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而不舍的而的用法(精选37句)

2023-09-12 09:23:12

锲而不舍的而的用法

1、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2、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3、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4、④用在修饰语和动词之间,表示前面是方式、状态、目的、原因等:挺身而出|侃侃而谈|为成功而奋斗。(而今)#érjīn如今。

5、用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才,方才.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6、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7、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8、作助词。例:①始尔未为久②呼尔而与之③子路率尔而对曰

9、“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同本义而,颊毛也。

10、  2022年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d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指出要持之以恒加固中央八项规定堤坝,对享乐奢靡之风露头就打,对顶风违纪行为从严查处,坚决防反弹回潮、防隐形变异、防疲劳厌战,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紧盯工作中层层加码、麻痹松懈、任性用权、不担当不作为等问题,科学精准靶向整治。

11、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余闻而愈悲。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12、①〈古〉你;你的:余知~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必欲烹~翁。(《史记·项羽本记》)

13、而#ér(释义)①又;并且:少而精|取而代之|生动而有趣。

14、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15、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16、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表示承接关系。

17、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18、度如《曹刿论战》“公将鼓之”。打得好累啊。

19、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20、例: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2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22、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23、清潇:老师好!上周日共修看到桂珠师兄的瘤掉下来,我们大家都为她高兴!也增强了我们学法用法的信心,对病症的调理我也越来越有信心了!

24、①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问说》:

25、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

26、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四助词,跟“上”、“下”、“来”、“往”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或范围等,可译为“以”。例如:《图画》:“古中国之画,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构。”

27、(6)形如“之+地点/处所名词”且句中缺少相应的谓语时,就作动词。如:①子夏之晋。

28、知识扩展:“而”,在文言文中常用作连词,表示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29、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30、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31、如,好象。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察今》

32、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33、如:①宋何罪之有?②何陋之有?以上两例中,“之”出现在疑问句中,“之”前面分别是名词“罪”和“陋”,“之”后面是紧跟谓语动词“有”,而且“罪”和“陋”是作为宾语在谓语动词的前面。这种情形下的“之”就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34、可译为"但是""却"。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表示假设关系。

35、例: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36、④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勾践灭吴》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关于教师节手抄报内容大全(精选50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