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用典的诗句【摘抄文案100句】

2023-05-16 09:17:00

一、古诗词中用典的诗句

1、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2、其他诗句:檀溪溪水自东流,龙驹英主今何处!(苏轼《卢马》)

3、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词人在这句中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4、典故:化用“冯唐出使”的典故,以魏尚自喻,表示自己可以为国戍边,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希望重新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5、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运用了向秀闻笛、王质遇仙两个典故表达贬官二十多年后回归时的感受。

6、2高考议论文基本模式及变体(下)

7、诗歌的本质特征就在于抒情,但诗人的情感有时往往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借助典故作委婉含蓄的表达。从抒发情感类型的角度,我们通常可以分为这样几种情况:

8、峨峨燕中台,悠悠易上水。怀哉燕昭王,招彼天下士。(宋·陈昌时《黄金台》)

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0、典故的类别,就其本身而言,基本上是两类,一是事典,即古人的事迹,前人谓之稽古;二是言典,即古圣贤的言辞,前人谓之引经。就其方法而言,一是明用和暗用,二是正用和反用。

11、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12、作用:表达诗人对故乡洛阳的思念。

13、《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14、用典,是古诗词常见的一种修辞格。诗词用典时词语十分简约,这些包含着典故的词语的含义、内容十分丰富,下面用典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化用杜牧的诗句,反衬今日扬州破败荒凉,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抚今追昔的感情。B.“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这句是说扬州在金兵大举南侵之时变得破败,面目全非,就算善于游赏的唐代诗人杜甫来到这里也感到吃惊。C.“过春风十里”这句是指先前扬州繁华的街道,诗人这里是反衬眼前“尽荠麦青青”的悲凉痛惜之情。D.“二十四桥犹在”化用杜牧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昔日的热闹景象,而今荡然无存,抒发了无限痛惜之情。B解析:杜郎指杜牧

15、窥日畏衔山,促酒喜得月。出自:《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唐作者:李白酒倾无限月,客醉几重春。出自:《江夏送张丞》年代:唐作者:李白抚酒惜此月,流光畏蹉跎。出自:《五松山送殷淑》年代:唐作者:李白

16、下面整理统编教材中诗歌的用典诗句:

17、典故:借用“蓬山”“青鸟”的神话传说,表达了与情人互通情意、以慰相思之苦的强烈愿望。

18、用典: 用典是指诗歌当中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前人妙语警句的引用,前者称"事典",后者称"语典"。用典的作用实际上与比喻相近,比喻是用眼前的事物作比方表达特征,用典是用古代的事物作比方表达意思,是借古喻今。我们需要弄清楚诗人要表达什么内容,再弄清典故的内容是什么,就比较容易看出诗人的意思了。

19、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0、典故:“鹏正举”借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的形象,以喻腾飞之志,意境恢宏。借此反映词人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二、关于用典的诗句

1、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2、译文:怀念故去旧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3、宗旨:文化·传承·超越

4、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5、倚剑登燕然,边烽列嵯峨。(李白《发白马》)

6、典故:借假设两个美女命运来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以小见大,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需要机遇,借史事以吐胸中抑郁不平之气。

7、意思:空闲时在碧绿的溪水中钓鱼,忽然又梦见乘舟从日边经过。

8、典故:八百里,指牛,泛指酒食。《世说新语·汰侈》,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驳”。王济与之比射,以此牛为赌物,恺输,杀牛做炙。“五十弦”,泛指合奏的各种乐器。

9、典故:“昔人”,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太平寰宇记》:“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

10、只恐烂柯人到,怕光阴、不与世间同。(南宋张炎《木兰花慢·为越僧樵隐赋樵山》)

1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12、其他诗句: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别》

1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14、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一一《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15、典故:《后庭花》,曲名,即《玉树后庭花》,是南朝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

16、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17、作用:“闻笛赋”表达诗人对故人已逝的伤感之情,“烂柯人”既暗示自己遭遇贬谪的时间之久,又抒发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18、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19、作用:表现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20、哲理:新生的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旧事物必将被取代,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三、用典的古诗有哪些

1、其他诗句:才道莫伤神,青衫湿一痕。(清纳兰性德《菩萨蛮·新寒中酒敲窗雨》)

2、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3、典故:化用“孙权射虎”的典故,以孙权自喻,刻画词人自己打猎时的英勇形象,紧扣前文的“少年狂”。

4、根据以上的介绍,不难发现,用典其实就是引用。在古人那里,基本如此。可是,从今天看,并不完全相同。现代的引用是只引言,并不引事;而且,引言通常加了引号的才叫引用,不加引号的,只能叫转述。

5、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6、2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总结

7、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8、表达对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进取和追求。

9、哲理:蕴含着美好事物的消逝无法被阻止,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

10、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杜甫《归雁二首》)

11、“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2、典故:“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指因无知音而落泪。

13、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14、《行路难》(九上)“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15、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6、典故:“子规啼”,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

17、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18、其次,用典,看似只是一个表达技巧问题,其实,直接关系到作者的观点态度、作品思想内容,还影响到语言乃至整个艺术风格。可谓立片言以居要,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准确理解典故就成了欣赏全诗的关键。2002年高考第17题即是一例,用的是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前人关于“折柳”是全诗关键的说法,并说出理由。

19、上片先用越国灭了吴国,吴宫残破衰败的典故。后用大乔小乔被抓到铜雀台的典故。再用金铜仙人被拆卸落泪的典故。

20、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杜甫《丽人行》)

四、古诗用典是什么意思

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边望,射天狼”

2、水天空阔,恨东风,不惜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3、针对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古代诗人在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不便畅所欲言的时候,往往引用典故来影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如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诗人们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会运用各种典故抒发内心志向与感情。下面我们盘点下经典诗词用典。

5、《满江红》(九下)“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6、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

7、典故:《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云中郡守魏尚抵御匈奴有功,却因为上报战功时多报了六颗首级而获罪削职。冯唐为之向文帝辩白此事,文帝即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复为云中郡守。

8、北登铜雀上,西望青松郭。(唐·王无竞《相和歌辞·铜雀台》)

9、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10、《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代刘禹锡

11、《江城子·密州出猎》——宋代苏轼

12、古代诗人在一些以慨叹历史为主题的诗歌中.往往通过引用关于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的典故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如:杜牧《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3、例1:“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析)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小谢”,指谢眺;区别于“大谢”(谢灵运)。李白非常推崇谢眺,这里有自比的意思。这两句中,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眺那样清新隽永。

14、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从广义上看,可以包括下面内容:

15、典故,或称用典,古人叫做用事。欣赏古代诗词,绕不开用典。弄清用典,就是为欣赏古代诗词扫除“路障”。

16、哲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17、敬请关注醉月诗苑ylpxzysy,投稿邮箱1451057278@qq.com

18、例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

19、典故:采薇,采食野菜。《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20、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

五、用典 古诗

1、典故:借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司马青衫”的典故,充分表达了知音难觅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伤和感慨。

2、作用: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悲凉的气氛,传达出诗人为朋友不幸被贬而悲伤的情感。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4、作用:通过勾勒词人挽弓劲射、英武豪迈、气概非凡的英雄形象,体现出作者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

5、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6、徒使春带赊,坐惜红颜变。

7、千古荒台遗旧址,西风残柳集寒鸦。(明·王绂fú《黄金台》)

8、平生不顾重,宿昔千金贱。

9、黄鹤何年去杳冥,高楼十载倚江城。(唐·卢郢《黄鹤楼》)

10、其他诗句: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陆游《夜泊水村》)

11、译文: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12、诗词中对现实景物描绘时引用典故,可把此时此景与彼时彼景相联,能创设新的画面,加深诗的意境,促使人产生联想,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八百里”“的卢”两个典故,让读者仿佛看到战争爆发前犒劳出征将士的壮观场面和战场上铁骑飞驰敌阵的激烈场景,极具穿透力。

1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14、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15、典故:“衡阳雁去”运用典故,“无留意”反映出边塞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也暗写戍边将士的内心: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伤感。

16、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17、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18、典故是:“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

19、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黄庭坚《鹧鸪天》

20、2高考一轮复习——辨析高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诗词里的典故故事【摘抄文案100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