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的简介和代表作品散文(精选30句)

2023-08-31 09:27:38

史铁生的简介和代表作品散文

1、《病隙碎笔》是2008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哲思抒情散文随笔集,作者是史铁生。(史铁生的简介和代表作品散文)。

2、地坛对于那时候的史铁生而言,意义非常特殊。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1967年初中毕业。1969年1月13日,他和众多知识青年一起踏上了从北京开往陕西的列车,到延川县关庄公社关家庄大队插队。他曾和当地的老乡一同起早贪黑地劳作,挣工分,不久后身体出现腰腿疼的疾病,改为当饲养员。

3、他主要作品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合欢树》、《病隙碎笔》、《务虚笔记》、《我的丁—之旅》等。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老舍散文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史铁生的简介和代表作品散文)。

4、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这一学习任务,笔者为学生提供以下资源:《史铁生王尧文学对话录》、周国平《苦难的精神价值》、史铁生《病隙碎笔》、张专《一个作家的生命体验——史铁生访谈录》、刘广新《从看史铁生的信仰探索之旅》、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2010年首届“全国中小学生最喜爱的当代作家”史铁生颁奖词、视频资料《缅怀史铁生》《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等教学资源。学生身上有无穷的可能性,只要给他们一个切实的学习支点,学生就能展现无限精彩,史铁生主题展板以及展示与评价正实现了这样的理想目标。学生在深入研读作家作品的基础上,写下了自己的阅读感悟,真正将其人与其文打通,引发自己和史铁生的共鸣,真正走进史铁生的精神世界。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发展与提升思维能力,又能够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5、《扶轮问路》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6、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对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7、▲史铁生夫人陈希米亲自审定,精细校订隆重出版。

8、“一个做了母亲的人说:‘史铁生的作品是最可以放心地推荐给儿女的。’”

9、后来,随着史铁生写作的进一步展开,这种文体上的问题,他不再那么重视了。史铁生甚至认为,他的作品不属于“文学”而只是“写作”。如何有效地勘探存在,如何抵达存在,如何追问存在的疑难,日渐成为史铁生首先考虑的问题。

10、李敖(1935—2018),字敖之,思想家,自由主义大师,中国近代史学者,时事批评家,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诗人。台湾无d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所以自诩为“中国白话文第一人”。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话说》等100多本著作,前后共有九十六本被禁,创下历史记录,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近代最杰出的批评家”,《李敖大全集》是他大部分著作的合集。2005年9月访问大陆,在北大、清华、复旦三所顶尖高校发表“金刚怒目、菩萨低眉、尼姑思凡”的系列演讲。  

11、1998年病情转为尿毒症,终至透析。此后有随笔集《病隙碎笔》、散文集《记忆与印象》、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出版。2010年12月31日凌晨,史铁生因突发脑出血去世。

12、《务虚笔记:中国当代名家长篇小说代表作》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13、在史铁生幽默旷达的行文中,他自由的心魂漫游在世界和人生的无疆之域,启迪人们重新寻获爱与信。

14、“史铁生作品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如下教学资源:重点阅读《我与地坛》《命若琴弦》,前者是教材的必修内容,后者为拓展内容。推荐阅读《合欢树》《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秋天的怀念》《史铁生,穿透云层的光》《有了一种精神应对苦难时,你就复活了》等文本。《合欢树》《秋天的怀念》两篇文章在初中已经学习过。这些文本从阅读难度上来说比较适合高一学生,语言表达和思想认识也都符合学生的阅读口味,是学生可以自读并可能读有所获的作品。

15、这一倡议得到了不少人的响应,最终却没有成为现实。这或许是一种遗憾,所幸的是,经由凝结着思与诗的文字,史铁生早已与地坛建立起一种精神上的联系。对于众多的读者来说,《我与地坛》将永远充满魅力。2011年,华夏出版社出版了一部关于史铁生的纪念文集,题为“永远的史铁生”。史铁生永远在他的文字当中,也永远在读者的心灵世界中。

16、  一书收录了作家从维熙六篇中篇小说,堪称他的代表作。包括《伴听》、《野浮萍》、《落红》、《假面》、《空巢》、《死亡游戏》。《伴听》通过一个女研究生的视角,描写了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退休将军。当女研究生见到他时,他已是一个脾气暴躁的老人。他永远活在对过去的记忆里,活在枪林弹丽的年代,时间无法改变他对信仰的执着,但面对而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他也无能为力。他无法理解他的子女,也得不到子女的理解。老人终于在孤独中死去。《野浮萍》讲的是一位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不幸被俘,从此战俘的屈辱就一直笼罩在他的头顶,带给他无数的厄运。*终还是进了劳改农场。他不懈地同命运抗争,但毫无结果。几十年后,他却摇身一变,成了名噪一时的算命先生,成了腰缠万贯的富翁。此时此刻,他依然没有忘记那些曾经和他共命运的战友……

17、《我与地坛》名如其文。就是写了“我”(史铁生),一个从二十岁就瘫痪了的北京男青年摇着轮椅在北京地坛公园里度过了十几年从而和地坛产生了一种关系。这里面,“我”是活的,是能动的,有思想的,是逐渐变老的;地坛是死的,是静止的,是无法回声的,恒久不变的。作者只用了短短的七个小节就把“我”和地坛之间的关系写了清楚。有详有略,有长有短,有粗犷有细节,有刚硬有温柔,有家私的有无私的,有季节更迭,有物是人非,还有更多发人深省的对于生死和上帝的叩问,十几年的光阴在这不长的篇幅中浓缩,读的过程中让人警醒和感叹,读后会有一种超脱了的升华感。

18、在书中,史铁生从生命的困惑与痛苦出发,对所处的世界和时代进行审视,对人生意义和精神寄托不断追问。

19、这篇稿子就是《我与地坛》。它的初稿写于1989年5月5日,修改于1990年1月7日。史铁生在其中记录了他如何与地坛相遇,以及在地坛中的所思所想。

20、▲史铁生被誉为“最纯粹的写作者”,“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代表了我们当代文学所能达到的高度”;“他用自己的苦难提升了大家对生命的认识,而我们没有任何成本地享受了他所达到的精神高度。

21、《我与地坛》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22、成果展示给每位学生提供表达的平台,极大程度发挥学习主动性。小组交流史铁生展板主题,给每位同学以阅读体验的再现,既是合作分享的过程,也是互相促进的过程,爆发了具有深度和广度的阅读体悟,如第四小组选择了“星空与道德律”作为主题词。同学们引用了康德的有关论述,诠释“星空”喻指史铁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道德律”喻指史铁生“对欲望追求中的约束和对存在的思考”。然后指出,残疾的史铁生对健康的身体产生了极大的欲望,这些欲望也给母亲带来了很大的痛苦和麻烦,所以史铁生心中的“道德律”对自己产生了约束,这就使他找到了存在的意义——残疾并不仅仅是身体的残疾,史铁生所论述的残疾主题是指向人的残疾,而不是指残疾人。

23、  “世纪文学60家”书系入选作家,均以“精选集”的方式收入其代表性的作品。在作品之外,我们还约请有关专家撰写了研究性序言,编制了作家的创作要目,其意都在于为读者了解作家作品及其创作上的特点和文学史上的地位,提供必要的导读和更多的资讯。

24、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25、《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

26、做阅读札记是自主阅读的基础工作,是保障自主阅读实效的有力抓手。这个活动主要放在课外完成,首先让学生自读文本,做好阅读札记,然后是对阅读札记的进一步“提纯”:撰写个人“金句”。这个“金句”是对文本主题的阅读领悟,又是阅读提炼书面表达的结晶,需要做到思想内容准确、语言简洁精美等。这是一个极具开放性又具有约束性的问题。开放的阅读资源会形成开放的思想认识,每位学生都可能对文本主题收获不一样的认识,但是作为教学的实施,则不能把“网”撒得太开,要有放有收,以“金句”的形式表达是收的形式。部分学生撰写的“金句”如下:

27、2007年,史铁生甚至完成了一个题为“地坛与往事”的“准剧本”。“不久前,有位制片人来找我,问我是否愿意把我一篇散文——《我与地坛》——改编成电影,或者电视剧。”把一篇散文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可以说是非常特别的改编,这也是非比寻常的写作——《地坛与往事》主要由引文连缀而成,其中既有小说,也有散文。至此,史铁生作品的文体就变得更加难以辨认了。

28、《插队的故事》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29、余华(1960—),中国当代作家,生于浙江杭州,曾在卫生院当过几年牙科医生。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他的作品以精致见长。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2005年至2006年,先后出版长篇小说《兄弟》的上下部,该书因极端现实主义的写作,曾在中国引起争议;代表作《活着》,该书出版后引起了轰动效应,成为文学类热门畅销书。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史铁生及其他代表作(精选77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