佶屈聱牙(精选56句)

2023-08-06 11:54:01

佶屈聱牙

1、“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指的是当时天下的中心洛阳,同时又以“华夏”、“中华”、“中夏”、“中原”、“诸夏”、“诸华”、“神州”、“九州”、“海内”等的代称出现。“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书经》曰:“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

2、(2)在当年“文学热”的助推下,《美的历程》《美学》《纯粹理性批判》《西方哲学史》……这些佶屈聱牙的书籍成了孙小淳的日常读物。(《中华儿女》2014年第13期)(佶屈聱牙)。

3、(3)看起来佶屈聱牙的经典书籍其实蕴含着充盈与丰沛的力量,除了提高文化素养与品位格调之外,其更深层的作用在于对一个人精神人格的塑造,在于对一乡一土风气的感化。(《新民晚报》2013年3月15日)

4、电视上,撒贝宁激动地哭了。荧屏前,观众们感动地哭了。

5、佶屈聱牙:文句艰涩生硬,念起来不顺口。佶屈:屈曲的样子,引申为不通顺;聱牙:文词艰涩,念起来不顺口。

6、(解释):佶屈:曲折;聱牙:不顺口。指文章读起来不顺口。

7、唐·韩愈《进学解》:“周《诰》《殷》《盘》;佶屈聱牙。”(佶屈聱牙)。

8、佶屈聱口 ( jí qū áo kǒu )

9、白话文: 那些京都的人士,狐皮袍子亮黄黄。他们容貌不曾改,说出话来像文章。

10、撒贝宁则以“当代读书人”的身份与伏生对谈,陪伴他“穿越”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看今人如何读《尚书》、学《尚书》、传《尚书》。

11、以下这些鸟类的名字你可能看不懂,但是你可能见过它们本尊哦~ 

12、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13、后来,孔子后人孔安国竭尽全力推广《尚书》,使之广为流传。

14、汉文帝时,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后闻伏生之名,乃下令召见,然伏生年逾不能赴京,汉文帝遣太常使掌故晁错亲赴邹平。伏生年事已高,言语不清,使女儿羲娥代言,传授《尚书》28篇,传41篇,后世称《今文尚书》。

15、那时的“中国”一词,是指版图而言,范围所指关中、河洛地区。至春秋时,“中国”之涵义逐渐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后,又随着各诸侯国疆域的拓展,“中国”亦不断向周边延伸,最终成为当今雄踞世界东方的泱泱大国之名。(蜘蛛公考整理)

16、佶屈聱牙的古书在青年实在不易理解,只徒糜费时日。

17、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落后面貌,到欣欣向荣、奔向小康的盛世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创造的“当惊世界殊”的伟大成就,    出中国发展背后的制度优势。

18、比如佶屈聱牙,这个词也作诘屈聱牙。形容文章艰涩,读起来不顺口。唐韩愈《进学解》:“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佶屈:曲折,引申为不顺。聱牙:拗口。

19、(示例):有些文字,尤其是所谓直译的文字,写得~。

20、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以人民为本理念的是《尚书》。《尚书•五子之歌》中说: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大意是:大禹说过,老百姓可以亲近,而不可轻视。人民为国家之本,本固国家才能安宁。

21、看完这些反人类的鸟名,有没有觉得人生更加艰难了呢?不过,这跟鸟类并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22、鸊鷉,读音为pìtī。这两个字不仅长得让人眼花缭乱,读音也十分拗口。其实呢,鸊鷉是一种常见水鸟,人家还有个很接地气的俗名——水葫芦。

23、郭璞认为,既然吃了这鸟便不再饥饿,拿来辟谷绝食岂不是妙哉!

24、传说这种鸟比鸳鸯还要恩爱,总是雌雄结对出现,其中一只鸟死了,另一只鸟也会日夜悲鸣,哭泣至死。

25、例句:有些文字,尤其是所谓直译的文字,写得佶屈聱牙。

26、二十余年颠沛在外,他无时无刻不在挂念家中所藏《尚书》。

27、钩章棘句( gōu zhāng jí jù ) :钩:弯曲;章:章节;棘:刺;句:文句。形容文辞艰涩拗口。 出 处:唐·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刃迎缕解,钩章棘句,掏擢胃肾。”

28、白话文“如果不是他的人,口是心非,人,虽然寸断肢解,而道路还不出来了。”

29、释义:指口所言说的与心中所思想的不一致,日常生活中多用作贬义。

30、所以,许多你八辈子都看不到的鸟名,可能会瞬间涌现在一篇文章里。我们来简单感受一下↘

31、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不同地方的人语言交流非常困难。

32、鵸鵌这种鸟,长得像乌鸦,三个脑袋六只尾巴,常常发出人类的笑声,传说吃了它的肉就不会做噩梦,还可以祛除凶邪。

33、(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书面语(例句)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讲究文从字顺,如果佶屈聱牙,没人看得懂,便失了作文的意义。

34、出 处: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六回:“拿起读了两遍,虽不深知其味,念来却十分顺口,不似自家的七扭八拗。”

35、“书”在甲骨、金文原形里是手里握着一支笔的形象,所以书的本意就是“写”。

36、聱牙戟口( áo yá jǐ kǒu ) :形容文词艰涩,拗口难读。 出 处:《明史·文苑传李攀龙》:“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

37、再后来,豫章内史梅赜献古文《尚书》,唐代以青石刻成《开成石经》,其中的《尚书》也成为后世的标准读本。

38、后来,晁错就凭着自己的记忆和理解,写出了一部《尚书》。可见,典籍传承之艰难。

39、毕竟,这些佶屈聱牙的鸟名都是人类搞出来的。摊手。

40、一般情况下,鹄指的是天鹅。大家一定都还记得中学语文课本里的名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41、途中遭遇兵劫,伏生的儿子为护《尚书》,与乱兵以命相搏而死,女儿也险些冻饿致死。妻子陪着他颠沛流离,病死于荒野。

42、如先生谆谆教诲,态度庄重,而生徒却以嬉笑对之;先生为说服生徒,不得不痛自贬抑,甚至自称盗窃陈编。这些地方见出先生实处于被动,而具有滑稽意味。

43、例 句:要想识别一切魑魅魍魉 ,必须真正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

44、空格转眼已是四月天。一个多月的学习,在立心馆,我新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起进德修业,切磋互助,其乐融融。同时,在这期间,有幸拜安老师为师,实在是三生有幸!一次偶然试讲,又得到安老师的鼓励和肯定,更坚定了我的国学之路。

45、这种鸟的外形看起来比较正常,它的奇异之处在于:传说吃了鶌鶋肉便不再饥饿。晋代的郭璞看到这里,脑洞大开,得意洋洋地添加了一个备注:

46、造 句:但传到后世,这种官话或普通话却变成~的古语了。

47、鵩鸟指的是猫头鹰一类的鸟,被视为不祥之鸟,后来也被用来比喻奸佞之人。古诗文出现鵩鸟的踪影,那一般都表示大事不好了~

48、后来,汉文帝派太常掌故晁错到山东,听伏生讲《尚书》,《尚书》得以保存、流传。

49、空格2015年末,冬犹在,春且蹒跚,一切却还充满着希望。很庆幸,在那个平常的日子,一个偶然的决定迎来了一次偶然的邂逅——国学。跟着朋友初次来到立心馆,听了张元红师兄的讲解,震撼于在这个喧嚣的时代竟还有人平心静气做文化,而且是做“古”文化,实在是难能可贵!我虽读书不多,却深知书中自有黄金屋,尤其是传统文化里更有我们难以企及的思维高度和广阔视野。也许早就和国学有缘,所以也就因此“一见钟情”。

50、鵩鸟因为贾谊的《鵩鸟赋》一文而走红,它以反派的角色出现。文中说:

51、鹪鹩在深山树林中筑巢,林子再大,不过占据一枝。鼹鼠在河中喝水,河水再深,不过是填满肚皮。

52、另一说法认为,“尚”者,上也,指君上、帝王。指上世帝王留下的书。

53、细品文意,这些例句并没有贬低古文、古书的意思,之所以使用“佶屈聱牙”,恐怕还是因为不了解这个成语的感情色彩,属于误用。至于例说古人写文言文,是因为“表达载体的匮乏”,那就不单纯是误用成语的问题了。

54、示例:邹韬奋《经历·课外阅读》:“有些文字,尤其是所谓直译的文字,写得佶屈聱牙。”

55、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骇人听闻的真实事件(精选83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