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现代化的时代价值有哪些(精选88句)

2023-06-11 10:04:27

道家思想现代化的时代价值有哪些

1、人类文化有趋同现象。但文化传播中的辐射、迁徙、涵化、融合等等,实际上都以文化发生的多根系与文化发展的多向度为前提。

2、大道至简,人生亦简。简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简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心灵的单纯。大道至简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简明的,人要学会简单、简朴生活、简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当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笼,当真正忘记自己的思想,忘记自己的意识,进入忘我忘物的状态。

3、学习知识要每天都有所增加,修道(或者悟道)却要每天不断减损。减损了又减损,以达到无为的境界,无为就无不为。(道家思想现代化的时代价值有哪些)。

4、所以,考察道家艺术精神的现代阐释及其参与中国美学现代建设的路径就成为一个极富学术价值的论题。事实上,道家思想的美学意义及它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曾经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学术热点,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在打通古典与现代,探讨道家文艺美学的现代生发、现代影响、现代参与方面的研究,近些年才出现一些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5、2021中考:初中历史《中国近现代史易混易错知识点大全》

6、还有台湾萧天石先生出版的《道海玄微》、台湾杨汝舟先生出版的《新道家》、上海沈善增先生最近出版了《还吾老了》《还吾庄子》等书。

7、知名社会学者、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郭伟和教授的演讲题目是《实证主义,还是实用主义?——杜威哲学教育思想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影响》。郭伟和教授指出杜威哲学教育思想不但对中国哲学和教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国际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专业能力产生了重要影响。杜威的哲学改造计划不但是对古典哲学的改造,也影响到当代实证主义认识论和社会实践以及专业实践的复杂关系的争论。郭教授认为,杜威提出的“从做中学”的思想不但是普通国民教育的核心模式,更是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模式。“杜威关于通过‘从做中学’的反省试验方法促进个人成长的教育策略,和社会工作帮助个人(以及家庭或者组织)解决问题的助人过程何其相似。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助人专业,虽然是起源于慈善事业,但是与一般慈善救济的区别,就是通过助人过程达到当事人的成长改变,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郭教授坚持认为,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个面向社会现实问题的开放的实践活动,只能用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作为一线专业实践能力核心模式,整合实证主义科学研究结论发展专业能力,而不是过度依赖实证主义实验研究结论机械套用到复杂现实情境中。

8、部编版七八九年级上历史微课、解读、同步测试(全册)

9、新儒家的成就主要在著书立论方面,注重师承与道统;当代道家的主要表现在对道的信仰与认同,以及生活方式上的淡薄,逍遥,自然,重视个人的炼养。

10、上述“新道家”的提法与提名,由于学科领域不同,论者的着眼点和尺度宽松不因而略显混乱。我认为,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可以被视为“现代新道家”的人物,主要从以下三点来论其成色:一是其思想体系中道家思想的影响占有重要份额,二是在道家美学的现代阐释方面有创造性贡献,三是极力推介道家美学的现代价值和世界意义,而且这三点是互相联系的。

11、所谓嗜欲深者是指欲望过高过大,深陷欲海之中不能自拔的人。那什么是“天机”呢?是人的智慧与灵性,也引申为人的机缘与福报。

12、俄罗斯学者发展了阿列克谢耶夫确立的高等教育实践中汉学与其他学术学科相结合的方针。1993年,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哲学系在卢基扬诺夫(他当时在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工作)的领导下开设了中国哲学和汉语学习的专业课程,邀请费奥克蒂斯托夫前来教学。卢基扬诺夫和费奥克蒂斯托夫制定了高等院校哲学系的中国哲学史课程大纲。目前,卢基扬诺夫为撰著中国哲学教科书在继续积极地工作。

13、学者们获得了更多主动参与国际学术合作的机会。1990年代中叶,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的中国思想研究专家与在美国成立的国际中国哲学学会(ISCP)建立起学术联系。在国际中国哲学学会和中国文化复兴促进会的支持下,1997年出版的俄文版“中国哲学与文明问题国际论文集”成为各国学者富有成效的合作范例。

14、(4)董光璧《当代新道家》,华夏出版社1991年。

15、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不为。

16、道家从自然秩序中维系人间秩序,视自然理解自然更能形成人和自然界的一体关系。对于当代社会普遍重视的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自然是积极的思想资源。

17、  任何一种文明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东方文明是如此,西方文明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也都是如此。世界上有哪一种文明是可以长期孤立地存在、长期独自封闭地发展、长期单边地保持生机和优势的呢?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中欧文明、亚欧文明、东西方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历史都无一例外地证明了并将继续证明这一点。欧洲在经历一千年黑暗的中世纪以后,通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终于摆脱衰乱和落后状态,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实现了欧洲文明的复兴。这首先是欧洲各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同时与欧洲各国人民努力学习借鉴东方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的长处、智慧、经验也是分不开的。

18、(3)(5)(6)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8页。

19、道家道教不仅严格区分了普通知识与技术知识的区别,还通过道进乎技”、“顺应自然”、“以道驭术”、“悟性思维”等思想影响了后世中国的技术发展,同时还通过稷下道家、吕氏学派、淮南学派、道教组织等道家道教“科学共同体”对中国的科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0、老子将道、天、地、人称为四大,说明他对人的肯定和重视。我们知道在很多思想家和宗教那里,人相对于真理,相对于神,地位是很低的。

21、玄学所探讨的中心问题尽管仍可归结为天人关系问题,但在形式上,它已经摆脱了两汉经学章句笺注的繁琐破碎;在内容上,则抛弃了经学思潮的“天人感应”的粗俗的目的论之论证。玄学家在多方面论证了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二者是一致的,他们一改汉代“儒道互黜”的思想格局,主张“儒道兼综”,孔子依然是最高的“圣人”。玄学所提出的或着重关注的有无、本末、体用、言意、一多、动静、自然与名教等一系列具有思辨性质的概念范畴,都是原始儒学和两汉经学所不具备或不重视的,玄学的出现大大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玄学一开始是从古文经学内部产生的。先是出现了脱出郑玄之学而更尚简要、重义理的刘表、宋衷的“荆州之学”,稍后又崛起专与“郑学”立异的王肃“王学”,后来才转向何晏、王弼的玄学。玄学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玄学正式登上历史舞台,那是在曹魏的正始年间(240~248),史称“正始之音”。当时出现了何晏、王弼的“贵无论”。何晏作《论语集解》、《道德论》,王弼注《老子》、《周易》,他们“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晋书·王衍传》);认为“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故恒言其不足”(《三国志·钟会传》)注引何劭《王弼传》,意即孔子高于老子,孔子口说“名教”,实是“体无”,老子是处于“有”而论“无”。第二阶段:正始之后,随着司马氏集团夺取政权,各士族集团内部的斗争日趋激化,玄学思潮内部也出现了“贵无”与“崇有”、“任自然”与“重名教”等各种争论。出现了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名教不合自然”的“异端”倾向,他们与司马氏集团在政治上不合作,强调“名教”与“自然”对立,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轻视礼法。而乐广、裴{危页}“崇有论”基础上,郭旬以其《庄子》完成把“贵无”和“崇有”、“自然”和“名教”统一起来的任务。郭象提出名教与自然在理论上的一致性,他舍异求同,以“独化论”来解决这对矛盾,认为圣人“虽寄坐万物之上,而未始不逍遥也”(《逍遥游注》);“圣人常游外以冥内,无心以顺有,故虽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大宗师注》)。东晋以后,玄学开始与佛教中般若学合流,逐步变为佛学的附庸。佛学的核心思想?佛家教义的主要思想就是鼓励人们行善,勿恶;忍耐,戒欲;生灵平等。道家的核心思想?“道”究竟是什么呢?归根到底,“道”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根,人类之始,运动哲理。《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一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第二五章》)《管子‘内业》说:“凡道无根无基,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庄子‘大宗师》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不可受,可得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师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老子和庄子在很多地方都对“道”做了解释,但为什么还是不能被人理解呢?这是因为宇宙生成之初,那时究竟是什么也没有人能够理解。但我们知道它总有一个开始,所以老子就把这个开始称为“道”,所以道是先天地生的。其实“道”的内涵并不是老子开创的。《易经》中“太极”与“道”的概念非常相近。所以我们说道家思想是对易经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把“道”天的生成之“始”是很不够的,老子还把“道”归结为天的生成原理。天究竟是怎样生成的?似乎更复杂了。无论在东方哲学,还是西方哲学中这都是基本一致的。东方哲学认为,天是由于“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生成的。西方哲学认为事物都是由“正”“反”的矛盾和统一决定的。易经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老子说:“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其实这是一种思想的两种表述而已。从根本上说,无论是宇宙,还是我们身边的鸡毛蒜皮都是由于“阴”和“阳”的对立统一形成的。

22、  这里可以谈一谈欧洲的一些启蒙思想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研究、认识与评价。莱布尼茨在研究中国的思想文化并将其与欧洲的思想文化加以比较后认为:“我们从前谁也不相信世界上还有比我们的伦理更美满、立身处世更进步的民族存在,现在从东方的中国,给我们一大觉醒。”伏尔泰是当时研究、了解和谈论中国最多的一位欧洲启蒙思想家,他论及中国的著作将近80种、信件200余封。他把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格言奉为座右铭。重农学派的创始者魁奈也非常重视对中国思想文化的研究,他认为“中国不是一个可望不可即的仰慕对象,而是一个可以仿效的典范”。因此,伏尔泰、魁奈曾被人称为“欧洲的孔子”。对于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在欧洲出现的“中国热”,法国学者莫里斯·罗班曾作过这样的描述:“在启蒙时代的西方,中国简直是无所不在。”

23、第个人修身上,厚德载物,逍遥自由,方便个体化解矛盾,提高生活质量,增强幸福感感和提高协作。

24、《杜威全集》中文版的总主编、复旦大学教授、著名哲学家刘放桐先生做了题为《对杜威来华访问的多种解读》主题报告。老先生动情地回顾了从年轻时起便与杜威研究结缘的历程,倏忽间半个世纪过去了,而自己的杜威情结却越来越深。刘放桐先生指出,杜威作为一位改变西方哲学发展方向的哲学家,在中国社会正在发生重要变革的时候访华,对于促进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与欧美社会发生变更的西方哲学和文化相沟通,对于促进中国社会也发生相应的重要变革,显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接着,他简要回顾了西方哲学的近代化历程,指出,“如果将所有这些现当代西方哲学流派作比较,不难看出,最能体现现实生活和实践转向的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无论从哪种角度说,杜威的哲学都是一种把现实生活和实践放在首位的实践哲学。”在他主编的《杜威全集》中文版序中,刘放桐先生把杜威哲学的基本倾向概括为三点:第杜威把对现实生活和实践的关注当作哲学的根本意义所在;第杜威哲学的改造适应和引领了西方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转向的潮流;第杜威的哲学的改造与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存在某些相通之处。刘放桐先生强调: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与新实用主义的发展既存在着冲突,在体现当代科学技术方面又存在着互补,在适应当今社会发展趋势方面,新实用主义又会被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所包容。由此促进马克思主义的更大发展。在这种累进式的发展中,不仅树立着马克思的形象,又有杜威的身影。

25、《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26、近代以来,以“知识就是力量”为先导的启蒙理性开始成为人类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的思想基础,最大程度释放了人的生产能力与创造能力,带来了现代化的巨大成就。然而,随着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其负面影响也日渐成为阻碍人类走向更高发展层面的巨大障碍。与启蒙理性驱动下形成的“征服自然”理念相比较,中国传统天人关系思维中的天人相参思维可以裨补西方理性至上思维的缺陷,为解决当前人类共同面对的现代化问题提供中国式解决思路。

27、2021年中考:孩子政史太差怎么办?有救了!

28、然而,神圣传统的失落,也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和社会伦理底线的失守。正如孔子所见,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人们在现实生活与精神层面上被双重放逐天外。痛定思痛,思想家们开始结合新的时代主题对理性至上进行反思,为恢复社会稳定与心灵宁静寻找新的理论根据。

29、有个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道长:“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老道长和行者的对话让我们开悟,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

30、生活容不容易,关键看你怎么活。处境在于心境,心境改变了,处境也会改变。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紧张、越复杂,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对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越容易快乐。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大道至简,活在当下,知足便能常乐。

31、人生就是一场漫长对抗,有些人笑在开始,有些人却赢在最终。试着微笑,试着回眸,放松自己,不强求、不萎靡、不浮躁。简单生活,随心、随性、随缘,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自己的风景终会出现。

32、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中国部编撰的两部主题学术论文集是中国精神传统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33、陆九渊有言:“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面对现代化所引发的近代社会转型与文化重构,作为西方哲学史上哥白尼式革命的始作俑者,康德说:“有两种事物,征服了整个精神的历史,我们愈是思索,就愈难以抑制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心灵的法则”,表达了与中国传统天人相参思维同样的精义。因此,我们要善于将古今中西的经验加以融会贯通,取长补短,为解决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提出极高明而道中庸,极广大而尽精微的创新思维。

34、在此历史背景下道家思想老树生花,焕发了通向现代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大批受过西学洗礼的美学家都不约而同地通过对道家艺术精神、文艺思想的阐释来为其美学理论找寻据点。道家思想不仅为中国现代美学建设提供了极丰富的传统资源,还是中西比较视野下接受、引介西方美学理论的“前在视野”、传译中介,以及中国美学走向世界的“形象大使”。

35、阴阳调和,方能长久。介于阴阳之间,不偏不倚,便是万物最稳定的状态。而中庸之理,易行难知;向阳之心,乃人之常情:圣人以己度人,故成人之美而尽心传道。

36、除了顺天,道家也讲究应命。须知命运,自有当顺应之处,也有该抗争之时。对逆境,若无可奈何,要坦然接受;如能够改变,当尽力扭转。对生活,既不能着意于精美奢华,也不可甘愿于清贫困苦。

37、俄罗斯研究者在认知传统中国方法论领域进行了诸多探索。叶列梅耶夫关于《易经》象数观研究和传统中国科学的哲学世界观基础的著作,在中国哲学研究结构学派的发展中做出了出色的贡献。研究这位早逝学者著作的专家们指出,叶列梅耶夫的算学符号学概念引人注目。“这一概念凭藉在各种知识领域具有的说明和分类性能,受到历史学家、哲学家和方法论学家们的密切关注”;算学符号学的主要思想在于:“人是天地间轮转过程的媒介,人的行为不仅影响自身命运,还会影响世界的命运。”此外,还必须提到戈洛瓦契娃对《论语》文本从“前汉学”角度展开的语文和结构分析。

38、由此可知,老子的“无为”决不是什么事都不做,也决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相反:“无为”是积极精进,讲究最有效的“作为”。“无为”是顺应自然规律。以柔弱为用、不逞强好胜、不争名夺利、不劳民伤财。

39、相对于儒家而言,道家在对于当代社会秩序和价值的促进方面,具有更为重要的资源。

40、所以儒学是一种超越社会形态和阶级形态的社会统治方略和社会管理学说。儒学在历史上曾经作为我国奴隶社会某些诸侯国在某些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又是我国整个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这一史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41、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这是一种大道自然、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在这种清净无为、忘我无私、天人合一的状态中,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调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显现;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脉自然畅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最普通的真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42、新儒家由哲学、伦理与儒教学者组成;当代道家由科学家、道教学者以及认同道的企业家、普通知识分子组成。新儒家的团体性强,当代道家个人主义明显。

43、陆九渊有言:“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面对现代化所引发的近代社会转型与文化重构,作为西方哲学史上哥白尼式革命的始作俑者,康德说:“有两种事物,征服了整个精神的历史,我们愈是思索,就愈难以抑制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心灵的法则”,表达了与中国传统天人相参思维同样的精义。因此,我们要善于将古今中西的经验加以融会贯通,取长补短,为解决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提出极高明而道中庸,极广大而尽精微的创新思维。

44、人生在世,难免有看不惯的人和事。庄子说:“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45、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这只是自我封闭,生活在一个狭小的范围之内。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本应该四海之内皆兄弟,友好往来,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如果孤独而行,原地踏步,只能是无所事事,消极厌世。

46、在西周以前,天是神圣之天与义理之天的结合,是人与自然的共同主宰。经历殷周之际的社会历史剧变之后,周人深刻反思商朝失败原因,认为殷商由于不行德治而失天命导致灭亡。殷鉴不远,故西周时期特别重视天命观念。随着周人理性思辨能力的进一步加强,《尚书》提出了“天命靡常”的疑问,开始对天的神圣属性产生怀疑,进而提出“以德配天”的新思路,打破了传统天人思维中神圣之天与义理之天并重的均衡。随着以宗法制为基础的西周家天下权威的日渐衰落,这种天命怀疑论思潮不断发酵,人们开始逐渐以理性为工具,对神圣主宰之天的权威进行全面的祛魅运动。这种思潮发展到极致,由道家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完全褪去了天的神圣外衣,让其从属于道与自然,在天人关系中完成了从神圣之天与义理之天共同作为人与自然的主宰向理性之天单独作为人与自然主宰的转变。此后,法家更是进一步把理性原则功利化。

47、从世俗的角度讲,“看不惯”不仅是境界小、情商低的表现,更会为自己树敌无数,招致怨恨。

48、(作者:宫哲兵 武汉大学人文学院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宗教学研究所副所长,湖北省宗教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人类学会理事、武汉大学中国女书研究保护中心主任)

49、在这世界上,不争就不会树敌。而那些争强好胜的人,在老子看来都是缺乏任性的。所以他说,“物壮则老,是为不道,不道早已。

50、伦理学上儒家注重自身修养,其中心思想乃“仁”,意谓人与人之间应注重和谐的关系。对待长辈要尊敬尊重,朋友之间要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分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51、  总之,儒学所具有的这些本质特性是十分宝贵的,是儒学的精髓所在。它们赋予儒学长久不衰的生机与活力,引领和推动着儒学不断为历史前进和社会发展进步贡献智慧与力量。

52、《菜根谭》有云:“情之同处即为性,舍情则性不可见;欲之公处即为理,舍欲则理不可明。故君子不能灭情,惟事平情而已;不能绝欲,惟期寡欲而已。”心不死,则欲不绝:故圣人求备于内,而淡然于外;既无物累,也不枯寂。

53、于是,有用多了,无用少了;抱怨多了,快乐少了;应对多了,从容少了;日子也过得焦虑、无趣。

54、发轫于孟子的天人合一观念实现了对理性滥用反思的理论突破,在此基础上,以荀子为代表的思想家们进一步在实践层面对理性至上思维进行清理与修正,将天人合一观念内化于具体的社会实践原则中,形成了天人相参思维。

55、笔者认为,“中国艺术精神”是一个不宜被泛化、不应被滥用的特定话题。一旦被泛化,讲起来就没什么意思了,就会很容易流于空疏、过于宏观。尽管之前关于“艺术精神”之类的概念多有出现,如王国维的重要论文《屈子文学之精神》,郭沫若说《庄子》中“梓庆削木为”的寓言故事“可以道尽一切艺术的精神”“这没功利心便是艺术的精神”,宗白华称汉末魏晋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但作为一个完整概念提出且作出系统的理论阐发并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是徐复观。当然,徐复观之前,包括宗白华、特别是现代新儒家一些学者(如方东美)做过铺垫工作,唐君毅更是第一次提出了“中国艺术精神”这一概念。我们应该从现代新儒学的问题阈中去理解“中国艺术精神”的意义。现代新儒家认为,科学、宗教、艺术、道德为文化精神之四维(徐复观则认为科学、道德、艺术为文化精神的“三大支柱”),西方以科学、宗教领先世界,而中国则在艺术与道德上具有优势。

56、                丁有为教授主持会议 

57、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刘云杉教授以《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实践及其困难》为题发表演讲。刘云杉教授指出杜威对民主的定义,即民主“不仅是一种政府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接着,她讨论美国的共和主义传统,指出“平等原则是美国共和主义真正的生命与灵魂”,然而,吊诡的是,如此追求平等的社会,却在实际上是“一个奇怪的自相矛盾的社会”,因为它也同时容忍甚至鼓励实际上的不平等。法国社会学家托克维尔敏锐地指出,美国人对教育在促进社会平等方面的普遍信赖使这个国家看起来与法国是那么不同。在19世纪40年代,贺拉斯·曼发起的公立学校运动后,教育被期许为年轻共和国的火车头,实现美国梦的工具。然而,教育真的有如此威力可以实现社会的平等吗?杜威确信教育是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针锋相对地指出,把教育看作是社会改造的工具,既不明智也很危险。在杜威和赫钦斯之后的一百年,美国社会仍然是文明与野蛮共存,平等与卓越共在。由此可见,教育如何促进社会平等、如何使人过上联合的、共同的生活?这仍然是一个问题,杜威和其他人都没有提供现成答案,因此,在教育促进民主、平等、联合的生活的实践上,我们“仍然任重道远”。

58、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华人学者中国文艺理论及思想的文献整理与研究”(批准号:18ZDAZ65)。

59、生活容不容易,关键看你怎么活。处境在于心境,心境改变了,处境也会改变。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紧张、越复杂,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对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越容易快乐。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大道至简,活在当下,知足便能常乐。

60、克鲁申斯基在自己的书中提出了另一种观点,在研讨古代中国逻辑推导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上,突出古代中国论证中严密的数学结构性。作者强调道,“与广泛传播的认为古代中国无形式逻辑研究的意见相反,中国的早期典籍中有大量的形式逻辑推论例证,而《易经》正是符合形式逻辑理论,与其相互依存的经典编撰,基本上担负着独特的逻辑教科书的作用”。同时,应该关注进行了结构调整的《道德经》的出版,其顾及了古代中国典籍中的各种说法。

61、为了实现人与人的和谐,道教主张必须首先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道教提出的治国安邦的理想模型是“身国共治”。《老子河上公章句》说:“用道治国,则国安民昌,治身则寿命延长。”这里,将治国的道理与治身的道理等同起来。

62、天地之道,简易而已。人生苦短,诸事不想太复杂,简单生活。人生这部大戏一旦拉开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场,都得演到戏的结尾。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静地走,快乐工作、简单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乐,所有的哀伤、痛楚,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生命里的一个过渡,你跳过了就可以变得更精彩。

63、解决世界棘手问题,如环境污染、宗教冲突与战争、道德水平下降,方法与手段不同。新儒家是内圣外王,注重政治与伦理;当代道家是道法自然,注重科学与管理,注重和谐自然社会的建立。

64、战国时期,秦惠文王想吞并物产丰富的蜀国,有人献计造能下金粪的石牛送给蜀侯。蜀侯中计,下令民工开山填谷,铺筑道路迎接石牛,秦惠文王让大军跟在运送石牛的队伍后灭了蜀国。

65、第它与自然生态关系密切,道家、道教主张道法自然、物我合人类与自然保持和谐,保护生态环境。

66、天地具有伟大的美却不需要言语来宣扬,四时运行具有明显的规律不需要再去讨论,万物的变化具有现成的规定不需要议论。

67、《二十四诗品》研究——阿列克谢耶夫汉学论集

68、孔子通过恢复周礼,开启了重新寻找历史人文传统中合理因素来服务于时代需求的先河,同时提出仁作为调整社会秩序的新观念,为理性与传统的和解打开了方便之门,也为进一步寻找失落的崇高奠定了基础。由于孔子处于理性至上的鼎盛时期,所以在天人关系上保持了谨慎的态度:“子罕言性与天道”。他关注的焦点是现实生活中伦理与秩序的重建。

69、战国时期,秦惠文王想吞并物产丰富的蜀国,有人献计造能下金粪的石牛送给蜀侯。蜀侯中计,下令民工开山填谷,铺筑道路迎接石牛,秦惠文王让大军跟在运送石牛的队伍后灭了蜀国。

70、人生一世,到撒手人寰的一刻,自己真正占有、真正依恃、真正主宰的是什么呢?没有!一切都只是一种经历,你生养了孩子,孩子不属于你,父母也不该主宰孩子生活;你做的事业,创造的公司,甚至读过的书,这些都不是你的。明白这些道理,就能理解老子所说的玄德。

71、人如果能够懂得这个道理,一切纯任自然,不为利害得失所累,不要去争论自己的功劳,要默默做事。这样人的生活也会像“天地”自然那样有“大美”,“备天地之美”了。

72、现代新儒家有一个共同的思想,那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显相就是艺术精神。钱穆就认为《诗经》中的比兴“即是人生与自然之融凝合亦即是人生与自然间之一种抽象的体悟。此种体悟,既不属宗教,亦不属科学,仍不属哲学,毋宁谓之是一种艺术”,“中国文化精神,则最富于艺术精神”。方东美亦言:“中国人总以文学为媒介来表现哲学,以优美的诗歌或造型艺术或绘画,把真理世界用艺术手腕点化,所以思想体系的成立同时又是艺术精神的结晶。”面对西方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将中国传统的儒和道作整体通观,而一旦具体深入到中国艺术的时候,他们又自觉不自觉地注重于儒、道的分辨。

73、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不为。

74、产生于2500多年以前道家思想,在当时春秋战乱的时代,老子主张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这是以民为本,注重老百姓的安居乐业,休养生息。这种无为而治的治国齐家,看似无为,其实是无为而无不为,大有作为。

75、人如果能够懂得这个道理,一切纯任自然,不为利害得失所累,不要去争论自己的功劳,要默默做事。这样人的生活也会像“天地”自然那样有“大美”,“备天地之美”了。

76、此外,圣彼得堡的马尔特诺夫对《论语》研究与翻译的著作也问世了。该书讲述了孔子的生活及其命运,并将儒学定义为历史、伦理、文学和哲学现象。

77、近年来,俄罗斯的研究者对《三字经》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许多世纪以来,《三字经》在中国担负着培养正在成长的一代的任务。加列诺维奇在当代中国社会现实背景下对其文本进行了解读。这部周年专题纪念集是为了庆祝比丘林的俄语译本《三字经》出版185周年发行的。其中包括比丘林的译文和其所作的解释说明,还有两篇分别以俄语(阿布拉缅科译)和楚瓦什语(雅科夫列夫译)对《三字经》作了诗体翻译。

78、孟子继承孔子恢复传统与开拓创新相结合的思维模式,进一步从思维观念重建的角度提出“尽性知天”的思路,将知天(即把握天道)作为人类性善修养的归宿,这样就为孔子发轫的伦理重建运动寻找到了精神家园,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理性思维与神圣意识重新找到和解之道,以此来救治理性滥用对世道人心所造成的破坏。孟子的智慧被后世学者继承并不断发展完善,最终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表述,成为中国传统天人关系思想的标志性理念。

79、汉初“文景之治”的历史佳话固然有多方原因,但统治思想中的无为而治,给饱经战乱的社会与人民带来休生养息的机会,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

80、现代化社会由于工业的高度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人们掌握了强大的征服自然的力量,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另一方面又给自然界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作用,打乱了自然的和谐,破坏了生态的平衡,给人类自己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人类正在自己毁灭着自己。

81、还有研究者们试图阐明中国历史上哲学与文化的联系。斯托罗茹克(索嘉威)研究了儒释道对唐代文化发展的影响。儒释道三家学说在一个时代的文学创作上留下了烙印,而他凸显了这些烙印的关键“概念”。譬如:为了天下繁盛和纠正君王道德缺失的儒家“正名”思想,它应显现在礼制类文艺文本中并获取力量。作者指出,这些思想对于“复古”运动具有极大的影响,儒家的动机使文学家们追求叙述的简洁,在其创作中反映社会问题。韩愈身体力行的古文运动试图根据儒家天职来明辨道路,塑造楷模供后代效仿。书中也指出了《易经》象数对诗词韵律的影响。唐代文学中的佛教概念是“空”和“境”。作者指出,文学作品在这种语境中如同“被巧妙组织起来的空”,在“边际”或者“支点”的基础上形成了对周围世界的感知。“现在”的远景进入了唐诗,它不具时间性,给人以乐观之感,是在“空”中确定坐标的工具。文学创作中“虚”“气”“神”的概念来自于道家,“气”是天才的尺度,而“神”是灵气的尺度。人的精神脱离了身体的外壳后发生变形的情节,也来自道家的世界观。

82、儒家思想告诉人们,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83、他比任何生命,许多许多生命的,都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84、有个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道长:“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老道长和行者的对话让我们开悟,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

85、另一方面却使中国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技术大国和技术强国。都江堰、长城、苏州园林、丝绸、瓷器、风箱乃至钻井等等,至今风采依旧,向人们述说着中国古代技术的辉煌。

86、1993年,在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学者们的努力下,中国思想研究者克里夫佐夫早年未出版的著作得以问世,该书论及道家世界观的美学因素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试图阐明美学与道家的自然哲学和认识论的联系。克里夫佐夫强调,比较、分析和生动的隐喻赋予了道家哲学艺术色调。道家哲学具有的相对主义、离奇、怪诞、夸张使得道家思想家们对美好事物的认知被打上了相对性的印迹,而他们的论断则被认为是直觉的、主观主义的。克里夫佐夫剖析了道家的美学概念:美、善、和、道、自然、气、阴阳、神、朴、质、真、拙、玄、虚、淡。克里夫佐夫指出,道家的美学思想是自然、朴素、灵、隐—“淡”。创造性的个性应该充满了自由、专注和自信,最高级的技艺却给人粗糙的、未加工作品的印象。在克里夫佐夫看来,道家生活方式从根本上是美学的,其体现于中国诗歌、绘画、书法和建筑中。

87、于是,有用多了,无用少了;抱怨多了,快乐少了;应对多了,从容少了;日子也过得焦虑、无趣。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用前仆后继造句(精选39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