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精选88句)

2023-06-06 11:27:44

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

1、    但在陀氏的笔下,美的载体索尼娅是以一种异常的方式首次亮相于拉斯柯尼科夫眼前的。这个戴了一顶插着鲜艳火红羽毛的圆顶草帽的十八岁女孩在众目睽睽之下,顺从地等待和临死的父亲告别。对于拉斯柯尼科夫而言,眼前的索尼娅和任何其他从事类似职业的人没有太大区别。她不具有任何神性。第二次见面情况已经发生变化,通过拉斯柯尼科夫的眼睛,读者面前的索尼娅成为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现在她是一个穿得很朴素甚至很寒酸、且非常年轻的姑娘,几乎像个小女孩,举止端庄文雅,一张明朗但又有几分胆怯的面孔。”(16)尤其让拉斯柯尼科夫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她“那对温柔的蓝眼睛,这双眼睛竟能闪耀出这样的光芒、这样严厉的强烈感情”用蓝色(голубой)来形容妓女的眼睛很不寻常,在看似平凡的描写中隐藏着作家试图将索尼娅抬到神之位格上的意图。голубой(确切地讲,应译为天蓝色或蔚蓝色)在俄罗斯文化中和神存在着隐秘的联系,比如索洛维约夫的“《三次约会》中的蔚蓝色和光亮具有极强而且确定的象征意义”弗洛连斯基将蔚蓝色或天蓝色的宗教内涵及其和神的隐在联系进行了更为神秘的表述:“需要特别指出,天(蔚)蓝色(голубойцвет)和天空的浅蓝色是用神的语言来表达永恒真理的颜色,正是因为这种颜色用神圣的语言说出,所以它才能成为人类不朽的象征,从这种不朽象征流出的还有死亡的颜色、忧伤的颜色和哀悼的颜色。”(19)

2、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小贵族家庭,童年在莫斯科和乡间度过。1846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穷人》,受到高度评价。

3、    美拯救世界之不可能同时表现在俄罗斯文化中对女性的态度。一方面,俄国文化将女性之美当成万物之美的最高表现形式,恰如别尔嘉耶夫所指出的那样,“俄罗斯民族不想成为勇敢的建设者……俄罗斯是温顺的女性国度”但俄罗斯民族对女性的崇拜并不妨碍这个民族的男性对女性的鄙视,即该民族对女性态度上存在一种悖论:在崇拜的同时让现实中的女性处于无任何话语权的地位,换言之,“永恒女性”一般存在于艺术的各种形式中,别林斯基在谈及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夫盖尼·奥涅金》的意义时指出,“男子在俄国社会所有的地位中,所有的阶层中始终扮演着主要的角色;但我们不能说,妇人在我们这里扮演着次要的和低微的角色,因为她根本不扮演任何角色”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更能清楚地反映出妇女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如像“鸟要关在笼中,少女要关在阁楼里”、“谁给了妻子自由,就是盗自家财物”和“母鸡不是家禽,女人不是人”等诸如此类的沉淀于俄罗斯民族意识深处的谚语都是俄罗斯妇女真实地位的写照。

4、(5)罗赞诺夫:《论宗教大法官的传说》,张百春译,华夏出版社,200第74页。

5、这个人物几乎是文豪野犬里塑造得最富有矛盾的角色了,高傲与谦卑,阴险与真诚,邪恶与神圣,毒辣与温柔,冷淡与癫狂,不修边幅与从容优雅,看似不能共存的元素全都糅合在一起,造就了从不同角度揣摩能得到完全不同体会的立体效果。(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

6、   60年代,陀氏的世界观转向开始在创作中显现。在《被侮辱被损害的》《死屋手记》等作品里,对于人性善与恶的探究日渐深入,那个“梗”还在刺激他。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一时期的陀氏作品在叙述每一段人间惨剧之后,人性中善与恶的问题似乎更加胶着,界限模糊。我们能够读出在作家悲悯、同情的背后还藏有一丝固执的追问:善在本质上是孱弱的,还是孱弱的善在本质上是一种人性的不足与缺陷?自童年起就困扰着他的一个问题开始在他的创作中凸显出来:在人群中,为什么有人天生强悍、有人命定的卑微?强悍的人置命运于股掌之上,而卑微的人却永远被命运牵着鼻子走?人是因为强悍才自由,还是因为自由才强悍?人是因为卑微才顺从,还是因为顺从才使人卑微?  

7、一个最高尚的人也可以因为习惯而变得愚昧无知和粗野无礼,甚至粗野到惨无人道的程度。

8、《俄罗斯文学之旅: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西伯利亚》

9、   每当提起一个有关陀氏的话头,定是挂一漏万!陀氏是说不尽的……   

10、可以发现有那么多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方法,陀学就像红学一样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11、无论是人类还是民族,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就不能生存。

12、《关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争论:托尔斯泰小说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

13、1860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返回圣彼得堡,次年发表了第一部长篇《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这部作品可以被看作是他前后期的过渡作品,既有前期的对社会苦难人民的描写,又带有后期的宗教与哲学探讨。这段时间他文学上有所进展,但生活却连遭打击。1864年他的妻子和兄长相继逝世,他还需要照顾兄长的家人,这使得他濒临破产。他希望通过赌博来还清债务,却欠下更多债,整个人陷入消沉之中。

14、卑鄙的灵魂摆脱压迫后便要压迫别人。《庄园风波》(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

15、VIP权益:“PUP小书童”专属服务,主要包括书目查询与推荐、试读章节发放等

16、1830年春,《祖国纪事》杂志正式发表了他的中篇小说《圣约翰节前夜》,同年5月,他同仰慕已久的普希金相识,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这为果戈理走上文坛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17、作者简介:张百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宗教与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俄罗斯哲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国际儒联理事,欧美同学会理事。圣彼得堡大学哲学博士(1988-1993)。入选2000年度“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以及2006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3年荣获俄罗斯国家奖章——普希金奖章。研究方向是宗教学,东正教,俄罗斯哲学。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俄罗斯东正教会与俄罗斯社会转型”,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正教的灵修传统”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俄罗斯哲学研究”。出版专著:《当代东正教神学思想:俄罗斯东正教神学》(2000),《风随着意思吹:别尔嘉耶夫宗教哲学研究》(2011),俄文小册子«КитайиРоссия:философскийдиалог»(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2019)和«Вераифилософия:опытРоссии»(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2020),译著18部,发表论文和译文近两百篇。

18、他自诩神的使者,目空一切,却又以僕自称(我一度以为他的自称是私),就连自己安静地想事情都会使用敬语。他可以看着因自己的计谋而死的人像看着墙上的污渍,却也会在亲手终结少年的性命时面色凝重为他祈福。他可以将人玩弄在股掌之间叫对方就算惨死也无法安息而沦为他的棋子,却也能向对方展露出柔和与理解的天使的面孔,施以鼓励的话语。他会像个网瘾少年一样发丝散乱蜷缩在椅子上咬手指,却也会在演奏大提琴时流露出不逊任何一位艺术家的优雅气息让地下室也仿佛被光芒照耀。

19、    《白痴》中的梅什金公爵用“美是很难判断的。我还没有学会审美的本领。美是一个迷”(27)这句话来表达他对美的认知。如果将女性当成美的载体来实现拯救世界的构想,娜斯泰谢无疑是最佳人选。然而,她的人格是否具有某种神性,她所面对的世界是否能被拯救?

20、作者简介:傅星寰,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学科带头人,硕、博研究生导师,辽宁师范大学3级特聘教授。学术兼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理事、辽宁省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从事俄罗斯文学与文化研究二十余年,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学术专著3部、译著2部。俄罗斯国立莫斯科大学访问学者,俄罗斯国立莫斯科师范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1项、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多项,其学术成果多发表于A&HCI收录期刊和CSSCI期刊,学术观点曾被《新华文摘》摘编,多篇论文被《人大资料复印中心》全文转载。近年来,主要从事俄罗斯文学“莫斯科文本”与“彼得堡文本”研究。

21、    在《白痴》第二部第3章梅思金公爵拜访罗戈任家的情节中,对罗戈任住宅外观的描写也充满了极强的象征意蕴:“这幢房子很大,阴森森的,共三层,谈不上什么建筑样式,绿色的墙壁给人一种肮脏的感觉…它造得很结实,厚厚的墙,窗子很少。底层的窗子有的也装着栅栏。楼下一大半是个钱庄。开钱庄的那个阉割派教徒租了楼上的房屋居住。这种房屋无论从外表来看,还是从内部来看都给人一种不太好客的,冷冰冰的感觉,仿佛包藏着隐私,至于为什么只看房屋的外貌就使人有这种感觉,那倒不容易说清楚。……”(8)

22、(13)格·费里德连杰尔《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世界文学》,上海译文出版杜1997年版,第69页。

23、    “美拯救世界”在小说《白痴》中是一个伪命题。这句话是由一个身患绝症,处于极度痛苦之人的口中说出,“美拯救世界”这个命题本身就充满了陀氏苦难美学的诸多元素,虽然这句话首次出现在小说《白痴》之中,但却是陀氏创作的公共命题,适用于阐释作家的许多作品。

24、人与人之间完全合乎道理的东西,发生在客人与仆人之间就完全不合。

25、Онлайн-презентацияпроектаи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ыемероприятиясостоятся 14-18декабря2020 г. ввузахишколахКНРиКазахстанаидругихстран.

26、为了做到尽善尽美,务必先对许多事不明白!如果明白得太快了,也许倒明白不透。

27、人类永远不会凭任何科学和任何利益轻松愉快地分享财产和权利。每人都嫌少,大家全要不断地埋怨,嫉妒,互相残害。

28、    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在《作家日记》中,谈到这种明暗光影的配置所具有的象征作用和寓意潜能时指出:“就是明暗配置也可能造成有趣的景象:在一张歪斜的桌子上,一支淌脂油腊烛正在燃尽,而新的一天,对于穷人说来艰难的新的一天的展曦,正透过唯一的一扇逐渐发白的蒙着霜白的小窗微微发亮。”(3)

29、内容提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在形态上存在着对其他门类艺术的兼融、借鉴乃至潜移倾向。本文着重分析绘画手段在其创作中的运用。这包括明暗光影的配置、形与色的构图效果、色彩、空气、光的表现,以及绘画主题与作品主题的沟通契合。本文认为这一倾向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和复杂的世界观的内在矛盾互为观照。惟其如此,方能传达作家精神世界的深广内容。

30、可以说教育项目《俄罗斯文学之旅: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西伯利亚》是在俄罗斯和国外庆祝陀思妥耶夫斯基200周年诞辰的开场白。

31、多样的主观可以带来相对的客观。阅读的过程中都应生成属于我们个体的理解。

32、有人时常听见形容野兽般的残忍,其实这对野兽很不公平,也很委屈;野兽从来不会像人那样残忍,那样巧妙地、艺术地残忍。

33、«ЛИТЕРАТУРНЫЕПУТЕШЕСТВИЯПОРОССИИ:

34、作品在深重的苦难背后,有着虽曲折却不断上升的精神运动,也因此,他被越来越多的人称为光明乐观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35、俄国十月革命后,多民族的苏维埃文学家的队伍就开始形成。

36、ИссерсО.С.,деканфакультетафилологииимедиакоммуникацийОмГУим.Ф.М.ДостоевскогоIssersOS@omsu.ru;

37、1835年写出的剧本《结婚》,揭示了婚姻问题上的等级观念和金钱关系。1836年正式发表的讽刺喜剧《钦差大臣》。

38、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强调过“和谐”。他认为:“美即和谐,这其中有着安宁的保证,它体现着整个人类的理想。”(13)这既是他的审美价值观,也是他的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陀思妥耶夫斯基希望人们通过苦难,通过上帝的救赎而达到理想的彼岸。因此,《罪与罚》中的索尼娅,《白痴》中的梅思金公爵,《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阿辽沙都成为他理想价值观的体现者和代言人。   

39、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ПРОСВЕТИТЕЛЬСКИЙПРОЕКТ

40、每一个人的意识流都在音乐主题的变奏中展开延宕。

41、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以下简称陀氏)的艺术世界里,人若想摆脱苦难的宿命,就该学《白痴》中的梅什金公爵样子,以圣愚的面貌降临到这个罪恶的世界。不过实际情况是,梅什金不具备拯救世界(即现实)的能力,反被世界所毁灭。陀氏对美的理解别树一帜,他通过对苦难的沉思来寻找苦难的形而上意义,从而获得了某种只有从痛苦中才能提炼出来的哲理思辨之美。

42、    这种描写的艺术特点使人想起十九世纪俄罗斯杰出画家亚历山大·伊万诺夫穷其一生所创作的《耶稣显灵》。在这幅隐喻的宗教思想的杰作里,“画面上,是一群来到约旦河洗澡的人们,构图中以预言者约翰为中心,在他的身后是一群未来的圣者。”(18)值得注意的是:中心人物基督耶稣并未置于画面的中央,而是远远地出现在画面的右上角。画面的视觉中心有三个:第个中心为约翰,第二个视觉中心为蹲在地上正在为主人穿衣服的奴隶第三个视觉中心为耶稣。整个画面,由一个完整的艺术综合体构成最左面是一对正在爬出水面的孩子和持棍的老者,最右边有准备穿衣,突然为约翰的预言所激动的父子。他们恰好与左边的老者和孩子形成呼应而共同稳定的画面。按传统构图法,中心人物往往置于画面的中心,但是在这幅画中却是预言者约翰和神态各异的人群,耶稣则远远地出现在朦胧的背景之中如梦如幻。人们对于基督的到来,虽不乏欣喜之情,但更多的却是惊奇、恐怖或无动于衷。正如前苏联当代作家田德里亚科夫在其作品中所描述的那样他们(指约旦河边洗澡的人们)等待的基督,上帝之子耶稣的身躯隐在深处。他们等待的这个人应该与众不同,但看起来却平庸呆板、了无生气。他们的欣喜是尴尬的……”

43、他们有的以文学创作,有的以政论著作和文学批评活动,对开创社会主义文学起了很大作用。其次是十月革命后在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以及从国内战争前线归来的红军战士中因“受到革命的动员和号召”而涌现出来的有才华的青年作家。

44、   1978—1982年,在依据作家的弟弟А.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回忆和大量影像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博物馆进行了重建,首次恢复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纪念馆的原貌。它一共包括三个房间。在1830年代中期,这套公寓实际上还包括另外两个房间,然而有关这两个房间的影像和文献资料不齐备,因此只恢复了有佐证文献的三个房间。博物馆内陈列着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家的肖像,以及在作家的生活和创作中起着特殊作用的母亲方面的亲属、长辈的肖像,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作家笔下的主人公的原型。这些人物肖像提示着我们,作家的家族谱系、社会关系、这个家族的文化模式和精神传统。     

45、尼采说:“我内心会产生一股不可思议的力量来感谢他。我敬爱陀思妥耶夫斯基,正如我对帕斯卡尔的爱一样。” 

46、    在《白痴》第三部第六章的伊鲍里特独白中有一段关于基督画像的叙述。在这段叙述中,伊鲍里特通过一幅画着从十字架上卸下来的基督形象来阐述他对发生在耶稣基督身上奇迹的怀疑,那个能让拉撒路死而复生的救世主并没有摆脱常人的劫数,尸体的姿态完整地揭示了基督生前所遭受的非人折磨,于是,伊鲍里特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果这位老师能够在被处死之前看到自己的形象,他自己会那样从容升上十字架,像现在那样就死么(吗)?”(28)换言之,救世主自己并不知道他的死亡可能只会引起恐惧和对信仰的怀疑。基督自认为他能拯救世界,能为所有的人去赎罪,但是,这个所有人中的一部分未必能够理解基督的苦心,他的死亡具有最高的道德意义,这种道德意义所传达的真理更多具有神话色彩。

47、译文1-14发表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文集,由译林出版社出版(2019);译文15-23发表在期刊杂志和文集里。

48、    在我们从读中而产生出来的视觉意象里,作者在对彼得堡夏天的描写里,天空采用浅灰色系作底,以镉黄,黄赫揉进少许洋红做点彩,表现空气的混浊及热浪蒸发下的颤抖效果。人物、石灰、木料砖瓦等均与空气底色形成补色关系,并以白和黄赫的轻混色彩点缀画面。人物背光处以冷色调烘染出细微阴影,以表现阳光直射的重量感。这样一幅画面是与主人公心理状态相映衬的。在这种背景中,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前后的心理过程得到了全面的展示。彼得堡夏天的酷暑和肮脏、窒闷加深了读者对难以忍受的城市日常生活重压的总体印象,小说的主人公正是在这样一种重压下走上了扭曲的行凶杀人的反抗之路。类似的场景在陀氏小说中俯拾即是。

49、然而正是这种痛苦,让我们看到了自己,读到了人性。

50、    从1735年鲍姆嘉通提出美学是一门“感性认识的科学”开始,美学正慢慢变成了艺术哲学,以诠释理性无法企及的“感性认识”问题。这其中,十九世纪的俄罗斯美学思想正是从文学批评和文学实践中找到确定自身话语合法性的前文本。文学批评方面,别林斯基确定了“真”是“美”之前提的美学观。他指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的魅力在于“诗人的个性得到了充分、透彻和清晰的反映,像普希金的个性反映在《奥涅金》里一样。这里有他的全部生活、全部灵魂、全部爱情。”(1)这表明,美学作为方法论不应从抽象的概念出发,就文学研究而言,作品的内容决定了作品的价值。无论是别林斯基还是稍晚些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两人都坚定地相信世界存在着能使人得到拯救的美。但是,能够透视人类灵魂秘密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系列作品中却发现了人类生活无法避免的矛盾和悲剧。这一点倒是与别林斯基接近,后者用《马太福音》第十一章第二十八节中“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来强调苦难是天国荣耀的报偿。只是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苦难审美来说,苦难的报偿仅仅是一种可能性而已。

51、    小说尽管是语言的艺术,但通过语词符号的透义性是可以再现画意的。别林斯基说过果戈理不是在写,而是在画,他的描绘呈现出现实世界的奇颜丽色。”(9)在视觉世界里一组不表现实物的色彩,像不模仿实物而构成一种图案的线条一样,可能丰满或贫乏,典雅或笨重色彩的不同配合不但给人们以不同的印象,同时它自有一种内在的生命。陀思妥耶夫斯基注意运用绘画中色彩、空气和光的表现,使其作品中的具象产生独特的魅力。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具有某种色味感觉(除了作品基调的“灰色”意象外),语词色彩环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黄”字,如发“黄”的雪,昏“黄”的灯,斑驳而泛“黄”的壁纸等。“穷人”们常常身穿“黄”迹斑的褴楼衣衫,撑一张“黄”疸色相的枯脸,在被涂着“大清皇帝圣袍”色的陋室里悲叹……绘画中色彩的运用实际上是对客观色彩特征及涵盖象征的一种创造性把握。它所把握的色彩关系含有主观丰富的想象与创造,对色彩的感知也必然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行为。画家往往将客观物象色彩的特殊把握转变为主观色彩。因此,主观色彩最能体现画家的个性和风格,也最具感染力。在欧洲文化中,黄色象征着嫉妒、背叛、怀疑及肮脏和下流的意绪。陀思妥耶夫斯基有意选取这样一种色味象征主人公人生处境的尴尬、生存空间的压抑和龌龊、社会环境的阴冷和泥泞。一个“黄”字将十九世纪中后期彼得堡下层人民的生态百相,勾勒得维妙维肖、入木三分。

52、要想获得一种见解,首先就需要劳动,自己的劳动,自己的首创精神,自己的实践。

53、作者简介:郑永旺,辽宁大连人,男,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俄罗斯宗教哲学和俄罗斯文学研究。代表性著作有《游戏·禅宗·后现代——佩列文后现代主义诗学研究》《俄罗斯东正教与黑龙江文化》《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理论分析与文本解读》等。

54、“同志们!”萨弗隆诺夫开始总结大家共同的感觉。“躺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没有知觉的实际的社会主义。从广播喇叭和其他文化资料中我们听到的只是路线,可是什么也看不见摸不着。而现在躺在这里的是创造物和d的目标——即将成为全世界一分子的小孩!为此,我们必须尽快挖好基坑,早日建成大厦,用石墙让孩子们免遭风吹雨淋,感冒害病!”

55、Ссылканаинтернет-страницупроекта: 

56、本次会议收取会务费800元,学生凭学生证减半。缴费采用现场缴费方式。差旅自理。

57、我想,在那么五分钟里,我手头大约一共有四百弗里德里希。这时候我离开赌场就好了,可是我产生了一种奇怪的心情,要向命运挑战,跟命运拼搏一番。我押上按规定是最大数目的赌注——四千盾,结果输了。我冒火了,掏出身边所有剩余的钱押上去,又输了,于是我恍恍惚惚地离开了赌台。我甚至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直到快吃饭的时候才把我输钱的事告诉了波丽娜·亚历山德罗夫娜。在这以前,我一直在公园里徘徊。

58、没有理想,即没有某种美好的愿望,也就永远不会有美好的现实。陀思妥耶夫斯基

59、对人不尊敬的人,首先就是对自己不尊敬。陀思妥耶夫斯基

60、一方面是俄罗斯人的名字非常长,读到后面都还被绕晕。更重要的在于他的作品很难描述出讲了什么,非常庞杂无法用理性分析,充满着戏剧性的冲突与张力。

61、    别尔嘉耶夫自己承认,他的哲学所研究对象只有一个,这就是人,人的命运。早期重要著作《创造的意义》的副标题就是“人正论体验”,后来写出了大量的专门探讨人的问题的著作,如《论人的使命》(1931),《人在当代世界中的命运》(1934),《论人的奴役与自由:人格主义哲学体验》(1939),《我与客体世界:论孤独与交往的哲学》(1934),《精神与实在:神人精神性基础》(1937),《神与人的存在辩证法》(1952),《真理与启示》(1953)等等,这些作品主要探讨的就是人的问题,人的精神世界问题等。在人学这个主题上,别尔嘉耶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完全一致的。甚至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也是类似的,比如把人看作是矛盾,看作是深渊,而且是对立的深渊,最后是他们都站在基督教的立场上研究人,在这一点上他们都反对尼采。

62、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戏剧性强,情节发展快,接踵而至的灾难性事件往往伴随着复杂激烈的心理斗争和痛苦的精神危机,以此揭露出资产阶级关系的纷繁复杂、矛盾重重和深刻的悲剧性。

63、萨弗隆诺夫、沃谢夫和所有其他挖土的工人都久久地看着熟睡中的小生命,她将住在他们的坟墓,并在宁静的布满他们的白骨的土地上生活。

64、2018年,适逢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诞辰两百周年,在俄罗斯乃至世界范围内都举办了诸多的纪念作家的活动。本次文集作为对屠格涅夫200周年诞辰的献礼,设计装帧为布面精装,并制作了精美的藏书票,内容上收录屠格涅夫一生中最重要的文学作品,并精选60余幅插图,全面的展现了作家的一生。除了全面收录文学作品之外,还请屠格涅夫研究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王立业老师撰写长达5万字的总序,为读者解读一个最全面的屠格涅夫,其中许多观点在国内、国际上都属于最新的研究成果。综上原因,屠格涅夫研究会在编写世界屠格涅夫研究年鉴时,将本文集收录其中,并决定在莫斯科的屠格涅夫博物馆陈列本文集。因此本文集也是中俄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之一。

65、这是一座半疯子的城市。如果我们有科学的话,那么医生、法律家和哲学家们都能按照自己的专业在彼得堡进行一次极有价值的调查研究。很少有地方像彼得堡那样使人的精神受到这么大悲观的、强烈的和奇怪的影响。

66、巴赫金的对话性和复调式结构理论的基础是他的镜像论,他认为,人以两种方式存在,一种是“我之自我”,即具有自我意识,在自我中体验着的主体自我,亦即自我心中之我。另一种是自我之外的客体化的“他者”,这“他者”既包括别人,也包括他人眼中之我,肉体之我,还包括主体经过创造客体化了的自我,如小说中的人物、戏剧中的角色、水中的倒影,镜子里自我的映像(镜子:自我意识的自省镜面)。“我中之我”异于:a镜中此时的我;b、主体客体化了的“他人中之我”;c、主体性的他人之我。而“镜子中的映像永远是某种虚幻;因为从外表上我们并不像自己,我们在镜子前体验的是某个‘不确定的可能的他者’,因此,我们试图寻求自我价值的位置,并从他者身上在镜前装扮自己。”即借镜像而装扮自己,因为在镜中的自我映像是自我与他者(世界)结合的产物,是已经客体化了的自我,因此其与自我就形成了既否定又肯定的关系。“当我看到镜中的自我,我就被他人的灵魂控制住了,”(回声女神科厄被那喀索斯控制住了,那喀索斯被自己的影子控制住了),借此“我可以像体验自我一样体验他者”,他者、世界,借此进入了自我,“在他人身上才给我活生生的审美的(和伦理的)对于人的肢体和经验的具体内容令人信服的体验”。经过客体化了的自我——这种既有部分自我,又有部分他人的镜像中介,人在自我与世界间才建立起了相互沟通又相互排斥性的联系,由此才能自我理解和理解世界。这种主体自我与外部镜像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人的思维与语言的分化矛盾性质和对话交流性质。人通过分化的自我,在进行着人与自我、人与世界的对话。而人与自我、人与世界虽能相互沟通和转化,但却永远也不能完全重合,永远处在理解的极限和中途,不能完全理解,通过镜像中介,人只能部分理解别人和自己。人与自我,人与世界就这样在差别中互证着,矛盾着,对抗着,由此显示出人与世界、人与自我关系的全部复杂性和可能性。客体化的自我的这种既肯定又否定的关系便是一种对话性。这样巴赫金就得出了对话性是思维和语言的本质特征的结论。不过在巴赫金看来,小说语言的全面对话性在陀氏之前还不充分(古希腊《厄特科特拉》与《对话录》),以前作家创作的人物都还未获得彻底完全的独立状态,多是作家的一种内心独白,是作家任意摆布的工具,只有到了陀氏,人物才摆脱了作者,具有了与作者、与观众,与其他人物平起平坐的地位,人物才有了一个“一体双声”的灵魂,因此才有了响彻全书的对话性,人物的内心世界才真正成了一个“众语喧哗的世界”。

67、现在我孤零零的一个人。秋天来临,树叶渐渐枯黄。我待在这凄凉的小城里(啊,德国的小城都是那么凄凉!),没有去考虑下一步该怎么办,心头却充满了刚过去的事件的种种感受,鲜明的印象,不久前这一事件的旋风还在影响我,这股旋风当时刮得我晕头转向,而后又把我不知抛扔到何方。我一直觉得我似乎还在旋风中打转,这场风暴眼看又要过去,顺便将我席卷而去,我又将失去分寸感,没了头绪,旋转得晕晕乎乎,晕晕乎乎,晕晕乎乎……

68、理性从来也不能确定善于恶,甚至部分辨不出善于恶……

69、   这间博物馆记录了陀氏从出生的1821年到1837年到寄宿学校之前的生活经历。那么,它在整个陀氏的创作和生平中到底起着怎样的作用呢?我想提请注意的是,在这间房子里,陀氏从出生一直长到16岁。16岁,一个半大小子!作为一个早熟的少年,他最初的生命体验:对自己、对家庭、对世界、对贫穷和富有已经早有认知和体会。可以说,他后来的所有无常的乖戾和天启般的洞察都来自于这最初的生活环境的“馈赠”。尽管他写了很多有关彼得堡的故事,创造了很多属于他的“彼得堡神话”,但在本质上,他是莫斯科人,一位带着玛利亚济贫医院“穷人”印迹的莫斯科人。

70、《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地下室人”现象》  

71、然而,细读他的作品,深入研读他的人生经历,就会发现在这些阴暗的图景中,作家关切的是人的存在境界,是深陷迷惑中人的命运。

72、   陀氏对于超越人之上的那个绝对存在的深切思考,使他的整个创作成为一部巨大而艰涩的哲学读本。他通过拉斯科尔尼科夫表达过对人类历史中的“超人”与“平凡的人”的困惑,他始终再追问,那些所谓的“强有力的个性”为什么可以杀人如麻、越过血泊,甚至那些被杀者的后代都对这些杀人的“强者”顶礼膜拜?而另一些所谓“只能繁殖同类”的“平凡的人”往往穷困潦倒,却因为良心的痛苦停在了“血泊”的这一边?“超人”和“平凡的人”,哪一个更讨喜上帝?还有,还有……太多的疑惑、太多的悖论!

73、要正直地生活,别想入非非!要诚实地工作,才能前程远大。

74、    跟你说,斯穆罗夫,我最不喜欢人家不能一下明白,老是刨根问底地问。有的人是简直没法给他们讲清楚的

75、К200-летиюФ.М.Достоевского

76、②、创造了人物形象的全新结构,主人公的意识不位作家的框架所限,和作家具有平等的地位。

77、人生有多少步棋要走?我们无法预料的又有多少?——《白痴》

78、观察和评论一个人的心灵是粗暴的,也是无礼的。

79、    卡拉瓦乔曾有一幅作品,叫《多疑的多玛》,画面中性格乖戾的基督徒多玛显然并不完全相信他的老师真的能死而复活,他正用手挑拨基督身上的钉子眼。这些钉子眼是基督被钉上十字架的伤口。多玛看得是那么认真,他眼中的怀疑是显而易见的。无独有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死屋手记》中对米哈依洛夫之死的描述中将这种反叛进一步深化了:“他喘气的声音越来越嘶哑,最后他用一只颤巍巍的软弱无力的手去摸胸前的十字架,并想把它扯下来,仿佛那小小的十字架也使他感到沉重感到不安和有压力似的。人们帮他把十字架解下来。十分钟以后,他就死了。”(16)这里没有出现上帝的字眼,只有十字架作为指代。米哈依洛夫一生虔诚地背负着生命的“十字架”,但终究没有逃离贫困、病痛、罪孽的苦海。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意欲将压在胸前的十字架挣脱开来,表明了他对上帝存在的怀疑和被救赎的无望。他一身无挂地死去,灵魂的涅槃”在无所羁绊中超脱。可见,陀思妥耶夫斯基高明的能力正在于将自己世界观的矛盾和宗教信仰的游移从绘画主题中生发,同时又从中去寻找某种形象而又意蕴丰富的指代,借助于绘画语言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来传递自己思考和情感的复杂性,表达某种“意犹未尽”的感受。

80、11月11日当天,在中华商务图书专营店购买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书目累计订单金额前10名的读者,可获得PUP新年礼盒&VIP权益,详情如下:

81、1834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进入莫斯科契尔马克寄宿中学,毕业后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在该校工程部制图局工作。一年后,他自动离职,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82、    不需要任何物质形态来表现的某种空灵之美对于陀氏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小说家所青睐的美需要借助某种载体来显现自身的价值,而陀氏之美的载体是“女性”,因为在俄罗斯文化视阈下,女性能和宗教产生直接的联想,如女性的“孩童性”和“圣智索菲亚”。

83、我要求别人诚实,我自己就得诚实。陀思妥耶夫斯基

84、   1928年,这套单元公寓作为Ф.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它是莫斯科的第一批文学博物馆之一。这间纪念馆有赖于作家的后人所收集的一些纪念品、作家的遗孀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捐赠的一整套陀氏其他故居博物馆绝无仅有的作家生前和陀氏家族的物品及影像资料。从1940年开始,纪念馆正式成为国家文学博物馆的分馆。   

85、所以读陀翁的书,在我看来不在于讲了什么故事,而是透过人物之口表达的思想。

86、   陀氏创造的艺术世界里,形形色色的“怪咖”,诸如阿尔卡季、伊波利特、拉斯科尔尼科夫、伊凡、斯塔夫罗金……抑或本身就是一个少年人,抑或曾经拥有一个早熟的、痛苦的、激愤的、玩世不恭、“看穿”一切的叛逆时代。陀氏的“梗”戕害他,同时也成就了他。   

87、    这种能力还表现在他对小说情节布局的处理上,运用绘画的构图法,从而使看似杂乱无章的布局,在参差错落的景深处显露真正的中心视点。在《白痴》中,作者描写了梅思金与罗戈任展开的由荷尔拜因的《棺中的基督》所引发的关于信仰的讨论。梅思金以他在两天内四次不同的经历做为这次讨论的答案,其实是同一个背景话题中四个不同论点。这个话题便是基督。四次偶然的遭遇,折射了当时的世态民生相,反映了人们对基督教的不同态度。在众多的无神论者中,有一种人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一样始终在无尽无休地寻觅着上帝。因此,他们嘴里说的,书上写的,都难以明确地倾述自己灵魂深处的困惑和追寻。然而,无论是无神论者,还是以基督的名义神的人,按基督教义均为十恶不赦的罪人。虽然婴儿的微笑象征着基督“不宽恕罪孽,但宽恕有罪之人”的教义,但是人一旦在心中失去对神的敬仰,物欲便会主辛精神对上帝是否宽恕的意义就不再受到关注。梅思金本想利用故事诱导罗戈任根除犯罪欲念,在精神上皈依土帝,但想不到却为罗戈任提供了嘲笑的口实,于是梅思金用心良苦的劝喻便始于庄而终于谐。整个情节布局错落有致,千回百转,最终隐证“上帝是否存在”的主题。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文豪野犬陀思妥耶夫斯基(精选60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