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生平简介(精选56句)

2023-07-05 11:32:35

顾炎武生平简介

1、接着,我去瞻仰顾炎武墓和亭林祠。因为顾炎武家濒临亭林湖,所以,人们又称他“亭林先生”。这顾炎武墓和亭林祠,就在故居南面院内,坐北朝南。它的前面是一座排坊,中间是亭林祠,祠堂门前立有一尊顾炎武青铜立像。在祠堂祭殿上陈设一个神龛,神龛上写着“圣旨”的红匾分外醒目。神龛内供奉顾炎武的青铜头像。在祠堂里陈列着顾炎武的许多著作,他在《日知录》中宣称自己“意在拨乱涤污”“启多闻于来学”。他提倡读书与考察相结合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结合,为清代学者开辟了治学方向。祠堂里还有曾国藩、梁启超等许多名人的题词。连在一般场合很少题词的朱镕基总理也在这里题写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八个力挺千钧的大字。(顾炎武生平简介)。

2、江苏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3、但他的成功仅是昙花一现,在后世人眼中,姚广孝不止是一个“挑起战端”的妖僧,更是一个“阴狠狡诈”的阴谋家。

4、  在顾炎武“修己治人之实学”思想体系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作为一个“治道”理念提出来的,其思想特质在于:一般儒家王道政治观是基于视天下为君主一人之天下的天下观,由此将天下系于君主一人,使君主独负天下兴亡之责;顾炎武的“治道”理念则是基于视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的天下观,由此将天下系于天下之人,使天下之人共同分担天下兴亡之责。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天下观,突破了传统儒家“君主独治天下”的专制主义王道政治观,具有了近世“天下人共治天下”的治理意识,这是顾炎武作为明清之际的一位伟大启蒙学者最具政治启蒙意义的一个观念。

5、将7月15日顾炎武诞辰日确定为“昆山市顾炎武日”。昆山市通过各种形式开展纪念活动。

6、叶方恒见顾炎武被释放,气急败坏,便派出刺客去暗杀他。顾炎武行至南京太平门外时,早就埋伏在路边的刺客从树林间冲出,击其头部,顾炎武受伤坠驴,幸亏有人相救,未曾丧命。

7、以往一进老家的黑色大铁门,一股浓浓的白菜味和柴火味扑鼻而来。这时我就知道,新年来了!今年却与众不同,一敲开木质的大门,只有一股零食的味道,但我却毫无感触,只是回到房间写起作业。

8、清初三大思想家,即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他们在明末清初社会激烈变革之际,提出了许多人本主义论点,比如反对君主专制,提高商人地位,重实践、轻理论的实用主义。他们的思想,在后来君主集权严重的清朝并没有多少发展,但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9、再往里面走,就是顾家的住宅和读书楼。读书楼里陈设了顾炎武与朋友研读《史记》的蜡像。楼下,则是顾炎武平时阅读、写作的地方。顾炎武故居,前面与千年石板街相接,后面与顾炎武墓地和顾园相连。占地30亩的顾园,在故居西南侧,它与故居、祠堂、墓相通。是按照原来的史实恢复修建的融湖光水色、历史人文为一体的游览区。里面的致用阁、思宜园、颂桔轩、秀石虬松庄、秋山亭、三徐居、慈母阁、四柿亭以诗文、字画、语录、塑像再现了顾炎武居家生活、读书写作的情景。

10、http://www.wenmind.com

11、相信年味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但在这个新年,不能随意出门,更不能跨省,所以,年味一点都不如老家的浓。

12、成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多年来流行一种说法,认为是顾炎武说的.但出自顾炎武的哪一本书.却从未有人点明.

13、潘恭寿:清初画家,其族第多人都是当时知名画家。

1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他的传世名言。完毕!

15、  顾炎武作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大儒,他的思想蕴含着怎样的家国情怀?如何把顾炎武思想运用到当今时代的社会生活之中?在庆祝中国共产d成立100周年之际,来自全国的12位专家学者将系统讲述顾炎武的学术人生,阐发顾炎武及其学术思想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

16、照这样的形势下去,燕王被削藩是迟早的事,但好在燕王实力最强,留给他的准备和考虑时间也最多。

17、今欲国耻之一洒,其在我辈之自新……夫我辈则多矣,欲尽人而自新,云胡可致?我勿问他人,问我而已.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同上,《文集之痛定罪言·三》)

18、三年级 钮老师 2273277800@qq.com

19、顾炎武一生转徙流离,备尝颠连困苦,但平生之志业“终始不变”。他亲身遭遇明末天下动荡,目睹世道败坏,因而尤其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他曾与友人痛陈今日之学风是“与之言心言性,舍多学而识而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讲‘危微精一’”,强调“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明亡以来,顾氏于东西飘零之中仍未尝一日废书,历览二十一史、十三朝实录、天下图经、郡县志、前辈文编、公移邸抄,凡数万卷,互推旁证,探原竟委;晚年愈加笃志于六经,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如此积心力三十余年,铸成《日知录》一书,实堪称“终身精诣”之作,顾氏自谓“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

20、两军交战,打得一是军力,二是军心,若军心散了,那再强的军力也无济于事。

21、  清代乾嘉考据学盛行的时代,最受学者们推重的是顾炎武的经学考据作品《音学五书》,这是奠定顾炎武“经师”地位的一部经学著作。当时,《日知录》并不受待见,如章学诚曾在《与林秀才书》中称,《日知录》只是“存为功力,而不可以为著作”。至晚清,《日知录》方受学者重视,如安徽学者包世臣曾在《读亭林遗书》中评论说:“窃以为近百余年来,言学者必首推亭林,亭林书必首推《日知录》。”清末民初,学界泰斗梁启超研读《日知录》,其看法前后有变化:起先在《清代学术概论》中称《日知录》是“札记之性质,本非著作,不过储著作之资料”,后来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乃称《日知录》是“含有意义”的“一种精制品”。

22、谁知,在走到山东东昌时,燕军与时任朝廷统帅的盛庸大军相遇,朱棣寡不敌众,险些被俘,大将朱玉战死。

23、潘韬清代将领,吴川人。乾隆中任闽浙督标水师营参将,守护台湾有功,官至南澳镇总兵。

24、从三岁刚开始记事的小孩子到十三岁上六年级的小学生,我的年龄在增长,家乡的环境也在变化,而不变的是热闹的春节和每年对春节的向往。不管过了多少年,溧阳的春节仍是我心中挥之不去的美好记忆!

25、道衍语成祖:“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从之。——《明史》

26、走进昆山千灯古镇,瞻仰顾炎武故居及祠堂,我觉得受益匪浅。顾炎武,这个顶天立地、不屈不挠、真干实干的伟人将引领我们这一代的读书人、有志者在人生道路上奋力前行,去打造属于自己的精彩。相关链接:*秋色赋*漫步惠山古祠堂

27、我和周翔是“狙击手”,在一片茂盛的草地上趴着;马晓祝带领其他几个小伙伴在旁边的竹林里隐蔽着,他们是“突击手”。

28、据说,道衍和当时的儒学大师宋濂、杨基等,私交甚好。

29、腊八这一天,外婆总会起大早,熬上一锅香气诱人的腊八粥。腊八粥是由各种米、红豆、花生等熬制而成,这香味像是要飘到九霄云外去。每到这天,我准会被这香气馋醒。一起床,我就跑到外婆跟前,乞求外婆给我盛上一碗解解馋。早上九点,客人们就来了。一进门,外公就给每个人手上塞一把瓜子,小孩子就塞糖和牛肉干;外婆则将每一个小碗贴上“喜”字,盛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送给村上的人家,为即将迎来新年的村子增添上了不同的色彩。

30、《沧浪之水》这部小说写作手法细腻,把握对话精准,思想活动生动具体,精彩之处,我都留下了记号。有时边读边对照我的过往,无不感到读懂《沧浪之水》太晚了。

31、顾炎武,非常优秀的的思想家还有我们了解到的经学家还有音韵学家,对于国家典制、天文仪象、河漕、音韵训诂之学,郡邑掌故、兵农及经史百家都有相对研究,知识渊博,但一生辗转反侧,为清朝初期创立了新的治学方法,被誉为清学的”开山始祖“,成为一代影响力的学术宗师。

32、道光十四年,《日知录集释》一书初刻于嘉定西溪草庐,次年复得陈訏(宋斋陈氏)、张惟赤(南曲张氏)、蘧园孙氏(名佚)、楷庵杨氏(名佚)四校本,遂成《刊误》两卷;后又得陆筠(匏尊陆氏)校本,于道光十六年刻《续刊误》二卷。及道光十八年重刷时,曾对旧版做了一些剜改,因此时黄汝成已经去世,剜改只是体现了《刊误》《续刊误》的部分成果,还有一些未做勘正。因此,严格地说,只有道光十八年剜改版再加上《刊误》《续刊误》,才是《日知录集释》的最善刻本。也是本次整理出版所采用的底本。

33、潘奕隽:清初书画家,平生著述甚多。所著《丛三松堂集》,遍诵艺林。

34、  受“黄培诗案”牵连,顾炎武在济南府狱里被折腾了一年有余,最终得到亲友们的合力营救。随着危机的化解,一度被谢氏强行夺占的那千亩庄田,也被当局重新判归顾炎武。“食力终全节,依人尚厚颜”,顾炎武十分看重这份产业,因为这是他赖以维持生活独立和保全其遗民气节的经济基础。康熙十六年(1677年)以前,他一直都是亲力亲为地管理其田庄,直到离开山东,才委托他人代为管理。

35、  顾炎武自己对科举考试也是心不在焉,崇祯年间与同乡同学归庄一起,积极参加复社的活动,常跟四方之士打交道,荒废了科举学业,虽屡次参加乡试,却每试皆败。当时,在农民起义军和清兵双重打击下,明王朝已然摇摇欲坠。炎武常读邸报,对于国内政治和军事形势大体了然,他深为国家命运担忧,又自觉经世乏术,愧疚难当!27岁乡试再次落第,他毅然决然放弃了科举,义无反顾投身到为国分忧的实学兴邦的事业中。

36、有一次,在外出云游到嵩山时,道衍遇到了一个改变他一生命运的人,这个人,叫“袁珙”。

37、他从来就没想过当医生,他这辈子只有一个职业追求——当和尚。

38、潘骞:为震公次子,即潘美之弟,字国英。其从兄征伐,屡建大功,在开宝年间,被封为武威将军节度使,镇守江西九江,深受百姓拥戴。宋咸平二年被追封为晋平王。其立兄潘美之幼子惟文为嗣。(骞公40世孙潘朝法敬书)

39、主动退居幕后,这既是姚广孝的保身之道,也是他的聪明之处。

40、  内容简介:顾炎武的史学贡献和学术影响举世公认。他的重要史学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山东肇域记》《求古录》《金石文字记》等。其史学特色是强调史学的经世功能,提出“引古筹今”“鉴往训今”的史学价值论。其史学思想突出地表现为对历史盛衰的思考,主张应顺势进行社会变革。

41、第二届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京昆艺术紫金奖•优秀剧目奖”

42、1375年,朱元璋颁布诏令,让精通儒书的僧人来礼部应试。年已40岁的道衍,欣然应诏,可惜,这次他没有考上僧官,只得到了一个参与奖——一身僧服。

43、"心向高山,不畏荆棘,身处平原,甘为泅洪"意思是如果内心有着想高山一样坚韧不拔,就不会畏惧道路上的荆棘与坎坷;志向如果有平原那样广大,就可以忍受泅水穿过洪水,不畏困难。

44、☆ 孩子叛逆是好的开始,家长看懂,孩子有救!

45、今天夜里多云;明天阴转阵雨;后天中雨转阵雨

46、我是职场老兵, 以上是我的一点经验之谈,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如想深入交流,请关注“也可眼中的职场人生”。

47、  不过,作为“通儒之学”,顾氏做学问并非像清代朴学家那样局限于书斋,仅做博览群书式考证,而是主动走出书斋,直面大千世界,进行类似田野调查的实地考察,广泛求证于学友。这是顾氏儒学区别于清代朴学的一个独特之处。潘耒在《日知录序》中提道:“先生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贤豪长者,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全祖望《顾亭林先生神道表》说:“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

48、“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见《书·汤诰》。此“性善”之说所自出也。“节性,惟日其迈”,见《书·召诰》。此“性相近”之说所自出也。“岂弟君子,俾尔弥尔性,似先公酋矣。”见《诗·大雅·卷阿》。“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见《孟子·尽心》。

49、  在客居山东时,顾炎武也常出入于北京,这主要是因为康熙年间他有三个外甥(徐乾学、徐元文、徐彦和)先后进京做了高官。尽管甥舅关系比较密切,但顾炎武在政治上始终不肯与清朝当局合作。清廷曾屡次尝试聘请他参加由官方主持的《明史》编纂工作,都被他断然拒绝。后来他干脆远离京城,到陕西华山之麓隐居起来。

50、道衍知道,这场战争,朝廷拖得起,朱棣拖不起!

51、说来好笑,有朋友推荐我去游昆山的千灯古镇,我问千灯古镇有什么亮点吸引游客,他说千灯古镇有很多古代的石拱桥,值得一看。我说,这石拱桥是江南水乡的标配,同里的石拱桥,周庄的石拱桥,乃至无锡惠山古镇、荡口古镇的石拱桥都很有特色,我为什么非要去千灯古镇呢?这朋友忽然话锋一转,说出一个人物,让我肃然起敬。他说顾炎武,你知道吧,他就是千灯古镇的人,那里有他的故居和祠堂,你想不想去看看?他这么一说,我的眼睛陡然发亮,当即决定第二天去昆山千灯古镇。

52、顾炎武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53、早年间,顾炎武因其堂伯顾同吉早年去世,他被过继过去。由其母王氏独立抚养长大,并授其以岳飞、文天祥、方孝孺忠义之节,成为其处世之师。

54、正月回老家的人收拾行李准备离开,老人们会塞满一车的年货,这里面都蕴含着对子孙的爱与不舍。“新禧”随着一辆辆汽车的离开而结束,大家带着对新年的期盼而又开始忙碌。

55、他每年春夏温习经书,家中请了四个秀才帮他讲授、巩固、温习学识。也算得上是其一字之师。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顾炎武的代表作品(精选58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