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信行必果后面两句(精选49句)

2023-09-08 10:27:02

言必信行必果后面两句

1、他对孔子说,“以前,我跟着老师在匡遇难,如今,又在这里遇难,这是命吧!如果再次遭难,我宁愿战斗而死。”

2、实际上,这个典故出自汉武帝刘彻当初娶陈阿娇(比卫青的姐姐卫子夫要早)时说的句话:“若得阿娇为妇,当以金屋贮之。”

3、楚国大司马子西,想把他召回国,但叶公反对说:“我听说胜这个人狡诈而好作乱,恐怕会是个祸害吧!”

4、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d称弟焉。”(言必信行必果后面两句)。

5、这个问题出现在《论语》的《子路》篇中,是孔子在回答子路提问时给出的结论。应该说,自《论语》问世以来,孔子的这个结论就难住了儒学名下的所有“弟子”。

6、在明确了这个含义下,我们再回过头去看一看第一段话“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并把关于大人的定义嵌入其中,那么,这句话就变成了:

7、于是,孔子和他们订下盟约,蒲人就从东门放走了孔子。(言必信行必果后面两句)。

8、表明孔子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敬父母,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去奋斗。

9、要想正确体会孔子这个命题的“意义”,我们必须对“士”、“小人”和其中的“必”字,以及当时的“话题对象”有一个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

10、我们首先提请大家注意的是,孟子在这里“偷换”了概念,即把孔子讨论“士”的命题(言必信,行必果)转换成了“大人”,想用“大人”的概念代替“士”去论证为什么可以“不必‘言信行果’”。这与我们往期辨析“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时指出的朱子(朱熹)将“民”的概念“偷换”成“人”的做法如出一辙。

11、古代的琴师对牛弹奏美妙的音乐时,牛只顾吃草。然而当他模仿苍蝇、牛蝇、小牛的叫声演奏时,那牛不由左右观望。这故事其实表明了古人的机变,说的是和“因人而异”相似的道理。

12、按“常理”来说,孔子的弟子们是没有资格在《论语》中“加入”自己的观点与言论的,只能表现为作为“学生”身份的“问话者角色”。但是,大概正是由于存在这种“客观需要”,《论语》中才出现了“有孔子弟子言论”的现象。

13、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14、其实,这也是凡是不能绝对化的哲学思想的体现,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15、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d们称他尊敬兄长。”

16、在孔子那里,能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的人,不过是个犟种,是一头不懂转圜的倔驴,不值得推崇;不能全盘否定犟种,他们有他们的价值,也算一种小小的美德吧,所以可以列在孝悌之后。

17、孔子回答道:“那些让自己的行为时刻保持羞耻之心的人,如果到外国出使,能够完成君主的使命,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士。”

18、子路一方面忠贞不极其尊重,但另一方面又不像颜回那样于孔子之言“无所不悦”,总取“不违”态度。只要他认为孔子的言与行有不正确的地方,总是直率地提出批评和反驳。这是子路率直、光明磊落性格的又一体现。

19、在孔子时代,信是与诚互训的。但是,诚是一个具有本体论含义的概念,《礼记·中庸》中说:

20、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

21、本篇共有30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欲速则不达”;“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22、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是很危险的。也就是说,庄子真正想表达的是:生命有限,不该没完没了地去追无限的知识。

23、其实,那个浅尝辄止的家伙解释的也是错的。他浅尝辄止,专骗那些从不读书的人。

24、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25、这就意味着,如果能做到“惟义所在”,那么,每个“人”就都可以“言不必信,行不必果”了!那么,孟子为什么还要单独提出只有“大人”可以“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呢?

26、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27、如果说「中国人一向讲求言必信、行必果」,唯一的可能是发言人把「不轨于正义」的游侠看成了全体中国人的代表,而认为孔子、孟子、墨子都不是真正的中国思想吧。司马迁本人为何赞赏游侠,是许多文章中已经讨论过的问题,这里不拟讨论。但发言人理直气壮地把孔子孟子明确反对过的说法戴在「中国人一向」头上,媒体再一阵兴奋地记下来(并且记错了一个重要的字)发表,让我不禁想问一个问题:

28、我觉得这句话也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解释。在《论语》中,此语的上一句话就是“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若将两句话;联系起来读,下面这句话的意思大概就是:子贡问,有没有说了一句话便终身行之的人呢?孔子答,对待这件事要以“恕”对之。即使他做不到,也要宽恕。自己做不到,别要求别人做到。

29、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30、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指:一般人只重自己的诺,而不能更深层次的思考事情当做不当做。士(有才德之人)首先考虑的是事情当做不当做,而不是自己的诺。

31、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d称弟焉。”

32、由此可以看出,孔子重“信”准则,有个“正道”前提,如果离开“道”"德"这个大原则,就不是真正的信。

33、子贡最后问:“那么,夫子,现在的执政者,又怎么样呢?”

34、所以,我们先让大家细心体会和咀嚼一下这两段话的含义,然后再开始我们的评述。

3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6、我们认为,这是一种画虎不成反类犬之举,这种强拉硬扯,不仅没有真正维护孔子的“形象”,反而使孔子因此而“蒙羞”。

37、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38、有趣的是,《墨子》特别点出了许多人的言行不一:这些投奔「兼君」的人,很可能就是平时嘴巴上高喊「别」主义的人(在今天,他们也许会高呼对难民关上国门修筑高墙)呢!不过对于本文的目的来说,要关注的就是:在这里,言必信行必果同样不是《墨子》所提倡的道德品质,而是他所推崇的「兼」者和他所批评的「别」者都可以具有的特质。

39、所谓“逻辑”问题,其核心含义就是“概念”问题。

40、在这里,相当于子夏“代替”孔子间接回答了“什么是学”的问题。在子夏看来,“贤贤,事父母,事君,交朋友”四项就是“学”。

41、孔子还特别指出,还有比小人更低一等的人,就是那些没有肚量的执政官员。

42、这句话,一直被翻译为: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句话被认为是孔子提倡愚民的理论根据。

43、相对应社会地位较高之人,小人就是指地位不高的普通人,后世,小人才演化成多种含义。

44、其实,孔子对“言必信,行必果”的人持严厉批评态度,在他心中,能够“言必信,行必果”人竟然是小人。

45、“必”是一种在思想和观念两方面都必须屏弃的先天性缺点(我们在往期《记载了孔子进行宗教修行的六大证据》一文中,在对“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句的正义中,已经指出了“必”的弊端)。不仅在宗教修行这种最高层次上需要去“必”,即使是在社会生活层面,同样也需要去“必”,所以,孔子只认为“不辱君命”的士才是第一等的,这样的士一定“不必”,而且知道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并能够根据情势而灵活变通地完成使命。

46、心善渊,渊者,深不可测,深邃而遥远,一个杯子,装得越多,能装得就越少,唯有空虚,才能容纳万物,天空能翔鸟,水浅可容天,心也是如此。人如果给自己划定了标准,自以为是,往往就很难在进步了,而实际上,知无涯而生有尽,穷人之一生,未必能在识海中有一二之获,人在世上,行事要知足常乐,而为人,应谦虚谨慎,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见两小儿辩日,不知而问,周边看得人嘲笑孔子,去问两个孩子,可是真正愚笨的是谁呢?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里老子提到了仁,而且不是对立的,这里的仁是正面的。这并不是说老子前后矛盾,而是古文里,这些字的不同用处,意义就不同,像是中庸里开头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佛教四圣谛里最后道谛,八正道,这些道都是同一个字,但是意义其实完全不同,其实就道德经里的道,都有各种不同的意思。仁也是如此,之前的仁,与天地对应,天地自然是不仁的,而人不能不仁,人要仁,而且要与善仁,这个与用在这里,含义很多,但还是要回来说水,水有什么仁呢?水滋润万物,而不争,滋润而造化万物,这是水之德,柔顺调和,而包容万物,这是老子认为的仁,利而不争,可进可退,水见到阻碍,不会与其冲撞,而是就低而所以水切不断,至柔,仁亦应该如此,自然而不刻意彰显。

47、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48、那么,为什么不仅能做到“言必信”,同时还能“行必果”的“士”,反而成了“小人”呢?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言出必行的男人(精选70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