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精选50句)

2023-08-10 09:36:13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儒家思想认为“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主张“自然的和谐”“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人与天道的结合使人不能违背“天的旨意”,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和法则,把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作为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能够达到生态平衡,从而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有很大借鉴意义。

2、在今天的中国,儒家文化信仰遭受百年冲击和侵蚀之后,整个社会却面临着信仰危机的问题。如何摆脱当代的信仰危机?如何重建中国人信仰的天空,这确是必要面对的问题。我们认为,能够引导国民恢复信仰的唯一路径就是疏通儒学作为信仰的义理系统,恢复儒学积极的教化机制。(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3、其实,从究竟意义上说,信仰之理本不能是外在的,若完全是外在的,于人心则无法得以最终的确证。儒家认为,信仰之理虽本于天,但亦备于我。(14)同样终极价值之路,或者说信仰之路,虽不能不借助于既有的成文的教条和规范,但是究其极致,必须是内心之道德理性的呈露。信仰之教化,其根本的目的也是如此,即不是要通过一系列的教条来控制人,而是启发一个人的道德自觉。由此之故,儒家信仰在其基本教理上也具有相当的包容精神,只要具有道德理性精神者,皆可以相互融通。

4、同时,儒家虽然有政治理想,但是其将政治理想建立于对心性人伦的实现之上,即外王以内圣为价值基础,所以其并不以寡头的政治理想为超越的价值诉求。作为“文化”信仰的儒学,不同于宗教信仰,但可以渗透和融合于不同的宗教;不同于政治信仰,但是可以借助政治的力量而得以推行教化,甚至进而对现实政治进行指导和鞭策。

5、这些伦理价值规范必须必须靠文化生活样式来落实于生活之中,于是就表现为“礼乐刑政之属”,(8)《中庸》本文所谓“悠悠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中庸》开篇这句话可以说最集中地表达了儒学信仰的核心观念,也最为明显地体现了儒学信仰的特点。

6、颜子随老师孔子周游列国,返回鲁国之后,颜子除替孔子讲学外,便帮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据有关古籍记载:颜子是《易经》主要整理人之后人叙述颜子以弱冠之龄与孔子校对《易经》,其学问可见一斑。

7、(10)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19页。

8、自朱熹整理先贤之书后有了正学,儒家经典被推向了高峰,明王阳明反其道而行之,但也是继承了儒家先贤的思想而开创了“心学”让经典可以变成一种修行,以至于影响了曾国藩等,对后世影响之大不言而喻,而且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被当代重新提出来可谓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延续与继承。也是对先贤的另一种致敬。

9、(7)牟宗三:《心体与形体·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10、不过,有一些子女的原生家庭对他们的心理造成过很深的伤害。在面对原生家庭的问题时,他们不知道是应该继续面对那个曾经伤害自己的家庭、留在那个家庭里还是在独立之后离开那个伤害他们的地方。或许我们可以从《论语》所提到的“孝道伦理”得到答案。《论语·里仁》中提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我们或许可以通过跟父母沟通去解决,去跟父母,跟以前的自己和解。(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1、(14)朱子《中庸章句》:“人之所以为人,道之所以为道,圣人之所以为教,无一不本于天而备于我”,从哲学根源上说,这是其体用一元论的必然要求。 

12、当代中国的信仰危机以及作为“文化信仰”的儒学

13、在这里,本组想阐述一个观点,那就是:儒学不是孔子后才有的,孔子只是儒学在春秋晚期的集大成者。为何,这里简单讨论一下。《汉书•艺文志》有云:"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周礼·大宰》亦有云:“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一曰牧,以地得民;二曰长,以贵得民;三曰师,以贤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由此可见,儒学之起源甚久,甚至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尧舜禹三皇统治时代。只是,在最初的那段历史中,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以致到孔子时期,在整理其积极内涵和柔和自己的一些思想上,首次提出儒家学派并将其思想系统化。

14、在当今社会里,尊师重教、事师如父和从一而终的美德正渐行渐远,我们所缺乏的正是颜子的“三盈三虚,唯渊不去”的操守与品格。新时代下,我们更应该倡导这种高贵的道德精神。

15、所谓人文,即依照对人生之全面的省思和理解而觉悟的人性或人道。所谓全面之人生,即古人将人关联于天地视为一系统的、立体的存在,而不是把人隔离于自然之外来做抽象的分析。《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爻而成卦。”三才之道其实是内在统一而非割裂的。

16、但是就今天的中国而言,在儒学经历了百年冲击和侵蚀之后,信仰的危机确实已经摆在我们面前,儒学已经不是支撑国人信仰天空的擎天柱。那么,如何理解作为信仰的儒学呢?并且,如何理解儒学作为信仰的内涵和特质呢?这就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17、就社会来,礼仪教化可谓面面俱到,《礼记·曲礼》谓:“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18、所谓仰,即仰望、敬仰。《孔子世家》引《诗经》赞孔子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仰即代表对某种至高价值或至高境界的憧憬。信义为实有于己者,仰为景仰其在外者。敬仰连言,其意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恰体现了儒家道德性上学的根本精神。(13)仁为孔子所认可的最高的道德境界,孔子几乎从不许任何活着的人以仁德,自己也不敢以仁圣自居,这似乎说明仁乃是遥不可及的超越的理想;然而,孔子又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由此看来,仁似乎又是最为切近的事情。

19、第信仰必须给出一套解释生活的理论和安顿日常生活的仪轨。这是从信仰的社会功能来谈信仰的内涵。信仰与迷信不同。所有的信仰都不能是盲目信从。信仰与理性并不矛盾,相反,信仰必须建基于一定的理性思考之上,否则就是迷信。因此,信仰必须提供一套解释生活的道理。道理肯定是建立于理性之上。但是,这套道理的核心价值却又超出了理性思考的范围,而必归于信从。同时,信仰要实现其安顿日常生活的作用,必须有一套历史传承之中的仪轨。通过这套作用于日常生活的仪轨,信仰的价值理念才能与社会生活发生直接的关联和作用。

20、(土生书院)国学进国企-陕西建工第十建设集团公司

21、颜子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颜渊》),以“仁爱”思想来施行“仁政”,希望人与人之间有公平公正的交往标准,整个天下才能走向“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和谐盛世。

22、(13)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23、 在国学、儒学非常热的今天,对于儒学的思想核心、儒家的修身方式,我觉得很多人也并不是很清晰,所以今天借这个机会,我想把我个人的一些相关的思考,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24、第残余的儒家文化。为什么叫残余呢?因为健全的、积极儒学文化的教养机制已经不存在了。但是毕竟儒家文化曾经是历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生活样式。在经历近百年的各种冲击和侵蚀之后,依然还残留在生活之中很多影子和碎片,例如婚丧嫁娶礼仪等,这些零星的儒家文化依然对国人的价值观念起到作用。但是确是比较模糊和混乱的,因为失去了积极的教化机制,文化中的阴暗面和混沌面时常表现出来。

25、随着世界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加,文化与文化互相影响着。在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的冲击下,我们在面对一些事情时开始陷入传统与现代的两难境地。在新旧的矛盾里,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孝道、如何在新时代找到最合适的行孝方法呢?

26、《孟子·离娄章句下》亦云:“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孟子在这里已经认同颜子与上古圣人“禹、稷”的圣人修为是一样的。

27、儒学是传统文化的主流,是陶铸两千多年民族精神的主要文化因素。在西方人眼中,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地区,常常被称为儒家文化圈。至少在传统社会,儒学毫无疑问是支撑中国人信仰天空的擎天柱。然而,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儒家的文化传统曾经一度断裂,尽管近些年来,儒学大有复兴之势,但文化的复苏也毕竟需要时间。在当下中国,儒家文化还只是残存的碎片,且在不断的流失和瓦解之中。在传统的信仰结构遭受了前所未有之挫折的同时,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一场信仰危机。当此之际,作为“文化信仰”的儒学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28、最后,儒学给出一套解释生活的义理体系,并提供一套安顿日常生活的完备仪轨和制度。儒家具有完备的解释生活的道理,这就是儒学的教化的哲理系统。这个哲理系统是完备的,其集中的表达就是儒家的经典体系。小程说:“经所以载道”(《近思录》卷2),即是此义。儒家的教化哲理系统与西方哲学的差别在于,前者是开放的义理系统,并且其哲理的演进,是在保持连贯性之中的经典诠释完成的,并非如西方哲学史上一个哲学系统推翻另一个哲学系统。

29、综上而言,儒学与宗教信仰、政治信仰不同,其可以称之为一种文化信仰。所谓文化信仰,即以兼括天地人三才之道的人文教化之理为信仰的核心。超越的天道、文化的历史传统以及人现实的心灵体验、世俗生活是内在统一的。当代学者有以儒学为人文宗教的说法。若其人文一词乃是在《易传》“人文化成”意义上使用,则与本文所言文化信仰无别。但是若在西方思想背景的意义上使用人文一词,则恐怕不能成立。

30、(土生书院)传统文化进校园--兴平市黄河小学

31、其次,与西方宗教信仰往往排斥理性不同,儒学作为信仰恰恰需要建立于人文理性的教化之上。如孟子所言“有诸己之谓信”,善德在人生命中的真实显现即所谓信,但是并不是说信是每个人身上都现成的状态。善德虽是人性之中天生本有,但必须要在人文的学习中,在身心的修养和反省中来不断去蔽,逐渐呈现。所以孟子一方面强调“仁义礼智”乃是“天所与我”,“我固有之也”,另一方面又强调“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孟子·告子上》)。

32、  第肯定人的现实价值,尊重人的生命。自从人类成为智识动物后,对人自身、人与神、人与自然的关系便进行着不断的思索与探讨,不同类型的文化对此进行了不同的回答。在近代人文社会科学出现之前,只有中国文化对人的现实价值是持完全肯定的态度。比如,基督教、佛教都主张人们放弃现实世界的利益去追求虚无飘渺的天国世界、佛性世界,在实质上就是对人的价值的否定(在不同时期其程度有很大区别),而在中国,作为主流思想的儒家充分地肯定了人生存在现实世界的意义,认为在天、地、人三者之中,人是中心,处于最重要的位置,“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吾既得为人,是一乐也”。中国古代的“天命论”,把包括人在内的世间万物都看成是上天安排的结果,是老天爷意志的体现,这种说法虽然与宗教的上帝创世论有相似之处,但与其他文化中的上帝却有着重要的区别。其表现一是儒家思想中的“天”虽然也有神的含意和成分,但它更多更主要地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即我们今天讲的自然、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如孔子就明确地认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意思就是说,上天是用诸四季的更替、万物的存在和变化等行为来表示它的存在和意志。“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最为重要和根本的一点是,中国古代“天命论”的出发点和归缩并不是要人们去追求天国世界,为“天”献身和殉道(像其他文化中的宗教所宣扬的那样),而是借助“天”来证明在现实世界行为的合理性和按照天的意志即客观规律办事,达到天为人服务的目的,天生出各种各样的物品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使人有生存的条件,“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故其可适者,以养身体;其可威者,以为容服”。

33、前面我们讲儒家思想的发展就是一个在吸收与学习不断论证的过程,在吸收了诸子百家思想精华之后,儒家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慢慢形成了一整个的知识体系,并且有自己基本的思想原则,在应用的时候也不排斥历史上的各种经验,各种观点。

34、三是儒家的培士思想。儒出身于“士”,又以教育和培养“士”(君子)为己任。士者仕也,对士阶层的教育和培养关系到王权统治,更关系到黎民苍生,士阶层的品行和修养关系到政治清明和国家的稳定,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伦理德德对士的约束和培养在封建社会起到了很好效果,至今某些优秀的思想和原则对现代官吏的培养仍有启发和教育意义,因此在现代社会应得到发扬和提倡。在儒家看来作为一名“士”的最基本的条件和责任就是:一“行己有耻”,二“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这两条原则可借鉴性就是对官员的培养要注重自身的修养,要知道礼义廉耻,要遵守社会基本的道德,要对自己的行为加以约束使其符合社会和百姓的需要和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清正廉洁,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另外,官吏的培养是为了服务国家和人民,对君的不辱使命可以转化为今天人民当家作主下的对民的不辱使命,也就是说建设服务型政府,培养更多的人民公仆。儒家的培士思想对现代社会有很大借鉴意义,对儒家培士思想的升华和改造可以很好的服务于现代社会。

35、(2)陈鹏.论先秦儒家之“孝”的变异(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25-28

36、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先后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到十八世纪后,孔子及儒家思想又影响到欧洲,在十八世纪曾掀起一股“孔子热”,当时人们就尊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为欧洲的孔夫子。   2l世纪的今天,人类在经过了三次工业革命的大变革和二次世界大战血的洗礼以后在思想上已经进入一个迷茫时期。在人类所面临的众多挑战中。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于人类自身的道德水准,西方学者因此提出了“全球精神危论”。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和高度的物质文明,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其价值取向更趋于复杂和多元。人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文精神的弱化和道德的下滑。这样就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人正常的发展轨道。   儒家讲究天人合君子以自强不息,应该说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就说过:“人类如果要在2l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4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那么,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究竟体现在哪几方面呢?下文将详细阐述。      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突出价值      自强不息   孔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年轻时,他好学上进,不断进德修业。他的政治思想形成后,便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孜孜以求。孔子向往三代圣王之治,希望王道大行,实现仁政德治。孔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对社会历史与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可他依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懈奋斗。他希望教化社会人心,讲究仁爱,遵守秩序,并为之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孔子心目中有一片圣洁的天地,这就是要实现天下为公、讲信修睦、谋逆不兴、盗贼不作的大同社会。孔子晚年喜爱《周易》,《易传》中多次提及的“刚健”、“有为”,《象辞》所说的“自强不息”,其实正是孔子生命主题的写照。   与时俱进   孔子执着于自己的政治追求,但他绝不是愚顽不化的人。人们误解《礼运》篇,以为孔子向往的大同社会是所谓“原始共产主义时代”,其实,认真对读《孔子家语》与《礼记》的该篇,就会发现孔子所言是指“三代明王”时期。孔子思想的显著特征是主张“时变”,主张在变化的时势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大学》引述古训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传》则有:“生生之谓易”以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发展观念。《论语》、《中庸》、《易传》中都记有孔子的相关论述,而《周易》中所说的“与时偕行”,最为准确地表述了孔子的这一思想。   天人和谐   孔子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表现在他的天、地、人“三才”一贯思想上。在《易传》中,天、地、人被看成宇宙组成的三大要素。《贲·彖传》日:“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与自然并列,就应和谐相处,由此形成了儒家“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相互协调观念。孔子认识到客观规律不可抗拒,他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言行中包含有丰富的天人和谐等生态意识,认为人应当自觉认识与遵守自然规律。《论语·述而》说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家语·五帝德》记孔子说:“治民以顺天地之纪”、“仁厚及于鸟兽昆虫”、“养财以任地”、“履时以象天”、“春夏秋冬育护天下”之类,都包含有注重生态平衡,遵从自然规律的意义。

37、 为什么修?或者说修完之后能带给我们什么?就是后面这三目:齐家、治国、平天下。

38、我们要知道儒家提倡修身,为什么?怎样修?然后你再去评价它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39、综上,我们说,儒学实际上是一套健全的信仰机制。以上,偏重于从儒学之义理的层面谈儒学所以符合信仰的含义。并且,在传统社会,儒学一直都是儒家知识分子下学上达,尽性成德的安身立命之道。就其对于社会大众的意义来说,传统儒学实际上一直充当维系民众信仰的精神家园的作用。并且对儒学的信仰实际也构成了传统中国人信仰观念的核心精神。

40、颜子之德是颜回留给后世最丰厚,也是最不朽的文化遗产。《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颜回的不朽,在于其“重立德”、“明明德”,后世称他为“复圣”,便是对其重于立德的肯定。颜子之德的核心是“仁”,他把孔子的“仁”,落实于个人的行动中,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他身体力行,以极其高尚的道德规范来约束和规范自己,以圣人之行来影响社会,启迪后世。这也是我们今天颜子文化研究和践行的核心思想!

41、(18)李景林:《教化的哲学》,第1-3页。 

42、当季康子询问孔子该如何让百姓民众敬忠于上时,孔子首先强调的是一礼之两面:敬重是双向的;其次强调需教导民众“孝其老,慈其幼”(注释2),由此百姓自然会忠于上。有人疑惑孔子为何不从政时,孔子回答他“只要在家施行孝悌正当有条理,那也是从事政治了”(注释3)。

43、    《论语》是一本耐读的书,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读的久了,便觉得在现实中,我们说的很多话,都是多余的。这样读下去,我自己产生了暮气。这就容易使学生产生暮气,所以,我要将《论语》的研读引向现代学术体系,特别是引向与现代学术机制相关联的方向,这样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因读《论语》带来历史的洞穿感而沮丧,避免因人性的滞着感让人过于冷静而缺乏热情;另一方面也为了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让他们尽早的熟悉现代学术规则。

44、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是指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处于基本和核心地位的精华所在,是儒家学派的思想家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抑或价值取向,是其整个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或是者看待、处理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立场;实践路径是其为了实现其价值目标所主张的基本途径;表现形式是其认为能够在社会政治、经济、日常生活等各方面反映他们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或价值取向的具体制度规定和道德规范及有关的具体行为。如“克己复礼为仁”,其中的“仁”就是价值取向,“克己”是途径,“礼”是“仁”的表现形式,具体指的就是西周时期“礼制”、“礼仪”的种种规定和规范。因此按照这一方法进行分析,可以总结出儒家思想核心价值的几个方面。

45、天命本是超越的、客观而真实存在的。但是儒家因逐渐弱化了上天的人格神意味,而将天命更多的理解为创生性的本体,所以对天命之理解不能通过宗教似的神谕或神启,而必须求之于道德实践中不断把握到的道德必然性要求。故而,在这个的层面上最终体会到作为本体的天命,实际即内在于我的生命,并作为生命存在之价值根据。此即所谓即内在即超越之义。(10)所谓即内在即超越,即是说超越的本体不外在于人的生命存在本身。人对超越性价值的追求,不是通过向外做理智的认识,也不注重向外做情感上的呼救和对神灵的祈祷,(11)而是强调通过道德实践工夫和礼乐文化的教养而不断在生命中呈现本体的意义。

46、总的来说,儒家思想传承了几千年,不容否认,儒家思想在很长的封建历史中,确实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但是,万物没有十全十美的,儒学也不可避免的存在诸多弊端,封建晚期中国不断走上衰落便是一个证明。因此,在面对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秉着“批判继承”的态度去对待,而不是一昧的保留抑或一昧的抛弃,毕竟,在整个儒学思想体系中,精华还是远远多于糟粕的。

47、当然,孔子上接西周以来人文主义思潮,对天的理解已经逐渐淡化了其人格神的意味,但是天的神圣性意义却没有动摇。及宋明理学,天的含义则更为彻底的被理解为一种创造性的本体,但是天作为超越性、永恒性的价值依托,并未有改变。这是儒家的通义。有人认为儒学缺少超越性的价值诉求,仅仅具有世俗性,这是对儒学的严重误解。

48、在现代社会中,以儒家思想中“仁政”“民本”“人与自然和谐”“五义”等观点为基础结合时代发展需要而提出的“八荣八耻观”、“科学发展观”等思想无不凝结着儒家思想的精华。儒家思想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中,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日益发挥着重大作用。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思想的交流和融合是儒家思想重新迸发出无尽的生机活力,作为一种社会普遍认可和接受的主流思想有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这也是儒家思想为什么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之所在。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发展使儒家思想始终保持着一种与时俱进的步伐,尽管儒家思想中有一些与现代文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或格格不入的思想存在,但结合国情和时代发展特征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任然可使儒家思想在社会中成为一面旗帜,从而引导一种优秀的主流意识,为社会提供一种道德和价值的规范或准则。

49、总之,无论是从精英的义理层面,还是从普遍而言的大众文化的层面,在传统社会中,儒学实际上真正支撑着中国人的信仰。然而,儒学作为信仰,其特殊性何在呢?如前所言,儒学作为信仰,其与宗教信仰、政治信仰不同。儒学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信仰。今天我们常常在与政治、经济等相区别的意义上使用“文化”一词,而我们这里所用“文化”则有更深刻的含义。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滥觞(精选33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