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对音乐感兴趣吗(精选69句)

2023-07-10 11:21:54

米兰昆德拉对音乐感兴趣吗

1、弗洛姆|王小波|毛姆|普鲁斯特|胡塞尼|卡尔维诺 |杜拉斯|奈保尔|黑塞|伍尔夫|诺曼·梅勒|加西亚·马尔克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王尔德|约翰·斯坦贝克|米兰·昆德拉|钱钟书|加缪|布罗茨基|村上春树|爱的艺术|追忆似水年华|追风筝的人|情人|红拂夜奔|为什么读经典|裸者与死者|不存在的骑士|霍乱时期的爱情|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悉达多|月亮与六便士|围城|人生的枷锁|局外人|悲伤与理智|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精子战争

2、《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畅销很久,还被改编成了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电影奖,进一步地扩大了小说本身的影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最能体现昆德拉的作品风格、美学气质、文学理想和结构方式的作品,也是他最好的小说之一。这部小说的出版,使昆德拉一跃而成为当今在世的最受人瞩目的作家之一。而对于这部小说,不同的读者无论是从文学、美学、政治学、社会学各个方面来解读,都可以获得他想要的东西,这就是这部小说的厉害所在。也就是说,这部小说的杰出的地方还在于它的开放性和模糊性,它的艺术氤氲的独特气质。尤其是当你认为这是一部政治小说,一部描绘冷战时期捷克斯洛伐克被苏军占领后的知识分子的处境之书的时候,昆德拉会严肃地告诉你,这其实只是一部爱情小说,和《玩笑》一样,不是一部反抗的意识形态之书。他的强调耐人寻味。过了很多年,我们才明白他为什么要这么说。这部小说充满了多义的色彩,他自己说:“小说的精神是复杂的精神,每一部小说都对读者说‘事情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简单’。这是小说永恒的真理。”

3、1970年代,米兰·昆德拉首次被介绍入中国。据翻译家赵武平称:“197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以‘内部参考’名义出版的《布拉格之春: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纪实》一书中,关于捷克作家协会的部分对昆德拉介绍甚详,‘布拉格之春’这一概念的提出就和他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应该是中国人第一次接触昆德拉。”

4、没有比自杀更大的罪孽了,它比谋杀还要坏。谋杀可以是处于复仇或贪婪的动机,但甚至贪婪也是一种对生活的违反常情的爱。然而,那些自杀的人却带着嘲笑把上帝的馈赠扔进尘土。自杀是在造物主脸上啐唾沫。

5、米兰·昆德拉1929年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布尔诺(Brno),1975年被迫流亡法国。1979年,他的捷克公民身份被取消,两年后,时任法国文化部长雅克·郎亲自审批让他入了法国籍。他在晚年接受采访时称自己为法国作家,认为自己的作品应归类为法国文学。

6、春水初生,春林初盛,遇见你,微风起,新柳生绿意,蜂蝶翻飞花丛里,眼上眉梢皆是喜

7、作为一名法语教育工作者,他也谈到了自己对小语种学习的观点和理念。

8、我多想拥抱你,可惜时光之里山南水北,可惜你我中间人来人往。

9、对比一下现在学习法语的学生,我觉得和我们那一代的法语学生不太一样。我想,主要是中国人这些年的心态变了。

10、当我们有了一定的文学鉴赏力和文学基础之后,这时候我们的视野会开阔很多,不拘泥于他人推荐的书目,我们有了一定的选择权,胡适先生讲过"埃及金字塔读书法",读书讲究博而精,现在我们处于金字塔的塔尖,我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文学体系,这时候就运用我们的自我选择权从心所欲读我们想读的书。

11、从巴黎北郊搬到市区后,我就一直住在市中心。我一直喜欢市中心,哪怕只是在外面逛,我也会觉得很有调调,看个电影,去蓬皮杜看个展什么的,都很方便。

12、为什么这么多人认为法语浪漫呢?我的感觉是,大家是把19世纪末印象派画家们笔下表现出来的快乐的生活方式,投射到法语这门语言上了。浪漫主义,雨果,《茶花女》,印象派,画画日出、日落,人们在塞纳河边过周末……,这些都是美好生活的一个想象,不能与法语,或者法国人的实际生活完全等同在一起。

13、昆德拉最重要的代表作、第五部长篇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于1984年在法国出版。这本小说和冷战时代的政治气氛有关,但是,它又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哲理小说。我以为,在这部小说中出现的,主要不是对极权主义的控诉,而是对生命存在的感觉的把握。对轻和重、灵魂和肉体、政治和生命等这些概念背后的感觉,昆德拉都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诗性的表达。小说的故事讲得很扎实,前后呼应,有着回旋曲一样的旋律美,不像他在《笑忘录》中所做的文体实验那样混杂。在小说中,1968年苏联的坦克侵入了捷克斯洛伐克,意味着一个历史时期结束了,代之出现的是被苏军占领的压抑气氛。外科医生托马斯是小说的主角,他和女招待特丽莎与萨宾娜的情爱关系是小说的重点。但是,小说的细节无时无刻不在描绘那个特定年代的气氛:压抑的、沉闷的,知识分子遭到了清洗和排挤的,极权主义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最后,托马斯和特丽莎夫妇因为车祸而意外身亡。昆德拉没有利用小说来控诉,也没有正面评价甚至是批评那个时代,他只是呈现了、讲述了那个特定时代的一些捷克知识分子特定的生活和他们的遭遇。

14、郭家有女,出水芙蓉,这一掌排山倒海,何某收下了

15、遇见你已经很不容易,能走多久都是额外的惊喜

16、2019年11月28日,米兰·昆德拉重新获得捷克共和国政府的公民身份。

17、▲朗读|豌豆 垫乐|DavidHicken-Desiree

18、这样的代价是否太高?昆德拉用涉及的第三种自由回答,不算太高。

19、韩少功:"不仅在于它表现的历史和思想对中国人有一定的启发性,而且作者那种轻巧的&#x片断体&#x,夹叙夹议的手法,拓展了文学技巧的空间。"

20、克利马是名闻全国的小号手。一个成功的男人总容易步入婚姻之外的性领域。因此小说浮于最表面的自由就是克利马的越界是否自由。他和茹泽娜虽只共度过一夜,那一夜是克利马在演出中见缝插针的一夜。从小说开篇也能知道,对克利马来说,这样的夜晚不会只有这一次。昆德拉素来喜欢将性摆在作品的重要位置,因此他小说中的男人几乎都可以重叠。在克利马身上,很容易看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托马斯的影子。托马斯能和萨宾娜挖空心思地玩性游戏,是因为萨宾娜为托马斯取消了“不幸的后果”这一前提,对没有取消这一前提的特丽莎来说,她就很自然地将前提转换成托马斯给予她的婚姻。在克利马那里,他的婚姻给了凯米蕾,他也并不愿像托马斯那样,让婚姻随便解体,因此,茹泽娜的麻烦就必然变成“不幸的后果”。只是在婚姻之外,托马斯炮制的“三三原则”使得他比克利马在女人世界中要游刃有余得多,尽管两人面对妻子的态度,那些没完没了的欺骗、哄劝、安慰、表白,几乎如出一辙。作为读者,我们看到不论哪种方式,昆德拉笔下这些人都在极为无力地进入理性的二律背反。

21、当地时间12月3日,捷克共和国驻法国大使彼得·德鲁拉克告诉媒体,他于上周四(11月28日)在巴黎昆德拉的公寓里拜访了这位90岁的作家,并递交了他的国籍证明。

22、当我们有了一定的审美感悟力、鉴赏力的时候,就打开了进入文学大门的钥匙,这时候我们应该系统地学习各类文学史和文学批评著作了。也就是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的融会贯通,文学史我推荐有:袁行霈先生的四卷本《中国文学史》,这一套教材也被选为很多大学的必修教材,经久不衰,足见它的地位之大,袁版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体系宏大、脉络清晰,通过这四本文学史,我们可以掌握到几千年文学发展的体系与框架,还有复旦大学出版社的章培恒、骆玉明版本的《中国文学史》是适合入门的古代文学史教材,这版教材注重文学作品的赏析,最适合培养文学感。外国文学史着重推荐猪尾朱维之先生的《外国文学史》,结构框架清晰,外国著作浩如烟海,还有因为语言、文化等各方面的隔阂,难以把握清楚,一本好的文学史可以帮助我们进入大门,了解文学发展脉络,形成"史"的眼光。现代文学史首推钱理群先生的《现代文学三十年》,这本书极富思想性与学者个人色彩,它以"文学思潮、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方面的发展构成脉络讲清楚每个十年文学的发展,是难得的良心之作,当代文学史推荐陈思和老师的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这本书主要以作品作为探究文学发展的窗口,极富文学鉴赏力,其中还穿插有诸如"共名与无名""民间立场"等新鲜的思维,是入门的绝佳教材。文学理论著作首推童庆炳先生的《文学理论教程》,这本书也是经典,虽然其中有一些政治意味,但瑕不掩瑜,有益于我们了解基础性的文学理论知识,如果想要深入的话,还推荐吴晓东先生的《从卡夫卡到昆德拉》,那种独具慧眼的研究与别有会心的解读值得我们习。文学批评著作推荐北大系列的十五讲,生动性与思想性兼具。

23、这本1993年出版的《为了告别的聚会》是我从旧书摊上淘的,目前市面上的现译版本叫《告别圆舞曲》,讲述了捷克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生活和心绪。书中的女护士茹泽娜被高尚的雅库布在无意中毒害之后,茹泽娜生命中相关的人们各自回到自己的生活,没有重负,没有愧疚,仿佛毫无动机的杀人轻若空气。“他不知道在这个轻松中是不是有比在那个俄国英雄的全部阴暗的痛苦和扭曲中更加恐怖的东西。”如果说“昆德拉”式的讽刺只是为了“反抗崇高”和“反抗绝对”,那么生活在真实存在的水平下的人们又怎样摆脱绝对的反抗绝对,崇高地反抗崇高呢。

24、他之所以能在每部小说中对主题和人物进行如此深刻的描写,之所以能在写作过程中运用如此渊博的知识,原因就在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最能体现出他对笔下人物有着亲身体验的例子就在他的小说《无知》中。昆德拉跟小说中的两位流亡者伊雷娜和约瑟夫一样离开了自己的故乡捷克共和国,而且和伊雷娜一样,他也移居到了法国并居住了30年左右。他的个人经历融入到了他的小说以及他与书中人物的深层联系之中,这有助于让他小说中的情境在读者眼中变得更加真实可信。作为一名深受他人影响的作家,昆德拉还从他个人生活之外的地方汲取灵感;他围绕着奥地利作家罗伯特·穆齐尔和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等人的思想创作了一些作品。穆齐尔最著名的小说《没有个性的人》与昆德拉的一些作品有相似之处。《没有个性的人》审视了社会道德和智力的下降,并观察了众多人物的心理生活和精神生活。尼采着重讨论了永恒轮回和"最沉重负担"的理论,这也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重要主旨。这种来源于外部的影响与自己生活的影响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加大了昆德拉作品主题的深度。

25、内心有力量,不再有患得患失的感觉,不再害怕失去谁,不再害怕谁不爱自己了,内心有了力量,一切都不怕了。

26、《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中还有一个概念非常重要,就是“kitsch”,这个词在韩少功的译本里被翻译成了“媚俗”。但是,这个词源在德语的词汇中,原先指的是矫揉造作或者拙劣的文艺作品。因此,“媚俗”这个译法重点落在了“俗”字上,并不很准确,却很生动。昆德拉把这个词发展成了一种哲学和文化学概念。在小说中,他展示了这个词的丰富含义:当被迫害者和迫害者一起用食指指着群众的时候,当标榜自由和民主的美国参议员与布拉格检阅台上的极权政府官员露出一模一样的微笑的时候,当那些试图“拯救”第三世界贫困人民的欧洲明星们到柬埔寨与效忠当权者的游行示威者发生戏剧性对抗的时候,同样都是在搞着一场闹剧。他们都没有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分,是一样的,都是“媚俗”的表现,是人类本性的一种普遍状况。这让我想起2008年中国举办奥运会前夕,在崇尚民主自由的法国,在巴黎,中国传递的火炬被一些人阻塞和抢夺的丑陋事件。这就是昆德拉的厉害所在,也是我们理解当代世界的一个很好的词语。这个词语是进入昆德拉的小说世界的一个最关键的词语,他的很多小说都是“去kitsch”式的书写。

27、我的择偶标准:长的像你、性格像你、最好是你

28、所以,留学法国期间,我就经常去那些名校听课,什么索邦,七大,巴黎高师什么的。有名师的课,我特爱去听。甚至晚上也有课。

29、我自己对法国也只有一些最基本的认识,比如戴高乐,再比如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还知道这个国家的文学、艺术很牛,仅限于此。

30、题图:TheBirchGrove©ArkhipKuindzhi

31、我当然必须考虑,我将把我的孩子送进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他马上就会被赶进学校,在那儿,他的头脑里将灌满我曾终身与之搏斗的十足的谎言和废话。

32、后者的迷恋是叙事性的,女人们在这儿找不到一点能打动她们的地方:这种男人对女人不带任何主观的理想。对一切都感兴趣,也就没有什么失望。这种从不失望使他们的行为带上了可耻的成分,使叙事式的女色追求给人们一种欠帐不还的印象(这种帐得用失望来偿还)。

33、怎么理解这两个词呢?Lalangue就像海洋,它所代表的语言无边无际;Lelangage却很具体,比如说你是老师,你说的就是教师群体的langage;你是工人,你说的就是工人阶级的langage;你是开餐厅的,你说的就是餐饮行业的langage。

34、见到你第一面我就想认识你,他们斯文人把这个叫做一见钟情

35、昆德拉还把一些对哲学概念的探讨和对政治历史的分析隐藏在一些段落里,显示了他对1968年苏联占领捷克导致的捷克社会和历史与文化的停顿和剧变的沉痛思考。大部分读者,尤其是当时的西方读者,都把这本书当作是对极权主义的批判。实际上,这部小说是一部探讨人在特殊制度和特定环境下生存的哲学追问之书。小说里的性和政治都是不断隐现的主题。作为两个重要的特征,性和政治最容易被大众接受和识别。因此,《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首先就是在性和政治方面的醒目和反叛之书,为大众所接受。我还记得,我上大学一年级读的是韩少功的译本,当时就牢牢地记住了小说主人公托马斯和一个女人做爱的情景:“那个女人举起的双腿,就像举起双手投降的士兵。”这个情景描写让我莞尔一笑,因为它实在很逼真。性和政治一直是昆德拉的作品中特别关键的地方。不过,性在他的小说里是显性的,是裸露在外面的,是他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他试图通过人物之间的性关系和性活动,来呈现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波动。冷战时期,东西方之间的政治较量和制度隔膜,是小说主人公活动的背景。至于对他的小说中的“性描写过多”的质疑,他回答道:“我不愿意解释为什么性行为在我的小说里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这是无意识的、非理性的领域,一个对我来说十分亲切的领域。小说家有他自己的界限,出了这个界限他就无法再对自己的小说讲理论了,这个时候,他就必须知道如何缄口不言。”

36、但多年“生活在别处”的他,似乎已经接受了自己作为一个法国作家的身份。

37、你现在不珍惜我,我告诉你,过了这个村,我就在下一店等你。

38、所以,我们那时候上他的小说课,还真是没少听音乐,贝多芬的,海顿的,西方最重要的音乐家的乐曲都听。这是他的文学课的最大特点,也是他教学中的精髓。

39、也是在巴黎市中心,我开始了一个疯狂学习的阶段。一边读书,一边打工,我的书法专长也起到了作用,可以卖字,不用再打零工。那个时候也年轻,每天我能上10-12个小时的课,在巴黎狂坐地铁,一会儿去巴黎五大,一会儿去七大,下一站又变成巴黎十大了……总之就是去各种学校注册、旁听,听各种各样感兴趣的课。法国教育是很démocratique〈民主〉的,恨不得不让你花一分钱,就可以享受到公共教育。

40、他们四人朝灯火辉煌的站台尽头走去,很快就把车站抛在后面。

41、我当时跟昆德拉学了很多小说和音乐的东西,但昆德拉本人毕竟是捷克人,他不是法国人,我呢,还是想让自己的法语更精进一点,更高端一点,所以我后来并没有跟昆德拉写博士论文,转而研究法国的诗歌了,因为诗歌是语言的结晶。

42、昆德拉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反现代的现代人”。这一矛盾定位势必要区分现代性与现代主义,前者与艺术史的某个时期相关联,后者则反映技术发展所决定的世界状况与人类生活,是一种进步主义的意识形态。昆德拉作为艺术家和小说家,无疑处于现代派阵营,该阵营源自一次美学革命—他在这方面列举了卡夫卡和贡布罗维奇的名字—横扫了数十年的浪漫主义重负,创造出一种新的语言,以从未有过的尖锐性去理解现代世界。

43、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44、现实是没有任何廉耻感地重复着的,然而思想,

45、我那时候每周一节昆德拉的课,都是下午。研究院的位置属于比较中心的,很方便,我会顺便跟巴黎高师的课程连在一起。

46、在1984年接受采访时,昆德拉说,“家”的概念对他来说“非常模棱两可”,”我是否认为我在法国的生活是替代生活,而不是现实生活?我会问自己:您的现实生活在捷克斯洛伐克,在您的同乡中……还是我接受在法国生活的事实,作为我的真实生活,并尝试过充实的生活?最后我选择了法国的生活。”

47、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米兰.昆德拉

48、李欧梵:"昆德拉写的是小人物,但运用的却是大手笔,不愧为世界文学的一位大家,足可与马尔克斯(1982年凭借《百年孤独》获诺贝尔文学奖)媲美。"

49、作为《被背叛的遗嘱》和《小说的艺术》的延续,随笔《帷幕》概述昆德拉在前两者中的思考,并以更自由的笔触探索与历史和生活现实交混的小说艺术世界。他撕裂了遮盖着世界和文学的帷幕,将读者带到各国,带到拉伯雷、福楼拜、司汤达、塞万提斯、加西亚·马尔克斯、富恩特斯、罗伯特·穆齐尔和荷马的土地上。

50、昆德拉爱音乐,更爱诗歌。昆德拉与诗歌的最初接触,要追溯到童年时期。他曾回忆道:“第一次听到捷克最伟大的超现实主义诗人维捷斯拉夫·奈兹瓦尔的诗句时,我还是个十岁的孩子,正在摩拉维亚的一个村子里过夏天。那时的大学生一放假,都回到务农的父辈家里,他们像着了魔似的背诵他的诗。傍晚,在麦田间散步时,他们教我念《复数女人》(LaFemmeaupluriel)里所有的诗。”布里埃在昆德拉的这段回忆里,看到了“故乡摩拉维亚的田园风光与先锋派诗歌的旋律交织在一起,已经表明这位未来作家对故土之根的依恋,以及现代性对他的巨大吸引力”。

51、《为了告别的聚会》又名《告别圆舞曲》曾荣获意大利最佳外国文学奖,是米兰·昆德拉于1969-1970年间在波希米亚完成的其小说代表作之该作品构思巧妙,极富黑色幽默风格,小说只写了五天里发生的事,但涉及了很多的人物,每个人物的生活又展开得非常丰满。是公认的当代文学杰作。

52、2004年夏天《身份》与《无知》出版,13部作品同时列于畅销书架。

53、我说“谦卑地”,因为约翰属于那些被人称为二流的小说家。然而,不管是伟大的还是渺小的,他是一个真正的小说家:他不去复制绣织在预先阐释的帷幕上的真理,他有着塞万提斯式的撕裂帷幕的勇气。我们让恩格尔贝特先生从小说中走出来,想象他作为一个真实的人,开始撰写他的自传。他的自传将跟约翰的小说一点都不相似!因为,跟大多数他的同类一样,恩格尔贝特先生习惯于根据能够从悬挂在世界前面的帷幕上看到的来评判生活。他知道,噪音现象,不管它如何让他感到不舒服,终究是不值得感兴趣的。相反,自由、独立、民主,或者,从对立角度来看,资本主义、剥削、不平等,那才是,一百个是,那才是严肃的概念,能够赋予一种命运以意义,将一种不幸变得高贵!所以,在我看来一定是戴着耳塞撰写的自传中,他会着重强调他祖国重新找回的独立,抨击暴发户的自私;至于“爆炸的魔鬼”,他会将它们赶到书页的下方,作为一种无聊的琐事而提到,至多博人一笑而已。

54、1950年,赫尔曼·布洛赫在美国就kitsch(媚俗)做了一场讲座,这是他在多篇论文中曾附带论及的问题。这次讲座五年后,他出了一本小书,题为《关于kitsch的几点看法》。该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将此前仅涉及艺术与物的kitsch概念扩大至人,扩大至人与物的关系,乃至人与同类及自身构建的关系。kitsch一词来自德语,词源不明(有可能脱胎于动词kitschen:当街捡垃圾),最早多用作形容词,而作名词的用法较少见,出现于19世纪下半叶。据布洛赫所说,kitsch一词的兴起与资本主义和有产者的生产方式有关,服务于大多数人的大规模生产取代了限于精英的贵族艺术。然而,尽管形容词kitsch一开始只限于修饰一种庸俗的艺术形式,布洛赫却引入了“homme-kitsch”(“媚俗人”)的概念,此种人对待世界的老套方式直接产生于德国感伤浪漫主义。

55、作为米兰·昆德拉唯一的亚洲学生,他回顾了在巴黎狂热的求学生涯;

56、在这个假现代的社会里,昆德拉很遗憾地看到,理论制造者被“图像制造者”所取代,他给广告商、交际顾问、设计师、商演明星和其他的时尚创造者贴上这一标签。这些体系的仆人用图像替代了口号,把媚俗竖立为普遍的美学与行为标准。1986年,在因特网出现和数字“革命”之前,昆德拉就把这些人称为“与敌合作者”。“人们意识到人的行动具有一种与敌合作的特征。凡是称颂大众传媒的喧嚣、广告的愚蠢微笑、对大自然的遗忘、被提升至美德的泄密行为的人,应该一律称之为‘现代的与敌人合作者’。”之后,小说家便陷入沉默,不过人们可以很容易地猜想到他有可能对当今时代,亦即对社会网络与假新闻(fakenews)时代所持有的想法。

57、自媚(Kitsch)。kitsch是对无价值存在的完全否定,它不是庸俗,也不是意图取悦大众。kitsch更准确的意义是"矫情",随时要赋予自己的情绪以正当合法性。哭不是因为悲恸,是为了应当表达悲恸;笑不是因为快乐,是为了应该感到快乐,这是人类究极无聊的一种表现。

58、爱、死、喜、悲,这些常见的主题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种情况下和各类媒体中都能找到。米兰·昆德拉通过在他笔下人物和读者之间架构起一种深层的精神联系,对上述每一种主题都进行了极为深刻的探索。昆德拉常常将自己置身于小说之中,与自己的创作进行互动;同样地,他也邀请我们这些读者参与其中,请读者与他笔下的人物建立起联系。贯穿昆德拉小说始终的是他大声疾呼的一个重要主题:人生不过是去往何方与来自何处的事情。在他的几部小说中,昆德拉从几个不同方向对这一主题进行了展开阐释;通过昆德拉以哲学为导向的方法,这些阐释过程触及到了人类生活的观念问题。

59、老市政厅入口上方正中的石雕塔楼中间那条弯向一侧,据传为1511年建筑师未得到足够报酬的报复。

60、事隔经年,若我会见到你,我该如何祝贺你,以眼泪,以沉默。

61、我是你头顶的云,是你耳畔的风,是你涉过潮来潮去,是你眼中烂漫山花,亦是你行过的万里山河。

62、别人问我多喜欢你,我也说不好,我只知道我宁愿跟你僵着,也不愿意去爱别人

63、学「最浪漫的语言」,去「最炫酷的非洲」,难道去非洲,就是法语专业毕业生的宿命?

64、小说中的女性除茹泽娜外,昆德拉对凯米蕾也落墨不少。表面上看,这个因嫉妒而追踪丈夫到疗养镇的女人极爱克利马,从结婚开始,她首先给克利马的是对自我的痛苦陶醉,紧接着就是无休止的监视和怀疑。她来到疗养镇,仿佛不是为了追踪丈夫,倒像是为了接受曾经的导演对其展开的勾引。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场景转换中,昆德拉描述的现代情感几乎都像浮在啤酒杯上的泡沫。没有哪个泡沫有沉到杯底的力量,那些泡沫却在杯子上进行着无意识的紧密牵连。

65、是饱经世事后的一声 C’estlavie;

66、无辜的人应当承担罪人的罪行,这正是生活的一个奥秘。

67、叙事性的风流老手(托马斯当然属于这一类),则在知识探求中对常规的女性美不感兴趣,他们很快对此厌倦,也必然象珍奇收集家那样了结。他们意识到这一点,感到有些不好意思,为了避免朋友们的难为情,他们从不与情妇在公众场合露面。 多亏她,谈话一开始就是心旷神怡的调情。她说的每一句话都与外部世界无关,都是内趋的,有关他们自己。谈及他和她可以触知的东西,没有什么比触摸性的补充更简单明白了。

68、2015年法国动画电影『小王子』。Photo|silana2a.tumblr.com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高瞻远瞩的生肖(精选55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