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星空道德的理解(精选61句)

2023-07-04 09:56:04

康德星空道德的理解

1、我在想是星空的美丽和深邃给人震撼并激发人们探求未知的冲动对它了解的越多对它未知的也越多令人不禁赞叹造物的神奇由此而充满敬畏和感恩的情绪这是人们对自然应有的态度统一而良好的道德准则给予群居的人类以最便捷最文明的相处之道它随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而不断形成和完善成为人类。

2、也就是说,认识是对象符合认知主体所固有的认知形式。在这个逻辑下,认识被解释成了这样一幅景象:

3、于是,康德就面临了两个问题:“自然界的法则基础是什么?人有没有自由、尊严和终极价值?”

4、休谟的怀疑论把经验主义的逻辑推导到了极致,他指出只有两种知识是可靠的:

5、举个例子,如果康德要表达我国有希望变成一个超级大国,他会把句子表达成如下状态:

6、                    —康德

7、康德在三部批判巨著中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思想。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他把人类的认识能力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类,分别对应数学、物理学和形而上学。他认为凭感性可以认识数学,凭知性可以认识物理学,而凭理性却无法认识“形而上学”。数学和物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现象世界,而“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是“自在之物”。现象世界是世界的显现,可以认识;“自在之物”是世界的本体,无法把握。他还提出了四组著名的“二律背反”,指出人的认识能力只能认识现象世界,不能认识“自在之物”。所谓上帝、灵魂和自由都是无法确知的,或者说是无法证明的。“形而上学”不能作为一门真正的学问而存在。(康德星空道德的理解)。

8、一方面,认识对象叫做物自体,它是什么样子的没有人知道。

9、也就是说,对于同一个问题研究形成的相互矛盾的两种答案,人类都可以通过理性辩护来证明两种答案都是正确的。

10、另一方面,唯理论避免了经验论的问题,因为形式逻辑就普遍必然的保证了结论一定是正确可靠的。但是唯理论却陷入了另一个泥淖里,那就是它只是观念与观念思想与思想之间的游戏。

11、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标志它证明人类自有一种向善的力量坚守道德准则的人是令人尊敬的他们使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他们每个人都好比夜空中的一颗星星使人类的社会也像自然界的星空一样璀灿夺目这是人类对自己应有的态度康德说的。

12、由此可见,在自然科学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哲学却陷入了不可避免的危机。即一方面、我们的理性没办法认识事物,认识是不可靠的。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抛弃认识论的危机不管,承认自然科学揭示出越来越多的因果必然联系,人本身也属于这种不可避免的因果律的限制之中,那么人的自由又荡然无存。

13、真正的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 (康德星空道德的理解)。

14、康德通过《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简要地把道德哲学这一概念从一般大众通俗道德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最后进入纯粹实践理性,他由先天的理性出发,一直到道德最后必然走向自律作为最终目的。康德所说的“道德律”称为“绝对命令”,指在人类实践活动中,一切支配个体行为的意志所遵守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道德规律,但它不是指具体的道德规范。康德认为,在自然界中,每一事物都按规律起作用,唯独有理性的东西是按照客观规律的概念,按原则行动,是无条件的,不受任何经验、感性欲望、利害关系条件制约的。绝对命令,即道德考虑的普遍性,是每个人的人性,每个人独立的、自我决定的人格,是本体人、非经验的人、理性的人。作为“绝对命令”的道德律,只有一条,即: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后来这一原则被称为伦理学上的“金规则”或“金律”。它成为一切特殊的、具体的道德规范以及一切日常道德判断的最终根据。其它的道德规范、道德主张乃至道德行为都由此派生,并能够由其进行检验,这即是我们对道德所能言说的最低限度。

15、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

16、义如下:天上星空指整个宇宙,道德律指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

17、(ImmanuelKant 1724—1804)

18、尽管如此,关于康德的风评主要还是集中在他那极具雄辩的口才,这也体现了康德对学术研究的专注和热爱。

19、我不可以把这二者当做遮蔽在黑暗中的或者在越界的东西中的,而在我的视野之外去寻求和纯然猜测它们;我看到它们在我眼前,并把它们直接与对我的实存的意识联结起来。前者从我在外部感官世界中所占有的位置开始,并把我处于其中的联结扩展到具有世界之上的世界、星系组成的星系的无垠范围,此外还扩展到它们的周期性运动及其开始和延续的无限时间。

20、一个人的缺点来自他的时代,他的美德和伟大却属于自己。

21、在康德的墓碑上刻着他《实践理性批判》最后“结论”部份开头第一句话: "有两种东西我们愈经常愈反复思想时,它们就给人灌注了时时更新、有加无已的惊赞和敬畏之情,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

22、在人的行为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暂时的阶段性目的,但是总的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人本身。

23、三样东西有助于缓解生命的辛劳:希望,睡眠和微笑。

24、一方面,经验论主张从经验中获得知识,但却不能保证经验的合理性和正确性,眼见未必为实。更重要的是经验归纳不能够得到经验之间的因果关系。

25、不依赖于经验的知识,比如说几何学的一些公理、前提。

26、康德创立了德国的古典唯心论,发起了德国的资产阶级哲学革命。海涅在《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中写道:“德国被康德引入了哲学的道路,因此哲学变成了一件民族的事业。一群出色的思想家突然出现在德国的国土上,就像用魔法呼唤出来的一样。”德国的唯心论的发展正是费希特批判康德,谢林批判费希特,黑格尔批判谢林的过程。而黑格尔辩证法的起点也正是康德哲学。

27、一方面,因为有物自体的存在,所以认知一定有新的知识。

28、智商高能力强的不一定悟性强,德行好,正面来说知晓规律来得快些,反面来说容易获取世俗之所谓成功而骄傲自满忘本心。

29、冯晓虎《学习康德好榜样》:“有两事充盈性灵,思之愈频,念之愈密,则愈觉惊叹日新,敬畏月益:头顶之天上繁星,心中之道德律令。”

30、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

31、我们把他的解决方案叫做“哥白尼式的革命”,从太阳围绕地球转转移到地球围绕太阳转,任何问题都迎刃而解。不管是唯理论还是经验论,认识都是主观符合客观。康德把认识改变了一个思路,变成了客观迎合主观。

32、这两个流派争论已久,在休谟(英国著名哲学家)提出怀疑论之后,两个流派都遭到了致命的打击。

33、康德认为,判断力既有主观方面又有客观方面,并按此将《判断力批判》分为两个部分。

34、伊曼努尔·康德,德国著名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山始祖”。德意志民族崇尚思辨与逻辑,一个民族的精神孕育着一批时代的伟人,因此,要了解西方近代世界的思想,就不可避免的要了解西方哲学;而要了解西方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就是永远绕不开的一座大山;而要攀爬这座大山,康德便是第一座高峰。

35、康德所处的年代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主义精神出于突飞猛进的阶段。“作为科学之科学”哲学从起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为所有学科做基础论证的重任。当时西方哲学的两大主流的认识论理论都陷入了严重的困境,这意味着认识本身有可能就是虚假的、不可靠的,那么科学的根基自然就收到了挑战。

36、    我们知道,在《判断力批判》中,特别是在“目的论判断力”部分,“惊赞(惊羡,Bewunderung)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其地位相当于“道德律”的“敬畏”(Ehrfurcht)。我们知道,康德的《判断力批判》试图对被他分裂开来的《纯粹理性批判))(知识)和《实践理性批判))(道德)作某种沟通,康德这个工作常被理解为适应他的体系的需要而补充出来的,因而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实际上,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不仅是对前两个《批判》的必要的综合和补充,而且本身也是一项基础的工作,象康德自己在《判断力批判》序言里说的,这项工作是“第一层的根基”,要把它打好,不至使建筑的全体因根基不深而倒塌下来。

37、康德说“在这个世,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头顶上璀琛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律。

38、注:物自体指的是在我们的认识之外,又绝对不可被我们认识的存在之物。

39、康德和其他无数伟大的哲学家,都是在为我们指明一条通往真理的路,但是想要掌握自然的真相(世界是怎样的)和实现自由(自我是怎样的),只能由你自己去探索。

40、关于宇宙的时间和空间有没有限制的问题,因为它已经超出了人类的认知范围,所以没有人证明其中一个命题,也没有人可以推翻其中任一个命题。

41、他明白只有推翻莱布尼茨的思想体系才能得到解答,在批判莱布尼茨的过程中,他又发现了休谟的思想过于主观。这些涉及因果关系和先天知识的问题就形成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42、美是道德的象征,审美代表了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审美使人类达成一个道德共识,即道德的理想目标:人类永久和平。

43、大海之所以伟大,除了它美丽、壮阔、坦荡外,还有一种自我净化的功能。

44、理性要求超越现象世界去把握物自体,是追求灵魂、上帝和本质世界的能力,由理性得来的知识就是形而上学知识。

45、▷ 如物理学就是在不断的实验和经验观察中总结现象背后的规律与本质。

46、从1781年开始。他完成了《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3部著作。这标志他的批判哲学体系的诞生,并带来了一场哲学上的革命。1793年他因一些观点,被告蔑视基督教教义,遇到一些麻烦。但他仍不断探索和写作,直到1804年2月12日病逝。

47、康德出生在德国东部一个名叫哥尼斯堡的小镇,与同时期周游世界各地的其他学者不同,康德一生几乎没有离开过家乡,也终生未娶、孤独终老。

48、美,是德行 - 善的象征;并且也只有在这种考虑中,美才伴随着对每个别人都来赞同的要求而使人喜欢,内心同时意识到自己的某种高贵化和对感官印象的愉快的单纯感受性的超升。

49、试想、用这样的晦涩句式讨论哲学这样高度抽象的问题,对于读者而言是多大的挑战。

50、作者探究了康德作品的产生背景,考察了康德与莱布尼茨和休谟的关系,以及康德的一项努力,即建立一种既非唯理论又非经验论、但却能显示人类理智界限的哲学。

51、为读者提供第一手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研究文本;

52、康德把他的时代称为“批判的时代”。他一方面批判莱布尼兹~沃尔夫的“形而上学”体系,批判封建神学;一方面又批判无神论、唯物论,为神学向科学争得一席之地,试图调和唯物论与唯心论的矛盾。

53、“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繁星密布的苍穹和我心中的道德律。”(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1992年第2次印刷,第141页)

54、对象分为现象和本体,现象是在我们认知范围内的世界,即我们能够认识到的世界。物自体则是世界原本的样子,是我们无法认知的世界。

55、康德后来把他一生的探索归结为三个问题:一是我能够知道什么,二是我应该做什么,三是我能期望什么。这三个问题可以归结为整个康德哲学的核心。

56、”星空因其寥廓而深邃,让我们仰望和敬畏;道德因其庄严而圣洁,值得我们一生坚守。

57、关于上帝的存在,康德有三种论断:宇宙论的、本体论的和物理神学的。

58、叔本华认为任何人在哲学上如果还未了解康德,就只不过是一个孩子。

59、星空和道德代表着人类认知的两种极限。星空代表着人类认知的物理宇宙同时也是人类视觉能够达到的最远的极限。道德则深藏在人们心底由人类自主生成地约束自己的强大法则。

60、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的结论中指出:“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星空宇宙,广阔无垠,浩瀚无边,在沧海茫茫之中,人只不过是一叶扁舟,无足轻重。把绝对命令作为道德法则,把至善作为必然要求善,把德性作为先验的自由,必然要求与人世间的幸福相匹配。在追求至善的过程中,人达到了绝对的自由,但那只是一种希望,它却依赖于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两个设定。自由只是一种希望,这区别于唯理论所认为的自由必然实现,也不同于经验论所说的完全否定绝对自由,而是让自由承载了新的意义,使其具有了形而上学的特点。康德拥有认识能力,能够领悟宇宙的自然法则,甚至能为自然立法,但他永远也改变不了自然存在的有限性。人不仅是自然的存在更是理性的存在,是理性目的王国中的一员。理性为自己立法,道德法则是意志自律。人能够顽强地抵挡自然法则的束缚与限制,遵从理性自身颁布的命令而行动。当人遵守道德法则而行动时,就摆脱了感性的束缚,具有了超越感性、超越一切自然存在之上的独特尊严。可以说,在现当代,康德道德哲学不仅没有凋谢,反而继续影响着道德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惬意造句10个字(精选48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