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精选53句)

2023-06-18 10:19:28

十五夜望月

1、“冷露无声湿桂花”进一步渲染出中秋夜色下望月的情景。“露”是“冷”的,于无声处,将“桂花”浸湿。也于不声不响处,点明了时节。既写出了一个具体的可触摸的中秋夜月,又表明了夜的深沉和寂静。让人感觉桂花飘香,寒气袭人,给读者以美的感受。

2、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

3、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4、这三首诗还有第二个共同点,它们海写到了什么?

5、这首诗在很多描写中秋之夜的诗歌里可能算不上最有名的,也不能说是最典型的,它并没有把这个情感充分的强烈的表现出来,它主要通过一些细节去描写内心细细流淌的那种情绪。所以虽然没有那么动人、那么震撼,不像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读起来让人心潮澎湃。但是这首诗给人的感觉不是那样的感觉,它是幽微的、细腻的、隐约的。咱们来看他怎么写中秋之夜的情绪呢?都是通过景物中的细节。

6、教师小结:这两位诗人都很善于观察,善于使用意象,善于借景抒情。尽管它们描写了不同的意象,但却都表达无限的思念之情。真是处处景语皆情语。

7、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8、到了唐朝,更多的人在望月,读诗句——(大屏幕出示)

9、“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10、①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②杜郎中:即杜元颖。③地白:地上的月光。④栖:歇。

11、齐读课题。质疑: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吗?

12、中庭地白树栖鸦意思是: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面一片银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

13、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14、课堂上,为了顺利达成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学习环节:

15、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元日》

16、夜很深了,月光如水,鸟儿入眠,诗人在庭院里感受到了什么呢?

17、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诗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见是寄友人杜元颖的。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18、课后的作业布置,针对性的对本节课的两个知识点进行了巩固和提升。

19、原文: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0、在微凉的秋夜,诗人久久望月,今夜除了诗人,大家想一想还会有谁也在望月呢?

21、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22、《十五夜望月》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在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是较为著名的一首。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因此,我将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作为基础知识目标,将学习重点确定为: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领悟作者望月思亲的情感。学习难点确定为:了解古诗情景交融,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积累中华经典诗文。那么,在古诗词教学中,如何实现阅读与对话的和谐统一呢?

2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24、 《十五夜望月》又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这首古诗抒发了作者对于故乡的亲人和友人的思念之情。大家都在知道,中秋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诗人在中秋夜望月,想到的一定是故乡的亲人和朋友们,无限思念涌上心头。

25、——霜给人的感觉是冷,代表着一种孤独、寂寞的心境。

26、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只知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寄友人杜元颖的。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27、距离王建写《十五夜望月》的一千多年过去了,到了清康熙四十四年,这首诗被收录进《全唐诗》,最后一句诗中的“落”被写成了“在”,你认为哪个字好?理由呢?

28、再看这前两句古诗,不由得想到诗人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大家自己对比这两句诗,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29、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宋·张先《菩萨蛮》)

30、“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这句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有“月皎惊乌栖不定”句,就是写这种意境。)“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31、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32、   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了解传统习俗,感受民风民俗,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文学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33、在“悟”的环节,为了突破难点,我重点抓住表达之美。前两句写景,字面没有一个“月”字却暗藏着“月”。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思念。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委婉的疑问语气,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的含蓄深沉。另外,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是的,把天上月、月下景、望月人组成一幅形象动感的画面,“拓”的环节通过“月亮”的意象拓展,整合与“月亮”有关的咏月经典诗句,通过诵读激发学习兴趣。

34、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领悟作者望月思亲的情感。

35、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36、——“冷露无声湿桂花”,露是冷的,桂花是湿的,一直在强调冷。

37、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38、    教师范读前两句古诗。教师抓住重点诗句和词语,分析诗意,体会其中的意境。

39、这首诗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40、  赏析:全诗的前两句写景,用“白”、“鸦”、“冷”、“湿”等字眼,表现出一种凄凉、冷清的环境,表达出作者内心的孤独、凄凉之情。后两句写望月,不知道这思念会落入谁家,表现出作者对于家乡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

41、温儒敏主编这样说:怎样教好古诗文的课?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读得滚花烂熟,不用有过多的阐释,也不要太多活动,宁可多读几遍、多读几篇。为了突出重点,我借助“读”和“品”两个环节,教给学生通过看注释、展开想象等方法学习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读”的环节重点放在有梯度地进行朗读指导,教师范读、领读、相互欣赏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学生在一遍遍的朗读中感知了古诗的大意,感受到韵律之美。“品”的环节让学生借助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月光如水、鸦鹊入眠、冷露无声、桂枝湿露的望月环境,在品读中感受诗人孤独、寂寞、思念的情感。

42、关于这样一种印象,苏东坡有篇小文章《记承天寺夜游》写过这样一种感觉。说他有一天晚上睡不着也没人陪她他玩,就去找一个好朋友,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正好朋友也没睡着,两个人就在庭院中散步,这时候看到的景色:庭下如积水空明。像极了一滩安静的水一样。在月光下水非常的清澈透亮。“水中藻荇交横。有水藻、有荇菜,有很多水草在这个水里漂。那我们就得问了,你明明就不是水啊,你怎么说这个月光下的庭院里边有这个水草呢?紧接着他给了一句解释,“盖竹柏影也。”就是院子旁边的这个竹子、柏树的影子倒映在庭院中的月色下,就像是这些树倒映在水面一样。这个联想非常的有趣。先把这个庭院比作一滩积水、一个池塘。然后庭院地面上倒映着影子。就像池塘里有水草好这都是写月色下的地面那种空灵透亮雪白皎洁这样一种感觉。

43、古诗的学习中,对于文学常识的积累也是不可忽视的。了解作者的经历、背景等资料,都有助于诗意的理解,诗情的体悟。

44、——“今夜月明人尽望”,所有人都抬头望月,只有中秋节才能发生这样的事。

45、从通篇的字里行间来看,题目中的“十五夜”应该是指中秋月圆之夜。分别描写了中秋夜月下的景色和望月怀人的情感。展现了一幅寂寥、凄清、冷落、沉静的中秋之夜的画面。

46、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

47、十五夜是指是农历八月也就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在中秋之夜,月圆如镜,此月之圆也寓意人之团圆,更寄托着深深的思念之情。说到中秋节,它有着悠久的历史,通过一个视频来了解。

48、天下离人千千万万,怀人愁绪如绵绵秋草,逐处丛生;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说“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高妙。在炼字上,“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49、能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领悟作者望月思亲的情感。

50、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51、所以王建是借景抒情,王建要表达的是对杜郎中的思念,但按理后两句抒情他应该这样写。可是他最后一句却写“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四人一小组讨论,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52、通过“阅读·对话”了解古诗情景交融,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激发阅读兴趣,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中秋名言佳句50字(精选23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