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人生态度(精选34句)

2023-09-16 08:51:04

陶渊明的人生态度

1、     他只是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他想过的就是一种质朴而简单的生活:“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卧下,遇凉风暂至,自谓曦皇上人……”   

2、虚名是世上最骗人的东西,生活不过是按照本心过活。熙熙攘攘间,许多人忘了生活的本意,反而让生活凌驾于自己之上,把自己雕刻成千篇一律的模样。

3、陶渊明自小勤奋好学、博学儒家与道家的思想,深受儒家孔子济人救世思想的影响,有志之年心中就抱有远大的志向,渴望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奉献出自己的热情。在二十岁时,陶渊明就开始了为实现政治理想的宦官生涯。

4、                        

5、在长期的隐逸生涯中,他曾经穷困潦倒,但也没有动摇他的信念。在中国,一个文人要完全摆脱儒家积极用世、大济苍生的思想几乎是不可能的。孔子做不到,孟子做不到,李白也做不到,陶渊明更做不到。陶渊明的悲剧在于“入世不彻底,出世不甘心”,一生处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一生挣扎于进不足以谋国、退不足以谋生的两难之中。陶渊明无论是入世还是出世,既是为实践其社会理想、寻求路径的过程,也是对理想和体制冲突自觉的过程。从为社会理想积极投身到体制中,再到走到体制的对立面,表明专制体制下君子无路。陶渊明去世以后,他的至交好友曾经写诗褒扬他的品格和气节,并且给他一个“靖节”的谥号。当然,陶渊明毕竟是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封建时代,他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乐天安命,消极避世的思想。但很多文学家及评论家认为这恰恰是他诗文思想表达的伟大之处。人们会在读他此类诗文的时候,感受到一种冲淡、平和之美,并且认为是其精华所在。而我个人认为,不能以今人的标准来要求古人,在当时的那个时代,那样的社会环境,也许那是陶渊明所能找到最佳生活状态。虽然他早年也曾动摇过,但最终还是选择归隐田园,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保持自己志向的高洁,留下许多千古传诵的诗文,在中国文学史、思想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陶渊明也完成了从社会变革者、隐逸诗人和三重身份的转变。陶渊明的不朽诗篇,高尚人格,影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等历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在中国文人和知识分子心中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人们永远纪念他,怀念他……

6、东晋大司马陶侃曾孙,祖父曾为武昌郡守。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7、“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8、公元405年,丁忧母亲结束后,41岁的陶渊明在叔叔陶逵推荐下,为彭泽(今属九江)县令。据说,南朝宋武帝刘裕得知后,想招他为车骑将军,统领各州军事,他没有答应。他当上彭泽县令后,“公田之列,足以为酒”,上任后即下令把100亩公田一半种成酿酒的秫谷,一半种上稻米,以保证常有酒喝,有饭吃。他曾私下对人说:“能让我常醉于酒,平生之愿足矣”。由此可见,陶渊明一生不图名利,不慕虚荣,就是特别喜欢喝酒,总是喝得酩酊大醉。(陶渊明的人生态度)。

9、     人生总是不尽如人意,如果不能实现远处的理想,不如认真拥抱近处的生活。这是陶渊明的生活态度,也是让我欢喜的智慧。

10、他就这样过着一生,做一个无忧无虑的、心地坦白的、谦逊的田园诗人,做一个智慧而快活的老人。可是在他那部关于喝酒和田园生活的小诗集,三四篇偶然写出来的文章,一封给他儿子的信,三篇祭文(其中有一篇是自祭文)和遗留给后代子孙的一些话里,我们看见一种造成和谐的生活的情感与天才;这种和谐的生活已经达到完全自然的境地,没有一个人能超越过他。他在《归去来辞》里所表现的就是这种酷爱人生的情感。这篇名作是他在公历405年11月决定辞掉县令的职务时写的。

1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难再晨:是说没有第二个早晨。这两句是说,壮年不会第二次到来,一天之内没有第二个早晨。

12、“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结尾四句常被人们用来勉励年轻人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奋发上进。

13、公元414年,距离陶渊明辞官回归田园,已经过去了八年,他已经五十多岁了。辞官以后,他越发觉得田园生活才是他人生的追求,而闲居田园的生活,也常常引发他对人生的思考,他人生中大量的诗歌,便是在这个时期写下的。而今天要说的,是他《杂诗》中的第一首,前四句感叹人生之无常;中间四句喟生命之短暂,劝人珍惜时光;后四句勉励年轻人,趁着大好时光去努力。

14、可是建功立业的理想呢?“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的豪情呢?难道一辈子就守着祖上留下来的这几亩薄田生活吗?

15、可惜路途遥远天未亮,努力前望,哪里才是我的家乡?

16、陶渊明不甘心,他二十九岁才得到一个江州祭酒的位置,虽然官小,但是他觉得自己可以吃苦,也可以从最基层一点一点做起。

17、他的思想在后世影响了无数人,当人们如痴如醉地读他留下的125首诗、12篇文章的时候,他们不仅喜爱陶渊明“我醉欲眠卿可去”的率真性情,更多的是被他诗文里蕴含的平静力量所打动。

18、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9、陶渊明从从自身性格和性情来看,他崇尚老庄、追求自然,喜欢一种宁静、自然的生活。做官或许不是他本人所愿,他鄙夷世俗,看不起那些趾高气扬、装腔作势的大小官僚,对官场的那些繁文缛节也深以为恨。但传统的价值观念,特别是由孔子开创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又不得不出世做官,一生挣扎在进退之间。儒家讲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使得陶渊明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他的许多作品都体现了他积极进取,渴望有所作为的思想,另一方面,儒家思想又讲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古代知识分子在潜意识里认为,只有走上仕途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现实的丑陋又让他们思想充满着矛盾。为了不违己志,最终只能选择“独善其身”的归隐。但他们心中的“独善”,并不是一去不复返的独善,而是与“兼济”互相联系,互相转化。暂时的“独善”是为了时机成熟的兼济。陶渊明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独善”,而是为了寻求自由的精神家园。

20、陶渊明出生在四分五裂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上有名的乱世。

21、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兮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22、  乐观向上: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3、在今天,一般读者对这四句诗作如此理解,未尝不可。但在这首诗中,陶渊明的本意却与此大相径庭,是鼓励人们要活在当下,及时行乐。既然生命是这么短促,人生是这么不可把握,社会是这么黑暗,欢乐是这么难得,那么,对于生活中偶尔出现的一点点欢乐,就应该倍加珍惜,不要轻易放过,要及时抓住它,尽情享受。

24、沈约《宋书·隐逸传》:潜弱年薄官,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

25、他随便写了一首杂诗,无一生僻字,却句句都是千古名句,句句都是人生的大智慧,让人茅塞顿开,感叹:这都是人生的高境界!

26、我们应该懂得知足,却不能习惯生活,安于现状。

27、“分散随风转,此已非常身。”常身:常住之身。佛家认为常住之身具有永恒的法性,与死生变易无常的父母生身不同。

28、  人的一生,坎坷在所难免,而所有的坎坷在明天看来都是个故事,所以不要纠结于眼前的不幸,也不要畏惧失去,心怀宽阔,淡然面对。

29、    答案不得而知。毕竟时代不同,读出的陶渊明也不同。如六朝人看重他的隐士风度,唐朝人喜爱他的酒徒气质,宋朝人则推崇他的诗文才华……

30、他对学生们说“我十岁开始读陶渊明,和他有五十年的交情了,我认识你们还不到十年,只好交浅言浅。”

31、当然没有人可以做你生活的老师,因为自己的路必须自己走。任何你尊敬的导师任何你觉得是真理的话都只是仅供参考罢了。

32、他以云、鸟自喻,云之无心出岫,恰似自己无意于仕而仕;鸟之倦飞知还,正像本人厌恶官场而隐。本诗中“飞鸟相与还”两句,与《归去来兮辞》中“鸟倦飞而知还”两句,其寓意实为同一。

33、  自信满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人生感悟短语霸气(精选42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