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忏悔录(精选44句)

2023-09-10 09:11:21

卢梭忏悔录

1、虚荣与自我保护,也许是人天生就拥有的一个特质。至少作为生物的基本特征之自我保护我肯定扎根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细胞中的。但是在这里,虚荣与自我保护之间的界限似乎很模糊。表面上看起来不相关的两个概念,其实是相通的。我这里所说的自我保护,并不是物理上的保护,而是精神的一种自我保护。在一个人受到攻击时,这里当然也包括精神的打击,通常情况下,大脑都会给出一个应对的信号。在我所读到的卢梭的忏悔录中,他即使用文章给予了攻击他的人以反击。在这里,既可以是认为是在他的角度对整件事情的理解,又可以认为是他对于攻击他之人的批判。所以在他的著作之中,即使是他真的认为他已经做到了公平公正,他也有自我辩解的成分。这能不能叫做虚荣呢?虚荣心是一种表面上追求荣耀、光彩的心理。在这里,我想这个判定的界线是模糊的,所以应该是既是又不是吧……

2、看到他这样卑鄙,我愤慨极了,干脆拒绝了他的建议。他还坚持,我就火起来了。“不能,先生,”我气呼呼地对他说,“请阁下把属于阁下的利益留下,而把属于我的留给我;我永远也不会让给你一文钱。”(307)

3、贝纳尔舅舅是一位工程师:他应聘去帝国和匈牙利,在欧仁亲王麾下供职。他后来在贝尔格莱德战役中建立了卓越的功勋。我父亲在我那唯一的哥哥出生之后,便应聘到君士坦丁堡去当了宫廷钟表师。我父亲不在家期间,我母亲的美丽、聪慧和才华给她招来了许多向她献殷勤的男人。其中表现得最热烈的要算法国公使克洛苏尔先生。他当时的感情一定是非常强烈的,因为在三十年后,他向我谈起我母亲的时候还十分动情呢。但是我母亲的品德是能够抵御这些诱惑的,因为她非常爱她的丈夫,她催他赶紧回来。他急忙放下一切就回来了。我就是父亲这次回家的不幸的果实。十个月后生下了我这个孱弱多病的孩子。我的出生使母亲付出了生命,我的出生也是我无数不幸中的第一个不幸。

4、然而,就是这样一件艺术品却被抛掷进了社会。世俗的浊流虽然没有摧毁它,却毕竟在它的身上留下了斑斑污迹。于是,在《忏悔录》中,卢梭丝毫没有隐瞒自己的种种不良行为,他坦诚地交待了他偷过别人的东西、撒过谎、行为骗、调戏过妇女、有过暴露癖,他懒惰,他有时像一个卑鄙小人,有时又像一个市井无赖。然而,这与其说是忏悔,倒不如说是控诉。为什么一个天性善良的人后来在某些时候,某种情况下会变得那么下作、下流,会干出那样一些缺德的事呢?卢梭现身说法,想起了自己当学徒的一些往事。卢梭染上偷窃的毛病并不是由于自身的原因,而是受到了别人的引诱。当这种行为渐渐变成了一种习惯之后,偷窃者原来的恐惧之心、羞耻之心也就披一种心安理得取代了,甚至他还能总结出一套“偷窃理论”。卢梭偷窃失手之后,常常遭人毒打,后来,他觉提挨打正是抵销他偷窃罪行的一种方式,而他则有了继续偷窃的权利了:“我心里想,既然按小偷来治我,我就等于认可我作小偷。我发现,偷东西与挨揍是相辅而行的事情,因而构成了一种交易,作为交易的一方,我只要履行我承担的义务就行了,至于对方的义务,那就让我师傅费心去履行吧。”——自然,这并不是卢梭为自己的偷窃行为所进行的辩解;他要说的主要意思是,“儿童第一步走向邪恶,大抵是由于他善良的本性被人引入歧途的缘故”。以后,当他的误入歧途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惯时,他的人性之善的火花也就熄灭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恶的滋生和泛滥。而人在恶中不以为恶,就是对善的麻木和对恶的认可;恶横行霸道,善便羞于见人;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不正常的正常了,正常的反而又不正常了。(卢梭忏悔录)。

5、无需看他的照片也能想象出他有一张俊美的脸庞并略带一些女性的柔美气质,因为文中提到过有好几个gay取向的教士主动接近并骚扰过他。看到他的照片时还是被惊到了,美的有点让人心生妒忌,那样的五官那样的面庞怎么就给了一个男人?

6、我的舅舅嘉伯利·贝纳尔爱上了我一个姑母,可是我的姑母提出了条件:只有他的姐姐肯嫁给她自己的哥哥,她才同意嫁给他。结果,爱情成全了一切,同一天办了两桩喜事。这样,我的舅父便也是我的姑丈,他们的孩子和我是双重的表兄弟了。过了一年,两家各自生了一个孩子,不久便因事不得不彼此分手了。

7、1745年,完成歌剧《风流的缪斯》,认识女佣黛莱丝并同居,后来成为卢梭事实上的妻子,并陪伴他一生。1746年,照卢梭的说法由于无法供养,他们把第一个孩子送进了孤儿院。同年,卢梭担任杜宾夫人的秘书,创作诗歌《茜尔维的林荫道》。1747年,创作喜剧《冒失的婚约》。1748年,与埃皮奈夫和乌德托夫人相识。

8、到了一七一九年夏季的末尾,我们读完了所有的那些小说。当年冬天又换了别的。母亲的藏书看完了,我们就拿外祖父留给我母亲的图书来读。真幸运,里面有不少好书;这原是不足为奇的,因为这些图书是一位牧师收藏的,按照当时的风尚,牧师往往是博学之士,而他又是一个有鉴赏力、有才能的人。勒苏厄尔著的《教会与帝国历史》、包许埃的《世界通史讲话》、普鲁塔克的《名人传》、那尼的《威尼斯历史》、奥维德的《变形记》、拉勃吕耶的著作、封得奈尔的《宇宙万象解说》和《死人对话录》,还有莫里哀的几部著作,一齐搬到我父亲的工作室里来了。每天父亲工作的时候,我就读这些书给他听。我对这些书有一种罕有的兴趣,在我这个年纪便有这样一种兴趣,恐怕只我一人。特别是普鲁塔克,他成了我最心爱的作者,我一遍又一遍,手不释卷地读他的作品,其中的乐趣总算稍稍扭转了我对小说的兴趣;不久,我爱阿格西拉斯、布鲁图斯、阿里斯提德便甚于爱欧隆达特、阿泰门和攸巴了。由于这些有趣的读物,由于这些书所引起的我和父亲之间的谈话,我的爱自由爱共和的思想便形成了;倔强高傲以及不肯受束缚和奴役的性格也形成了;在我一生之中,每逢这种性格处在不能发挥的情况下,便使我感到苦恼。我不断想着罗马与雅典,可以说我是同罗马和希腊的伟人在一起生活了。加上我自己生来就是一个共和国的公民,我父亲又是个最热爱祖国的人,我便以他为榜样而热爱起祖国来。我竟自以为是希腊人或罗马人了,每逢读到一位英雄的传记,我就变成传记中的那个人物。读到那些使我深受感动的忠贞不威武不屈的形象,就使我两眼闪光,声高气壮。有一天,我在吃饭时讲起西伏拉的壮烈事迹,为了表演他的行动,我就伸出手放在火盆上,当时可把大家吓坏了。

9、在《忏悔录》中,让-雅克最早发出的直接话语不仅数量少,而且篇幅短,在句法上简化至最低。让-雅克出生时便丧母,父亲无法走出丧偶之痛,时常将母亲挂在嘴边,每当听到父亲提起母亲,让-雅克总是脱口而出:“好吧,爸爸,我们又要哭一场了”(6);让-雅克因朗贝尔西小姐的梳子莫名其妙地断了齿而被冤枉为恶作剧者,尽管受到百般审问,他仍坚决否认,和表弟贝尔纳在极度气愤中连声抗议:“刽子手!刽子手!刽子手!”(19)他童年时因为淘气而被罚不能吃饭,当他经过厨房时看到铁叉上的一块诱人的烤肉时,他垂涎欲滴,禁不住悲戚地叹息道:“烤肉,再见吧!”(31)在两位贵妇就吃药问题的谈话中间,让-雅克本想献殷勤却不合时宜的插嘴道:“我想就是这种药也不见得有效!”(118)这使轻松的谈话顿时陷入尴尬。他的“说话不假思索的可嘉习惯”(257)经常使他说出一些傻话,使他在别人面前被视为疯子。

10、(15)De’loriginesurl’inégalitédel’homme,Garnier-Flammarion,1992, p.2

11、第一部是1761年发表的《新爱洛伊丝》。这是一部书信体长篇小说,描写的是一位贵族小姐朱丽同在其家中担任家庭教师的平民知识分子圣普乐这对青年人的爱情悲剧。卢梭站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立场上,谴责了封建制度门当户对的思想,要求个性解放,呼吁自然的爱的结合。作品对于人物的感情和大自然的细腻描写,特别是通过人物的感触去描写自然,使自然和人物的感情水乳交融,使这部小说成为启蒙文学中独树一帜的作品。

12、人们可能会反思自己一生的行为,但很少有人能将自己的这些方面描写的如此详细并让世界所知,因为人本性就是青睐于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优点,隐藏缺点,从而受到别人的喜爱与尊重。至少现在的我是万万做不到的。

13、(26)卢梭的语言起源观和中国古代的诗歌起源论如出一辙:“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卢梭的语言之于激情恰如中国古代诗论中的“诗”之于“志”、“言”之于“情”的关系。

14、一般地说,直接话语类似于戏剧中的场景,用来传达较为重要的信息,“直接文体的使用就像聚光灯一样照亮中心人物”间接话语用于传达相对次要的信息。直接话语和间接话语在视觉上造成的光与影的对比以及它们在文本中的转换,也导致了说话者前景化和背景化的更替。让-雅克与华伦夫人的直接话语权的易手最典型地说明了直接话语的这种聚光效果。在《忏悔录》中曾经开口的众多人物,除让-雅克之外,最频繁的直接话语来自对让-雅克有过知遇之恩、被其称作“妈妈”的华伦夫人。在安纳西、尚贝里、沙尔麦特等被幻化的伊甸园里,华伦夫人的每次出现或让-雅克每次回到她的身边几乎都伴随着她的亲切声音。(9) 特别是令卢梭无限回味、反复提及的与华伦夫人的初次见面:以直接引语出现的华伦夫人的话语对于收留漂泊无定的让-雅克产生了一锤定音的效果。(10) 这位昔日情人的直接话语不仅在听觉上像穿越半个世纪的悠长回声,对于晚年颠沛流离、倍受磨难的回忆者来说不啻为一剂抚慰镇痛的良药,而且在视觉上像是投射在华伦夫人身上的强光,使其散发着圣母一般的光晕。可是,同样是在华伦夫人身边,让-雅克却发现自己的管家和情人的位置已被他人取代,在他失去华伦夫人而最终走出伊甸园化的沙尔麦特时,华伦夫人的直接话语权悄悄地被剥夺,她对自己移情别恋的辩解呈现为一系列间接话语:“她很快就已非常直率的态度向我说明了一切,[……]她认为这是极平常的事情,她责备我对家里的事情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还说我时常不在家”(272)。经过叙述者间接转述的话语将她华伦夫人推向背景,原来投射在她身上的光束变暗,转而射向让-雅克,将他推向前景,他内心的委屈和痛苦以直接话语形式倾泻而出:“‘啊!妈妈,’我以难以压抑的难过心情向她说,‘你怎么竟跟我说这样的话呀?我对你的热爱所得到的就是这样的报酬吗?你曾多次挽救了我的生命,难道就是为了剥夺令我感到生命之可贵的一切东西吗?我将为此而死去,可是将来你想起我的时候一定会后悔的。’”(272-273)而华伦夫人的辩白只不过是毫无说服力的托词和应付,被消解于叙述者的转述中:“她用十分平静的态度对我所作的回答,简直快使我发疯了。她说我还是个孩子,一个人是不会因为这种事而死的,她说我什么也不会失去,我们仍和以前一样是好朋友,在一切方面都还是同样的亲密。”(273)华伦夫人无力的安慰和表白激发了让-雅克更为激烈、更为夸张的反应,他的话语和感情如开闸的洪水奔涌而出:“我立刻跪在她的脚下,搂住她的双膝,泪如雨下。‘不,妈妈,’我激动地对她说,‘我太爱你了,决不能使你的品格受到损害,占有你,对我来说实在太宝贵了,我不能同别人分享。’”(273)

15、整个阅读的过程中,一直觉得他是一个真挚可爱的人,直到看到他曾与情侣戴莱丝先后有过五个孩子,而那些孩子一出生就全部被他们送到了育缨堂,从此音信全无。

16、《忏悔录》是一部别开生面、独具匠心、无出其右之作,小说的问世,开拓了浪漫主义文学的道路,深刻地影响了19世纪欧洲思想和文学的发展。

17、16岁那年,我在安那西做学徒时认识了美丽的华伦夫人。我既是她的学生、朋友,也是她的情人。后来,我不甘心做学徒,便流落到意大利,结果因身无分文而不得不进了都灵的一所宗教收容院。以后,我又相继当过店铺的伙计和某伯爵夫人的秘书。伯爵夫人临死时,我偷了她一条让我迷恋的小丝带,被查获后,我竟无耻地嫁祸于一位我所钟爱的女仆。这件事一直让我良心不安。我的另一件丑事,便是难以控制我内心的情欲。我曾在一僻巷中调戏过打水的姑娘,被人逮住时,我又靠谎言脱身。

18、《忏悔录》记载了卢梭从出生到1766年被迫离开圣皮埃尔岛之间50多年的生活经历。他历数了孩提时寄人篱下所受到的粗暴待遇,描写了他进入社会后所受到的虐待以及他耳闻目睹的种种黑暗和不平,愤怒地揭露社会的“弱肉强食”、“强权即公理”以及统治阶级的丑恶腐朽。

19、卢梭对父亲,对一般人来说,如果对自己不理了,可能更多的是憎恶吧,但卢梭对自己的父亲多得是崇敬,“他还是以为好父亲”,这一点是很令人赞赏的,孝,最基本的道德只要没沦陷,就会还有做人的底线,就是个好人。

20、在家庭与社会的双重薰陶下,他的心慢慢定了方向。他在悠然的平和中度过三十年。步入壮年是时,他开始了个人的写作生涯,著书《爱弥尔》。可由于这本书的思想与当时的政治格格不入,书稿被当局焚烧,自己被迫走上了流亡的生活,其中还遭友人所害。凡此种种,他没有放弃写作,而是坚强的活了下来。忏悔录的下半部就是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断断续续写下的。

21、我总认为伟大艺术家们的心是真挚、透明的,是能够和普通老百姓的心彼此相通的。我不是艺术家,可我有一颗很艺术的心。读伟大作家的书,我感到自己的灵魂和作家的灵魂是如此的和谐。时间算什么,它终究无法隔断通过书籍传递着的心与心的交流。让雅克卢梭距离现在有两百多年了,我刚刚读完他的《忏悔录》,心却还没有从他的灵魂深处走出来。我一边独自散步在喧哗的大街上,一边思索着卢梭,感知着卢梭。

22、《忏悔录》中以直接话语形式再现的“所言”,如同书中所写的“所为”或“所想”一样,最终目的要落实为“所是”,这个“所是”就是他在各部著作中反复表达的自然人形象。卢梭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回归自己的内心,把对自然人的想象投射于让-雅克身上。他所崇尚的自然人情感和话语的直接性、自发性和原始性在让-雅克身上得到了体现。自然人形象和特征已经内在化为卢梭创作的一个基因,在《新爱洛伊丝》中这一基因生成为圣普乐、朱莉,在《爱弥尔》中生成为爱弥尔、索菲,在《忏悔录》中则内化为“举世皆浊(altéré)我独清(innocent)”的让-雅克,自然人神话从而具象化为个人神话。福楼拜的那句名言完全可以套用在卢梭身上:“自然人就是我!”“只有我是这样的人。”(3)虽然卢梭在《忏悔录》开篇就誓言“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但是他所写成的让-雅克仍旧是一个皮格马利翁式的想象的创造物,呈现出来的是卢梭自认为的、他所希望的“自为的存在”,而不是一个原原本本的“自在的存在”。让-雅克的“所言”同其“所为”、“所感”和“所想”一样,与其说是他过去的实在所言,不如说是一种修辞,是其语言哲学观的一个体现。这些直接话语以其强烈的抒情性构成《忏悔录》中最诗意化、最小说化、最戏剧化的段落,也是最不可信的段落。如法国自传研究专家古斯多夫在论及自传的意义时所言:“不管古往今来的实证主义批评家如何声言,特有的文学、艺术功能比史实、客观功能更加重要。而如若真正理解自传的本质,则文学功能本身较之其人类学意义则显得更加次要了。”(30)

23、最开始这么意识到这个理论,是因为我之前产生了这么一种认识,即人人都一样。意思是世界上其实没有多少比你笨或是比你聪明的人,一个人每多一个缺点,都会有一个相应的优点作为补偿,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天才也是有的,不过个人认为比例较低,否则就不会被称为天才了。所以说,既然认识到卢梭与我一样,一个几百年前的欧洲人与一个几百年后的中国人一样,那么是不是大多数人都是差不多的呢?我认为是的。

24、我现在要做一项既无先例、将来也不会有人仿效的艰巨的工作。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只有我是这样的人。我深知自己的内心,也了解别人。我生来便和我所见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于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个生来像我这样的人。虽然我不比别人好,至少和他们不一样。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打碎了模子究竟好不好,只有读了我这本书以后才能评定。

25、在上流社会中,则连这种自然情感也完全窒息了。他们在情感的幌子下,只受利益或虚荣心的支配。”卢梭自传中强烈的平民精神,使他在文学史上获得了他所独有的特色,法国人自己说得好:“没有一个作家象卢梭这样善于把穷人表现得卓越不凡。”

26、再没有比《忏悔录》更能体现出记忆和期待之于幸福的意义的了。在本书的开头,奥古斯丁点明了贯穿全书的两大主题:寻找自我,寻找上帝。人之所以悲惨,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失去了自我,而之所以失去自我,乃是因为失去了上帝;人要获得幸福,就必须在寻找上帝的过程中发现真正的自我。记忆和期待的意义就在于,只有通过记忆和期待,人才能实现这一双重的寻找。实际上,这双重的寻找可以归结于一个问题:人和上帝的关系。这不仅因为人是上帝创造的,更重要的还在于人的心灵乃是上帝的形象。只有认识到人和上帝的关系,才能理解作为人和上帝之中介的心灵——上帝的形象;而心灵作为上帝的形象,恰恰就是人最真实的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讲,《忏悔录》的写作目的,就是在自我身上寻找上帝的形象。

27、  到法国昂西后,卢梭由一名神父介绍他去见华伦夫人,华伦夫人派他去都灵新教士教育院。1728年4月,卢梭在都灵放弃新教信仰改信天主教。在韦塞利夫人家当了三个月仆人,兼做笔录夫人口授信件的工作。后来又侍奉古封伯爵,跟伯爵的次子古丰神甫学拉丁文和意大利文。

28、卢梭写的是“忏悔录”,却把一根绳索吊在了听他忏悔的人的脖子上,就像现在也有人拿一根绳子去要求别人忏悔一样。

29、(21)也如《对话录》中“卢梭”对“让-雅克”的评价:“他是自然造就的结果,[……]此后到了成年时期,他几乎还是原来那个样子,现在,经过60年的磨难和不幸之后,时间、逆境和人仍然没有怎么改变他。他的身体衰老了,出了毛病,他的心却一直很年轻;他仍然保持着年轻时的爱好和激情。他直到生命的尽头,都是一个老孩童。”(RousseaujugedeJean-Jacques,Dialogues,op.cit.,pp. 799-800)

30、他离开枫丹白露的消息一传开,便引起了人们的纷纷议论。大多数人说他此举是前所未闻:国王接见,这是多么光荣,多少人求之不得,而这个平民竟公然拒绝,放弃可以说是已经到手的年金,这难道不是傻透顶了吗?只有少数人说他把受国王的接见看做是一种虚荣,年金是一条束缚人的锁链。他对这两者都表示拒绝,可见他立身高洁,是一位真正的贤哲。

31、该书名为“忏悔”,实则“控诉”、“呐喊”并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卑贱者”倾注了深切的同情。由于儿时的不幸,一种正义感便在让-雅克·卢梭的心中牢牢地扎下了根,这种感情伴随了他整个的一生,并构成了他信念的基础。《忏悔录》成为法国教育系统让青年人研读最多的经典作品。

32、我继续跟在伟大的卢梭身后,用一双敬佩的眼睛观察着他的生活。书中介绍的他的朋友们,以及他赖以生存的达官显贵们,他们的名字希奇古怪,我真的记不住,我只记住了他所爱的一个人瓦朗夫人。

33、作者所描绘的是自己“独一无二的肖像”,“是依照人物的真实形象及全部真实情况一丝不苟地描绘而成的。”看过不少的自传性质的书,但都觉得很私人,即使很真诚地披露了自己的某些缺点,但引不起我的共鸣、也就是说他(她)的缺点不具有共性;或者书中的真诚是变相的炫耀,令人不舒服;或者根本就没有勇气去真诚,思考也没有深度,只在哗众取宠;或者就是钻进个人的狭小的天地,不注意读者的感受,等等。

34、1756年,我结束了在巴黎的生活,入住一位夫人赠送的“隐士之家”,在那里沉溺于小说创作的狂热之中。我遭到了一些非议,连我尊敬的狄德罗也和我唱起了反调。《新爱洛绮丝》的出版轰动巴黎,以后又相继出版了《音乐词典》和《社会契约论》。但《爱弥儿》的问世给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到处都有人恶毒地咒骂我,朋友们纷纷离我而去,“隐士之家”的主人也对我下了逐客令。我生活在无边的黑暗之中,连人身安全也保证不了。后来,我不得不躲到一个湖中的小岛上去,但在那里,人们也只让我居住了两个月。我被迫再次流浪,去迎接吉凶未卜的将来。《今天•方向》

35、在阅读的过程中,那种深刻的自我反思能给予你一种发自内省的佩服与震撼。可以说,卢梭尽最大努力还原了自己的一生。书中这个活得战战兢兢的小人物“卢梭”,与我们平时印象中那个提出“人民主权”的伟大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36、他处于反动黑暗的封建统治之下,却具有“倔强豪迈以及不肯受束缚受奴役的性格”,敢于“在巴黎成为专制君主政体的反对者和坚定的共和派”。他眼见“不幸的人民遭受痛苦”,“对压迫他们的人”又充满了“不可遏制的痛恨”,他鼓吹自由,反对奴役,宣称“无论在什么事情上,约束、屈从都是我不能忍受的”。他虽然反对法国的封建专制,并且在这个国家里受到了“政府、法官、作家联合在一起的疯狂攻击”,但他对法兰西的历史文化始终怀着深厚的感情,对法兰西民族寄予了坚强的信念,深信“有一天他们会把我从苦恼的羁绊中解救出来”。

37、不论善和恶,我都同样坦率地写了出来。我既没有隐瞒丝毫坏事,也没有增添什么好事;⋯⋯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万能的上帝啊!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你亲自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恶行而羞愧。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38、在以上直接话语中,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话语的表达功能和情感功能(雅各布森语),即它们指向说话的主体,话语所承载的情感大于话语的内容本身。这些话语不是重在传递某一信息,而在于传导某种激情。这些开口的时刻均为感情饱满、喷薄而出的时刻,与这些话语同时的,是让-雅克的身体反应和动作:这时他的血在沸腾,心在收缩,身在战栗,腿在发抖……在他开口之时,激情同时外化为身体的表现,诸如“拥抱”、“颤抖”、“下跪”、“战栗”、“心跳”、“抽泣”、“亲吻”、“叹息”等,或者说这些肢体动作也是一种语言,是一种更加本能、更加表意的语言(23) ,与声音的语言相辅相成,同为内心情感的外在显现。尤其是“下跪”的出现,更使让-雅克的开口具有某种宗教仪式般的隆重与夸张。在这些情形下,让-雅克的内心情感如同涌动着的炽热的岩浆,聚积、燃烧、膨胀,寻找着出口,最后通过话语从口中夺路而出,形成一座座感情的火山。这些来自心灵的声音构成一团团烈火,燃烧的则是激情。直接话语构成了激情的巅峰时刻。在《爱弥尔》中,我们也可以找到同样的情形。叙述者“我”在讲到如何对年轻人施教时,坚称话语只有发乎心,才能达于心。为此,他把宣教当做一种仪式,以自然为证,以万物为记:“我将在我的眼睛、声调和姿势中表达我希望对他唤起的人情;[……]我绝不长篇大论和杂乱无章地讲什么枯燥的教条,但是我要流露出充沛的情感。”在讲到动情之处,叙述者也身口并用:“我紧紧地把他抱在怀里,让热情的眼泪留在他身上,我将告诉他说:‘你是我的财产,我的孩子,我的事业……’”(24)

39、后来,西比阿、吕居格的著作和共和国的自由的、纯净的道德又使他的心灵更加高尚,你就会对他的自然性形成一种看法。如果你再去思考:没有财产、又没有弄诡计的才能,还在青春年少时便被抛入社会,为了糊口而改变了宗教,被一个凌辱他的堕落的僧侣出卖,处境悲惨,受人愚弄。在他的道德与社会之间,有着多么奇异的矛盾,你就会看到他的社会性格的根源。而我很惊讶他的自然性格能够抗拒那么多的打击。我惊讶家庭教育能给予心灵那么持久和坚强的素质。

40、由于幼年丧母,生活所迫,他小小年纪就离开故乡、亲人,徒步从一个城市流浪到另一个城市。在他当学徒时,他边干活边看书,是书把他的心灵引回到比他的职业赋予他的感情更加高尚的那种感情上来。他是个重心灵重感情远胜于重理智的人。在他一次次的旅行中,山峦、草地、树林、村庄还有清晨小鸟的歌唱以其无穷无尽的魅力吸引了他的整个生命。他后悔没有写旅行日记。我可以想象得出我们这位天才的幸福。田野的风光、清新的空气、步行所带给他的那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快乐,自然界一切美好的事物,这一切都是我们这位伟大的作家一生所努力追求和向往的。

41、读这本书时,能支撑我一直读下去,并直到读完的是他与瓦朗夫人的关系进展。

42、《忏悔录》在“书页上还散发着油墨味道的时候就震惊了全人类——因为它的思考、真诚和那些不加掩饰的人类的缺点”。——马克思(德)

43、1762年,卢梭发表的《爱弥儿》是一部哲理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教育论著,该书的副标题就叫《论教育》。它描写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到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主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该书因其反封建性而给作者招来不断的灾难。书一出版便在巴黎被禁被焚,卢梭也被迫逃亡瑞士。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国庆节的重要意义(精选30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