝的权威,展开了波澜壮阔的启蒙运动。笛卡尔(包括前批判时期的康德)曾经发出了这样的豪言壮语:给我物质和运动,我就能够创造世界。理性与科学被神话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39、例如伽利略在做自由落体实验之前,他的脑海中先是进行了一种思考。假定没有空气阻力的作用,不同质量的物体从同一高度跌落,必然会同时落地。然后他才根据这个假定去做实验,用实验来证明它。这样,自然界就不再是我们的老师,而是一名证人,我们也不必老是去摸索,希望自然界会给予我们现成的答案;相反,我们先通过理性思维,给出自己的答案,然后利用自然界来证明它是否是正确的。

40、康德对他们都进行了抨击,同时也进行了调和。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的思维在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看法。是我们在思维中构造了一个自己认为的“现实世界”。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实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

41、那么,200多年前的康德哲学如何能够对我们的思想发生有效的影响?这个问题或许在传统的解释学理论看来不成问题,但是在现代哲学解释学中却成了问题,虽然实际的结果是颠倒的:传统解释学并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而现代哲学解释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却是卓有成效的。

42、黑格尔尤其反对康德的这种观点。康德想要消除矛盾,认为矛盾是背理,黑格尔却承认了矛盾,并指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所以黑格尔常常批判康德的不可知论,在《小逻辑》第10条纲要中,他说:

43、康德说,如果真理的评估标准不可靠的话,那么我们就永远也无法确定,真理是什么?真理是否存在?因为我们没有办法确定真理是否为真。

44、在康德之前,数学被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标准先验知识,也是一种“分析判断”,类似1+1=2是不需要借助任何经验的,数学和几何学都是一些简单的公理和定理,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具有高度的必然性。

45、康德的第一层含义注重唯物主义;第二层含义注重设定物自体的消极含义。第三层意思是积极含义。物自体虽然不能认识,但可以作为思考对象而存在。假定一个理性理念的上帝(以及灵魂、自由)“好像”存在着,以作为世界的最高原因,并展示出世界万事万物的目的性,以达到经验的最大系统的统完整和秩序,这对于研究自然是有益的事。(3)这就是与知性作用于感性以构成认识的“构造原理”相区别的“范导原理”。

46、第康德的“先验哲学”历来为我们所诟病,但在今天看来也仍然有其合理的成分。胡塞尔现象学通过“先验还原”把现实世界还原为一个理念世界,一个“应然”和“可能”的世界,是对欧洲人性的拯救。因为在这样一个“本质世界”的平台上,人们就可以超越日常世俗生活的狭隘眼光而意识到自己的真正本性之所在,怀着一种真诚的信念去追求那合乎人性的生活。先验哲学并不是一种思想的蒙昧,而是对经验的超出;但也不是完全脱离经验,而是对经验之所以可能的前提的清醒意识。没有这样一种先验的眼光,一切对崇高理想、圣洁人格、神圣信念、惟微天道的追寻都会成为世俗考虑的一种工具、一种应付现实问题的经验态度甚至权宜之计。当然,先验哲学不能解决任何现实问题,但它提供了一种生活境界,我们凭借先验原则可以在自己心中辨别伪善和乡愿。这一点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启蒙中的启蒙”。

47、费尔巴哈:(1804一一1872)马克思以前最傑出的唯物主义者,19世纪30一40年代在德国宣扬並捍衛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他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家。最初他是一个唯心主义的黑格尔主义者,但其哲学观点是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发展的。当他和唯心主义徹底分裂並站到唯物主义立场上后,便在自己的著作“黑格尔哲学批判”(1839)中激烈地抨击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18他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出版了,该书对唯物主义的发展曽起过巨大的作用。

48、灰常牛x呀,酱紫我完成了一次哥白尼式的认识论革命!我首次将认识的普遍必然性归于主体的认识形式。

49、第康德的“不可知论”对于人类知识的进步也许是一个必须克服的障碍,在这方面它已经被马克思的实践论所超越;但对于人类道德的进步和完善却是一个可以而且应当保留的前提。因为知识所探讨的是必然王国,而道德是基于人的自由。把自由还原为必然是人类道德堕落的根源。既然谈到自由,就永远会有“不可知”的成分。所谓自由,根本说来就在于人的行为的无限可能性,我们既不知道究竟有哪些可能性,也不知道我们在这些可能性中将会选择哪一项。自由诚然也有自己的必然原则,在康德看来这就是“自律”。一个人违背了自律就会感到惭愧,感到不自由;实践了自律则会感到自由的尊严。但正因为人是自由的,所以在他选择的一念之间究竟会选择什么,是服从道德律还是服从感性需要,这是不能通过外在的必然手段预先保证的,因而是不可知的。康德把道德从人的知识中割裂开来,这固然使道德成为一种抽象的形式,脱离了现实生活和历史;但这一方面使人在道德上摆脱对自然规律的依赖,不至于以为只要按照所认识了的必然规律(自然规律和历史的“铁的必然性”)去做就是道德的,为达目的甚至可以不择手段;另方面也破除了对自己的过分自信和骄傲,自以为可以完全把握自己、认识自己,自以为出于“诚心”就什么事都可以干,就可以犯下了滔天罪行还不知忏悔。在康德那里,“不可知”并不是放弃道德责任的借口,恰好相反,它正是承担道德责任的前提,因为“不可知”是排除了一切客观和主观知识对人的行为的规定,而只以“应当”作为行为的唯一衡量标准,只以人自己的自由或任意作为责任的承担主体。因此“不可知”为人对自己的道德反省留下了无限的余地,为道德上的“可持续发展”、扬弃旧道德而建立新道德开辟了道路。在今天我国社会发展的转型阶段,必然也会并且已经向我们提出了“道德转型”的历史任务,康德的“不可知论”在这方面对我们具有特别重要的探讨价值和启发意义。

50、(李泽厚)暴露先验幻相的谬误和矛盾的方法,就是辩证法。幻相之所以是幻相,在于将主观(认识)的必然性当成了客观(存在)的必然性,辩证法就是要掲出这个矛盾。康德提出了四个二律背反来揭示。

51、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人自身的理性。

52、康德出生于1724年的,德国柯尼斯堡。他一生可以说是深居简出,终身未娶,一辈子过着单调的学者生活,至1804年去世,他都从来没有踏出过,他的出生地柯尼斯堡,甚至诗人海涅说:康德一生都没有什么生平可说的。

53、知识开始于经验,但是又不依靠经验。这句话看起来就有点矛盾,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知识,是如何产生的?

54、先验唯心论:我们只拥有“表象”的而非“物自体”的先天知识。

55、康德的著名论断和证据就是:人为自然界立法。他的这个论断,甚至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那就是: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而并不具有唯一的确定性。

56、康德哲学是从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开始的,不同的是他并不怀疑普遍必然性原则存在,他认为自己要做的是为已有的科学知识寻求其可能性条件,并划定科学知识的范围,从而为科学重新奠定牢固的基础。

57、那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要研究的,就不仅仅是我们如何从软件运行中获得结论的,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研究这台电脑的硬件和软件是如何运行的,以及这台电脑的存在,需要哪些前提条件。

58、如此的行文步骤和学理逻辑,加上前后内在的严密论证和反复解析,是最有利于初涉康德哲学者阅读的,只要进入他的话语逻辑,只要深入文本本身,可以说几乎不借助什么工具书籍,就可以读懂他、理解他。

59、庄子一旁听后,笑道:“境界不低呀,得出类乎弥勒佛所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道理。但物自体与先验自我不可知却必须设有之论,尚末到他的最高境界。

60、把感性杂多的共性抽出来形成的概念=具体到抽象=分析的统一。

61、“人是万物的尺度,——因而人是一般的主体;因而,存在物不是单独地存在着,而是对我的知识来说存在着;意识按其实质乃是产生对象中的内容的,主观的思维在这里进行着最重要的活动。这一思想一直传到了最新的哲学中。康德说,我们认识的只是现象,就是说,对于那种我们以为是客观的、实在的东西,只应该从它对意识的关系来考察,没有这种关系它就不存在。”

62、1770年之后,康德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哲学,主要著作就是他那著名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这三部作品系统地分别阐述了他的知识论、伦理学和美学思想,给当时的哲学思想带来了一场革命。其中《纯粹理性批判》这本书,尤其得到学术界的重视,也被广大哲学爱好者誉为是哲学界最难读懂的“天书”,而这本书也标志着西方哲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从本体论转向了认识论,是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巨著,康德也被视为近代哲学的开端。康德的著述和讲课,使他成为一个当地备受尊敬的哲学家,他的影响开始走出柯尼斯堡,很多学生慕名而来成为他的弟子,学生中就包括后来著名文学家歌德和艺术家席勒。

63、休谟认为,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我们的所有认知依赖于“时间和空间”,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影子。而康德的哲学中,时间和空间也是至关重要的“先天纯直观”,关于什么是“先天纯直观”后面我们介绍到。但是这里我要感叹一下,休谟写《人性论》的时候才26岁!已有如此深刻的思考和深刻的洞见。

64、这种论证证明了“从统一到同一”。这种论证不依赖时间的形而上学(康德的统觉),而依赖指称和意义学说。没有直接说主体依赖于客体,而表明主体依赖于主体共同体,也就依赖于共同参照系,可被公开观察到的世界。

65、比如海德格尔。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基本立场是人的存在的有限性。如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因为有死亡的界限;人的生活是有限的,因每个人都是被抛到世界上,无法预知存在的意义和目的。

66、但是,黑格尔的解决办法也带有根本的失误。黑格尔失误在于,他不是把二律背反作为关于思辨综合判断的思辨逻辑规律,而是把二律背反看作是客观实在的东西,把辩证矛盾思辨综合判断之间的抽象关系,同实在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等同起来了,把本体论中的实在矛盾同作为辩证矛盾思辨综合判断的二律背反等同起来了。因此,黑格尔也没有根本解决二律背反的本质问题。尽管黑格尔主张可知论,但并没有形成正确的理论基础。

67、过去,我们假定地球是不动的,太阳和群星就在绕着地球的轨道上运行。类似的,自然是至上的,人的各种认识也绕着它打转,试图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现在,我们反过来,假定太阳是不动,地球和群星在绕着太阳的轨道上运转。类似的,理性是至上的,自然只有符合理性、符合公式、符合定理才能够得到确认。

68、宗教方面:在宗教问题上,康德承认无论是经验还是理性都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但是他认为,为了维护道德的缘故,我们必须假设上帝与灵魂的存在。他把这些信仰称为“实践的设准”,即一个无法证明的假设,但为了实践的缘故该假设必须成立。

69、第二个,在传统的认识论中,如何才能确认一个知识是真理呢?通常的评估标准是“真理符合论”,也就是开始说的“真的知识是要和对象一致”,这句话也非常哲学化,并不好理解,意思是说,一个所谓的真理,就是要符合一切客观事实的。比如万有引力定律,是一个真理的话,它对所有的客观事物都是生效的,也符合所有现象,它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即真理存在于外界事物之中,事物都有客观规律和本质的属性,人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不断地求知、探索,去发现这些本质或者真理。

70、“苹果”的概念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眼前这个东西,真的就是“苹果”本身吗?其实也不是,因为苹果这个概念只适用于人类的认知。所以,其实在人类和这个真实的世界之间,有一层“屏幕”,或者说,我们永远都带着一副有色眼镜看世界,让我们无法真实地看到这个世界的本身,或者康德所说的“物自体”,也就是事物本来的样子。其实,从科学上讲也是一样的,因为人眼所能感知到的光波波长范围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我们看到的苹果,并不是苹果这个“物自体”的全部,只是我们人眼能感知的光波范围内的物体。

71、这里我们要讲的“概念”是纯粹的概念,纯粹知性的概念,和基础的概念,而不是复合的或者派生的概念。比如“红色”是一个基本概念,而“玫瑰红”就是一个“复合的”或者说“派生的”概念。

72、康德说,我们永远无法认识世界本来的样子。我们都是透过“概念+直觉”去认识这个世界的表象,概念来源于人类的创造,直觉来源于人类的感官,但其实是有局限的感官系统。一切似乎都是人类想象出来的,或者说在思维里构建出来的。

73、康 徳:著名的徳国唯心主义哲学家,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初期徳国唯心主义的创始者。他哲学的基本特征是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使二者妥协,使各种相互对立的哲学派别结合在一个体系中。直到现在,康德主义还是帝国主义思想家用来反对现代自然科学和反对科学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主要武器之一。

74、康德把这种思维方法和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他说,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而哥白尼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在康德之前,哲学家们要么重视经验,认为我们感官体验到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要么重视理性,认为外部的感官世界都是源自我们的思想和意识。但这两种理念都是以某个事物为中心。

75、“知性不是从自然界获得(被动接收)自己的规律,而是给自然界规定规律”。规定规律=意识能动性=知性为世界立法。康德也称知性为“再生的想象力”。(1)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秋天的情诗(精选20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