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实践出真知的名言(精选44句)

2024-01-07 09:28:22

中国古代实践出真知的名言

1、(解读) 对你所喜欢的人,要知道他的缺点,不可偏袒;对你所厌恶的人,要知道他的优点,不可抹杀。我们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不要感情用事,不要因为自己的好、恶而产生偏见。

2、解读:只是读书,却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是空想而不去读书,就会疲惫而无所获。“学”与“思”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注重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就达不到好的效果。罔(wǎng):迷惑而无所得。殆(dài):疲倦而无所得。(中国古代实践出真知的名言)。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

4、百闻不如一见。——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6、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尽数》(解读)流动的水不会腐臭,常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蚀。比喻经常运动的事物不易受到侵蚀,可以保持很久不变坏。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动”的重大意义:生命在于运动,脑筋在于开动,人才也需要流动,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在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世界。腐:腐臭。户枢(shū):门的转轴。蠹(dù):蛀蚀。满招损,谦受益。——《书·大禹谟》(解读)骄傲自满必然招致损失,谦虚谨慎就会获得好处。历史上的许多事实证明了这句名言的正确。唐太宗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国家治理得很好,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但到了晚年,骄傲自满起来,在攻打高丽(朝鲜)时惨遭失败。唐玄宗刚登基做皇帝的日子里也算英明,在政治、经济方面取得成绩后就骄傲起来,导致了“安史之乱”,唐朝从此衰落。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解读)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多做实事,少说废话,不乱说话。敏:勤勉,快速。慎:谨慎,慎重。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解读)千里遥远的路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从头开始,从小到大逐渐积累的。万事开头难,没有个开头就不会有结果。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做起。锲而含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解读)雕刻了一下,就放弃了,就是腐朽的木头也刻它不断;如果刻个不停,即使是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这个比喻意在说明学习、做事情,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就;浅尝辄止,将会一无所成。锲(qiè)、镂(lòu):雕刻。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解读)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该怎么办了。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讲信用就寸步难行。在今天看来,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也要守规则,讲诚信,才能在竞争中得到发展。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解读)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够改正,这就是最大的好事啊!春秋时晋国的国君晋灵公是个暴君。有一次,厨师煮的熊掌不够熟,他就下令把厨师杀掉了。大臣士季进宫劝谏他,话未出口,晋灵公就说:“我知道错了,今后一定改正。”其实,他的话把重点落在前一句,只是想用这个话堵住士季的口,并不是真想改正错误。士季便说:“~,~,~。”士季的话把重点落在一个“改”字,知错必改,坏事也就变成了好事。莫大焉: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解读)三个人同路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的师长的人。人人都有相对的技能和特长,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只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一定能找到可以教自己的老师。三思而后行。——《论语·公冶长》(解读)经过反复考虑然后才采取行动。这话适用于莽撞行事的人。三:多次。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杂下》(解读)伟大人物考虑问题,难免有疏漏的地方;愚昧人经过周密思考,也可能想出一点有益的意见。契诃夫说过,大狗叫,小狗也叫,小狗不应因大狗的存在而不敢叫。愚人不应该因圣人的存在放弃了自己的思考。

7、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战国·楚·屈原《卜居》

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9、一定是实践和实际的人生经验教给了他这么些高深的理论。——莎士比亚(英)(中国古代实践出真知的名言)。

10、解读: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君子襟怀坦白,安贫乐业,与人为善,知足常乐,所以能坦荡荡。小人欲念太多,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怀戚戚。坦荡荡:心胸开阔,自由自在的样子。戚戚:忧惧不安的样子。

11、(解读)粮仓充实,百姓才懂得礼节制度;衣食丰足,百姓才知道荣誉耻辱。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治理国家的人,首先要考虑老百姓的生活。廪(lǐn):粮仓。实:充实。

12、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列宁(苏)

13、  (解读)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恰好相反。成人之美,积善成德,便成为君子;成人之恶,积怨日多,便是小人。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骂。君子:人格高尚的人。小人:指人格卑鄙的人。反是:和这相反。

14、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15、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十月之交》

16、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谓真知矣。徒讲而不行,则遇事终有眩惑。--王廷相(明)

17、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18、(解读)病是从口里吃进去的,祸是从口里说出来的。这句话告诫人们说话要谨慎,说话不注意会招来祸害。处世戒多言,言多必有失。傅玄:(217——278)西晋哲学家,文学家。著有《傅子》、《傅玄集》。明朝时有人把他的作品收集编成《傅鹑觚集》。口铭:关于口的座右铭。

19、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礼记·表记》

20、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21、(解读)天体的运行强健有力,君子应该以它为榜样,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停息。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往往有自己的体会,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行:运行,运转。健:强壮有力。

22、百闻不如一见。——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

2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24、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陶行知(中)

25、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马克思(德)

26、解读:时间像江河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人在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年龄大了一事无成,那就只好空留悲伤、后悔。人生积时为日,积日为月,积月为年,看似长久。年少的时候盼望着长大,常觉得日子过得很慢,来日方长。其实,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如果任其蹉跎,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自甘暴弃,终于要后悔也来不及。

27、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28、   实践,是个伟大的揭发者,它暴露一切欺人和自欺。——车尔尼雪夫斯基(俄)

29、自古圣贤之言学也,咸以躬行实践为先,识见言论次之。--林希元(明)

30、道虽学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31、离开实际的理论是死理论,离开理论的实际是瞎实际。——刘bo承

32、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33、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陆游(宋)

34、(解读) 事情开始时有很小的差错,若不及时纠正,最后就会造成大的错误。万事开头难,开头必须谨慎;搞科学研究必须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否则就会造成重大损失。毫厘:为计量小单位,形容极少或极小。缪(miù):错误。

35、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36、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对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列宁关于实践出真知的名言自古圣贤之言学也,咸以躬行实践为先,识见言论次之。——林希元(明)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鲁迅(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宋)只有实践能克服经验的错误。——巴人(中)只有实际生活中可以学习,只有实际生活能教训人,只有实际生活能产生社会思想。——瞿秋白(中)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朱熹(宋)知识是宝库,但开启这个宝库的钥匙是实践。——英。托·富勒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萨迪(波斯)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子思用理论来推动实践,用实践来修正或补充理论。——廖沫沙(中)一碗酸辣汤,耳闻口讲的,总不如亲自呷一口的明白。——鲁迅(中)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毛泽东(中)一个人只有经过东倒西歪的、让自己像个笨蛋那样的阶段才能学会滑冰。——萧伯纳(英)一个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呢?决不是通过思考,而是通过实践。——歌德(德)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运用能力,才能知道自己的能力。——小塞涅卡一定是实践和实际的人生经验教给了他这么些高深的理论。——莎士比亚(英)实践,是个伟大的揭发者,它暴露一切欺人和自欺。——车尔尼雪夫斯基(俄)实践决定理论,真正的理论也有着领导行动的功用。——邹韬奋(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所有的理论法则都依赖于实践法则;如果只有一条实践法则,那么它们就都依赖这一条实践法则。——费希特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陆游(宋)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颜元(清)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陶行知(中)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陶行知(中)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李光地(清)要想获得一种见解,首先就需要劳动,自己的劳动,自己的首创精神,自己的实践。——陀思妥耶夫斯基如果你不带偏见地去考虑问题,如果你思考一下这些准则的一般性质,你就可以得出一个完全不同的结论。因为所有的准则事实上都是实践上的。——布拉德利任何理论都不如现实具体。——沈从文(中)人类用认识的活动去了解事物,用实践的活动去改变事物;用前者去掌握宇宙,用后者去制造宇宙。——克罗齐(意)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马克思(德)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对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列宁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下。——毛泽东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自吃一吃。——毛泽东(中)没有实际的理论是空虚的,同时没有理论的实际是盲目的。——徐特立(中)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列宁(苏)理论所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实践将为你解决。——德。费尔巴哈理论上一切争论而未决的问题,都完全由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来解决。——车尔尼雪夫斯基(俄)离开实际的理论是死理论,离开理论的实际是瞎实际。——刘伯承(中)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斯大林(苏)经不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是毫无用处的,甚至是有害的。——陶铸(中)仅仅一个理论上的证明,也比五十件事实更能打动我。——狄德罗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谓真知矣。徒讲而不行,则遇事终有眩惑。——王廷相(明)凡是在理论上正确的,在实践上也必定有效。——康德道虽学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不要担心犯错误,最大的错误是自己没有实践的经验。——法。沃韦纳戈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况(战国)实践出真知的经典谚语路一步步走,事一件件做。

37、经不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是毫无用处的,甚至是有害的。——陶铸

38、 (解读)爱人的人别人总是爱他,尊敬别的人别人总是尊敬他。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往往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你。要想受人敬爱,必须敬爱他人。恒:常常。

39、解读:只是读书,却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是空想而不去读书,就会疲惫而无所获。“学”与“思”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注重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就达不到好的效果。罔(wǎng):迷惑而无所得。殆(dài):疲倦而无所得。

40、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41、解读:知道的就承认已经知道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自作聪明的人总是把无知当已知。最后一个“知”(zhì):聪明。

42、(解读) 尺虽比寸长,但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寸虽比尺短,但和更短的东西相比,就显得长;事物总有它的不足之处,智者也总有不明智的地方。人或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不应求全责备,而应扬长避短。

43、人类用认识的活动去了解事物,用实践的活动去改变事物;用前者去掌握宇宙,用后者去制造宇宙。--克罗齐(意)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比喻实践出真知的名言(精选48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