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家训名言(精选67句)

2023-07-09 10:11:24

李鸿章家训名言

1、秦汉以后,大量有关家训的文本文献开始出现。虽然一直到南北朝时期,自颜之推写作《颜氏家训》开始,“家训”才开始正式得名,但在这之前,大量的“家诫”“家范”与“诫子书”其实都是标准的家训文献。

2、曾国藩抱着害怕、惭愧的心情向父亲汇报了两年来的经历,不仅两次落榜,花光了所有积蓄不说,还外借了一百两银子!

3、随后慈禧太后要求李鸿章赴京的命令传来,与此同时,维新派领袖梁启超也到了李鸿章府上……(李鸿章家训名言)。

4、正是靠这个“静”字,曾国藩改正了一身浮夸的毛病,在修身之道上跨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从曾国藩的人生经历里学到一个“静”字,一定会对我们的人生有很大的帮助。

5、除家书之外,曾国藩还曾想专做家训一部。他在家书中谈到这种想法时曾说:“前立志作曾氏家训一部,曾与九弟详细道及。”也就是说,他想写本《曾国藩家训》,这种想法还跟他的九弟曾国荃探讨过。

6、人最容易原谅的是自己,最不容易原谅的是别人。敢于直对自己的缺陷才是真勇气。

7、到曾国藩的晚年,为了勉励两个儿子及诸侄辈,在《诫子书》中写下了日课四条,作为遗嘱,那就是“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简单概括就是八个字:“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8、他发现李鸿章没来,便会派亲兵去请,一来二去李鸿章脸上挂不住了,曾国藩只说了一句:“少荃,你既然来我幕中,我就有言相告,到我这里来的人,都得守一个‘诚’字!”自此以后,李鸿章痛自反省,再也不敢睡懒觉了,而且后来,再也没有在个人习惯上被他的老师曾国藩指责过。(李鸿章家训名言)。

9、曾国藩在“和以治家”的宗旨下还特别强调“勤以持家”。这个勤以持家在曾国藩那有两层意思,一是家庭成员要克勤克俭,一是做家长的要勤以言传身教。

10、其实给曾国荃的信里提到李鸿章的情况还是挺多的,基本都是在天京等战事期间。下面就是一例(其中沅弟就是曾国荃,少荃就是李鸿章):

11、像这样的一个人,该怎么评价呢?答案是他是个非凡的人。这个人是非常的奸雄还是非常的豪杰先不说,单是他处的位置与层次,就不是普通庸人的眼光所能达到的,也不是普通庸人的嘴所能随口胡说的。

12、人生遭遇本有一定,但当尽其在我,以待事会之来

13、6月21日,慈禧太后下达向万国(十一国)宣战书,并下发给各地方大员。

14、五戒: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15、《李鸿章家书》有禀父母的、有致弟兄的、有谕侄辈的、有寄同僚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有谈战事的、有叙人伦的、有嘱读书学习的、有论修身养性的,皆文笔流畅,文彩斑斓。他常常开导弟兄、叮嘱侄辈;读史不可间断,读经不可泛鹜,得失常事,不足为虑,尤其不可以考试论成败。在《谕文儿——有志为官者,不可仗势欺人》一篇中指出“凡做好人、做好宫、做名将,俱要好师好友好榜样。”在《寄四弟——论学识精进之理》一篇中说:“果能日日留心,则一日有一日之长进。事事留心,则一事有一事之长进。由此日积月累,何患学业才识之不能及人也!作官能称职,颇不容易,做一件好事,亦须几番盘根错节,而后有成。”李鸿章以其亲身体验告诫弟兄侄辈,做官称职不易、作好事难,务希以好师好友为榜样,日日留心,事事长进。《李鸿章家书》中诸如此类的箴言警语,比比皆是,读之隽永,不无裨益。

16、本书作者在四大家风的基础上,以著作、书信、名言这三大体裁为主,对历代名人留下的家训史料进行了一番精选,将那些最能够代表他们某方面家训思想的部分,作为叙述的出发点和中心点,读来简明扼要又明确到位,与名人的家风家训故事形成了紧密结合。

17、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他在文学上有卓越的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其文长于说理,卓然成为一大家。他这一首非常特别的家训诗,充分发挥了他对于心爱的小外孙喜爱之情,以生动的语言讲述了如何按照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进行因材施教,顺应儿童的天性使其健康成长。若是翻译成现代诗歌,则是:

18、曾国藩听说了两军火并的消息,立刻赶到济宁,亲自处理这一重大事件。让所有人惊讶的是,曾国藩并没有杀一儆百以儆效尤,而是分别找二人彻夜谈心,还立即就二人情况给朝廷写了奏折,奏折的主要内容反倒是对二人此前工作成绩的总结与回顾。

19、二是家训所涵括的教育内容成为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

20、6月16日,李鸿章接到慈禧旨意,让他进京,但当时的李鸿章是这样回复的:

21、曾国藩不仅真正做到了《论语》中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他还通过写日记和家书的方式进行自我教育和家庭教育。

22、“古之君子修己治家,必能心安身强,而后有振兴之象;必使人悦神钦,而后有骈集之祥。今书此四条,老年用自敬惕,以补昔岁之衍,并令二子各自勖勉。每夜以此四条相课,每月终以此四条相稽。仍寄诸侄共守,以期有成焉。”

23、(参考文献:《DavidR.Shaffer&KatherineKipp.发展心理学》《钱氏家训新解》《民国清流》《家训经典导读》《李鸿章家训》《北宋吴越钱氏后裔——钱惟演研究》)

24、国藩十一月二十四日(12月25日)致国荃函,已将前议大加修正,增加了李鸿章和黄翼升二人,并水师五千,其意当指淮扬水师而言,但亦显现淮军援沪的契机:惟浙江危急,上海亦有唇齿之忧,务望沅弟迅速招勇来皖,替出现防之兵,带赴江苏下游,与少荃、昌岐(黄翼升)同去。得八千陆兵,五千水师,必能保朝廷膏腴之区,慰吴民水火之望也。……浙事想已无及,但求沅弟与少荃能为我保全上海,人民如海,财货如山,所裨多矣。

25、育儿亦如此,正所谓——正面管教,不惩罚不直接拒绝,不骄纵不屈从地有效管教。

26、(关于文言文《与四弟书》这个文言文是曾国潘写给四第的家书,其

27、又如关于方孝孺的故事,作者痛感于一些人所谓的“愚忠”之说,从为人的角度告诉读者,方孝孺是来自一个清廉刚直家庭的清廉刚直之人,其父连朱元璋的强权都不会畏惧,那么其子又怎会畏惧朱元璋儿子的暴力威胁?作者在感慨于那种古代读书人的气节之时,不由得又想起了近年来的历史虚无主义风潮,以及那些“汉奸有功”的论调,很显然,这些鼓吹者的家风,应该是出了问题。

28、曾国藩培养静的方法:静坐,无论怎么忙,都要静坐,身体宁静可带动内心宁静;淡定从容,这是关键,遇到什么事情先静下来,能甘淡薄必有几分真学问,生活中要注意养得心中恬静。

29、李鸿章的一生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予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遭遇不为不幸。”在仕途地位上来看,李鸿章抓住了所有能够抓住的机会,他拜曾国藩为师,统领淮军,做到江苏巡抚之后平步青云,成为了武英殿大学士,是当时全大清汉官之首。

30、他一生重视家庭教育,不论在京为官,还是在外带兵打仗,总是作有大量教育子弟的书信、文章。

31、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耳。我无利于人,谁肯助我。

32、这一仗自家人杀自家人,陈国瑞手下亲兵五百人全部被刘铭传斩杀,刘铭传还生擒了陈国瑞,把他吊起来狠揍了三天,又把他整整饿了三天。

33、在此四者对比之上,曾国藩申述道:“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诸弟读书不可不多,用功不可不勤,切不可时时为科第仕宦起见。”

34、曾国藩的名字大家并不陌生。他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35、谣诼之来本非意料所备,息谤莫若自涤,流言止于智者,尽其在我,何惧人言。

36、民国六年,北京大学的某教室里,学生们热火朝天地举行着一场思想辩驳的“雄辩会”。正争执不休之时,一位学子昂步走了进来,他站在会议室的发言台上,展开了一场精彩的演讲:“我以前认为,中国有三位伟人。一位自然是先祖父李鸿章。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祖父成了千人唾骂的民族罪人。可是你们知道吗?当他以74岁之高龄,带着‘以夷制夷’的使命,率庞大使团游说欧美各国时,却意想不到地受到盛大欢迎。在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生日庆典时,他被排在七十多个国家使团的前列……当船抵日本横滨时,尽管日本多次邀请,这位自尊而固执的老人,坚决不肯上岸。他自《马关条约》签订后,曾发誓永不踏上日本国土。他多次告诫我们,永不要相信日本人,这是世界上最下流无耻的民族。”(摘自汪兆骞《民国清流》)

37、对于当时动乱的时局,曾国藩说:“我不能叫日月换新颜,但我可以做这样的君子,从诚信开始,一点一滴,勤劳努力地做好自己,以求无愧于社会,无愧于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讲究对人诚、对己诚、对上诚、对下诚。要做到“诚”,就必须防范两个字,也就是曾国藩说的“傲”与“惰”。

38、执行力远大于天赋。曾国藩特别注重执行力和行动力,很多人也误解了《论语》中的一句话,叫“三思而后行”,其实整句话是:“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这里的三思是虚指,指思考很多次;但孔子的“再”是确指,就是两次,思考那么多次,可能花都谢了。三思是一个权衡利弊的过程,而曾国藩家训中有一句响当当的名言:“莫问收获,但闻耕耘”,也是希望大家迅速做,别怕错。

39、莫冬梅是赵氏的丫鬟,晚年的李鸿章需要人照顾,所以就让莫冬梅和他在一起了,

40、曾国藩家训中有句名言,他说待人处事要“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

41、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42、1900年初,义和团运动愈演愈烈,清政府有人在镇压,有人在支持,随后在支持派的引导下,义和团进了京。

43、在《走向共和》中,有这么一段剧情,当时的北京城已经乱成了一锅粥,清军、义和团跟洋人打成了一团。而东南各封疆大吏们却都在按兵不动,并且以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为首的官员与洋人签订了东南自保协议。

44、人生遭遇本有一定,但当尽其在我,以待事会之来。

45、这样一来,古代家训典籍中所包含的教育内容一下子变得极其丰富起来。狭义地看,囊括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治家,如何共处,如何规范,如何发展;

46、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既备受关注也备受争议的人物。他被称为“晚清中兴名臣之首”,又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后的理学大师与一代大儒。

47、曾国藩后来一直记得这个事,一直都说这是他一生酷爱读史书的一个最重要的起点。

48、这种自信不应该是一种盲目的自信,不是凭一句“我能”就想当然去包打天下的自负与自夸。而是要能根据现实条件,做出准确的分析与判断,并确定可以驾驭现实的自信。

49、骊歌缓缓度离筵,正与亲朋话别天;此去但教磨铁砚,再来唯望插金莲。

50、早起思路特别清晰,考虑工作事情,特别有效率;

51、当我们在指责孩子笨,成绩不好时,想想小时候的曾国藩,有志者事竞成。正如曾国藩所说有志、有识、有恒就一定能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

52、这两句话看似简单,却是一个家族能长久下去的真理所在。中国人的信仰体系,一般来说有两个:一是信天命,“天”就是天帝,中国人畏天;一是信祖宗,我们在遇到重大难题时,常会给祖宗上炷香祷告一番,希望祖宗保佑后代平平安安之类。要知道,老天离我们远,只能敬畏;祖宗才是我们生活中存在过的,离我们很近。

53、6月初,大批义和团团民涌入北京,开始焚烧教堂,攻击教民和洋人,西方列强们震怒。

54、历史这种东西,很难说得清,反而是越久远的史实越不会被人怀疑,毕竟流传至今的史料少。反而是离自己越近的,越难说得清,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所看到的内容截然不同。

55、以上就是曾国藩在六个方面所做的示范,以“身教”影响子弟。

56、当时地位比李鸿章高的就只有爱新觉罗的王爷和皇帝,皇太后了。可是清朝早就不是刚建国时的那个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清朝了,大清本身就风光不再,当了权臣又能如何,遇到危难时刻,还不是需要他四处灭火。可以说,李鸿章所能得到的荣耀,就是他屈辱的来源。

57、这就是《历代名人的家风家训故事》要告诉读者的事情。作者匡济编著此书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将其作为一本“家训名言警句集成”或者“家训摘录”,而是要使其成为一本立足于家风、透过家训,深入到历代名人的家庭历史中去,剖析他们在家庭建设方面之成败得失的新颖书籍。

58、为什么要写这四条呢?因为此时的曾国藩已是百病缠身,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他将自己多年的人生思考和追求凝聚为四句话、八个字,作为最后的家训传给二子,希望他们牢记于心,传之于后。这是曾国藩一生用以戒惕的修己之道,是他被誉为“千古完人”的魅力所在,更是他一生学问、事业成功的基础。他在《诫子书》结尾说道:

59、俗话说,富贵过不了三代。曾国藩的教育思想对其兄弟及子女都有很深的影响。据调查,曾国藩及其四兄弟家族,绵延至今190余年间,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没有出一个纨绔子弟。

60、和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

61、通过曾国藩戒烟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在建功立业的过程中,在实现人生理想的过程中,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战胜了自己,超越了自己,就已然成功,无需同他人比较。

62、曾国藩的三儿子曾纪鸿自幼喜爱自然科学,在数学研究上造诣更深,他自学成才,著有《对数评解》、《圆率考真图解》、《粟布演草》等数学专著,是中国近代有名的数学家。后世子孙中,也有多人以数学为业。

63、这种自信是有了一定人生阅历和社会阅历之后的自信,所以应该算是第二层境界;

64、时界民国十三年即1924年,钱镠的三十二代孙钱文选根据其先祖钱镠的八训和遗训,开始整理和修纂《钱氏家乘》,总结归纳出一本惊世之作:《钱氏家训》。《钱氏家训》内容丰富,涵盖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方面。钱文选在先辈的基础上整理出《钱氏家训》的这种总结与提升能力,恰恰反映了钱氏家族一脉相承的家族文化传统,很好地传承了先人的优秀习惯。

65、三戒:说人之较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

66、先秦以后,由于儒家学说渐成社会主流。在“家天下”的文明模式中,家训遂一跃成为社会教育的主流。这集中地表现在两个方面: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形容自信的名言名句(精选84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