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之死图片(精选85句)

2023-07-10 11:37:50

苏格拉底之死图片

1、而实质上,这两条罪名的来源都根植于苏格拉底的哲学使命。

2、  当时的柏拉图只有29岁,他不在场却又出现在这个画面当中。并且他是以一个老者的形象,他所在的位置是一个门洞,对应着画面中唯一一个有纵深感的时空。这里代表着时间,这个舞台剧般的场景是在他的脑后迸发出来的映射。我们从左往右看那很长很长的时间以后,柏拉图的一生都在还原和勾勒出他错过的场景,也是他这辈子逃过的最重要的一课。在他的精神世界里,世界是由外张望的、缺乏信念扭曲的人们和向内审视充满了勇气抗争的老师,这两种人构成的。(苏格拉底之死图片)。

3、遗憾的是,这是在最不合适的场合上发表的最不合时宜的言论。早在伯罗奔尼撒半岛战争爆发之初,雅典社会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主仆关系也有些剑拔弩张。苏格拉底作为一个“温和分子”,既看到了双方各自的利弊,又尝试着找到折衷的方案让大部分理智的民众满意,这自然得不到任何一方的好感,不过当时争吵的双方势均力敌,一时间也腾不出手来对付他。 

4、后人对苏格拉底生平的了解极为有限,只知道他一生当过三次兵,参加过同斯巴达人的战斗,而且表现异常英勇。他的相貌丑陋,鼻子扁平,但两只大眼睛却散发着一股夺人的气质。他生活朴素,吃喝简单,无论春夏秋冬只穿一件破烂的衣服,常常光走到处走。他的耐寒力惊人,当别人被冻的不敢出门,他却穿着一件普通的衣服光着脚在冰上行走。苏格拉底在一生中被人三番五次告上法庭,最后在他70岁时,被法庭判为不敬神罪,处以极刑。一开始法庭让他交罚金,但苏格拉底却不想通过罚金避免死刑,对法庭的裁决作出让步,因此他提出30个米尼作为替换死刑的条件,显然这笔数目极小的罚金是对法庭判决的嘲弄与休辱,以至于在法庭的一怒之下被苏格拉底判为死刑。

5、苏格拉底没有著作,关于苏格拉底的思想绝大多数是由于他的弟子柏拉图的《对话录》,《对话录》是以苏格拉底和别人的对话为内容展开的,但也因此我们通常很难分清哪些 思想是苏格拉底的,哪些是柏拉图的。

6、而苏格拉底确实有过对于当时民主政体的不满,他与柏拉图如出一辙地倡导贤能政治,评论过伯利克里津贴制度的弊端,拒绝过寡头政权的任命,这多少会有些令人不快。

7、雅典人每天抱着幻想,会听到征服开俄斯岛和平定爱奥尼亚的消息,没有迅速获得所望的结果,他们全都感到焦虑难耐。他们从来没有考虑到亚西比德处于缺乏经费的状态,……,迫得他要离开营地,到外面寻找钱财和给养来维持士兵的生计。这时发生的状况使他的政敌获得机会,成为用来指控他的最后一项罪名。这种没有任何约束机制的政权运作机制,必然会滋生民众被情绪左右,草率行事,推卸责任。

8、苏格拉底的著名思想有苏格拉底教学法、苏格拉底反诘法,而柏拉图的著名思想有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对话都有苏格拉底出场。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

9、黑格尔就曾不无洞见地指出:“他的遭遇并非只是他本人的个人浪漫遭遇,而是雅典的悲剧,希腊的悲剧,它不过是借此事件,借苏格拉底而表现出来而已。”黑格尔一反前人单纯从道德角度评价这一历史事件的做法,指出苏格拉底并不只是无端受诬,“把真理放在内在意识的决定里面;他拿这个原则教人,使这个原则进入生活之中。因此他与雅典人民所认为的公正和真理发生对立;因此他是有理由被控告的。”

10、雅克·路易·达维德的《苏格拉底之死》,创作于1787年,现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雅克·路易·达维德(1748-1825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杰出画家,新古典主义美术的代表人物。  

11、相反,在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记述中,苏格拉底常常献祭,常常说是神明指教了他,说人是神预想的对象,人应当了解自己认识的局限,不要夸耀,因为最有智慧的当属神。苏格拉底说,他不曾是任何人的老师,不曾传授任何人知识,他只是像马虻粘在马上,刺激懒惰、迟钝、肥大的马,就像唤醒昏昏沉沉生活中的人,而这一切都是神的旨意,是神赋予自己的使命。

12、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最精细的物质,因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界限还不明确。到苏格拉底才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 ,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将精神和物质这样明确对立起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苏格拉底之死图片)。

13、大卫在人物塑造上既保留了古典主义的造型规则,又着意于人物精神面貌和情感联系的刻画,体现了新古典主义的本质特征。

14、苏格拉底在阿吉牛西战役的审判中意识到,古希腊人缺乏理性,因为他们判死了拯救雅典于敌手的九位海军将领!苏格拉底反对僭主,但也反对民众们缺乏理性的愤怒。而古希腊人之所以要杀掉他们的英雄,主要是因为将领们回收士兵的尸体不及时,甚至没有怎么回收,这让坚信人死为大的古希腊民众无法容忍,他们的孩子若是无法入土为安,那么死亡后只能活在无尽痛苦中,甚至殃及家族。

15、苏格拉底并没有犯罪,法律却判他有罪。行刑前,他的朋友克力同已经为他打通关节,劝他逃走。苏格拉底却谢绝了,他拒绝逃脱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对“正义”的思考。苏格拉底说,他一生都在思考什么是正义, 什么是不正义;未经雅典人释放,擅自逃脱是践踏和毁坏法律,是不正义;不可以以错换错,以恶报恶,他要言行一致,践行正义。

16、据亚里士多德记载,苏格拉底放弃了对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伦理问题上求得普遍真理,开始为事物寻求定义。他反对智者们的相对主义,认为“意见”可以有各种各样,“真理”却只能有一个;“意见”可以随各人以及其他条件而变化,“真理”却是永恒的,不变的 。在柏拉图早期对话中,讨论的主题几乎都是如何为伦理道德下定义的问题。苏格拉底所追求的,是要求认识“美自身”、“正义自身”,这是美和正义的普遍定义,是真正的知识 ,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美的理念”、“正义的理念”。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理念论”的最初形式。苏格拉底还进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哲学只去寻求这种因果,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最终原因。他认为事物的最终原因是“善”,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他以目的论代替了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研究,为以后的唯心主义哲学开辟了道路。

17、雅典人,你们将智者苏格拉底判处死刑,不是由于他是推翻民主制的三十僭主之一的克里特亚的老师吗?

18、这个塌鼻梁、不修边幅的小个子白天在街头巷尾与无业游民争辩,晚上回家听妻子唠叨。苏格拉底一生清贫,对谋生之事不甚在意。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他的妻子不得不帮人洗衣以帮补家计。他曾多次参加远征,也曾多次上阵杀敌;他做过雅典公民大会的议员,也是不少著名学者的老师。为了自己的信仰,他宁可慷慨赴死。 为了了解事情的起因,首先我们必须清楚,在苏格拉底为人类的知识进步作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时,雅典的政治状况是什么样子的。苏格拉底被处死时已年逾终其一生他都在告诫人们莫要虚度年华,浪费生命—把过多的时间花在空洞的快乐和虚无的胜利上没有意义,为了满足短暂的虚荣和一己的私欲而挥霍神明的恩赐更是不智。他坚信人具有崇高的命运。他的理论打破了旧哲学体系的界限,甚至比普罗泰戈拉走得更远。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则教导人们,“每个人心中的自我才是衡量万物的标尺,塑造命运的不是神明,而是我们自己”。 

19、在政治角度而言,苏格拉底与这些寡头派关系密切,而其又对城邦的审判表示出来不屑的态度。所以,苏格拉底之死也有着某些必然因素在其中。

20、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人们已在心上怀了“胎”,不过自己还不知道,苏格拉底像一个“助产婆”,帮助别人产生知识。苏格拉底的助产术,集中表现在他经常采用的“诘问式”的形式中,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命题、学说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论证的基础,指明对方的无知;在诘问中,苏格拉底自己并不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回答,因为他承认自己无知 。这种方式一般被称为“苏格拉底的讽刺”。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是由爱利亚学派的逻辑推论和爱利亚的芝诺的反证法发展而来的。在苏格拉底的讽刺的消极形式中存在着揭露矛盾的辩证思维的积极成果。苏氏自比产婆,从谈话中用剥茧抽丝的方法,使对方逐渐了解自己的无知,而发现自己的错误,建立正确的知识观念。这种谈话也有几个特点:第谈话是藉助于问答,以弄清对方的思路,使其自己发现真理。唯在谈话进行中,苏氏则偏重于问,他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他只要求对方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他以谦和的态度发问,由对方回答中而导引出其他问题的资料,直至最后由于不断的诘询,使青年承认他的无知。在发问的过程中,苏氏给予学生以最高的智慧,此即有名的苏格拉底反诘法(Socratic irony)。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在西方哲学史上,是最早的辩证法的形式。

21、雅典城并没有因为处死苏格拉底而重焕辉煌,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那些法官们在审判后的心路历程。我想,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没办法面对和说服自己的良知了,他们的灵魂,将笼罩在那位老人孤独而顽强的身影下。

22、他视死如归,无所畏惧,认为死亡不过是让自己的灵魂返回应去的安息处所。在等待行刑的时日里,他的朋友和学生劝说并设法帮助他越狱逃亡,他坚决拒绝。他终于饮鸩就刑,从容赴死。

23、最好的国家是什么样的?苏格拉底用一种略带嘲讽的口气说道:“没有什么制度比一个为盲众所操纵、为冲动所指挥的民主更加滑稽的了,没有什么比让一群争论不休的人组成政府更可笑的了,没有什么比匆忙选举、革职或处死将领更荒唐的了。”《苏格拉底之死》是法国著名画家雅克·达维特在公元1787年创作的油画作品,这幅作品描绘了哲学家苏格拉底死时的情景

24、在柏拉图的《克利陀篇》中说。苏格拉底的一些弟子和友人曾经计划带苏格拉底逃亡特萨里亚。但是苏格拉底没有逃走,他认为无论判决公平与否,他都不能逃避。他提出了一个后来成为基督教教训的言论:“无论别人如何待我们,我们都不能抱怨。”苏格拉底决定留下来接受死刑。甚至在临死之前苏格拉底被允许同亲友进行谈话,他支开哭哭啼啼的妻子,以免谈话被打乱。

25、“恕难从命!”他回答道:“只要我的良知还在敦促我向前,只要那微弱的心声还在提醒我把理智之道展现于人前,我便会继续提问、说教、争辩,把一切倾囊相授,无惧人言。” 

26、法治要求慎用死刑。在大卫的著名油画《苏格拉底之死》中,主人公裸露的瘦弱身子衬托出坚强的意志,一边高举左手对弟子们谆谆教诲,一边伸出右手欲从弟子手中接过毒酒杯,老师的淡定无畏和学生的聚精会神巧妙地融合在一个本是恐怖的死亡场面,震撼人心。

27、苏格拉底作为雅典的公民,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自己在众位弟子面前饮鸩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

28、暗恋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爱情。最热烈的爱情会有最冷漠的结局。

29、 编者按:2020年5月8日,由河北省律师协会行业发展战略委员会 、民商业务委员会、文化交流与体育委员会共同主办,邀请希腊雅典XENIKAKIS律师事务所首席律师安德鲁先生参加,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妙趣横生的线上“中西法文化探源云沙龙”。现选出部分精彩片段,供大家欣赏。

30、一是柏拉图对话中记述苏格拉底受审、囚狱和临刑的《申辩篇》、《克里托篇》和《斐多篇》,《欧绪弗洛篇》也提到他受审前被指控为“不敬神”的情况。苏格拉底出庭受审时柏拉图在场,内容是可信的。

31、苏格拉底为什么会被控告并判处死刑,很大程度上是与他整天追逐在别人的屁后问这些稀离古怪的问题有关。在苏格拉底的辩证法与问题面前,被问者感到无所适从,感到一次又一次的被羞辱,被嘲弄,当这些被问者的数量逐渐增多,并成为审判苏格拉底的法官与陪审团的一名成员时,我们便不难想象苏格拉底的命运。还有一件小事,在一场雅典大败斯巴达人的海战中,政客以海军将领未能收回阵亡将士的尸体为由对几位将军进行控诉,最后所有人几乎全被判处死刑,由于苏格拉底也拥有裁决权,他投了反对票,认为这不合法,因此得罪了雅典民主派。

32、其时,雅典人正在装点海船,准备次日前往提洛岛祭祀阿波罗神。 传说当初雅典王子提修斯自愿作为七对被迫献给米诺牛的雅典童男童女之前往克里特岛,决心解脱强加在雅典人身上的诅咒。在临行之前,雅典人许愿说,如若他们安全返还,将每年前往提洛岛祭祀阿波罗神。对此种神圣的宗教祭祀活动,城邦依例认真对待。为确保城市洁净,一律暂缓处决死囚。苏格拉底乃被投入监狱,等待祭祀结束后处决。

33、在法庭上,苏格拉底拒绝认罪,还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我的言行一直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法庭不仅不应该审判我,而且应该赐给我荣誉,让我到卫城的圆顶餐厅上免费就餐。”

34、可是,这两个理由都显得有些荒唐。苏格拉底的本意是引导人民摆脱偏见,摆脱无知,追求真理,追求善,他的这种观念与雅典人传统的认知和习俗相冲突,可是雅典的审判官们却抱守成见,不愿意去改正他们那些传统的,腐朽的落后观念,反而视苏格拉底的学说为洪水猛兽。这是一种新旧观念的冲突,同样也是一种精英和民主的交锋,武器。

35、他是西洋哲学史上第一位认真研究人类必须如何生活这个议题的人,故他有句名言为: 未经检讨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

36、到了最后的时刻,他的学生们围拢过来,心情十分沉重地看着即将死去的老师。太阳落山之前,苏格拉底服下毒酒受死,享年70岁。

37、如果听到谁说我教导别人,还收取费用的话,这也不是真的。尽管我也认为能够教导别人是一件好事,就像林迪尼的高尔吉亚、塞奥斯的普罗迪克、埃利斯的希比亚那样。这些人能到各个城邦去劝说年轻人拜在自己的门下,并收取学费。年轻人本能够免费地向本邦公民学习,却因此而放弃了机会,还要对这些导师们感恩戴德。

38、苏格拉底热爱雅典城邦,他更不容许最神圣的信仰有丝毫的被亵渎,因此,他毅然选择死亡。他并非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他更注重自己的灵魂。

39、柏拉图在讲述那个重回洞穴、失败了、被杀掉的哲学家的时候,一定会想到他死去的老师苏格拉底。摆脱桎梏的哲学家本不必重回洞穴,他重回洞穴是为了拯救被囚禁的同伴。不是所有真正的哲学家都愿意承担这种的责任:“看别人干尽不法,但求自己得能终生不沾上不正义和罪恶,最后怀着良善的愿望和美好的期待而逝世,也就心满意足了。”大部分的哲学家是这样的。但是,作为王的哲学家,需要某种为了整体而自我牺牲的责任。

40、公元前399年,一个叫莫勒图斯的年轻人在雅典状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他不信城邦诸神,引进新的精灵之事,败坏青年。

41、而这些谎言中最让我吃惊的是:他们说你们要警惕我说的话,以免被我这样的雄辩家蒙骗了。他们应该为这样的话感到脸红,就不怕轮到我开口时谎言马上就会被揭穿?大家会看到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42、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伯里克利死后,雅典由于没有好的领导人,民主制度变成了极端民主化,变成了无政府主义,连国家领导人都用抓阄或抽签的办法选出来。苏格拉底对此十分痛心。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为了培养治国人才,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43、 审判苏格拉底一案的陪审团由五百人组成,先是由原告和被告分别为自己辩护,并进行举证。之后陪审团举行第一次投票,决定被告是否有罪。

44、而苏格拉底另外一位学生柏拉图的眼中,苏格拉底就完全是另外一个人。柏拉图在《申辩篇》里面塑造了一个自信、洒脱、崇高理智的苏格拉底。公元前399苏格拉底被一名雅典青年控告,罪名是败坏了青年和不信奉雅典的神,经过几百名雅典公民投票后,最终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据说柏拉图就在现场,并记录下了苏格拉底被判决和处死的全过程。

45、画面左边一组人物主要描绘亲人们有的陷入深深的悲哀,有的扶墙悲痛欲绝,为了突出苏格拉底不屈不挠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画家有意在画面前景地面置一打开的镣铐和散落的手卷本,这引起人们对苏格拉底铁窗生涯的想象,增加了对英雄的认识和崇敬。

46、后人们一直争论的问题,是为什么苏格拉底不离开雅典,因为雅典曾明确表示过,如果他们的处理与判决不能使苏格拉底感到满意,他完全离开雅典,避免死刑,而如果他不选择离开,就必须接受雅典法庭的判决。

47、谷景生:我们都知道苏格拉底在能够逃狱的情况下,从容地饮下鸩酒。那么他的这一做法对后世的法治思想有什么样的影响?

48、法治意味着依法而治。攸关的生死仅由会议投票数决定,这发生在雅典海军十将领和苏格拉底身上,也意味着在雅典法律被架空了,公民的权利随意受损。雅典名将阿里斯泰德以“公正者”著称,在公元前483年的公民大会上被投票放逐。

49、苏格拉底之死,人们历来都将之视为民主的暴政,是雅典人的暴行。但某种程度上来说,他被审判处死又确实表现了一种历史必然性。苏格拉底的哲学实践活动及其造成的社会影响,是同当时雅典的政治统治及其精神支柱即传统的政治、宗教、道德观念相冲突的。这是在历史转折中,城邦奴隶主内部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同缺乏自我危机意识的统治集团之间的冲突。

50、苏格拉底当着他朋友的面说:“逃脱监狱并不能拯救生命,只是这一刻能拯救我,但是我这一辈子,都不可能原谅我自己去做出这样的一个决定。”所以他朋友的帮助直接当场就被他拒绝了。

51、苏格拉底就义当天,柏拉图因为生病,没有在场,达维德的画作中却出现了柏拉图的形象:他身穿白袍,端坐在苏格拉底床尾,低头沉思。达维德在柏拉图身下的石凳上签名,解释自己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柏拉图。达维德把柏拉图画得和苏格拉底一样大,而不是像实际那样比苏格拉底小约30岁,而且,让柏拉图穿上与苏格拉底同样的白色袍子。

52、本书包含三个部分内容,一个是北京大学吴飞教授据希腊文翻译的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并作了很多注释,对理解文本很有帮助;第二部分是吴飞教授为这个中文译本写的导言,对这个古代经典文本的背景知识,给读者一个较为总体的概念;第三部分是吴飞教授从自己的角度,对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的一个相对独立的解读和思考,特别是对《苏格拉底的申辩》中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的理解。第三部分尤其重要,是中国学者自觉地用西方古典思想来理解现实处境、逐渐回归中国自身的问题的一个尝试。

53、柏拉图在《申辩篇》中记述:“苏格拉底犯有败坏青年之罪,犯有信奉他自己捏造的神而不信奉城邦公认的神之罪。”色诺芬在《回忆录》中记述: “苏格拉底的违反律法在于他不尊敬城邦所尊敬的诸神而且还引进了新的神;他的违法还在于他败坏了青年。”

54、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从苏格拉底开始 ,自我和自然明显地区别开来;人不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 ,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实体。

55、颇为有趣的是,即使在那样的情况下,苏格拉底仍满怀激情地舌战群儒,让大部分法官越听越想放他一马,但前提是,他得改掉那喜欢争辩和说教的坏毛病,并承诺此后不再干涉别人享乐或无休止地给人提问题。

56、苏格拉底用自己的行动来实践对真理和正义的维护,他认为无论用什么手段来苟且偷生,都是对邪恶屈服、对德行的背叛。这是苏格拉底绝不能接受的。

57、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58、  画者和苏格拉底的精神融为一体,坚硬平坦的石墙前面接过毒酒的一刹那定格为画面的中心,预示着人生不是一场悠长的漫步,而是战斗。是无处不在的挑战和抗争,是生与死、坚强与软弱、卑微与伟大的斗争。这种迎接挑战的暗示和后来尼采的悲剧酒神精神(人生是幕悲剧,最大的悲剧就在于它的没有终极根据,但生命敢于承担自身的无意义而并不消沉衰落,这正是生命的骄傲)如出一辙。

59、在现代的民主政治中,个体一面从属于群体,一面却享有作为个体的独立性,享有自由。

60、 人的一生,不仅是你眼前的真实景象,也同时是你内心信念勾勒的图景。能够怎么活,主要看你怎么想,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纵情燃烧。当你收起软弱,你会发现大雨滂沱,万物苟且而活,无人会为你背负更多。发光永远不只是太阳的权利,每个人都可以。

61、 这种“粗糙”的画风颠覆了当时主流的描述软绵绵的宫廷生活的洛可可 (ROCOCO) 画派。这种颠覆分为三个层次:

62、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

63、他把一个人的生命充分活了出来,从他一生的经历中,我们可以获得启发,体认人生总是会面临各种遭遇,会有得意失意,即使面对不义时,都要坦然接受。

64、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苏格拉底表现出的是一种超然的赴死态度,这种超然的死亡态度不同于我们平时所讲的不怕死,而是一种以死为乐的态度。柏拉图在《斐多篇》中,曾经详细记录了赴死的苏格拉底在监狱中服毒而死的情景。

65、伯利克里之后的时代,平民领袖多是公民阶层,亦或是城邦的新型手工业者,而这个阶层分析问题不够全面却掌握财富与卓越的修辞技能来取悦民众。虽然雅典从梭伦改革以来一直致力于民众全面的民主参与保障了,但是业已被破坏的城邦精神就使得民众变得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对于寡头派更加敏感,更容易被有心人所利用。所以直接民主的暴力机器却更加可怕的多。

66、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67、但苏格拉底恪守他的哲学使命和原则,不仅在法庭上严正地为自己辩护,而且继续针砭雅典时弊;在宣判他死刑后又表示决不为老妻和幼子而请求宽恕,因为这样做等于承认自己有罪。

68、一些觊觎政权的人夸大其词,称它是为推翻民主政治、建立寡头政权策划的阴谋。当政者逮捕了许多显要的公民,雅典的气氛极为恐怖;被捕者被迫诬枉他人,许多人被处死。当政者下令召回已向叙拉古进军的阿尔基比亚德受审,促使他叛逃斯巴达。这个案件很长时间没有了结,致使雅典公众仍然心有余悸。

69、在西方哲学史上,泰勒斯被称为自然哲学之父,苏格拉底则被认为是道德哲学的创始人。他对人的心灵的认识更是推动了道德哲学的建立。

70、苏格拉底是希腊著名、伟大的哲学家以及教育学家.他与释迦牟尼、耶稣基督、孔子并列为世界四圣.

71、雅典民众担心苏格拉底不仅会为早前的寡头派,更会给那些试图推翻民主制富人发动政变提供理论依据,是有一定根据的。他的指控和判罪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某种偶然性,并非苏格拉底哲学与民主政治文化之间冲突的必然结果。公民大会上的质疑与反抗早在荷马时代,公民大会是能够携带武器进入的“公民兵大会”或战士大会,并且它已经制度化,大会成员通过呼喊来表达自己肯定与否定的意见。后来,德拉古立法再一次确定了公民大会是能够携带武器的,这一规定直到公元前594年梭伦立法才被废除。

72、在当时已经变了味道的雅典民主政府看来,苏格拉底是非死不可的。原因正是他的言论主张与雅典民主体制存在着根本冲突。苏格拉底上法庭时,雅典早已不再是“黄金时代”,战争的失败和寡头政治的崛起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动荡不安、血腥、暴虐和社会的腐败,让喜欢哲学沉思的苏格拉底痛心疾首。他想做一个牛虻,去螫醒雅典这匹昏睡的纯种马,即通过哲学的思考、通过对话的艺术去探明真理。雅典的民主制核心是全体公民人人参与政治,即参与对城邦的管理。但苏格拉底发觉,随着时间流逝,雅典民主已经失去了精髓,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了自己的反面。显赫一时的雅典民主制也就成了徒具躯壳的累赘。苏格拉底认为的政治不是大多数人所能理解和参与的,应该由那个“知道的人”统治,其他人只需听命便是。

73、如果说革命是实现正义和恢复秩序的行为,那么洞穴哲学家的献身,同革命者一样,目的在于将旧秩序中受桎梏的人带出,进入新的、真实的、善的世界。

74、 苏格拉底在第一轮的投票中以二百八十票对二百二十票被判有罪,在法庭上,他辩解自己非但无罪,反而于城邦有功,理应得到城邦的礼遇。

75、柏拉图的理论体系与苏格拉底有着紧密的联系,他的理想国就是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

76、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一无所知”。

77、因为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话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他如果当时不是这样从容就死的话,那么他是不是会有更多的灿烂辉煌的思想留世呢?取舍之间,您怎么去看这个问题?

78、后来的事实证明,民主有的时候并不能必然做出正确的决策。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是有的时候是盲目的。

79、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个体只有在属于城邦(亦即群体)时才具有存在的意义,不属于城邦的个体要么是鬼神,要么是兽类。

80、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苏格拉底是伟大的智者,他的死亡为何被称为“价值万千”?

81、在这幅拉斐尔的《雅典学院》里,你会惊讶的发现,这位白发苍苍的柏拉图,不是《苏格拉底之死》时期的柏拉图,而是《雅典学院》时期的柏拉图。此时他已经为人师表,继续坚持着对真理的探索。

82、因为他不愿意用错误地方式来对待错误,他认为自己是一位雅典公民,就要捍卫雅典的法律。

83、这幅油画是法国著名画家法国著名画家雅克·达维特

84、这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深刻体现了苏格拉底对程序正义的遵循。把追求实体正义作为终极目标,想把绝对理性变为现实,恰恰是不理性的表现。因为认识是相对的,正义也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正义。退而求其次,只能努力去实现“看得见的正义”,即程序正义。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苏格拉底名言图(精选74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