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历史哲学的主要内容(精选46句)

2023-09-04 08:15:12

黑格尔历史哲学的主要内容

1、2019年哲学日历:一本记录时间、空间、存在者及剩余物的魔历(黑格尔历史哲学的主要内容)。

2、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有过如下的陈述:“密涅瓦的猫头鹰总在黄昏起飞”。通过这句话,黑格尔意在说明,历史哲学是一种反思的活动,只有人的思想和意识在白天充分展示其自身,意识才能在黄昏时刻反思其自身,到达“自我意识”(“意识的意识”)的哲学境界。

3、个人意识的最初形式是感性认识,它的对象是个别事物的存在。针对经验主义,黑格尔说,感性认识显得好像是最丰富、甚至是无限丰富的知识,但实际上是最抽象的、最贫乏的知识,它只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它是“这个”、在“这里”、是“现在”等关于感性对象的存在的真理。黑格尔巴这样的真理称为感性确定性,这是意识的基本形式,是语言所揭示的关于存在的最初的知识。(他认为“素朴的实在论”(即经验论的感觉主义)表达的就是感性绝对性。

4、费尔巴哈把自己的哲学称为人本学。人本学的对象是自然界,前提是自然的第一性。哲学必须首先研究人,以人为出发点的哲学就是人本学。

5、对于这句话还有这样一种解释:在黑格尔看来,哲学不能超出它的时代,某种哲学的产生总是落后于时代,因而不能给世界以直接的教导或指导。他认为哲学的出现总是在一个时代已经结束之后,因此说要黄昏时才起飞。这样的论述值得每个学习、研究历史的人警醒:历史哲学也有其本身的局限性,其终究是建立在历史的回溯性和哲学的反思性上的学科。同时,历史的回溯性也恰恰与哲学反思性的方法论相对应:前者是时间意义上的回顾,后者是逻辑意义上对思维过程的回顾和再认识。

6、物质:空间和时间中的统一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因此过渡到--

7、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和瞬息万变的态势,每个人的反应千差万别。然而这就是活生生的客观的历史,只是人们对历史总有不同的诠释。2022年无疑是最富有内容、最丰富多彩,也最引发异见的年头之它在当代和后代都会引起不同的评说,得出可能截然相反的结论。“历史不仅仅是在確定事实,它还在於了解历史事实發生的理由。”德国哲人黑格尔如是说。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每个阶段的起伏颠覆和曲折弯转,都有丰富的内涵待人发掘、了解和求证、理解。透明才能做到真实,公正才能不失偏颇。一般而言,这似乎都不是当代人可以胜任的。由于教育的不同,信息的缺失,许多人的偏见恐怕也不是这一代所能纠正的。

8、这种方法是展示理性概念在世界历史中的辩证发展、逐渐获得自由的整体的方法。正如詹姆

9、(原始的历史(OriginalHistory))是历史学家通过如考古研究,采访调查等手段对历史事件和情景的记录或还原,其典型例子是修昔底德和希罗多德笔下的历史。

10、谢林也通过自己的独特的方式企图消除认识和实践的矛盾并把这一问题作为他的先验哲学的最高任务。他从其“同一哲学”出发,认为从现实世界向表象世界的转化,表明表象不过是客观事物的侍女,而从表象世界向现实世界的转化则表现了思想对感性世界的统治。这样一来,“我们要有理论的确定性,就得失去实践的确定性;要有实践的确定性,就得丧失理论的确定性”。这就陷入了矛盾。谢林就是在思辨的范围内区分了认识和实践,而高于两者的理智直观活动。在这里,他试图用第三种东西来解决两者的矛盾,这也是徒劳的。

11、在罗马共和国时期,这样的内部冲突主要集中于贵族(patricians)和平民(plebians),以及主要代表贵族利益的元老院(Senate)和平民利益的执政官(Consuls)的阶级斗争。然而,罗马共和国前期的扩张和不断的外在战争威胁往往能够使得公共利益在阶级斗争中起到调和作用,直到公元前146年,罗马毁灭了其最大的外敌迦太基城。与雅典类似,外在威胁的消失使得罗马共和国走向了腐朽,同时罗马共和国的领土扩张也使得阶级利益得到了短暂的缓和,公共利益丧失了其原本的重要性。此时,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也尘嚣而上,以至于晚期的共和国已是名存实亡。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导致人民共同的统治已不再可能,共和国必将统一于个人。

12、逻辑学从自身中“外化”出自然哲学,虽然表现了逻辑理念本身的自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所外化出来的东西毕竟不可与纯粹的逻辑理念同日而语,就本身而言是一种在层次上降低了的东西(或理念的“随落”),只有着眼于它们所包含的逻辑理念才有其不可缺少的价值。但自然界的这种缺陷正好给其中所潜藏的逻辑理念自由地展示其威力提供了一个新的现实的舞台,它推动自然界一步步向前发展,提高其层次,以至于从中产生出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和人的历史来,并在一个返回到绝对精神的历程中使自然界和人的精神都获得了最终的拯救。所以这种“应用逻辑学”可以看作一种“理性神学”,这整个过程实际上相当于基督教中的创世、原罪、堕落和拯救等一套神学教义的思辨形式。

13、(7)黑格尔著,梁志学译:《哲学全书·第一部分》(即《小逻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79页。

14、至于马克思的道德观,也曾受到基督教神学道德观、康德自律论道德观、黑格尔客观唯心论道德观等等的影响,但最终与他们分道扬镖,确立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历史唯物论基本原则。在《神圣家族》一书中说:“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那就必须使个别人的私人利益符合于全人类的利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166页)

15、黑格尔并非历史终结论者。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在对国家这一最高的伦理实体的应有特征的刻画中,的确参照了当时普鲁士王国的一些特点,比如立法权、行政权和王权的划分等。黑格尔确实称赞过弗利德里希二世治下的普鲁士,认为弗利德里希二世是“世界历史人物”“哲学王”,赞扬他理解国家的普遍思想,并“作为国王将它付诸实施”。所以,有人指责黑格尔说,他把普鲁士王国看做是最为理想的国家,把它看作是精神自由的自我意识、自我实现的终点,从而把世界历史进程终结在普鲁士王国之中。笔者认为,基于以下理由,这一指责是不公正的,也是不符合他的思辨方法的:第这种指责忘记了,在考察历史事件时,黑格尔只注意已经发生的事实,所以他的考察只能到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日耳曼各民族的情况为止。黑格尔当然知道,世界历史是必然要发展的,因此,我们要理解黑格尔历史哲学的精神,就不能断言他认为普鲁士王国就是世界历史的终结。其实普鲁士王国只是他考察的体现理性精神的自由的、他所经验到的最后一个国家,未来尚未到来,他无法考察,也无法预言。黑格尔认为国家是运行在地上的神意,那是因为他认为国家是最高的伦理实体,是世界历史发展进步的恰当场域,是自由理念的实现,但这并不等于他认为地球上有哪一个国家完全实现了自由理念的全部内容和潜能,获得了充分的合理化。实际上,在黑格尔心目中,合理的国家制度是由立法权、行政权和王权组成的一个有机体,内部应有分化了的各种等级,并有等级议会,保障舆论自由,君主立宪制度应该是君主只作为国家主权的象征等,但是,1820年的普鲁士王国尚未具备以上条件,比如它没有设立等级议会;有严格的审查制度,妨碍了自由舆论;君主制度具有肆无忌惮的特征等。他显然不会把当时的普鲁士君主制度看作是自由理念得到完全实现的国家,他必定希望普鲁士王国的政治制度向更加合理的方向进步。泰勒认为,黑格尔显然主张充分理性的国家仍有待于完成,所以,“说黑格尔是现存普鲁士国家的辩护士的理论是可悲的历史无知的结果”。罗伯特·皮平(RobertB.Pippin)也说,“黑格尔的意思并不是说,任何现代体制,仅仅凭自己是现代的,就可被说成是代表了自由的现实化。实际上,只有人们的一些社会角色能被说成是现实的伦理规范和要求的体现”。所以,任何现代国家都有待于充分合理化。第许多人说,黑格尔之后的世界历史中爆发了许多非理性冲突,特别是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确实证明了黑格尔历史理性主义的乐观信念是多么脆弱,也确实证明了黑格尔关于历史的理性进步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但是,笔者认为,黑格尔何尝不知道人类历史上充满各种重大的冲突,包括惨绝人寰的战争,但他的思辨方法把战争这种恶(毕竟已经发生了)也转化为精神获得自由进展的一种要素,他甚至认为,“战争是严肃对待时间性的财富和事物之虚无性的一种状态……是这样一个在其中使特殊事物的理想性获得其权利而变成了现实的环节”。实际上,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即使未来还会遭遇到许多因为人类的非理性冲动而带来的重大挫折,甚至重大灾难,我们也不能丧失对理性在发现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及其在促进人类社会的和平与繁荣方面的信心。第黑格尔的世界历史观实际上是主张,神意实现自己的时候所选中的每一个国家,都会经历创立、成长、兴盛,然后就必然会走向衰落,并发展出一种新的原则,体现在某个国家中,但这个国家又会经历创立、成长、兴盛和衰落的过程,就像任何一种有机物一样。日耳曼各民族在迈向主观性和普遍性相统一的过程中,达到了它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所能达到的高度后也必将凋谢。当时,黑格尔面对旧欧洲,已经感到了它的衰败,他说,他“对于古老的欧罗巴这个历史的杂物库感到厌倦”,并引述拿破仑的话说:“这个衰老的欧罗巴使我无聊”,而把美洲看作“明日的国土”。他寄希望于美洲,希望它能发展出一种新的原则,并实现世界历史所启示给它的使命。但他又明确地说,美洲“既然是‘明日的国土’,我们在这儿便不提它,因为讲历史,我们必须研究以往存在和现在存在的东西”。笔者相信,如果黑格尔再世,当他看到中国当今的复兴之势,看到中国国家制度体系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成就时,他一定会认为这是世界历史进程中新的理性原则正在实现。当然,黑格尔无法预言这一点。

16、世界历史无非是“自由”意识的进展,这一种进展是我们必须在它的必然性中加以认识。

17、 认识真理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必须与陈旧的观点割裂,面对全新的理念。这需要理想的支撑,需要坚毅的品质,更需要无畏的勇气。还是黑格尔说得好:“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

18、哲学的真理是科学,哲学如果没有体系,就不能成为科学。黑格尔反对两种貌似对立的真理观:一种是独断论,认为自己已经发现了终极的真理;另一种是怀疑论和折中主义,认为哲学无真理,有的只是纷争的意见或意见的总和。这两种立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持守柏拉图关于真理与意见的区分,只是一个以真理的名义排斥意见,而另一个以意见的多样性为由否认真理。针对独断论的真理观,黑格尔利用哲学史上的事实说明,哲学理论就是“关于上帝、自然和精神的意见。”针对怀疑论的真理观,他又指出:“哲学不包含意见,所谓哲学的意见是没有的。”哲学理论既是意见,又是真理,这两种并不矛盾。因为每一个哲学体系都只是真理的一个环节,所有的哲学体系构成了真理全体。真理只有一个,但这一个真理是全体,而不是任何一个部分。

19、         中国的历史是朝代的自我循环

20、在地理的概况里面,我们已经举出世界历史的大概路线。太阳——光明——从东方升起来。光明是一种简单的对自己的关系;它虽然具有普遍性,同时却又在太阳里有一种个性。试想一个盲人,忽然得到了视力,看见灿烂的曙色,渐增的光明和旭日上升时火一般的壮丽,他的情绪又是什么样呢?他的第一种感觉,便是在这一片光辉中,全然忘记了他自己——绝对的惊诧。但是当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这种惊诧便会减少了;周围的事物已经看清楚了,个人转而思索它自己内在的东西,他自己和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就渐渐被发觉起来了。他便放弃了不活动的静观而去活动,等到白天将过完,人已经从自己内在的太阳里筑起了一座建筑;他在夜间想到这些事情的时候,他重视他内在的太阳,更过于他重视那原来的外界的太阳。因为现在他和他的精神之间,结了一种关系,所以也就是一种自由的关系。我们只要把上述的想象的例子牢记在心,我们就会明白这是象征着历史——精神在白天里的伟大工作——的路线。

21、康德的道德哲学,是指一种纯粹的道德哲学,他排除了一切可能的经验而将此种纯粹认为是先天已阐明的一种道德原则。康德提出的道德法则具有绝对必然性,他说:“如今除非在一门纯粹哲学中,我们无法在其他任何地方找到具有纯粹性和真实性的道德法则,因此,纯粹哲学必须先成立,而且如果没有他,就根本不会有道德哲学。”

22、(9)黑格尔著,梁志学等译:《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17页。

23、 内有疫情肆虐,外有战事纷争,两响惊雷,带给人们沉重的压力和无尽的思索。

24、「“HistoryistheDevelopmentofSpiritinTime”」

25、第黑格尔混淆了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之中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黑格尔在这里存在着内在的矛盾:一方面从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之间的分裂出发,来考察个人利益和普遍利益的关系;另一方面又试图把两者结合起来,把这种结合作为目标。马克思指出,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分离是现代社会的状况。在市民社会,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相互斗争,黑格尔所设想的理性国家就是要把这些冲突的个人结合起来。

26、这一部分与逻辑学的存在论的对象一样,都是直接性的对象。

27、其次,青年黑格尔派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把历史归结为观念史、思想史。

28、黑格尔认为,希腊是人精神的起源。然而在希腊时期,文明是自然的而非精神的,个人的主体性仅仅是开始被认识。因此,希腊的人们聚集成为城邦文明是由于“自然道德”,亦即非精神的文明成因。然而希腊文明的独特性在于,希腊式自然道德本身蕴涵了其自我毁灭的种子—主体性的创造和发展的可能。这是如何可能的呢?这就要谈到希腊自然道德的独特之处了。

29、首先,费尔巴哈建立两个前提:其对象的意识就是人的自我意识;其意识在本质上具有包罗万象的、无限的本性。

30、自由本身就是它自己追求的目的和“精神”的唯一目的。这个最后目的便是世界历史。自古到今努力的目标,也就是茫茫大地上千秋万岁一切牺牲的祭坛,只有这一个目标的不断在实现和完成它自己:在终古不断的各种事态的变化中,它是唯一不变化的事态和渗透这些事态真实有效的原则。这个最后的目的,便是上帝对于世界的目的。

31、(12)黑格尔著,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序言第11页。

32、因此,黑格尔的历史理性其实表达了辩证逻辑的主要观念,即将精神概念的发展视为是不断进化的动态观以及从整个概念体系去理解个别事物的整体观,究其内容具有以下几项特点:

33、存在论由直接性的概念组成,概念之间是一个向另一个过渡的推演关系。

34、关键词:黑格尔历史哲学;思辨方法;理性的狡计;民族国家

35、    历史哲学,顾名思义,便是哲学层面的历史。在历史哲学的层面,黑格尔的核心观点是“历史是精神在时间中的发展,正如自然是理念(theIdea)在空间中的发展。”

36、黑格尔哲学的范畴、命题、论辩都是为他的体系服务的,离开了体系的框架,它们的意义晦涩含混,甚至显得荒谬,无意义。

37、对待前人成果的批判性的吸收态度,总结前任,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家成果的基础之上,建立他的哲学体系的。

38、黑格尔说:“绝对知识是在精神形态中认识着它自己的精神,是精神对精神自身的概念式的知识。”他强调,绝对知识是科学,不是宗教,只不过天启宗教通过上帝的形象把握绝对精神,绝对知识通过概念把握绝对精神。

39、法国革命则将已经在新教中体现其自身的基督教原则延伸到世俗领域,由此构建政治制度,使得公共利益和一个自觉(自我意识)的文明成为可能。用黑格尔的术语来说,这是现代文明从自在(指潜在)转化到自为(展开,显露)的阶段。主体精神的发展对于这个转变来说是必要的,因为客观的制度作为主体精神的客体化,其实现的前提是主体精神的自觉,即主体精神必须发展到一个能够意识到其自身的阶段才能够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在基督教的人人平等和自我责任原则下,民主与自由必将成为政治制度的奠基,因为平等意味着无人应当比其他人拥有制度性的崇高地位,亦即人民最终是自己的主人,而自由是自我责任的前提。

40、黑格尔对康德这种抽象理智的思维方法是不满意的。有人认为,康德的总体道德化的理念只是一种永远不能达到的范导性的理念,是一种谦逊,展示了人类历史永无止境的进程。但黑格尔认为,这是一种半途而废的谦逊。黑格尔思辨的思维方法认为,自由的理念可以在历史进程中得到具体的现实化,是体现在具体的事件和制度变革中的精神性概念,这是历史事件和制度的灵魂,他的历史哲学就是要阐明这一点,所以,他采用思辨方法,对历史事件加以概念性把握,这体现为有限中的无限,当然它们本身也是不断发展的。这种思维方法是对康德抽象理智的思维方法的一种变革,是对人类历史的重大精神事件具有巨大的阐释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41、“Whenphilosophypaintsitsgreyingrey,thenhasashapeoflifegrownold.TheowlofMinervaspreadsitswingsonlywiththecomingofthedusk.”

42、这种方法实际上是站在历史的旁观者的立场上,从精神自由的角度来考察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的节点的意义及其演进的必然性。比如,他认为奴隶制是必然要消失的,这是由于在历史上古老的原始的伦理实体破裂之后,出现了个人的自主性和主观性原则,特别是基督教的普遍的个体主观性原则(出现)之后,每个人都必然是平等、自由的,所以奴隶制必然要消亡。虽然从基督教产生以后,经历了千年之久,奴隶制才彻底消亡;而中世纪的宗教统治长期以教权压制世俗政权,妨碍了世俗国家发展出丰富的、复杂的、合理性的政治组织,而(但后来)世俗政权的反抗使基督教的权威逐渐丧失,而出现了一种世俗化的进程,世俗权力得到彰显,而且肯定感性和物质生活的尊严。新教改革就顺应了这一趋势,在《精神现象学》中所出现的“财富”和“权力”,就是对这个时代的概念把握;启蒙运动把一切传统和宗教的权威都拉下马,而把理性推向了对人类一切事务进行判断的审判者的地位,在政治上的后果是发生了法国大革命,在理论上的成就则是康德的人的理性先天地为自己立法的道德形而上学。人类历史,在黑格尔的考察中,表现为一种不断朝着合理性和精神自由发展的宏观进程。他的信念就是:“精神的世界就是自由的世界。举凡一切维系人类生活的、有价值的、行得通的,都是精神性的。而精神世界只有通过对真理和正义的意识,通过对理念的掌握,才能取得实际存在”。可以说,黑格尔历史哲学的这种思辨的思维方法对重大历史事件、人类造诣及其关键节点,都去发现和把握其概念的基础,故有着某种令人信服的阐释力量。

43、这部分和逻辑学的本质论的对象一样,对象之间有反思关系,物理论特点是在两极的对立中考察个别性。个别性有普遍的、特殊的和整体的三种;物理论相应地分为三部分。

44、黑格尔左派,有时也被称为“青年黑格尔派”,他们继承黑格尔学说中的革命成分,主张无神论,在政治领域主张自由民主,其中包括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和年轻时代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30年代和1840年代,这些年轻的黑格尔信徒经常在柏林希贝尔酒吧聚会、争论,这里的氛围造就了对以后150年有很大影响的思想家们,形成了人文主义、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基本观念。

45、黑格尔为了让激情与普遍的理念能够关联起来,在开始把激情仅仅看作全神贯注追求私利、特殊目的实现的个人内在驱动力和精力,这是为了说明激情的本乎个人的性质;但接着又扩展了激情所能指向的对象,使之也能包含社会的普遍目的,但这是把个人置于具有合理性的人类政治组织即国家之中,从而个人除了自己的私利外,也能感知并理解到国家的公益。他说,“我要用‘热情’这个名词来指出性格的特殊趣向——这里认为意志的各种特性并不限于私利的追求,而是提供了为完成公众事业所应有的推动和作用的力量。笔者认为,之所以能作这种扩展,即把知性所认为的与私利相对立的公益也包含到激情的对象中来,是因为以下两个理由:(1)人的整体精神力量及其特征可以名之为“性格”,它包含了“意志”和“智力”。在黑格尔那里,意志是一种要设定定在的思维,意志是具有理性特质的,这也就意味着意志通过设定自己的对象而成为现实,并且要使对象获得某种普遍性。所以,一种现实的意志就是一种能够限制自己,并在有限性中体现无限性的意志。这种转换的机制,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作了哲学的说明:意志从其概念即空无内容的形式同一性出发,要获得某种对象和内容,即特定化自身时,首先要诉诸自己的自然性的本能、倾向和冲动,所以,意志必须先把自己限制在某些倾向和冲动的对象中,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但是,这一过程还必须经过教养、磨砺,才能使这些对象获得某种普遍性,即受到了教化。受到了教化的意志品质,就能够追求某种普遍的目的。他说,冲动当然首先是指自然性的倾向和本能,但是,在社会生活共同体中,“人出于本性就有对权利的冲动,也有对财产、对道德的冲动”。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冲动就成为人的“第二自然”。精神的性格作为一个行动主体,既可以追求私利也可追求公益,公益在社会环境中也能成为我们的激情的对象。(2)意志的发展,在世界历史中的最高实现就是形成具有丰富的、复杂结构的人类政治组织,即国家。我们考察世界历史,是从成立了国家开始的。在国家中,必定有着人民的私利和国家的公益,它们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显然,如果它们之间能够达到一致,“这个国家便是组织得法、内部健全”。换句话说,在国家中,我们有可能使人民的私利同国家的公益“相互找到满足和实现”。显然,国家公益与个人私利会产生冲突,需要国家及其人民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发现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是真正适当的,从而在二者中达到某种和谐,这是国家的政治生活和道德生活强健的表现。激情所追求的目的如果与国家公益达成了和谐,也就实现了理性的目标。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黑格尔主要观点(精选29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