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的小说主要有(精选24句)

2024-01-15 09:17:40

雨果的小说主要有

1、获得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贡献奖”。

2、《悲惨世界》是由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1862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其内容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和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故事的主线围绕主人公土伦苦刑犯冉·阿让(JeanValjean)的个人经历,融进了法国的历史、革命、战争、道德哲学、法律、正义、宗教信仰。该作多次被改编演绎成影视作品。

3、后来在备课的过程中,重读《雨果论文学》,第一篇《论司各特》,第二篇《论拜伦》,最后一篇是《莎士比亚论》。我查了一下,其他四五个译本,都是译成《莎士比亚论》。我发挥一下想象力,突然明白木心先生的意思了。《论司各特》、《论拜伦》,雨果的意思是,他发现司各特和拜伦具有天才的某些成分,但还够不上一个完完全全的天才,所以“论……”,就是要把这些天才元素阐述出来、发扬开来、张扬出去。我发现,在《论司各特》和《论拜伦》里,雨果完全没有批判,而雨果是个批判家,他对欧洲很多文人很不客气,对这两个人却非常尊重,但在表述的时候很有节制,雨果的文风本来浪漫、奔放、夸张得难以想象,这两篇文章却非常克制。而值得他在司各特、拜伦那里一“论”的元素,莎士比亚都有,他再也没有任何保留了,不节制了,非常夸张,甚至夸张得让人有时候觉得挺讨厌,莎士比亚一生在雨果看来没有一点不如意的,恐怕连上帝在莎士比亚面前,也不能说什么,只能赞许,要是上帝选一位人世间的文学家坐在他的旁边,那肯定是选莎士比亚了。我或许懂了,《莎士比亚论》不过是“莎士比亚说”,雨果不过是一支笔、一个演员的口,莎士比亚借这支笔和这张口在说一切,不是雨果在说,而是莎士比亚在说;《论司各特》则不是司各特在说,而是真的雨果在说。这是第一层意思。

4、    通过思想,将下面的无限和上面的无限接触,这就叫做祈祷。

5、先知意味着一种言,言又意味着一种聚集。那聚集了什么呢?雨果作为一个天才的诗人,他写了很多诗,出了很多种诗集,他年轻的时候主要写的是颂歌,而且特别具体——王,是他特别想复辟的。他为了讨生活,要让王给他赏赐,过好日子,有人就讽刺他,不错,确实有这种因素,雨果就因为写颂诗而成为法国的诗歌神童。人们考证,雨果最早写的两句诗,是在十一岁时,“拿破仑豪情壮志,战斗时像头雄狮。”1813年,那时拿破仑正当着皇帝,拿破仑下台是在两年以后。拿破仑一生打了四十多场战役,最辉煌的一次是奥斯特里兹战役,辉煌到什么程度呢?雄狮的吼叫,让地球震动,可他还没吼叫,只轻轻地跟随从官说:记下此时此刻,战争开始的时间,因为半个小时以后,我将结束战役,整个世界将看着我拿破仑。什么叫雄狮,你明白了吧?就是这个拿破仑,也是在一次战役中,再也不能吼叫了,这次战役叫滑铁卢战役,拿破仑说他一生有四十多次战役的荣光,可是滑铁卢一战就让他萎靡不振、灰飞烟灭,哪里像头雄狮?从此以后是个囚徒。雨果十一岁就写了这首颂诗,可是当雄狮不再吼叫,成为囚徒,都已经死了,雨果仍然执迷不悟,或者最好说是痴迷,这个时候的痴迷就有了历史理性的力量和厚度,已经超越了写颂诗那个层次。《悲惨世界》写了很多年,从打腹稿、收集资料、断断续续地写作,到最后定稿,1862年出版,最后一章就是在滑铁卢写的,他带着他的情人朱丽叶到了滑铁卢战役的发生地,他去寻求那场战役的遗迹,去倾听大地下可能还留下的各种声音,做了大量的历史考据。当时的出版商就认为,这场战役和小说里的情节、主人公没多大关系,差不多十万字,那么长,就删掉吧,可雨果一定要写上去。那个时候的欧洲,拿破仑不算什么了,一片骂声。他却说滑铁卢战役的失败,不是拿破仑的失败,而是欧洲的失败,当然也是法兰西民族的失败,这个时候,他完全是在为一个伟大的英雄写一首悼亡诗。当时,在诗坛即将把雨果赶下坛主的波德莱尔曾经评论过:《悲惨世界》整个就是一首诗,当然是史诗。这没有什么新奇,雨果也不会激动,雨果立志写的就是法兰西伟大的史诗,所以放进滑铁卢战役太合适了。《悲惨世界》是一种聚集,有宏大而酷烈的战役,也有像德纳第这样的卑劣小商人,有富贵者也有贫穷者,有美也有丑,有崇高也有卑劣,所有这一切聚集在一起了。

6、罗伯特·海因莱因,23岁考入海军学院,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加入美国海军服役,中途因病退役,选择重返大学继续深造。可惜天妒英才,小板凳刚坐热,病情再次复发,无奈之下只好弃学。(雨果的小说主要有)。

7、在文艺理论、文艺批评方面有:《〈克伦威尔〉序言》(1827)和《莎士比亚论》(1864)等。

8、    他的惊讶因生活的阴暗真相而变得复杂。他觉得,在这正在开始的生活中有经验可循。也许他已经在做判断?考验来得太早,有时在孩子阴暗的思考中构成说不清的可怕天平,这些可怜的细小心灵要把上帝在上面称一称。

9、回顾经典之一:认识著名风光大师安塞尔.亚当斯

10、《九三年》是法国小说家雨果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74年2月。

11、《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12、由于有着共同的爱好,外加聊得甚欢,一来二去,两人心生爱慕。

13、经典摄影之三十七:摄影大师的元祖——安德列·柯特兹

14、前不久,我读另外一个作品,木心先生的《文学回忆录》。木心是这么说的,我们写论文取标题,如果被论述的人有一点个性,论主还略微表达一定的尊重,那就是“论……”,比如“论木心”;如果是对先知、圣人般的人,那就是“……论”,比如“木心论”。他本人说,在我们民族里最想写的有两个题目,一个是“曹雪芹论”,一个是“鲁迅论”,也就是说,在他看来,汉语言文学里,最杰出的两个人就是曹雪芹和鲁迅。还有一种,就是两者都不具备,但还要说说话,也要写一写,就不要“论”了,前面后面都不必要了,直接叫个名字就行了。这很有意思。我当时看的时候,还有点不解其中味,木心先生为什么要做这种区分,是玩文字游戏吗?

15、也就是在同一年,雨果创作了戏剧《克伦威尔》,并写下著名的序言。这篇序言长达数万字,激烈批判了长期束缚文学发展的伪古典主义,明确提出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原则。这篇序言,一向被公认为浪漫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浪漫主义文艺的宣言书。

16、导演: 布鲁诺·努坦编剧: 布鲁诺·努坦 / 玛丽莲‧戈登 / 米萨‧泰拉米主演: 伊莎贝尔·阿佳妮 / 热拉尔·德帕迪约 类型: 剧情 / 爱情 / 传记 / 历史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语言: 法语上映日期: 1988-12-07(法国)片长: 175分钟(法国)又名: 罗丹与卡蜜儿(台)/卡米耶克劳代尔/卡蜜儿克劳戴尔/卡米耶·克洛岱尔

17、1802年,雨果生于法国贝桑松,上有兄长二人。13岁时与兄长进入寄读学校就学,兄弟均成为学生领袖。雨果在16岁时已能创作杰出的诗句,21岁时出版诗集,声名大噪。1845年,法王路易·菲利普授予雨果上议院议员职位,自此专心从政。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法王路易被逊位。雨果于此时期四处奔走宣传革命,为人民贡献良多,赢得新共和政体的尊敬,晋封伯爵,并当选国民代表及国会议员。三年后,拿破仑三世称帝,雨果对此大加攻击,因此被放逐国外。此后20年间各处漂泊,此时期完成小说《悲惨世界》。1870年法国恢复共和政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雨果亦结束流亡生涯,回到法国。1885年,雨果辞世,于潘德拉举行国葬。

18、《悲惨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让一生都过的十分坎坷,一直在被压迫,被伤害,被侮辱,但是他从来都没有屈服,一直很努力地在与这个社会进行抗争。我们从他身上却可以感受到一个劳动人民最优秀的品格,

19、巴黎圣母院被大火烧毁!雨果百年前的预言成真?!

20、①改变主人公命运的主教Bienvenu在有些译本中被译为“卞福汝”,但在郑克鲁老师的译本中被译为“福来”。这种翻译的方式在不偏离其法语读音的基础上,还有着中文里“幸福来了”的含义,使读者一见便容易感受到角色的性情品质。

21、一八五一年拿破仑三世发动政变,用血腥镇压的手段建立起第二帝国。雨果同社会民主派反抗失败,他被迫流亡国外十九年,直到一八七年第二帝国崩溃,雨果才回到巴黎。

22、    哲学不应是建筑在神秘之上的普通的突出部分,以便自由自在地观察神秘,除了满足好奇,没有别的结果。

23、雨果写《九三年》,他一开始在设置小说中这三个人物时,特别注意利用人类经验中最直接最可感的情感来做文章。他先划分革命者与叛乱者水火不容的阵营。朗德纳克是敌视革命的叛乱者。这时作家又设置一个很“巧”的情节,在一次较量中,朗德纳克及其部下被革命军包围在一个塔楼里,戈万带领革命军步步逼近,要活捉朗德纳克,在最后的危急关头,朗德纳克居然侥幸逃脱,这就又埋下了巨大隐患,下次他还将卷土重来,对抗革命军。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王尔德照片(精选18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