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颢程颐(精选46句)

2023-06-04 11:57:46

程颢程颐

1、北宋天圣十年(1032年),程的夫人侯氏,一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中和官人一起逛花园。走到一棵梧桐树下,抬起头,看见梧桐树上有个雀窝,他们正准备爬上去掏雀蛋,忽见远处两只金凤笔直朝花园飞来。金凤越飞越低,在程夫人身边盘旋了一周以后,朝她胸怀扑来,程夫人赶忙将金凤紧紧搂住。官人望着两只金凤,仰天大笑,夫人就惊醒了。没过几多时,程夫人怀孕了。生下长子,取名程颢,隔年,又生下次子程颐。

2、程颢和弟弟程颐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其父程珦的影响,以反对王安石新法著称。

3、程朱传义《周易》二十四卷,明嘉靖福建建宁府知府曲梁杨一鹗刻本,河图

4、“故颜子所好,则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无言,非礼勿动”。胡安定读了程颐的文章后,当即约见程颐,并以学职之位相许。也就是说.一篇文章,使程颐由弱冠之年的儒生登上了堂堂太学的讲坛。

5、程颢讲学和蔼动听,弟子有“如坐春风”的比喻。他资性过人,又具修养,有门人与他交往几十年,从未见他恼怒过。程颢还亲自为嵩阳书院制定学制、考察等规条,使书院名声大振。程颢著有《定性书》、《识仁篇》等。程颢去世后,元佑七年(1092年),程颐被“差管勾嵩山崇福宫”,继续在嵩阳书院讲学,各地学者慕名而来。“当时院中学生常有数百人,奠定了洛学规模”。杨时曾就学于程颢门下,程颢死前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这就是“程门立雪”的故事。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晚年隐居家乡龟山,著有《龟山集》,世称“龟山先生”。

6、自文章推出一周内,凡是阅读量达到400的,发放基本稿费20元;阅读量每增加稿费增加5元,直到100元封顶。

7、嘉祐二年(1057年),程颢举进士后,历任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

8、  程颢、程颐的父亲程珦,在黄陂做县尉,看中了凤凰台的环境幽静,就把这两个儿子送来读书,程氏兄弟在楼上发奋勤学,白天不下楼,每晚熬到三更。到了大年三十夜晚,俩兄弟还不休息。这时候,进来了一个素衣女子,上前道福。程氏兄弟问她:“你来做么事?”女子含笑道:“奉太阴真君嫦娥仙子之命,特来给两位文曲星君掌灯。”说罢,用手指在粉壁墙上画了一个圆圈,顿时放出光华,清亮无比,照着弟兄俩夜读。附近的人都传:凤凰台,三十夜里出月亮,称为“夜月楼”。

9、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湖叫做流矢湖。这种鱼叫做箭杆鱼,为了顺口,干脆叫它“杆鱼”了。直至今天,黄陂还流传着一首民谣:“习射箭落湖,竹箭变成鱼,先有流矢湖,后有箭杆鱼。”

10、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博学之士。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11、第“天理”又是封建道德原则及封建等级制度的总称。

12、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程颢于京师讲《易》处(今河南开封繁塔之左)立二程祠。

13、  程颢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家中世代为官,儒学气氛浓厚,因此程颢、程颐两兄弟从小就对儒学产生了深厚的兴趣,这也是他们两人在日后成为第二次儒学复兴重要人物的原因之一。程颢出生在北宋年间,除了理学之外,他还是一个诗人和教育家。在北宋神宗年间,得势的是王安石,主张变法,但是从小受到传统儒学熏陶的程颢不同意王安石变法的意见,因此不被当时的皇帝神宗重用。政途失意的程颢便潜心研究学问,将自己放空在儒学经典中。

14、东汉时有个典故,某学者曾讥笑神童孔融,“小时聪明,大时未必。”这个典故也被侯氏用于教育孩子了。小时候的程颢和程颐,兄弟俩一个比一个聪明,也常因别人叫他们神童而骄傲,母亲侯氏就经常告诫他们,神童是最终难成大事的,要想将来有大出息,就得养成好读书、勤读书的习惯。

15、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王安石变法失败。由司马光、吕公著等人推荐,程颐被授为汝州(今河南临汝县)团练推官,西京(洛阳)国子监教授等职。在司马光等人的推荐书中说,河南隐逸之士程颐,博学好古,安于贫贱,恪守节操,言必忠信,动遵礼义,希望朝廷让他出来做官,委以重任。程颐没有接受任命。次年应诏入京,受命为崇政殿说书,其职务是教皇帝读书。当时的宋哲宗年幼,司马光等人推荐程颐教他读书,共目的是让宋哲宗不再奉行宋神宗的改革政策。程颐就职之前,就给皇帝上奏,提出了君子应重视“涵养气质,薰陶德性”,注重道德修养,还要经常接近品行高尚,敢于当面规劝君主之过失的臣僚。此外,他还提出,要让给皇帝讲书的侍讲官坐着讲,以示“等儒重道之心”(《二程集·论经筵事札子》)。上述建议,表现了自孔、孟以来,儒家学者不遗余力宣扬“圣王之道”和以“帝王之师”自任的本色。就职以后,他经常以向皇帝讲书的机会,借题发挥,议论时政。由于他在君主面前,敢于“议论褒贬,无所顾避”,这就一方面使其名声越来越大,吸引了许多读书人纷纷向他拜师问学,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一些朝臣对他的不满,有人指责程颐,要求把他“放还田里,以示典刑“(《道命录》)。在这种形势逼迫之下,他只好上书,自动要求辞职回乡。

16、  宋朝仁宗时期,河南人程遹在黄陂县为官,继而落籍黄陂西郊程家乡坊。因积劳成疾,不幸病故,朝廷任命他的长子程珦为黄陂县尉。

17、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18、颜回为啥住在破烂的屋子里,整天吃不饱饭还特别快乐?这正是周敦颐启发二程的地方,而二程果真各有心得。

19、他的弟弟程颐,却和他相反,总认为读书没啥意思,经常逃学,到山上、河边玩耍,对读书之事不甚了了。

20、宋明理学,是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影响而建立的“新儒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是宋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诂,宋儒则重阐释义理、兼谈性命,因有此称。

21、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又追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川伯”,并“从祀孔子庙庭”。

22、在我看来,侯氏的这种“等贵贱、爱众生”的思想,实在难能可贵!“身教”给孩子的,则是一种长期的悲天悯人的情感和“仁恕宽厚,不异诸庶”的道德发展及完善。难怪程颢后来总结母亲的“身教”之功,说:“颢兄弟平生于饮食衣服无所择,不恶言骂人,非天性也,教之使然也。”母亲确实在关心他人和淡泊物质方面为孩子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23、当孩子的要用至诚之心来孝敬父母,诚为孝之本。

24、程颢上任以后,立即派人将这伙人的首领捕获归案。经过审理,又抓获五十余人。程颢看他们是为生活所迫,就既往不咎,让他门在河沿分散居住,以当纤夫为业,而且令他们维护沿河的治安秩序。

25、王安石跟程颢说:你所主张的观念,有如徒手爬墙那样,太不容易让人学了。而程颢反驳王说:你的学问更像是捕风捉影,让人抓不实。当时的王安石主持着朝政,驱逐不依附自己的人,而程颢也不依附于他。尽管如此,王并不恼恨程颢,他觉得程颢这个人虽然思想有些死性,但还算忠厚可靠。

26、主要成就理学建树创立洛学程颢、程颐兄弟,世称“二程”。二程六岁时,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二程的学说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基本内容并无二致。皆以“理”或“道”作为全部学说的基础,认为“理”是先于万物的“天理”,“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万事皆出于理”,“有理则有气”。现行社会秩序为天理所定,遵循它便合天理,否则是逆天理。提出了事物“有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强调人性本善,“性即理也”,由于气禀不同,因而人性有善有恶。所以浊气和恶性,其实都是人欲。人欲蒙蔽了本心,便会损害天理。“无人欲即皆天理”。因此教人“存天理、灭人欲”。要“存天理”,必须先“明天理”。而要“明天理”,便要即物穷理,逐日认识事物之理,积累多了,就能豁然贯通。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二程宣扬封建伦理道德,提倡在家庭内形成像君臣之间的关系。二程不仅是北宋时期开创新儒学的“五子”之他们所创立的“洛学”,还使理学具有了完整的形态,因而又是宋明理学的实际创立者。

27、人性中的善自然是其“天理”的本质特征,恶则表现为人的不合节度的欲望、情感,二程称之为“人欲”或“私欲”。“人欲”是“天理”的对立面,二者具有不相容性。

28、二程的心理学思想较为丰富,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也至关重要,因此后世称为“身心之学”或“心性之学”。

29、有这样的爱民之心,无论是在山西晋城还是在扶沟,身为知县的程颢都大力推行五户联保,积极兴办乡学、书院,体恤民情、关心民政,所在县域往往得以大治。

30、另外,侯氏还是一位慈善家,曾收养过许多弃婴,“好为药饵,以济病者”。她有一句类似于慈善格言的话,今天来看,亦具有极好的教育价值:“见人善,则当如己善,必共成之。”看见别人做好事、善事,要像是自己做的一样,帮助人家完成。

31、但是,母亲侯氏却并不溺爱“硕果仅存”的“二程”,而是“爱之深苛之严”。孩子小的时候刚学走路,家人惧其跌跤,常抱着不放,她见后责备说:“汝若安徐,宁至踣乎?”就是说,怕孩子摔倒,啥时候才能让他们学会走路呢?每逢吃饭时,她总是让孩子坐在自己的身边,当孩子索要好食时,她就严加制止:“幼求称欲,长当如何?”意思是,小时候贪图美味佳肴,长大后如何是好?

32、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世称“二程”)生于黄陂县,今属(黄冈市红安县二程镇),并在此地生活学习了十五六年。二程创立的理学后来成为官方哲学,影响了中国七个世纪。自宋代始,黄陂修建双凤亭、二程书院纪念一代思想家。二程在陂留下的“鲁台望道”至今传为美谈。

33、  程颢、程颐自幼好学,尊崇孔孟,才华出众,后来成为著名的理学家。明朝年间,人们建起一亭,命名为双凤亭。

34、就这样,程颢、程颐将九思立德的家训推而广之,以明德为目标,以成德成圣为目的,为唤回世道人心,建立了新的道德理想。

35、伊河发源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陶湾镇,流经嵩县、伊川,经熊耳山、伏牛山蜿蜒而下,穿伊阙,入洛阳,至偃师与洛水合流,合称伊洛河。伊洛河奔流不息,在不远处汇入黄河。周公曾在此营建洛邑、“制礼作乐”,创建了影响深远的礼乐文明,肇始了泽被后代的儒家文化。

36、皇祐二年(1050年),18岁时,就上书朝廷,劝诫仁宗皇宗,指出宋朝社会的危机,开出救治时政阙失的良方,救之当以王道,但宋仁宗未加理会。

37、二程兄弟自幼熟读圣贤之书。后来,兄弟二人终于成一代儒学大师,受到各地士人的尊崇,纷纷拜师于其门下。二人不仅竭尽全力为之传道受业,并开创了自己的学派——洛学。程颐年轻时在太学一举成名,20余岁就开始接纳门生,教授儒学。程颢自诩于“孟子没而圣学不传,以兴起斯文为己任。”(《二程集》第638页)程颢于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退休回乡,便同其弟住在一起,二人日以读书劝学为事,当时“士大夫从之讲学者,日夕盈门,虚往实归,人得所欲”。由于兄弟二人长期讲学于洛阳,其所形成的学派才被称为“洛学”,这个学派在中国学术思想上具有重大的影响。

38、第“天理”也具有事物特性及发展变化规律的意义。

39、明道二年(1033年)癸酉,程颐出生。程颐自幼小聪明,十四五岁时,与哥哥程颢同时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

40、可惜的是,在宋神宗元丰八年,程颢病逝了,时年54岁。对理学观念的传播,就落在了他弟弟程颐的头上。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感慨到:“大程子早卒,向微小程子,则洛学之统且中衰矣!蕺山先生尝曰:‘小程子大而未化,然发明有过于其兄者。’信哉!”全祖望认为,大程去世后,如果没有小程的话,洛学就会中断。而后全祖望又引用了刘宗周对小程的评语,刘认为在某些方面,小程超过了大程,而全祖望认为刘宗周的这句评语很到位。

41、从哲学角度讲,理学所探讨的中心问题仍然是宇宙自然和人生的问题,其着重点主要是探讨社会人生问题,对于宇宙自然的探讨在儒家来说,历来重视不够。《论语·公冶长》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对于人的本性问题,孔子只讲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句,他基本上不讲天道,对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这大概是受子产“天道远,人道迩”这一思想影响。然而,孔子很重视“天命”,相信命运之天或主宰之天,因为这个“天”是不可捉摸、不可驾驭的。从经验上讲,天似乎有意志又似乎无意志,故孟子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至而致者,命也”(《孟子·万章上》),孔子强调尽人事、知天命,对有益社会国家的正义事业,要竭尽全力去做,作一个“君子”,应该对社会负责到底,做得到的,则是“天命”可为,如果失败了,也“不怨天,不尤人”。荀子十分重视对天人关系的研究,提出了“天人相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学说,他不相信“天命”,认为天是自然现象,没有意志,特别强调人的地位和作用。汉代的董仲舒从神学角度鼓吹“天人合一”,断言天有意志,能主宰万物、主宰社会人事,把一切自然现象都说成是天的意志所为,乃至说人是天的副本,是天依照自己的模样复制的。他还提出“天人感应”的说教,断言一切人事皆由上天支配。他从《公羊春秋》出发,把儒学思想同天命神学相结合,从而神化了儒家学说。这种理论经不起社会发展和人类社会实践的检验,因而失去了它作为封建统治者的精神支柱作用。

42、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

43、程颢、程颐勤奋好学,信奉孔子。孔子曰:“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在他们看来,不会射箭算不得六艺齐全,就决心学习射箭。射啊射啊,早射日头,晚射月亮,风里雨里,从不间断。

44、程氏故居有一个石坊高6米,宽8米,上书宋体的“程乡坊”,在石坊不远的有青石素瓦的硬山石结构的民房,民房是三重四合小院,黑漆字大门,门的两旁有一对石狮子守护,迈进石门槛,迎面就是一个青砖砌起的照壁,绕过这个照壁之后,就是青石铺的天井,两边的厢房,正中为会客厅,二重为雅堂,书房,三重是后宅,厨房。

45、“二程”十分重视家风家训的传承。程颐曾说:“天下之治,治家为先,家正则天下治。”因此,在继承祖宗立下的九思立德家训的同时,程颢还将祖上传下来的家训予以细化,写下了他对于后代的要求:“人有小过,以量容之;人有大过,以礼责之。处公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崇诗书,习礼仪,训子孙,宽奴仆。”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名人的故事300字左右(精选36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