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宾诺莎(精选38句)

2023-07-06 11:13:52

斯宾诺莎

1、嘲戏人自事恶事,尤不可入一二壮语,入壮语则戏者皆真,每令人恨。若规人过失,不可入一二戏语,入戏语则真者毕戏。每令人玩,失规人之旨矣。

2、不要笑, 不要哭, 不要恨, 要理解。 ----《政治论》

3、今人计较摆布人,费心心思,却何曾害得人?只是自坏了心术,自损了元气。

4、作善岂非好事,然一有好名之心,即招谤招祸也。

5、最终年轻又独立勇敢的斯宾诺莎由于异类的言辞被犹太长老辞去了教籍,好多想要表现自己的教徒也想杀掉他立功,就连他的父亲也把他赶出家门。在那个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都战争不断的年代,斯宾诺莎就因为自己的“异类”思想被驱赶出门,但是所有的困境都没有没能阻挡住他继续思考,而恰恰是给了他新的开始。斯宾诺莎的许多至今还很有影响力的言论与作品也都是在那之后创作出来的,他欣然接受了所有现实,然后继续前行。

6、还有一次,普鲁士的选侯帝慕他的名,让人邀请他,去海德堡大学当个哲学教授。

7、“你以为你终于发现了最好的宗教,或者说最好的老师,并坚定地信任他们。你怎么知道他们是过去、现在、将来一切宗教老师中最好的呢?你是不是已经研究过了在这里、在印度、在世界各地普遍讲授的所有古代和近代宗教呢?就算你已经把它们全都研究过了,你又怎么知道你是选择了最好的呢?”

8、一个大哲学家建立起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便会认为自己是最正确的了;小的不同意见,还可以容忍,如果与自己的体系大有不同,便会觉得他人是荒谬之极了。

9、有一个传说,说是斯宾诺莎来读恩德先生的这所学校,还有另外一个目的。

10、斯宾诺莎由此出发来解决笛卡尔的心身关系问题。他既不同意笛卡尔的心身二元论,也不赞成他的心身交感论,主张心身两面论或心身同时发生论。他说:“心灵与身体乃是同一的东西,不过有时借思想的、有时借广延的属性去理解罢了。不论我们借这个属性或那个属性去认识自然,事物的次序与联系却只是一个,因此我们身体的主动或被动的次序就性质而论,与心灵的主动或被动的次序是同时发生的。”这就是说,心灵与身体是同一个体的两个方面,心灵不能决定身体,使之动或静,身体也不能决定心灵,使之思想。但是它们是同一物的两面,所以总是一致的。例如“手抬起来”这一身体活动,与“我想抬起手来”这一观念,相互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它们是“同时发生的”。

11、斯宾诺莎死于海牙,只有45岁(1632—1677)。

12、有了这样美丽的女子来授课,即使她的口不太会讲课,可她的眼睛也会说话;她的一个媚眼,也足以令最懒惰的少年郎用心去听了。

13、而且,现象是进入人的主观领域中的东西,都是经过了人的意识主动进行加工了的产物,早已不是事物的原貌了。

14、# 天朝的封建官僚机制:古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研究

15、闻善言则拜,告有过则喜,有圣贤之气象。坐密室如通衢,驭寸心如六马,可以免过。心不清则无以见道,志不确则无以立功。

16、女相妒于室,士相妒于朝,古今通患也。若无贪荣擅宠之心,何嫉妒之有?

17、本诗集延续了诗人一贯的诗学追求和美学趣味,他以洪湖为主要描写对象,描绘了那里的风土人情,他近距离地与洪湖的水鸟、水生植物、渐次消失的渔村、日益繁华的县城生活在一起,其诗歌散发着传统和现代杂糅的气息。诗集如同一部洪湖的风物志和心灵史,以鸟类和植物直接入诗,并通过灵动、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来状物、叙述、抒情,诗人在行文之间通过个性化表达激发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洪湖世界。 

18、美国哲学家维尔·杜兰特用《旧约·传道书》中的一段来评价斯宾诺莎是最合适不过了——第一个人不能完全读懂他,最后一个人也不能完全理解他,因为他的思想比海洋还宽广,他的智慧比海洋还深邃。

19、古人爱人之意多,今人恶人之意多。爱人,故人易于改过,而视我也常亲,我之教益易行。恶人,故人甘于自弃,而视我也常仇,我之言必不入。

20、可是,他的经济状况过于窘迫了;尤其是在生了肺结核病,他后来连养活自己,都有些力不从心了。

21、斯宾诺莎死于1677年,多数著作虽然是在死后出版的,但《笛卡尔哲学原理》是在1663年署上真名出版的;《神学政治论》虽然是在1670年匿名出版的,但学术界及社会上很多人已知道是他写的。

22、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笑,乃有进步也。

23、斯宾诺莎于1632年出生在阿姆斯特丹,这是一个从葡萄牙移居荷兰的犹太人家庭;根据当时的习惯,他的拉丁文名,叫本尼迪克特,意思是“被祝福的人”。

24、六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再也享受不到母爱的温暖和安全。

25、此书的表述方式也是非常特别的,采用了几何学的方法,即先确立定义,提出公理,然后在此基础上,演绎出各个命题和原理;所以,书的副标题是“以几何形式所论证”。

26、 诚实的⼈从来讨厌虚伪的⼈,⽽虚伪的⼈却常常以诚实的⾯⽬出现。——斯宾诺莎

27、斯宾诺莎到了经济如此困顿的时期,就从这一古老的信条里受益了。

28、恩德的这个女儿克莱拉·玛丽,出生于1644年;而斯宾诺莎后来离开阿姆斯丹之时,是在1660年,直到这一年,她还只是一个16岁的女孩呢。

29、他的思想并没有因为躯体的死亡而沉寂,反而在他死后的几个世纪里翻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浪潮,伴随它的是质疑、辱骂、批判、肯定、崇拜,直至最后,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认他是近代犹太民族“最伟大的哲学家”,海牙人用他的名字来命名他最后居住的街道,荷兰政府则把他的肖像印在了1000元面值的荷兰盾上。与死后的盛名相比,人们似乎忘记了斯宾诺莎短暂的生命中一直都是被世界抛弃的孤独者。

30、优娼辈好嗤笑人,而敢为无礼,此自不贱本色。其趋奉不足喜,怠慢不足怒也。

31、在斯宾诺莎哲学中,“至善”是认识的最高目的,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它的最后归宿。

32、斯宾诺莎生前只出版了两本书,其中一本是匿名出版的《神学政治论》,他用形而上学原理来解释宗教和政治问题,批判了神学家们对《圣经》的歪曲和蓄意改造。斯宾诺莎对《圣经》的重新考察不在于反对《圣经》本身,他的目的在于破除人们对《圣经》的盲目崇拜,鼓励人们去追求自己的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斯宾诺莎的代表作《伦理学》是死后出版的,这本书对后世影响颇大:因为这是一本用欧几里得几何定理写成的哲学书。在那个年代为了追求哲学的准确无误,哲学家喜欢用数学的方式来阐述自身。这本用公理、定义、定理、和证明写成的哲学著作让人读来疲惫至极,可又感叹杂乱无章的世界可以在斯宾诺莎的笔下归结为统一和秩序。《伦理学》由五部分组成:一论神;二论心灵的性质和起源;三论情感的起源和性质;四论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五论理智的力量或人的自由。第一部分构成斯宾诺莎哲学体系的本体论(即研究存在being问题),第二部分构成体系是认识论(即研究认识的来源、本性、可靠性问题),三四五部分构成体系的伦理学。在斯宾诺莎看来,人要实现自由和幸福就必须了解自然,在自然中获得知识。他第一次将自由和知识联系在一起并指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斯宾诺莎的哲学体系是一个以认识神,认识自然为开始,以爱神,爱自然而达到人的最高幸福为目的的从本体论到伦理学的严密的形而上学体系。如果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是儒家精神和道家精神,那么西方文化的源头就是“两希精神”:希腊精神和希伯来精神。希腊精神注重理性“逻各斯”,理想的人都是理性的人,希腊精神滋生了西方世界的艺术与科学;而希伯来文明注重超然性和献身性,强调信仰和拯救,他们理想的人都是信仰的人,希伯来文明缔造了西方的宗教和道德伦理。斯宾诺莎的哲学体系正是这两种文明交织的综合:它一方面注重自然,强调知识和人类的理性认识;一方面又强调神与人的关系,呼吁人“对神的理智的爱”。斯宾诺莎一辈子的哲学关注点都围绕着神、人、人的自由和幸福问题。他研究何为人类真正的幸福和自由;自由和幸福的基础是什么;他试图寻求人类通向真正自由和幸福的道路,并找到自由和幸福的保障。今天,你可以批评斯宾诺莎的形而上学有缺憾,神学也含含糊糊,但你不得不佩服这个苦行僧著作中显示出来那无限信任人类至善的道德境界,那公正廉洁的精神,那没有任何利己之心的灵魂。

33、实体既然是不依赖于他物而存在的,它的产生、发展,就只能是由自身的原因引起的,决不会是由外在的东西所派生的;这样,也就否定了由上帝派生出实体的神学观点。

34、1677年2月21日,是个礼拜日。在荷兰海牙城一间普通民宅中,长期被肺病折磨且又在狭小空间和灰尘弥漫的工作环境中生存的斯宾诺莎终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当好心的房东做完礼拜急匆匆回到家时,发现他已经躺在医生的怀里离开了人世。那一天,离他四十五岁的生日还差九个月零三天。正如他生前所说的那样:“自由的人绝少想到死亡;他的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

35、在某种意义上说,达到了“至善”也就意味着达到了自由。

36、我写此文的原意,是想说说斯宾诺莎的高洁品质;怎么说着说着,我又说出了这种“老不正经”、“老不死”的话来?

37、◆幸福并不是美德带来的报酬,而是美德本身。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校园文明标语(精选29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